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来问的问题是我们怎么事鬼神。因为在春秋的那个时候,很多人还在大力地祭祀,很多人在争论到底该不该用活人陪葬?到底该不该有“始作俑者”,拿陶俑去陪葬?我们在丧葬这件事情上,到底应该花多少钱才算是合适的?
    然后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这句话太实用了,就是直到今天,我们可能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
    但是孔子的回答是:“你先把人的事搞好,你连怎么样侍奉人你都没学好,你凭什么去学侍奉鬼呢?那事离你太远了,别想了。”
    然后子路又接着问:“那敢问死?”也就是说,死是怎么回事?死了以后我们去哪儿?死了以后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这就是一个终极问题。
    孔子用同样的逻辑怼回去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名言。就是你活明白了吗?你对你活着的这些事搞清楚了没有?有这么多需要我们去研究的东西,你都没搞明白,宇宙、苍生,然后经济、政治,这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学习,让活人能够活得更好,才是我们力所能及应该做的事情。然后你非得去研究说死了以后去哪儿,这种事别研究。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就是看不到的这些东西,孔子的态度是“我不能够随便地说它没有,我也不能够随便地说它有”。因为说“没有”和说“有”,孔子都要负很大的责任。 在另外一本书当中有这么一段,子贡跑来问孔子:“这个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孔子说:“我不能说。” 子贡说:“为什么不能说?”孔子说:“你看,假如我告诉你们人死了以后是有灵魂、有来世的,那么所有的这些孝子贤孙就会花大量的力气在陪葬这件事情上,这个社会就会有大量的成本都在安排死后的事情。所以我不能说是有的。那你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呢?我如果告诉大家说,死了以后人死如灯灭,死完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就会有很多人把父母的丧葬不当回事。反正没有了,扔在道边,不用管他——这也不合乎于礼。我现在影响力这么大,我说一句话就可能很多人照着这个去做。所以,我不能够说有还是没有。” 然后,子贡就接着问:“那现在就咱俩,没别人,我也不跟别人说,你就悄悄告诉我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孔子说:“等你死了就知道了。”这就跟对付子路的办法是一样的。就是孔子始终不揭开这个盖子。这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智慧。如果我们坚定地认为有来世,坚定地认为有鬼神这样的东西,那真的会造成特别多的迷信。 但是,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信仰,完全没有敬畏,觉得就是无所谓,我只要现在、当下、眼前的东西,有可能这个人就会没有边界。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是把生活先过好,把能研究的东西先研究明白。而至于那些没法研究清楚的事放在一边,不用讨论。不需要什么东西都一定要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才行。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老师说:“师和商两个人,谁更好一点?”“师”是颛(zhuan )孙师,就是子张,然后“商”是卜商,就是子夏,子张和子夏都比孔子要小几十岁,属于比较年轻的学生。子贡的年纪稍微大一点,属于大师兄这一辈。 然后,子贡就问孔子,这两个年轻人,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都是很出色、很优秀的青年才俊,谁更好?
    然后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张,也就是颛孙师这个人,有点“过”,这个子夏有点“不够”,这个“过”和“不够”怎么体现出来呢?比如说子张老来问孔子问题,这些问题都特别急功近利。就这个人特别有野心,特别想要进步。然后整天在努力地奋斗,努力得甚至都有点钻营的感觉了。 然后,“商也不及”,就是子夏这个人,你看他经常讲没关系、无所谓、不要紧,没有那么严重,他又往后撤,他缺少了一定的原则性,他经常会给自己的要求不够高。
    然后这时候子贡就问:“然则师愈与?”第一个“愈”就是超过,那照你这么说子张是不是好一点?就这个人比较努力、比较奋斗,所以这个人”过”。
    然后,孔子就讲了一句名言,叫”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就是太过和不够都不好,这两件事是一样的

    这就是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我们中国人讲中庸之道,经常在小时候被错误地理解,以为就是“六十分万岁”,就是差不多就行,别太追求更高分了。其实不是,中庸之道绝对不是凑合,中庸之道是一个极致。而且孔子讲过,我这一辈子见了这么多人,我没见过一个真正能够做到中庸的人。中庸之道,就是你能够做一件事情,一出手正好合适。中庸是一种极致,是合适的极致。
    过了不好,不够也不行,生活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我们要无限趋近于那个合适的点,这就是修炼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意识不到过犹不及,他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个行为到底是”过”还是”不及”,他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缺少反思能力,缺少对自我行为的反观。这时候,他就不可能收敛于那个合适的点,他会朝着一个方向越走越偏。
    任何一个美德只要失去了合适的度,你就发现它会跑偏。所以这个”过犹不及”是中国人的智慧。这个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给到大家的建议,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建立批判性的反思能力。我们反思的对象应该是我们自身,当我们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才会越来越趋近于那个合适的点。
    而如果我们整天反思的都是看别人不对,然后都觉得自己特别好,我这个人都没啥问题,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缘太好——整天做这样的自我标榜和总结,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要么”过”,要么”不及”。你会失去切近于中庸之道的可能性。

    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是个年轻的掌门人,他上台以后,他就问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就是我把那些坏人拉出来砍头,杀了。然后,倡导大家都去向好的学习,你觉得这样做对不对?

    这个可能是有点听了孔子讲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我们要把好人举荐出来,这时候你发现周围的那些坏人,也慢慢地变成了好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个公司里边,你想看这个公司的领导正不正,你就看他提拔的人对不对。如果一个公司提拔上来的人全都是一些喜欢拍马屁的奸佞小人,那叫作”举枉错诸直”。就是你把弯曲的拿上来了,你没有把直的拿出来。 但是,如果这个公司提拔上来的人一看,是不唯上的,不取悦领导的,然后努力做业务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这个叫作“直”,“举直错诸枉”。所以季康子想把“举直错诸枉”做好,想到了用杀人的方法。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你来管理,干吗杀人呢?然后“子欲善而民善矣”,如果你真的去往好的方向走,老百姓就会往好的方向走。为什么呢?“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管理者的德行像风一样,被管理者的德行像草一样。“草上之风必偃”,就是你这个风往那儿一刮,这个草就倒了,草就跟着风的方向就倒过去了。

    各位注意,君子和小人不是骂人,在《论语》当中,“君子”跟“小人”经常出现的时候,表示的是社会地位。管理者你可以用”君子”来叫,然后被管理者就是“小人”,这是一种用法。当它跟修养挂钩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把“君子”跟“小人”理解为两种状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体内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君子的状态,一种是小人的状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表现出“君子”的行为和“小人”的行为。而且根据我的观察,我们在童年时期,更多表现的是“小人”的行为。就你看小时候我们最喜欢拉帮结派,就爱说“咱们不跟他玩”“我们讨厌他”。然后我们喜欢的人,就是跟我们有同样爱好的人。你看都是“小人”的这个特点,谁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就孤立谁。因为小孩子他的认知就那么直接、简单,他是个“小人”。 但是如果这个“小人”的状态始终不变,你想想看,一个人如果长到了三十岁、四十岁,还跟一个小孩子一样任性,还跟一个小孩子一样用简单的认知来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跟我在一起我就支持谁,反之我就反对谁。因为他是我的老乡,所以我一定要支持他。三四十岁了你还这样,那你体内“小人”的成分没有减少。所以我们这一辈子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减少我们体内“小人”的成分。然后不断地增加我们体内“君子”的成分。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讲的是两种社会地位。管理者的德行像风一样,被管理者的德行像草一样。“草上之风必偃”,就是你这个风往那儿一刮,这个草就倒了,草就跟着风的方向就倒过去了。所以季康子作为一个领导者,你现在希望你的老百姓能够向善,能够积极,能够变得更好,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来做,你来倡导这件事情,你来努力地往你期待的那个方向去行动,你把它做好就行了,你所做的事情别人会看得到,无需横加干涉。

    在管理的过程当中,领导者的信号会被经常性地放大。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你,你身上的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被放大。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你想想看,楚王就是喜欢腰细的。结果好多宫女都饿死了,就是为了把腰搞得更细就饿死了。你的一点点偏好只要显露出来,你就会发现它会被底下的人无限地放大。
    宋徽宗喜欢祥瑞,喜欢玩石头,搞花石纲。然后只要他敢露出这么一点点爱好,在徽宗本人看来会觉得说这都是艺术,这都挺好的,我把艺术带到了一个高峰。他如果是个艺术家,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但他是一个皇帝,他如果要把艺术带到一个高峰,全中国的人都会为了那些破石头交税。然后大量的老百姓没饭吃、饿死,就是为了能够把这石头凑上去。然后他喜欢祥瑞,各地就整天报祥瑞,这儿见到一只玉兔,那儿见到一个灵芝,然后黄河水突然变清了,整天报这些东西来骗他。这就是从上到下的一种信号放大的过程。

    所以孔子告诉季康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对于你来讲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去向善,你去培养你的德行。你放心,这件事情一定会传递出去,所以不需要使那么大的劲。
    你只需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复杂体系不能够用大量的、简单的、机械化的方式来驱动,像季康子所用的方法就是机械化的方式:符合的留下来,不符合的杀掉。他成为了一个“质检员”。这时候你发现你有做不完的工作,这样的管理者又累又错。因为复杂体系根本没法靠简单的纠错就能够解决。复杂体系靠的是培养氛围,靠的是把大家的生命力焕发出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方向在哪儿。
    所以,华为有一句话我们也特别欣赏,叫作“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

    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个“美”字,指的就是别人好的或善的、最起码也是对社会或他人无害的愿望或计划。
    “成人之美”不是单纯帮助别人达成愿望,而是帮别人达成美好善良的愿望。如果帮别人干坏事,目的实现了,那也不叫成人之美,那是“成人之恶”,“助纣为虐”。

    5.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倒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道理: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 。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如果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会好,甚至大失所望,万不可急于求成。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汉学家们一致认为,中国文化给全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和谐。中国的和谐是建立在尊重不同的基础之上。而世界上有很多种文化,有的文化特点就是排异的,你如果跟我不一样我就要排斥你甚至毁灭你。
    这个和谐的特点呢,晏子讲得特别清楚,叫“譬如调羹”,就好像我们要做一碗羹。调羹的特点是你不能以羹调羹。以羹调羹就是全是料,把这些料拌在一块儿,越拌越稠,没法吃了。也不能以水调水,你全是水,放在一块儿搅,那搅来搅去也是水。必须以水调羹,就是你有藕粉放在那儿,冲点水进去拌一拌,羹就出来了,就可以喝了。这就是“不同”所带来的好处。
    对于一个团队来讲,尊重不同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尊重不同也是同样重要的。我们这个社会特别需要的就是一些包容性。为什么?包容性能够带来活力。所有的创新都是来自于边缘地带,都是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的交界处。
    不要追求把其他人都改造成跟你一模一样的人。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最重要的就是你跟我不一样,但是我们俩能够过得很好;如果我非得把你扳成跟我一样的人,两个人可能会打一辈子的仗,然后最后不了了之。所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君子易事而难说”,就是一个君子你很容易跟他共事,但是你很难讨他的欢心,为什么呢?“说之不以道,不说也。”你如果让他高兴的这个事不合乎道,他是不会高兴的。然后“及其使人也,器之”,当这个君子用人的时候,“器之”,就是你是一个什么材料,我就把你放在一个什么地方,用人之长,你做好你自己的事就好了,这个叫作“器之”。
    然后“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小人难合作,但是特别容易讨他的欢心,为什么呢?因为“说之虽不以道,说也”,你不合乎道,讨他高兴,他也会高兴。你比如说,帮领导搬个家,给领导送个手机,给领导的孩子送去幼儿园,每天拍领导的马屁,种种这样的行为,领导高兴,说这是我的人,这人对我多忠心,这个叫作“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但是你要注意后边这句“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这种领导你看起来说很好相处,每天嘻嘻哈哈、高高兴兴,但是当他用人的时候求全责备求全责备就是你这事做好了,但你那个事没做好,那还不行。因为他不是一个君子,他的特点就是随心所欲。小人一旦到了一个位子上,他典型的特点就是我说了算,我就是法。

    孔子说,“一言以丧邦”的人很多。当皇帝最快乐的事就是没人能违抗我,这就叫“一言以丧邦”。如果一个人当了领导以后,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我说什么都得算,完了,因为他判断东西完全没有原则。
    一个优秀的领导的特点是自己做对了小声说,自己做错了大声说。这个领导具备批判性思维,他才能够公平地对待其他人。
    孔子当年,没有那么复杂的职场,也没有那么多的宫斗,没有大公司,他竟然能够如此准确地找到君子跟小人的脉。
    君子的特点就是你想讨好他,没用,送手机他也不高兴,甚至不要,他骂你都有可能。工作做好了是最重要的,“说之不以道,不说也”。但是小人特别容易受贿,特别容易让他高兴,拍马屁永远有效。那这时候你发现你的苦日子在后头。所以反过来想,我们作为一个在下边的人,我们也不要试图去钻这样的空子。我们说这个领导好搞,这个领导我只要拍他马屁他就高兴,甚至有很多人在职场当中所总结的经验就是拍马屁,觉得只要我马屁拍得好,只要我会表现,我就能够青云直上、一路往前。短期之内遇到某些领导可能会有效,长期一定会受挫。 因为黑天鹅事件迟早会发生,一旦黑天鹅事件发生,你就会发现这样的领导是不能够跟你甘苦与共的。他的特点就是好的时候都行,坏的时候全是你的问题。所以区分清楚领导之道,也要搞清楚自己为臣之道。

    8.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问是要用在自己身上。“古之学者为己”,古时候学东西的人,学东西是为了谁呢?为了改变自己。所以,他读一本书看到一句话,我能不能用?是不是我做得不对?我有没有对照?然后“今之学者为人”的特点是现在的人读一本书,觉得“我们老板如果读这个书就好了”“这书我一定要让我老婆看”。还有的人不断地问别人应该看什么书,“我的孩子上小学应该读什么书”“我的员工应该读什么书”。背后的想法很明显,就是觉得他们不够完美,所以要让他们读书。还有的人学点东西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卖弄、显得自己高明,而自己呢,却空有其言、所学的仅仅是皮毛、不能得到实际的受用。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自己、改造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为了谁?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考试,为了找好工作,为了挣更多的钱,为了去向别人宣说,向别人炫耀,还有的学了就是希望别人能够改变
    所以“古之学者为己”,你只需要把自己学好,你看到任何好东西,你的第一反应都是我能不能用?我能不能改?改变自己,每个人把自己的事做好,这个世界就好了。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方人”是什么?就是子贡特别喜欢讨论别人的事,这个人厉害,那个人不行,谁比谁差一点,谁跟孔子差了多少个子贡,就整天说这些东西。 然后孔子知道这个事以后,孔子也没批评子贡,子贡乐了。孔子说“赐也贤乎哉”,这个子贡的名字叫端木赐。所以孔子称呼子贡为“赐”,说子贡(赐)恐怕是很棒吧,“贤乎哉”,他是真好,他已经非常好了吧,为什么?“夫我则不暇”,如果是我的话,没功夫讨论这事,这就是一个非常带有幽默、调侃性质的一个提醒。然后把子贡放在了《论语》当中,让大家知道子贡的一个小缺点,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子贡的知名度。

    10.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yùn)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固穷”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因为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孔乙己》,大家老嘲笑孔乙己,说孔乙己穷,孔乙己就敲敲桌子跟他们讲”君子固穷”,就从这儿来的。
    “在陈绝粮”就是孔子到了陈蔡这个地方,绝粮了。“绝粮于陈蔡,从者病,莫能兴”,因为那时候遇上战乱,周围在打仗,粮食也运不进来,大家就饿得已经起不来了。“莫能兴”就是坐都坐不起来了,所有跟着孔子的人都已经没劲了。然后“子路愠见”,子路很生气,走进来很生气地跟孔子讲:“君子亦有穷乎?”就是说你整天教我们做君子,整天教我们君子之道,跟我讲那么多的大道理,把我们带到沟里来了,穷成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走上穷途末路了,你看到了没有。
    子路对于孔子所教给他的东西,有可能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其实我估计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动摇,就觉得我们这个“道”实行不下去了吧。但是没有人像子路这么快人快语。子路是一个脑回路特别直的人,所以直接进来就跟孔子讲:“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没有被他影响,还是很淡定,孔子说“君子固穷”,什么叫“君子固穷”?君子就算是遇到了这样的穷困,我们也能够固守我们的操守、我们的原则、我们的道德底线,这个叫“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就是小人一旦走到穷途末路,就无所不用其极了,他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抢劫 、杀人、偷盗都有可能做出来。
    所以这句话给了我们特别大的激励。我们的人生有没有可能也会有一天走到穷途末路?有一天也会走到“绝粮于陈蔡”这样的境地?那个时候我们还能不能“君子固穷”,固守操守、保持道德品性?我们在绝境中能不能抵挡住诱惑、威胁和恐吓、坚守自我,不会变成“小人穷斯滥矣”?(我偶尔会想,假如我们生存在战乱年代比如抗日战争期间,我们会变成哪个角色,解放军?地下工作者?国军?特务?或者沦为汉奸?在那种环境下还真不好说。)
    孔子在“绝粮于陈蔡”的时候,依然能够这么从容,说出这么智慧的话,就说明他是坚定自我、处在快乐当中,“朝闻道夕死可矣”。

    11.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1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8.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