王鹏飞:微信红包产品经理,2012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加入腾讯,现任职于微信事业群微信支付产品部,春晚微信红包项目主要策划人之一。参与了春晚摇一摇红包从策划到设计到最终落地,见证了整个微信红包从起步到爆发的全过程。本篇是微信红包项目主策划王鹏飞《5亿红包怎么发?》完整实录。

行业价值:让更多用户体验移动支付场景

对于每一个做移动支付的人,包括我们的友商,大家都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说到移动支付,我的理解就是场景消费。尤其是当我们做了一些与支付相关的应用后体会更深。因为如果不给用户一个场景,一个理由,他绝对不会花钱。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在2013下半年上线微信支付的新版功能后,微信支付一直都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但在2014年春节时通过微信红包一炮打响。这样的使用场景就让很多用户了解了微信支付,并建立了与用户间的关联。甚至有用户在那时简单地认为发红包就是微信支付,就和有些用户对于支付宝、淘宝账户的概念分不清一样。所以,如果我们找到了很好的场景,就可以去让用户慢慢熟悉工具,然后形成使用习惯。

继续刨刨数据,我们发现有91%的用户第一次使用微信红包是在“收红包”。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会自己成长、传播,用户收一次红包后觉得好玩,就主动玩了起来。那么,我们的目标逐渐清晰,今年春节我们要让更多的用户拥有第一次!先来看看效果,今年春晚摇到红包的用户中,有将近一半的人为新用户。

商业价值:成为连接企业和用户的营销利器

说到第一次,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儿来?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底殷实的品牌企业主。他们总在挖空心思地想各种营销方式,希望打动人心,让用户喜欢,以便将品牌和用户建立关系。微信红包其实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在尝试新的路子,原来红包是C2C的游戏,那是否可以成为B2C的营销工具呢?微信红包是现金,对于用户来说真金白银就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微信红包具有非常好的先天优势。

那么,这个商业模式是否成功,我们拉企业主进来和微信一起玩能不能成,我们判断的标准很简单:是否满足“双赢”。对于微信支付来说,企业帮发红包,让更多用户有了第一次,激发更多用户使用红包,培养用户的支付习惯,满足了我们的诉求。企业则可以结合微信和春晚,去找到更多的目标用户,并与之产生联系。

产品价值:用户需求与产品方案

记得在项目间隙,周末我回到深圳正在逛超市,摇一摇团队的产品经理给我打电话,我们先讨论了一些待确定的问题,最后我马上要挂电话的时候,他特别深沉地说问我一个问题:我们的方案能成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对于产品经理,在做一些时间短、资源多、跨团队的项目时,很容易陷入一个坑:一开始可能非常明确自己的产品目标在哪里,竞争力是什么,但走着走着就变成了团队发现一个零星的问题就改一个,最后的这个产品就变成了和之前预期截然不同的东西,成了一个临时解决方案包。冷静了几秒,我说不怕,他说为什么,我答:我们有钱!

钱,就是用户最直接的痛点。用户对钱有什么诉求,就两个:我要!简单点!用户希望的是,我是来拿钱的,不是来赚钱,所以不要给我那么高的门槛。根据这两个用户需求我们推出了产品的解决方案,首先要尽可能覆盖更多的用户,然后就是体验要爽。

摇得要爽

对于体验爽,我个人的理解,首先为:一个目标一个操作。当用户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让他清楚知道他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并且引导只有一个,与预期一致。这样才可以很爽快,无需耗费过多智力资源就可以玩转。
在去年年底我们做了红包的原生化处理,在产品性能、交互流程以及UI设计上都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今年摇红包的主流程非常清晰,用户是来摇红包的,所以一摇到红包,便出现拆红包的封皮,不会把你引导到什么页面去,啰嗦一大堆再拆,非常直接。大家也可以看到后面的操作流程中,主要的操作button都是黄色的,除夕你稍微喝点小酒有点茫,没关系,摇到红包一直点击黄色引导,依然可以顺利的拆下去。

做到体验爽,另一点是:确保实际场景下的可用性。大家可以回想,在除夕时一家人团聚,要看春晚要和爸妈聊天,注意力分散,但又很想摇到红包,这样的场景下我们就做了避免用户出错的处理。当你摇到红包之后,再摇红包不会消失,相比其他摇出的结果,当你摇到明星拜年等等时,你不想要,你可以继续摇。

另外,这个界面我们只有两个可触区域,为了避免用户在紧张的情绪下误点击,黑色蒙层我们不作为触域,仅保留拆红包和关闭。为什么要把关闭留在那里,因为我们依然要满足那些视金钱为粪土的用户,别人是来摇运气不是来摇红包的。

确保关键体验点

保证了基础体验后,我们接下来关注产品的关键体验点。对于摇红包来说,关键体验点就出现在除夕22:32:36,我们叫它尖峰时刻。

其实,对于关键体验点我们做了很多。大家可以想一下,并发这么高,如何保证体验,确保可用性,活动时长到底多长最合适,下发速度怎么样,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分享。但现在只挑其中一点聊聊,大家觉得在尖峰时刻阶段,我们是否应该设定用户可摇的次数,还是让用户无限制地摇?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当产品经理面对很多要讨论的问题时,会很容易忽视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而是依靠一念之间。后来,我们静下来回归场景,这样的场景下用户会有什么样最直接的需求?

其实,第一点就是:看我摇!这句话反映的是用户对参与感的要求,你别管我能不能摇到,但你一定要让我摇,我能参与。所以最终决定不限制次数。

另外,摇到半途时就会很自然地想知道摇完没,所以我们就给他一个预期,现在还有没有红包,还有多少,而且这个数字必须准确,不能忽悠用户。有些朋友和我说,他们就是在最后几秒摇到的。所以,要让用户为希望而摇,为了希望,把手摇断,又算什么!

让更多用户收到红包和快乐

接下来,看一下如何去获得更大的覆盖用户,让更多的人收到红包。其实,我们最后也没去统计这个中奖率,因为中奖率高,用户也不一定会爽。那么,我们来看看影响中奖率和用户感受的几个因素。

先看一下单个红包的均值。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去计算这个值,有时候脑袋还是要拍的。回归自然,红包均值再低也要拖起一份希望,这份希望就是一张彩票,2元。最高值就不限,越高越好,这也是企业的噱头。618是京东的促销日,大家摇到之后去朋友圈疯传就帮企业再做一次营销。

我们希望红包覆盖的不仅仅是央视春晚的收视用户,更能触及整体微信用户。活动前,我们预计会有2亿用户看春晚,除去各种原因无法参加的,可能是1亿多用户。而目前微信活跃用户为5亿左右,我们想让不在电视机前的人也能分享抢红包的快乐。因此,我们设计了裂变这个特性。当一个用户摇到红包后,自己拆一个,并将额外的红包分享给好友。这样一来,既满足前面的需求,也满足了用户摇到之后去炫耀的心态。同时,我们在单个红包金额上也做了调整,摇到的人付出的比较多,因此收到的红包均值更大,以鼓励用户去摇。

其他摇的玩法

  1. 摇到红包,并可以把额外的红包分享给朋友
  2. 摇出电子春晚节目单
  3. 摇出给某位好友的新年贺卡,自己DIY祝福语送出新春祝福
  4. 摇出正在直播节目的明星拜年祝福(比如电视里正在播放李宇春的节目,那么她的拜年祝福也会及时被要出来)
  5. 摇出“全家福”的互动页面,用户可以把全家福上传过去,有机会出现在春晚现场

相关页面

image.png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