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禁止转载
不久前听《吴军·硅谷来信3》,在第247封信|自我发展,要广度还是深度?觉得非常不错,想着写点什么。于是根据文章+引用,整理出了这篇文章。个人拙见,欢迎讨论交流。
首先谈谈广度
我最近在不断的学习,可我并没有提升专业相关的能力,而是先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俗话说的好,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故停下脚步,先提升广度。我的2022年前大半年的计划主要是提升广度,这样好帮助我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然后再下半年提升自己专业的深度。
正如吴军老师所说:“后退一步看似多花了时间,但可能因为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反而提升了时间。每一次拓展人生道路的尝试,只要处理得好,都会成为人生的阅历,并不白走。”我相信未来是VUCA时代(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正如在《可复制的领导力2》中提到企业的生存法则正在由传统的机械态向生物态转变。我们需要解决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没有明确衡量标准的问题。
在《出众的设计师》一书中提到设计交付将变得越来越难。市场在不断的变化,消费者的喜好、需求总是让人琢磨不定,客户自己也不清楚消费者想要什么。如果设计师不能以全局思维贯通专业、行业、市场、用户,那么在未来一定会感到设计交付越来越难。
35岁职场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世界的感知力不足,信息缺乏、滞后,一直吃在老本,最后导致无声无息的被时代所抛弃。我们应该像个狐狸一样对抗这复杂的世界。土摩托老师说过,创造力如果只来自本领域、本专业,那同行应该早就会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创造力往往是跟一个甚至几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捏合在一起产生的,所以我们不能只接触自己本行业、本领域的事。
所以在未来,每个人应该一只脚在行业内、一只脚在行业外,这样能站在更高的地方俯瞰世界。
接下来谈谈深度
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强调“刻意练习”、成为专才的重要性。强调起跑线上的优势,一开始占优,后面就越发展越好;而且强调人要投入大量练习,成为专业化的人才。
第一种人是深度不错,但广度有所欠缺;第二种人是广度不错,但深度有所欠缺。其实大一些的企业更喜欢第一种。
一家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实更愿意找深度领域的人才,能高效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而小公司更喜欢能力均衡一点的,能力不需要特别精,能综合地解决问题就好。
当然,你得很好的认识自己,千万别觉得技术还不错,就是嘴笨了点之类的。还有就是专业上没达到顶尖水平,别瞎搞副业,乱点人生第2曲线的技能。
不久前看小马宋老师分享营销相关的知识,他是在认认真真的在小点不断优化,深入的下功夫,我们在专业的钻研上也该向小马宋老师学习。
总结与建议
如果你的专业能力还不错,建议先提升广度再根据未来发展方向提升深度;如果你是新人或者专业能力一般,建议先提升深度,遇到瓶颈后再提升广度、提升认知,明确目标后,有选择的提升专业深度。
不久前听得到课程《超级个体》的时候,其中提到“生涯四看”,也是给我提供了更全面的一种思路。(具体见下文有调整有引用)
- 向上发展:在组织内承担更大的责任,带更大的团队,做更大的事;(汇报能力+演讲能力+管理能力)
- 向深发展:专业能力上做的更加精深;(专业能力)
- 左右发展:以某个职业为原点,横向发展,提升广度,来辅助你的职业方向;(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沟通能力)
- 前后发展:原来某个职业为原点,前后发展,切换职业的原点,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第二套职业体系。(探索能力,切勿盲目跟风)
总之,根据自身情况不断的提升自己,毕竟这是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可以尝试建立学习的微习惯,例如从一天只看一页书的计划开始,坚持看1页,把看书培养成习惯,读书是成本最低的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