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
消费品时代:
宝洁,为了销售新款香皂,提出专门的人来负责这款产品,于是有了第一个产品经理出现,侧重于市场和销售;
软件时代:
那时候市场稀缺、用户选择较少、产品不愁卖,产品经理(也普遍称为项目经理)与销售配合,拿下客户,之后产品经理带领团队收集需求满足客户业务需求,侧重于协调生产交付服务;
互联网时代:
早期:产品经理价值快速上升,但没有受到重视,工程师是市场普遍的偏爱-优秀人才和高薪群体,很多产品经理也是由工程师转行做的;
2009年周鸿伟开始强调他作为产品经理的角色,后来马化腾也说自己是产品经理,乔布斯也被媒体强调为产品经理;随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王兴、傅盛、雷军、丁磊、王小川、张一鸣等多个知名企业创始人也都强调过自己的产品经理角色;
移动互联网爆发时代:
重新定义了APP,需要大量的人来做APP,一片红海,开荒,市场上没有足够的人才,所以应届生、转行的人,只要快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会画APP原型,就可以做产品经理。这使得产品经理的门槛急剧降低,大量人员涌入这个领域。
一方面是大批的刚入行的新人甚至行业里的老人还在做着简单的产品工作,一方面大家对这个职位对标着乔布斯、张小龙、周鸿伟、马化腾这样的产品经理角色。所以让产品经理的职责定位一度很混乱。
2018年之后:
移动互联网度过了快速发展期,不在疯狂的产出一大堆新产品了,也很少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出现了。没有新产品,也就没有新的产品经理岗位,所以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来了,工作五年以上的产品经理,在能学习到的工作经验、知识、能力上都差不多,之后比的就是真正的天赋、性格等综合实力和机遇了。
互联网时代特性:
1、信息复制分发的边际成本低、用户量巨大;
2、快速迭代、数据、AB测试;
3、体验设计价值增大;
产品经理做什么:
需求:
定义产品。需求来自用户。
用户调研和洞察、需求分析、试错型判断、新业务决策。
生产:
生产的产品可以是实体产品、软件产品、也可以是一项服务。
写文档、画原型、交互提升、策略优化、功能演进、复杂业务形态和组织关系下的方案梳理。
销售:
把产品卖给用户。
通过市场运作、活动、运营、增长等方式,让用户用上产品,进而实现销售。
协调:
协调不同职能的人员或部门,使其通力协作,获取最后结果。
产品经理属于强实践性的社会科学
从某个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类知识体系大致分为四类:
(1) 自然科学:
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可证伪,可重复验证,所 发现规律一般有普遍适用性,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等。
(2) 形式科学:
研究对象在真实自然界不存在,是人类建构的抽象规则, 不涉及经验,不可能证伪,永远正确,如数学、逻辑、概率、编程语言等。
(3) 人文科学:
研究对象是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和精神活动,无法区分对 错,无法证实,不适用于证伪,如宗教、哲学、诗歌、文学、美术、音乐、 影视等。
(4) 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是人作为社会中的存在,或人与人组成的社会, 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区 别是研究对象不可重复(人类意识复杂多样,决定人类行为的动机和预期有 互相博弈性和不确定性,社会永恒变化,正所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流),虽然能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控制实验等),但必 须以大量的经验和数据为依据,且控制实验事实上无法真正重复验证,社会 科学的研究结论就总是有不确定性,无法做到自然科学的高确定性(对于自 然科学,假如观察到的现象与规律所预言的不同,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 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
用户模型:
产品经理要研究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
目标:能够预判产品迭代后的用户行为变化,准确率较高。
用户行为基础: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
要通过大量真实个体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洞察。
要基于现实世界,研究宏观背景和微观场景下的用户行为及其背后原理。
现实世界:物质、生命、意识。产品主要研究意识,意识背后是用户,研究意识的方法就是研究用户行为。行为的产生是意识和外界刺激的共同结果。
宏观背景:先天基因;后天社会:家庭、社会、教育;时间、地域、文化差异等。
微观场景:直接影响用户当前意识的环境。
交易模型:
以交易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
目标:建立可持续交易的互惠模型。
要能够理解一个领域各利益方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以及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
所有产品都可以看做交易,搜索、社交、阅读等信息类产品只是货币价格为零的特殊交易。
企业以产品为媒介跟用户进行价值交换。企业得到商业价值、用户得到用户价值,产品创造提供用户价值。
“互联网时代,交易的含义更加广泛,本质上用户和产品发生的每次交互 过程,都发生了一次交易。用户可能没有付出金钱成本,但是可能付出了时 间成本、认知和思考成本等。每个交互和体验细节设计,本质上都是在降低 用户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在增加用户在交易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这个收益可 能是多方面的,例如愉悦感等。”
一个好产品要有三个属性:(对 用户)有效用,(企 业)有收益,可持续。
企业通过“产品”这个关键媒介,以创造“用户价值” 的方式,有选择地和用户进行价值交换。
用户:
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如果一定要说产品经理是研究人的,产品研究的是:生物的人、社会的人、认知的人、情境的人。
用户的五个属性: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
卡尼曼《思考,快与慢》:大脑活动存在两种模式,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快思考,代表人类的本能和习惯,可以快速且自动启动,耗费资源很少,经常为习惯、经验、刻板印象等认知偏见所支配; 系统2是慢思考,代表人类的逻辑和理性,其启动是被动、缓慢、耗费资源的,存在意识控制。 人脑遵循能量最小消耗原则,能不动脑就不动脑,默认使用系统1思考。 当生活中或广告中出现与美食、性、危险、钱财相关的内容时,人们会本能地注意到,因为这是系统1自发启动让人注意,人还没经过逻辑判断就已注意到了。 但是,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人们再也不用每天都担心被饿死 了,也不用每天担心被猛兽吃掉或死于自然环境风险了,关于性和钱财,则既 有充分机会获得又有普遍规则约束。所以,系统1很不适合处理今天人类面临 的重大问题,我们在做重要决策时,必须抵抗系统1自发的快速决策,有意识地启用系统2做理性思考,这样才能少犯错。
用户行为:
在行为发生前,用户通常会接受一个情境的刺激,这个情境的刺激会调用偏好和认知函数,产生一个主观期望效用,促使用户产生相应的行 为,即追逐这个预期的效用。而行为会产生某个结果,这个结果又会成为经验, 影响偏好和认知函数,从而可能对用户的下一次行为产生影响。情境的刺激会激发感知、解读、选择集合、模拟推演、价值判断五步流程。
用户价值:
用户为了获取价值(效用)而使用某个产品。
对用户来说,价值由主观效用决定。
效用是欲望的满足程度,人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满足欲望。
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有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欲望具有无限性和约束性。效用具有主观性。
用户价值(主观效用)具备认知依存、情境依存、经验反馈演化三个特性。
在产品里,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产品:
产品是一种价值交换的媒介,企业用产品与用户交换价值。
产品是一些人加工过的与用户可交易的物品或服务。
产品本质上是一种解决方案。
好产品的三个属性:有效用、有利润、可持续。
企业:
产品经理的用户首先是企业。产品经理与企业交换价值。
企业的本质在于两点: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的途径有三种:
洞察:
其实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知道怎么能买到便宜的生产要素(比如某类人才);知道哪些用户更想要什么;精通的技术、渠道、方法,知道什么约束条件将会变化;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就有机会获利。
试错:
因为信息不完备原理,所以你的所有判断和自以为经过审慎考察做出的行为,客观上说都是在试错。
要靠对和错双向界定产品边界,如果每个扩大边界的行为都成功,那你还是不知道产品的边界在哪里,所以试错和失败必然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
偶然性:
很多事情的结果取决于无数个体和群体的未来决策,取决于超越个人已知规律的未来变化。你所掌握的不对称信息,依然是不确定的。我们要尊重和敬畏这个世界的不确定。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之处,就是在于 “发现 市场获利机会”,但不幸的是,这里往往存在类似阿罗信息悖论(在买方得 到信息之前,他并不了解信息对他具有的价值,但是一旦他了解信息的价 值,他事实上已经无成本地获得了这一信息)的现象,发现后的实现是个长 链过程,影响因素众多,真的成功后,你也无法证明成功主要是因为你的发 现,有时甚至都无法证明那是“你的” 发现。一般来说,大型的市场获利机 会,一是源于市场环境和制度变化,二是源于关键新技术,三是长期关键因 素——组织建设能力,抓住机会和最终实现生产效率高于市场,都相当依赖组织建设能力。
生产效率高于市场-企业持续:
市场有交易费用,企业是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产物。
只有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效率优于市场提供同等产品的效率,企业才可持续。
企业是靠权威来提高效率替代市场的。权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掌握专业知识的员工,各领域、各层级、各个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超过市场平均水准的更优决策。
这些专业知识,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分散在员工个人的头脑中,可以分为两种: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和传递的知识;默会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企业把员工个体积累的默会知识不断转换成显性知识,并变成企业共同知识的过程,就是创新的常见过程。企业积累的共同知识也多,企业组织效率就越高。企业内各关键岗位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共同知识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越多,企业的效率优势就越大。而如果这些关键岗位的人才流失率高,专业知识和共同知识含金量较低,甚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对企业来说就是悲剧了。
组织效率:
什么是组织?是有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知识,遵循一定运行机制的一群人。
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知识、运行机制,这四点都会影响组织的效率。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
使命(终极目标)、愿景(阶段性中长期目标)、价值观(共同理念、 取舍偏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事关效率。在这方面有缺陷的企业,天然就比 别人少一个提高效率的抓手。
运行机制是制度设计问题。首先是制定好的激励(其次是约束)制度, 否则企业必不能长久发展。
就像非市场经济从长期来看一定竞争不过激励制 度更优的市场经济一样。一个组织,如果目标差、理念落后、运行机制差 (激励和约束制度有缺陷),没法让人从心底认同,势必会长期逆向筛选人才。而人才质量变低,流动性变高,共同知识的积累效果就差,企业效率和 核心竞争力自然也不高。 总之,作为一个组织,企业如果想用好权威和共同知识提高效率,那么 与之相配的共同目标、共同理念、运行机制(激励、约束等)是必不可少 的,它们相辅相成。 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提到,决定组织文化的是三点:第一是创 始人的人格特性;第二是高级管理者们的真实行为;第三是员工的社会化, 即日常向员工宣传,以及通过制度和日常工作等让员工融入组织文化。 常有公司把组织文化价值观的 KPI压给人力资源部门或专门团队,却不知道这方面即使做到完美也只是第三影响因素。 创始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影响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主要是通过招聘、 晋升、赏罚、离职过程中的双向选择影响的,企业经营时间越长,组织文化 价值观越取决于创始人的性格特征和自我逬化能力,除了抓住第一个大机遇 的运气,企业创始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进化能力。
发展和生存:
发展是创造用户价值的游戏,从任何角度突破都可以。很多时候,评估发展状况可以只看做成了什么,不看错过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生存是不能有短板的游戏,任何一个短板都可能带来巨大伤害甚至致命。很多时候,企业能否生存,不看做好了哪些方面、做了多少次,只看哪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处理好。
生存游戏常见要点:
1、环境选择(制度、文化、时代、地域、关键人物 等)
2、替代成本(时间、品牌、入场门槛、规模效应/网络效应、政治/生产/财务/信息等各方面的安全 等)
3、效率(组织建设、激励与约束、技术应用、成本管理、变现能力、稀缺资源配置 等)
这些问题,哪怕有一个没有处理好,都可能会带来生存危机,使企业消 失在历史长河里。我们视野所及的大多数成功企业,都是对每一个问题的每 一次处理都足够妥当(或者足够好运),每一步都走得准。
企业做产品的产出:
企业做一个产品,一般有四方面的产出:
财务绩效:投资回报,营收利润等;
认知:该领域内的know-how(技术秘密),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积累;
团队:互相磨合过的、有平台匹配度的团队,其效率远不是新组建的团队能比的;
无形资产:用户和产业利益链上的各方的了解和信任积累,降低了企业未来的新交易和推出新产品的交易成本,提前获得了竞争优势。
互联网企业的角色变化:
2019年亚马逊的贝佐斯、苹果的库克等在内的181家美国顶尖企业的管理者发出了一份联合声明,重新定义了一个公司的运营宗旨,他们宣称: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终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詹森生产函数:Q = F r ( L, K, M, C : T ) Q(quantity产量),r(rules外部规则),L(Labor劳动力),K(capital资本),M(material原材料),C(内部规则),T(technology技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把世界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都定义为技术。
创造价值:
企业创造价值,就是把从前没有的价值产生或制造出来。
各种价值对照理解:
客观价值一主观价值
短期价值一长期价值
局部价值一整体价值
感知价值一预期价值
绝对价值一相对价值
存量价值一增量价值
企业价值一用户价值
使用价值一交换价值
……
对产品来说,最核心的价值概念是两个: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产品的各种效用,用户价值也是指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比例和关系。
交换价值的三个属性:有效用、被认知、稀缺性。任何一个都会影响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要通过交易完成才能实现。
企业创造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用产品承载),然后用它跟用户交换钱、时间、承诺等企业所需要的价值。
创造价值的五大路径:劳动、分工、交易、新技术、制度。
更好的用产品进行价值交换:
将产品看做交易。产品即交易。
提升对用户“主观价值”的判断水平,以提升“理解用户”的能力。
几种用于判断用户价值的视角:
1、对自我认知的认知;
2、对给定目标的批判性思考;
3、参照系;
4、成本;
5、不确定性决策;
6、概率(风险决策);
7、非货币价值(跨效用决策);
8、外部性;
9、时间性(跨期决策)。
交易:
产品即交易。
这里的交易更接近一种交换行为。
交换创造价值。eg. 樵夫拥有一把小提琴,钢琴家拥有一把斧子,交换后双方都增加了新的价值。所以这个世界上的总物质没有变化,但交换(交易)后人们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增加了。
作为产品就是要帮助用户创造这样的交换,以终为始,产品一开始就奔着最后能成交去设计。
交易模型:
交易模型是指:产品经理发现和设计的合理机制,能促成用户做出某种行为(即交换行为,即交易),且可持续(生态平衡)。
类似于商业模式,是多边关系平衡的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
交易模型的设计精髓就是“如何创造利益(利从何来)”和“如何分配利益(利往何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用户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交易(行为的交换,有动机,能交换到用户想要的价值)。
对用户的心理研究,可以探索出一些交易的本质原理,比如:
损失厌恶:
人们是只想获得不想损失的。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人为损失更加难以忍受。同量损失的负效用是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所以用户普遍会期望换回来的东西价值要大于支付代价的2.5倍,交易才能成立。
选择增加福利:
eg.一个人要被处死,只有一种死法和有两种可选的死法相比,那个两种死法的福利是大于一种死法的。
增加选择一般会让用户感觉到增加了一项福利;但也要考虑到增加选择后,因选择困难而增加的交易成本。
激励相容:
每个人都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个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产品经理为什么要关注交易:
因为我们做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用户的一种行为,平等自由的交换,同时增加用户和企业的效用。
企业的一切行为目的都是“让交换行为更多的发生”:
1、持续发现和追加可交换的、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2、创造和更高效的创造这些用户价值;
3、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和所有的交易成本;
4、企业行为的权重,按影响用户交换行为的ROI排序;
5、维护企业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效用:
效用是欲望的满足程度,人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来满足欲望。
两个原理:
1、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追求多多益善,但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
2、最大效用原理;
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
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在效用一定的情况下,欲望越小,人们感到越幸福,欲望越大则越不幸福; 在欲望一定的情况下,效用越大,人们感到越幸福,效用越小则越不幸福。 所以,获取幸福的途径有两条,增加效用或减少欲望。 效用是心理感觉,不是事实,是特定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主观评价。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即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
人类欲望的特点是无限性,欲望永远也没有被完全满足的时候。
欲望的无限性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每个人都在为了满足自己不断产生、永无止境的欲望而努力和奋斗。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效用的多样性和无限性:
效用多样性:货币、时间、身体需求、心理需求、信念、情绪、认知等。
身体需求如:食、性、视、听、味、触、舒适、健康、美丽、生命、自由等。
心理需求如:生存、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好奇、审美、名誉、权力、友谊、爱情、闲暇等。
认知效用:认知失调:自尊取向,即维护正面的自我形象;社会认知取向,即正确了解世界的需求。
社会认知取向有时候和自尊取向是冲突的:一个人要正确认知世界,结果发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是错误的和坏的。这个时候,只有少数人在少数时候能够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改变,多数人的习惯做法是在心理上寻找自我安慰甚至扭曲认知,以营造这件事其实 “不算坏”甚至是“好的”的感觉,继续假装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好人,归因于别人有偏见或无知,或者归因于这是别人和环境造成的问题。
用户不是“人”,是“需求”的合集。
应该以需求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用户,因为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使用场景,满足了不同的效用需求。
不管人们用了你“一个产品”还是“几种产品”或“几种功能”,只要满足了几种需求,就有几种交易,就有几种不同的用户。 不断增加效用,不断促成用户改变行为——不管是让他花时间,还是让他花钱来与你产生新的交换,都算增加了一个新用户。
从这个角度来看,用户其实是无限的,地球 上一共有 70亿人,但用户可能有几千亿、几万亿。因为一个人可以购买或使 用无数种产品,并在这些产品上获得多种效用。同样一个产品,可以叠加很多效用。
我们在决定做什么产品或更新什么功能之前,先要讨论:我们要满足的是哪些用户?该产品代表什么情境下的什么效用组合?这个产品迭代能否结合我自身的各种优势,实现较高的 投入产出比?这里的收益可以是金钱上的,也可以是流量上的、口碑上的、安全上的等。
产品效用与用户欲望的不对等性:
产品效用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大体分为四类:
1、底线需求(不能低于)
2、够用就好(不用高于)
3、越多越好(愿意多支付)
4、惊喜(超过预期或参考物)
不同的用户对于什么是底线需求、什么是够用就好的需求、什么是越多越好的需求,理解是不一样的。 而满足欲望需要对应的成本投入,所以我们做不出满足人类所有欲望的产品,即使做出来也注定卖不出去或亏本。而且,人与人的偏好不同,一个人也会面对不同情境,一个人的很多需求是互相冲突的,一个产品怎么可能满足全部需求? 所以,我们一般说的研究迎合用户需求,其实指的是,在给定条件下,选择创造哪些用户价值、满足哪些用户需求更能促成交换,最适合企业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能让企业有最高的边际投入回报比。
产品是一组约束条件下的一个效用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