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英文名: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作者名:史蒂芬·柯维 (Stephen R.Covey)

1. 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

当世上充满变数、纷争和混乱时,人们需要一个安全的港湾,一个能在迷茫时指点迷津的灯塔。柯维坚信,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一定存在,寻找的过程是一种智慧。首先要建立一套不会更改的强有力的核心原则,同时,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提升。这种二元结构会奠定坚如磐石的基础,让人一生不断成长。

我对生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如何应用一个原则,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独一无二的优势、天赋和创造力,但最根本的是,任何努力的成功,都离不开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地应用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成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强调原则的解决办法,与我们流行文化的通行惯例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很多人会对此不以为然、刻意回避,在这里,我想以人类面临的最普遍的几种挑战为例,来诠释两者的不同。

1.1 人类普遍面临的挑战

1.1.1 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现代社会,太多的人饱受恐惧感的折磨。他们恐惧将来,恐惧失业,恐惧无力养家。这种弱点,常常助长了一种倾向: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回到家中,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人互相依赖和合作。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的文化通常会教导人们要独立、独立、再独立。“我要专注于‘我和我的’,我要工作,要好好工作,要通过工作获得真正的快乐。”独立是一种重要的,甚至带有决定性的价值观和成就观,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依赖的社会中,最辉煌的成就要靠相互依赖和彼此合作才能实现,远远不是仅靠一己之力可以企及的

1.1.2 我现在就想得到

人们想要的太多又太急切。“我要钱,要豪宅,要好车,要最奢华的娱乐中心,我什么都想要,我应该得到。”尽管现代“信用卡”社会使“透支”变得轻而易举,但终究要面对经济现状——相比于不断发展的产能,购买力依然不足。无视经济现实终难长久,因为对利益的追逐是残酷无情的,甚至是血腥的。努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市场和技术全球化的驱动下,竞争日趋白热化,技术领域的发展之快,令人目眩,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校园教育,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和重塑自我。我们必须训练头脑,大量投入,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免被社会淘汰。工作中,老板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驱使员工不断出成绩。竞争是惨烈的,生存岌岌可危。今天,必须有所产出,这就是今天的现实,也代表了资本的内在需要。

但是,持久的、不断上升的成功才是值得称颂的。或许你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季度目标,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做了必要的投入和准备,以保证今后1年、 5年甚至10年都能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这种成功呢?我们的文化以及华尔街一味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绝对不能无视平衡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满足今天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进行投资并提高竞争力,以取得将来的持久成功。平衡原则同样适用于健康、婚姻、家庭生活以及你所在的社区。

1.1.3 谴责和抱怨

任何情况下,只要发现一个问题,人们就倾向于把社会当成替罪羊来谴责,“如果我老板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白痴该多好……如果我的出身好点该多好……如果我没有遗传我爸的坏脾气该多好……如果孩子们不那么叛逆该多好……如果那房子不是整天乱得一团糟该多好……如果人们不那么随波逐流该多好……如果老婆再体贴点该多好……如果……如果……”面对问题和挑战,习惯性地谴责其他所有人和事,似乎成了现在的流行病,这只能带来短暂的解脱,同时却把我们禁锢在这些问题上,找不到解决办法。如果一个人足够谦逊以至于能够接受并负起对周遭环境的责任,足够有勇气去付出创造性的努力来战胜或避开困难,你将从他身上看到不同应对方式的巨大力量

1.1.4 绝望无助

谴责周围人和事的必然结果是变成犬儒主义,绝望无助。当我们最后向命运低头,认为自己是环境的牺牲品,屈服于宿命论所谓的注定的厄运时,我们就丢弃了希望,抛却了理想,习惯了听天由命,选择了停滞不前。“我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似傀儡,又像车轮上的小齿轮,面对现实,我无能为力,请告诉我该怎么做。”很多聪明能干的人都遭遇过这种滑铁卢般的心路历程,并饱尝各种挫折以及随之而来的消沉。流行文化提倡的生存之道是犬儒主义——“不要对生活期望过高,这样你就不会对周围的人或事失望。”相反,历史上那些鼓励人们怀抱希望、励志成长的原则却提倡“我就是我生命的创造力”

1.1.5 缺乏人生平衡

现代社会,资讯发展一日千里,生活日益复杂多元,对人要求更为苛刻,让人感觉更加紧迫和心力交瘁。尽管我们付出良多,尽量有效地利用时间,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并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效率,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我们越来越陷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能自拔,而把健康、家庭、品德以及许多重要的事情放在了工作之后,舍本逐末。我们不能把问题归咎于工作,或社会的复杂和变迁,问题在于我们的流行文化提倡的“早来,晚走,多出成果,为现在牺牲一切”——事实上,心灵的平和宁静远非这些技巧所能实现的。当人们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专注、正直地对待这些事情,那么幸福和安宁将纷至沓来

1.1.6 我的定位在哪儿?

我们的文化倡导,如想从生活中有所收获,必须“独占鳌头”。也就是说“生命是场游戏,是次比赛,是种竞争,所以,你必须要赢。”同学、同事甚至家人都被当作竞争对手——你周围的人得到的越多,留给你的就越少。当然,在表面上,我们尽力表现大度,为他人的成功喝彩,而私底下,在心灵最深处的某个角落,却为他人的成就羡慕嫉妒恨。

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杰出成就或重要事件常常由某个铁腕人物的决绝意志来成就。但是,在知识时代,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卓越的成就,通常是留给那些深谙什么是“我们”——团队精神——的人的。真正的大事业,通常只会由思路开阔、内涵丰富的头脑,经由忘我的合作精神——互敬和双赢——缔造

1.1.7 渴望理解

在人们心灵深处,没有比渴望理解更强烈的需要了——希望他人聆听、尊重、重视自己的声音,希望能影响别人。大多数人认为,要具备影响力,关键在于良好的沟通——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言谈有理有据。事实上,稍加思索,你就会发现,别人在诉说时,你并非努力聆听并试图理解对方,而常常是忙于思考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说。而影响力的初显,始于他人发觉你正在受他们影响。当对方感觉你敞开心扉,虔诚地聆听,并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感觉自己有了影响力。

但大多数人的情绪易受他人左右,无法专注地聆听——他们无法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前,先把自己的事情搁置一旁,倾尽全力来理解对方的想法。我们的文化迫切需要,甚至苛求这种理解力和影响力。可是,影响力是以互相理解为前提的,而要互相理解就需要谈话者全心投入地做一个专注、主动的聆听者,至少谈话一方要首先学会聆听

1.1.8 个人的停滞不前

人的本质是四维的——身体、头脑、心灵、精神。请你不仅要把人类的普遍苦难铭记于心,也要把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磨难牢记于心。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一种长久的解决办法,并明确了生活的方向。

我想重复强调一个问题,在我教学中经常提及的问题:有多少人在弥留之际,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工作或玩游戏?没有一个人希望这样。此时,人们想到的是爱人、家人和他们付出过真心的人。

即使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在生命的最后,也把幸福感、成就感和对后人的福祉置于“自我实现”(这是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级别)之上,他称之为“自我超越”。

对此,我深有感触。目前,“七个习惯”中提到的原则和法则,带给我最满足、最深刻的感受是,我的儿孙后代正着实感知,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这些原则和法则。当你开始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你已经开始了一段激动人心的成长历程。请和你所爱的人分享你的收获,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开始践行它们。记住,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未知

就我而言,身体力行这“七个习惯”是个不断挣扎的过程。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做得越好,就会发现面对的问题变得越复杂,好像一些运动规则一样,例如滑雪、高尔夫、网球或者其他运动。因为我每天都努力地工作,并在生活中全力实践七个原则蕴含的真理,所以我真诚地渴望和你一起,共度这段激动人心的成长历程。

1.2 你将收获什么

我要借用美国作家弗格森的一段话: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倘若你已决定打开“改变之门”,接纳本书所阐述的观念,那么我保证,你会得到以下的收获。首先你的成长过程虽是渐进的,效果却是革命性的。你将会认同,仅产出/产能平衡这一项原则,如果得到充分应用,就会使大多数个人和企业发生变化。前三个有关个人成功的习惯,可以大幅提高你的自信心。你将更能认清自己的本质、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独特的才干与能耐。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就能产生自尊自重与自制力,并且内心平和。你会以内在的价值标准,而不是旁人的好恶或与别人比较的结果,来衡量自己。这时候,事情对错与别人是否发现无关。

你还会意外地发现,当你不再介意别人怎样看你时,反而会去关心别人对他们自身、他们所处环境以及与你关系的看法。你不再让别人影响情绪,反而更能接受改变,因为你发现支撑现实的内在规律是恒久不变的。

当你接受“公众成功”中的三个习惯时,修复和重建破裂的人际关系的意愿和能量将被激发。关系会更上一层楼,变得更加深厚、坚固,历久弥新且经得起考验。

习惯七可加强前面六个习惯,时时为你充电,达到真正的独立与成功的互赖。

不论你的现况如何,都请相信你与你的习惯是两码事,你有能力改变不良旧习,沐浴在新习惯的阳光里,过上高效、幸福和互信的新生活

我真心地希望你能打开自己的“改变之门”,在学习这些习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对自己的改变要有耐心,因为自我成长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是人生中最大的投资。虽然这需要长时间下功夫,但是必定会有鼓舞人心的可喜成效。诚如美国建国初期政治思想家托马斯·佩因(Thomas Paine)所说: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

1.3 七个习惯的简单定义与架构图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1

1.4 由内而外全面早就自己

1.4.1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人类效能都需要原则作指引,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和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法则一样,都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自然法则。至于这些原则的真实性和影响力到底怎样,看看弗兰克·柯克在海军学院的杂志《过程》中写到的思维转换经历就知道了。

入夜后不久,舰桥一侧的瞭望员忽然报告:“右舷位置有灯光。”
船长问他光线的移动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们。”这意味着我们可能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船长命令信号兵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对方说:“建议你转向20度。”
船长说:“发信号,告诉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转向20度。”
对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转向20度。”
这时船长已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诉他,这是战舰,让他转向20度。”
对方的信号传来:“这是灯塔。”
结果,我们改变了航道。

我们随着这位船长经历了一次思维转换,结果整个情况都不同了。这位船长因为身处迷雾而看不清事实,但是看清事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有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建立思维方式或者绘制地图,然后借此观察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是地图不等于地域本身,它只是一种“主观的事实”,是对某一地域的描述。

只有“灯塔”式指引人类成长和幸福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是地域本身。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要抓住它们的本质,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不会有人以为可以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者堕落来换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1.4.2 成长和改变的原则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比如小孩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

人类的成长历程莫不如此,无论是学钢琴还是与同事相处,无论是个人、家庭、婚姻还是社会,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我们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

但是缩短自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结果如何呢?假设你的网球技术一般,却想与高手较量,只为了给人深刻的印象,结局可想而知。难道只靠高昂的斗志就能帮助你击败职业高手?又假设你琴艺平平,却向亲朋吹嘘有开演奏会的实力,牛皮终有吹破的一天。

自然的成长过程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那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挫败感。

以10分为标准,假如我在各个方面都只能得2分,那么要达到5分,必须先向3分迈进,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且要一步一个脚印。

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的真正水平,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梭罗曾说:“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

球技和琴艺如何,很容易判断,可品德和情感就不一样了。在陌生人或同事面前,我们可以伪装得很好,暂时蒙混过关,至少不会被当众拆穿,可能连自己都被骗了。但我相信,多数人都知道自己骨子里到底什么样,而且与自己共同生活和工作的人也心知肚明。

我在企业界看过太多投机取巧的例子,那些主管试图通过激昂的演说、微笑训练、外界干预或是接管、收购以及善意或恶意的并购,来“购买”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从而达到提升生产力水平、质量水平、道德水平以及服务水平的目的,但却忽略了玩弄权术会让信任度低下的事实。一旦发现这些并不奏效,他们就转而求助于其他个人魅力的技巧,却从不尊重和遵循自然法则与成长历程,而这些恰恰是高度互信的企业文化的基础。

1.4.3 治标需治本

对于那些坚守原则的个人、家庭和团体,一旦有好事发生,总会让人好奇不已。人们会羡慕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成熟魅力,家人的团结合作,以及组织内部协同一致的企业文化。

一般人往往会立刻提出问题:“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教我一些技巧吧。”这也反映出普通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其实他们真正想问的是,“有没有能快速让我脱离现状、摆脱痛苦的诀窍?”这种人最终可能会找到满足他们需求和教会他们方法的人,短期来看,技巧和诀窍似乎很管用,实际作用却和阿司匹林、创口贴一样,只能缓解一时之痛。

然而,痼疾仍然存在,久而久之新的症状又会浮现。人们越是依赖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越是加剧了问题潜在的隐患。

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则的思维方式,它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把个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妄图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我曾有幸与许多才华横溢、卓越不凡的人共事,其中包括企业主管、大学生、宗教与民间组织、家庭成员和夫妇,他们都渴望幸福与成功,或在寻寻觅觅,或在个中煎熬。我的经验告诉我,采取由外而内的解决办法,获得的成功和幸福往往难以长久。

不但如此,由外而内的思维方式还会让人顾影自怜,固步自封,并将此归咎于别人和环境的缺陷。我见过一些婚姻不和谐的夫妇,两个人都想改造对方,不断列举对方的“罪状”以达到目的。我也见过一些劳资纠纷,双方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订立规章制度,仿佛这样就能够找到信任的基础。

问题僵持不下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上流行的由外而内的思维方式。每一方都认为问题在“那里”,在“那一方”,如果“那一方”“讲理”或者“自动退出”的话,问题就解决了。

但就我个人及与人共事的经验,再加上我对历史上成功人士和社会经验的认真思考,我相信七个习惯中的许多原则早已深入人心,存在于我们的良知与常识中。但是要确认和开发这些原则以便加以利用,就必须改变观念,转换思维方式并将其提升到“由内而外”的新境界。

1.5 七个习惯概论

品德实质上是习惯的合成。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 —— 亚里士多德

阿波罗11号的月球之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但前提是宇宙飞船必须先摆脱强大的地球引力,为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即刚升空时的几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

习惯也一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根除做事拖沓,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这些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仅有一点点毅力,只做一点点改变是不够的。“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了引力的束缚,就会迎来广阔的自由天地,创造出高效能生活所必需的凝聚力和秩序。

作为自然界的力量,万有引力不受控制,既会帮助人们也会阻碍人们。所以习惯的引力也许正在把你引向相反的方向。但正是引力,保持了地球的稳定,确保行星在轨道上运转,维护宇宙的秩序。万有引力确实强大,若是我们善加利用,可以利用习惯的“万有引力”让生活更有条理和秩序,这也是提高效率的必备条件。

1.5.1 习惯的定义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2

假设我与同事、配偶或儿女关系冷淡,原因是我只顾倾诉,不愿聆听,那么除非我找到人际交往的正确原则,否则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必须聆听。即使知道需要聆听,也可能不知道“如何”聆听,不懂得深入聆听他人的技巧。但是仅仅知道需要聆听和如何聆听也是不够的,我还要愿意聆听,才可能形成习惯。习惯的培养需要三方面的努力。

为人和观念的改变是螺旋式向上的过程——为人改变观念,观念反过来改变为人,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向上成长。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突破多年思维方式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进改变。但是这又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目标和规划。从这个角度而言,幸福就是我们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得到的果实。

1.5.2 成熟模式图

“成熟模式图”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 依赖期:以“你”为核心,靠别人来实现愿望
    • 生理上无法独立(瘫痪或残疾)的人需要别人帮助
    • 情感上不能独立的人,其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他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便会极度沮丧
    • 智力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他人帮忙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 独立期:以“我”为核心,单枪匹马打天下
    • 独立远比依赖要成熟,可谓人生的重大成就,但却不是最高成就。
    • 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
    • 智力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
    • 情感上独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而影响自我价值评价。
  • 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 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
    • 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
    • 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
    • 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真正独立的品德能够让我们行事主动,摆脱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是值得追求的自由目标,但仍非高效能生活的终极目标。只重独立并不适于互赖的现实生活。只知独立却不懂互赖的人只能成为独个的“生产标兵”,却与“优秀领导”或“最佳合作者”之类的称呼无缘,也不会拥有美满的家庭、婚姻或集体生活。

一个能做到互赖的人,既能与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潜力。

2. 习惯一:积极主动

下面请试着跳出自我的框框,把意识转移到屋子的某个角落,然后用心客观地审视自己,你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吗?

再想一想你现在精神状态如何?你能认清心态吗?你准备怎样描述?

再花一分钟想想你的头脑是怎样工作的,它反应灵敏吗?是不是正在为这个心理实验的目的感到困惑而且想理清头绪?

以上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而动物则缺乏这种自我意识的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一代又一代在不断演化中实现进步。

事实上,我们如果不能客观地考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就不能理解他人感知他们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因此我们无意间就会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内心却还觉得已经很客观了。

这将极大地限制个人的潜力和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幸好人类有自我意识,能够检讨自己的自我思维是基于现实和原则,还是受到社会的制约与环境的影响。

2.1 社会之镜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社会之镜”,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方式来进行自我认知,那无异于从哈哈镜里看自己。

  • “你从不守时。”
  • “你怎么总是把东西弄乱?”
  • “你肯定是个艺术家!”
  • “你真能吃!”
  • “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弄不懂吗?”

然而,这些零星的评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与其说是影像,不如说是投影,反映的是说话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点。

2.2 刺激与回应之间选择的自由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97,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译者注)的感人事迹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上述疑问。

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其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这期间他设想了各式各样的状况,比如想象他从死亡营获释后,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授自己从这段痛苦遭遇中学得的宝贵教训,告诉他们如何用心灵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经历。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修炼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将内心的自由种子培育得日益成熟,直到超脱纳粹的禁锢。对于物质环境,纳粹享有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但是弗兰克尔享有更伟大的自由——他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帮助他实践自己的选择,超越纳粹的禁锢。这种力量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

  • 想象力: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 良知: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
  • 独立意志: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但是由于人类特殊的天赋,用计算机程序打个比方,人类可以自创程序,完全不受本能和平日训练的制约,因此动物的能力有限,人类却永无止境。但是如果人类也活得像动物一样,听命于本能和后天环境,凭借着集体意识行动,最终也会受到限制。

人类独特的能力将我们与动物完全区分。对这些能力加以开发和锻炼,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我们独具的人类潜能。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由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2.3 “积极主动”的定义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了人性的这个基本原则,并用其绘成了一幅精准无误的地图,由此发展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3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责任感(Responsible),从构词法来说是能够回应(Response-able)的意思,即选择回应的能力。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根据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这种选择称为消极被动。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天气状况所影响,比如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而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因素。如果认定了工作第一,那么即使天气再坏,敬业精神依旧不改。

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 “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卫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圣雄甘地曾经说过:“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竟然会放任这些伤害戳在我们心上。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尽管这些事的确会让人身心受创或者经济受损,但是品德和本性完全可以不受影响。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炼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转换,使人以全新的观点看待世界、自己与他人,审视生命的意义,进而思考应该如何回应,这种更宽广的视角反映的就是可以提升和激励所有人的态度价值观。

2.4 变被动为主动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我经常建议有意跳槽的人采取更多主动,不妨做几个关于兴趣和能力的测验,研究自己心仪行业的状况,甚至思考自己的求职单位正面临何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就是“解决方案式的推销(自己)”,是事业成功的重要诀窍之一。

前来咨询的人通常都不否认这种做法的确有助于求职或晋升,但是又常常以各种借口拒绝采取必要步骤来实践这种主动。

  • “我不知道该到哪儿去做关于兴趣和能力的测验。”
  • “如何知道某行业或者某公司面临的难题呢?谁能帮我?”
  • “我不知道该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贵人相助,事实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找到好工作的人往往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坐享其成。他们只要有必要就会立即行动,并且一以贯之地遵照正确的原则,确保顺利完成工作。

在我家,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设法收拾残局。即使孩子年纪还小,我照样要求他们:“自己想办法。”而家人也已习惯这种作风。

主动是人的天性,虽然主动性有时处于沉睡状态,但只要经过唤醒就会重新焕发活力。尊重这种天性,至少可提供对方一面镜子,让他们在镜中清晰而又不失真地照出自我。由于个人的成熟度不同,对尚处于情绪依赖阶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以创造有利的气氛,逐渐培养他的责任感。

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有天壤之别,尤其再加上聪明才智,差别就更大了。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之间的差别可不仅仅是提高20%~50%的效率,如果积极主动的人在智力、意识和敏感度方面技高一筹,那么差别就更大。本书的其余六个习惯,都以积极主动为根基,而每个习惯又都会激励你采取主动,但是如果你甘于被动,就会受制于人,面临截然不同的发展与机遇。

思维意识会决定行为和态度,如果有意识仔细检查,我们会发现这些都会在我们的人格地图上体现出来。比如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是否积极处世的真实写照。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4

左边一栏的语言源于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就是推卸责任。我负不了责任,我无法自由选择回应的方式。推卸责任的言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甚至把星座也扯了进去。

我曾碰到这么一位男士,他说:“你讲得很有道理,可是每个人的状况不同。我的婚姻真是让我忧心忡忡,我和太太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感觉,我猜我们都已经不再爱对方了。该怎么办呢?”

  • “爱她。”我回答。
  • “我告诉过你,我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
  • “那就去爱她。”
  • “你还没理解,我是说我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
  • “就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所以才要去爱她。”
  • “可是没有爱,你让我怎么去爱呢?”
  • “老兄,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爱的行动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为她服务,为她牺牲,聆听她心里的话,设身处地为她着想,欣赏她,肯定她。你愿意吗?”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作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2.5 关注圈与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能被掌控的事物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5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2.5.1 面对的三类问题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对于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

  •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本书第二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中讨论到的习惯一、二、三即属于这一类。
  •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这在第三部分“公众领域的成功”的习惯四、五、六中有所论述。
  •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左右。匿名戒酒组织鼓励成员的祷词是这样的:上帝啊,请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我勇敢的心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赐我智慧的心去辨别它们。

不论是能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可以改变习惯、手段和看法,而这些都属于影响圈范围。

2.5.2 扩大影响圈

令人鼓舞的是,在面对环境选择回应方式的同时,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力也得到增强。这就像一个化学方程式,改变其中的某一部分,其结果就会跟着改变。

几年前我曾为一家公司提供服务,其总裁被公认为精力旺盛,目光敏锐,能洞悉行业发展趋势,而且才华横溢,精明干练。但是他在管理方面却独断专行,对部属总是颐指气使,就好像他们毫无判断能力一样。
这几乎让所有主管人心涣散,一有机会便聚在走廊上大发牢骚。乍听之下,他们的抱怨不但言之有理,而且用心良苦,仿佛确实在为公司着想,但实际上他们没完没了的抱怨无非是在以上司的缺点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有一位主管说:“那天我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却突然跑来下了一通完全不同的指示,几句话就把我这几个月的所有努力一笔勾销。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做下去,他还有多久才退休啊?”
有人答道:“他才59岁,你想你还能再熬6年吗?”
“不知道,不过他这种人大概是不会主动退休的。”
但是有一位主管却十分积极主动,他是依据客观价值行事,而并非主观感受。经过预估、重点划分、形势判断后,他就会采取行动。他并非不了解顶头上司的缺点,但他的回应不是批评,而是设法弥补这些缺失。上司颐指气使,他就加以缓冲,减轻属下的压力,又设法配合上司的远见、才能、创造力。
这位主管的工作重点是影响圈。他的职务可能就是办事员,却能够做得更多,因为他会站在上司的角度考虑需求,以及带着同理心理解上司潜在的忧虑,所以他不只是汇报工作,还会分析并且提出建议。
有一天我以顾问的身份与这位总裁交谈,他大为夸赞这位主管。“史蒂芬,这个主管的工作太出色了。他不仅能完成交代的工作,还能提供额外的信息,而且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甚至能针对我最棘手的问题进行分析,列出一张意见清单。”
“那些建议是他用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果。精彩绝伦!但凡他经手的工作都不需要操心,这帮我减轻了负担。”
以后再开会时,其他主管依然被命令行事,唯有那位积极主动的主管会被征询:“你的意见如何?”——他的影响圈扩大了。

这在办公室造成不小的震动,那些只知抱怨的人又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标。对他们而言,唯有推卸责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肯负责,就得不怕失败,为了免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有人干脆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种人以尽量挑剔别人的错误为能事,借此证明“错不在我”。

这位主管并非依靠客观的条件而成功,是正确的抉择造就了他。有许多人与他处境相同,但未必人人都会注重扩大个人的影响圈。

圣雄甘地就曾受到印度议员的抨击,因为他不肯随声附和,和他们一起谴责大英帝国对印度人民的奴役,而是亲自下乡,在田间与农民同甘共苦,从点滴做起,一步步扩大了在劳苦大众中的影响力,最后终于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他一介布衣,却凭着热忱和勇气,通过绝食抗议和道德说服的途径使英国人屈服,让三亿人民摆脱了殖民统治,由此充分显现了他能将影响圈扩大到极致的力量。

2.5.3 从“如果…”到“我可以…”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
  •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
  • “如果孩子肯听话……”
  • “如果我学历更高……”
  • “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这无异于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力。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婚姻出现裂痕的时候,只顾着揭发对方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强调“错不在我”的做法本身就证明了你是个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受害者,自然更谈不上影响对方。不断的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

真正有效的策略是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我们当然也盼望对方也能感受这份苦心,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过对方的反应如何,并非重点所在。

除了好丈夫、好妻子,我们不妨试着做个好学生或好职员。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仍是上上策,不管快乐或不快乐,同样积极主动。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比方说天气,但我们仍可保持内心的愉悦或外在环境的愉悦气氛。对力所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改变的则全力以赴。

2.5.4 做出承诺,信守诺言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清晰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承诺也是成长的精髓。自我意识与良知的天赋让我们能够自我检讨,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待发挥的潜能以及有待克服的缺点,然后想象力与独立意志的天赋会配合自我意识,帮我们做出承诺,确立目标,矢志达成。

由此就找到了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即便只是承诺一件小事,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也有助于培育内心的诚信,这表示我们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勇气和实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次次做出承诺,一次次信守诺言,终有一天我们会克服情绪的掣肘,获得人生的尊严。

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正是培养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知识、技巧和意愿都位于影响圈内,改善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改善三者之间的平衡,三者的交集越大,就说明我们对于习惯及其原则的修养越完善,就越能够以崇高的品德实现平衡而高效能的生活。

2.6 积极主动:为期30天的试验

我们不一定非要像弗兰克尔那样,在经历了死亡集中营的遭遇以后才开始认识并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日常生活的种种琐事同样可以训练我们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以应付人生的巨大压力。具体表现在我们如何做出和信守承诺,如何面对交通堵塞,如何应对顾客的无理要求或是孩子的叛逆行为,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哪些事情上以及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各位不妨用30天的时间亲身实践积极主动的原则,看看成效如何。这期间请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影响圈内,从各种小事开始,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吹毛求疵;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在婚姻、家庭和工作中,都可以试行这个原则。不要总是怨天尤人或文过饰非,犯了错误,就要诚心悔悟并从中吸取教训,致力于影响圈内的事情,从自我做起。

对于别人的缺点,不要一味指责。别人是否履行职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如果你一直认为问题“存在于外部”,那么请马上打住,因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问题。

如果能对选择的自由加以善用,那么假以时日,自由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反之就会越来越小,直到只能够“被动生存”,即按照他人——父母、同事和社会——的意志生活。

我们要对独立意志的天赋善加利用,对自己的效能和幸福负责,对身边的环境负责,这是后面每一个习惯的基础。

塞缪尔·约翰逊曾说:满意源自内心,那些对人性一无所知的人总是妄图通过改变外在而不是内在性情来追求幸福,结果必是徒劳无功,而本来想摆脱的痛苦却会与日俱增。

知道自己应该具备责任感,并且能负起责任对于高效生活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接下来探讨的高效能习惯的基础。

3 习惯二:以终为始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宝贵的东西。因此,我们务必固守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和内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美国最高法院前大法官

3.1 “以终为始”的定义

请思考约瑟夫·爱迪生(Joseph Addison)的话:

当我面对伟大人物的墓地,妒忌之心荡然无存;当我阅读历代佳丽的碑文,贪婪的欲望顿然消失;当我在墓碑旁遇见泣不成声的父母,禁不住悲从中来;当我看到父母的坟墓,忍不住感到为那些自己即将追随的人而体味的痛苦是如此地空虚;当我看到王者与其废黜者的墓碑并肩而立,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再查看墓碑上的日期,发现有些就在昨日,有些却可追溯到600年前,于是不禁想到当最后审判日那天来临,我们都将同样接受上帝的审判。

从现在开始,应当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并非与之南辕北辙,并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既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又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所以说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发现自己牺牲了许多更宝贵的东西。上至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下至平头百姓、凡夫俗子,无一不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势力或更高的声望,可是却常常被名利蒙蔽了良知,为成功付出昂贵的代价。所以明确真正的目标很重要,然后才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践行使命。

若能先定目标,你的洞察力会大大改善。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葬礼上有人问死者的朋友:“他留下了多少遗产?”对方回答:“他什么也没带走。”

3.2 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

3.2.1 先构思好再行动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以建筑为例,在拿起工具建造之前,必须先有详尽的设计图纸;而绘出设计图纸之前,须先在脑海中构思每一细节。有了设计图纸,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假使设计稍有缺失,弥补起来,可能就会事倍功半。设计蓝图代表愿景,整个建筑过程均以它为准绳,因此宁可事先追求尽善尽美,也不要亡羊补牢。

创办企业也是如此,要想成功,必须先明确目标,根据目标来确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然后整合资金、研发、生产、营销、人事、厂房、设备等各方面的资源,朝既定目标奋力前行。“以终为始”往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许多企业都败在第一次创造上——事先缺乏明确目标,以致资金不足,规划不周或对市场的解读有误。

教育子女也要先定目标,才可能培养出既自律又有责任感的子女,在日常相处中牢记这个目标,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们自律或自尊的举动。

以终为始的原则适用范围极广。比如旅行前,你会先想好目的地然后规划最佳路线。建造花园之前,你会在脑海或是纸上勾勒蓝图。演讲前先写下演讲词,整理院子前先计划,裁剪衣服前先设计等等。

有些人自我意识薄弱,不愿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让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轨迹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环境的压力。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这些人的人生剧本就源于早年的经历、所接受的教育或外界条件的制约。这类剧本大多源自个人喜好,不符合客观原则,之所以会被接受,那是因为某些人内心脆弱,依赖心理过重,渴望被接纳和获得归属感,向往他人的关怀和爱护,而且一定要让别人来肯定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能够控制,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存在第一次的创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的创造,或是自己主动设计的,或是外部环境、他人安排、旧有习惯限定的。自我意识、良知和想象力这些人类的独特天赋让我们能够审视各种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撰写自己的剧本。

3.2.3 领导与管理:两次创造

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具体会在习惯三中谈到。

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确的墙上。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对企业来说,市场瞬息万变,几年前符合消费者需求和品味的产品可能瞬间就会过时。积极的领导者必须紧盯商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消费者购买习惯和购买心理以及员工队伍的变化,以便整合企业资源,拨正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缺乏有效的领导,即使是高效率的管理,也只不过像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拉开躺椅”一样徒劳无功。再成功的管理也无法弥补领导的失败,而领导难就难在常常陷于管理的思维方式难以自拔。

记得我曾在西雅图负责一个为期一年的主管进修课程,在最后一堂课上,一家石油公司的总裁跟我谈到他个人的学习心得:

“史蒂芬,你在第二个月指出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之后,我就立即检讨了自己的角色,结果发现我根本不曾领导,而是每天都忙着管理,搞得焦头烂额,于是我决定把管理工作交给别人,自己则退出来,专心把握公司方向。”
“这实在不容易!放下那些迫在眉睫的公务让我十分痛苦,因为解决紧急事务更能给我一种成就感。相比之下,苦思如何领导公司,如何建立企业文化,如何把握先机以及深入分析问题真是让我头疼。我手下的管理人员也很不习惯,他们无法再把难题推给我,所以日子更难过了。不过我决心坚持到底,因为我认定了自己必须做个领导者。现在我做到了,整个公司也脱胎换骨,我们更能适应环境变化,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番,利润则增长了四倍,我真正发挥了领导的力量。”

我相信为人父母者也难免会走入类似的管理误区,只想到规矩、效率与控制,忽略了目的、方向与亲情。

个人生活中的领导意识则更为匮乏,很多人连自己的价值观都没有搞清楚,就忙于提高效率,制定目标或完成任务。

3.2.4 改写人生剧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

正如前面所说,人类的自我意识天赋是积极处世的基础,另两项天赋,想象力和良知,则使我们能在生活中发扬积极精神,施行自我领导。

想象力能让我们在心里演练那些尚未释放的潜能;良知能让我们遵循自然法则或原则,发挥自己的独特才智,选择合适的贡献方式,再有就是确定自己的指导方针以便将上述能力付诸实践;而想象力、良知、自我意识的结合则能让我们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承袭了许多来自他人的“人生剧本”,当我们因袭的“人生剧本”有违我们的生活目标时,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想象力和创造力书写新的剧本,它将更为符合我们内在的价值观。

假设我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每当子女做出令我反感的行为,立刻会火冒三丈,把教训子女的真正目的抛诸脑后,拿出做父亲的权威,迫使子女屈服。在眼前的冲突中我固然得胜,亲子关系却出现裂痕。孩子表面顺从,但口服心不服,受到压抑的情绪,日后会以更糟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一定能牢记这些,我完全被一些厚此薄彼的琐事困住了。真正要紧的事情被紧迫的难题、当务之急和举止问题层层覆盖。我每天和孩子们相处的方式却没有表现出我内心对他们真正的情感。

幸好自我意识、想象力和良知帮助我审视价值观。我的生活和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因为我并没有按照积极主动的方式生活,而是努力适应环境和别人的想法。

以终为始意味着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家长角色或其他角色,要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为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负责,从而使决定行为和态度的思维方式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原则。

它还意味着我们每天都要牢记这些价值观,因为这会让我们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以价值观为行动准则,一旦生活有变,就可以根据个人价值观决定因应之道,无须受制于情绪或外界环境。

3.3 核心区

制订原则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基本的思维方式就在这里,即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透镜”。

我们要在此处确立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利用自我意识检查我们的地图或思维方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基于正确的原则;利用良知作为罗盘来审视我们独特的聪明才智和贡献手段;利用想象力制定我们所渴求的人生目标,确定奋斗的方向和目的。

当我们专注于这个核心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候,影响圈就会被扩大,这是最高水平的产能,会有力提高我们在生活各领域的效能。这个核心还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6

  • “安全感”:代表价值观、认同、情感的归属、自尊自重与拥有个人的基本能力。
    • 一个人的安全感一定介于极度不安全和极度安全之间,前者说明你的生活总是被变化莫测的外力所干扰和左右,后者说明你对于自己的真正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 “人生方向”:是“地图”和内心的准绳,人类以此为解释外界事物的理据以及决策与行为的原则和内在标准。
    • 人生方向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以“社会之镜”及其他不确定的变化性因素为基础,一个是以坚实的内在方向为基础
  • “智慧”: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对平衡的感知和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这些能力的统一体。
    • 智慧则一端是完全扭曲事实的错误地图,一端是所有事物和原则都适度关联的正确地图
  • “力量”: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做出抉择的关键性力量,也包括培育更有效的习惯以替代顽固旧习的能力。

    • 就力量来说,最低层次是成为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事事由人,最高层次就是完全依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不受外人和外界的干扰


    它们相辅相成——安全感与明确的人生方向可以带来真正的智慧,智慧则能激发力量。若四者全面均衡,且协调发展,便能培养高尚的人格、平和的性格与完美的个体。这四者的成熟程度,它们之间平衡、协调和整合的情况,它们对生活各方面的积极影响与否,都取决于你的基本思维方式。

3.3.1 各种生活中心

不论你是否意识得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它们对生活各方面的强烈影响毋庸置疑。下面几种生活中心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上述四个因素和我们的生活的。

以配偶为中心: 婚姻可说是最亲密持久、最美好可贵的人际关系,因此以丈夫或妻子为生活重心,再自然不过了。但是根据我多年来担任婚姻顾问的经验,事情却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很多以配偶为中心却即将破碎的婚姻都源于一条导火索,那就是情感过度依赖。如果我们获取情感价值的主要来源是婚姻,这段关系会成为我们的支柱。太重视婚姻,会使人的情感异常脆弱,配偶的态度举止、新生儿降生或经济窘迫、工作晋升等变化都会成为沉重的打击。婚姻会带来更多的责任与压力,一般人通常根据以往所受的教育来应对。然而两个背景不同的人,思想必定有差异,于是理财、教养子女、婆家或岳家的问题,都会引发争执。若再加上其中一方情感难以独立,这桩婚姻便岌岌可危。如果我们一方面在情感上依赖对方,一方面又与对方有争执,就极易陷入爱恨交织、进退无常的矛盾中。

出现争执时,为了能向伴侣表明自己的立场或是证实自己的观点,就更加容易借助以往的经历,这无疑会加剧矛盾。为了保护自己,便更加退缩及排斥对方,于是,冷嘲热讽代替了真实的感受。一方总在等待对方采取主动,如果自己没有等到预期的结果,则会确信之前的指责是合理的。这种关系似乎保住了安全感,实则不然。感情用事的结果是失去了方向、智慧与力量。

以家庭为中心: 以家庭为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而且似乎理所当然。家的确带来爱与被爱、同甘共苦以及归属的感觉,但过分重视家庭,反而有害家庭生活。

以家庭为重的人通常会把家族传统和荣誉作为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来源。因此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这些传统与声誉的改变,他们就变得脆弱不堪。这样的父母在养育子女时,缺乏以子女最终幸福为目标的情感自由和力量。假设他们的安全感来自家庭,那么希望得到子女尊重的渴望就会超过给孩子的成长投资。或者,他们只会关注子女一时的举止是否符合礼仪。但凡出现不当行为,他们马上会感到不安。紧接着他们完全受到当下情绪的左右,完全不考虑对子女成长带来的影响,下意识地大喊或是训斥,还可能反应过度进而粗暴惩罚。他们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结果若非导致子女更为依赖,就是导致子女变得叛逆。

以金钱为中心: 谁也无法否认钱的重要性,经济上的安全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类的需求等级中,生存基本需要和经济安全感排在第一,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类的其他需要便难以实现。大多数人有经济负担,外界环境的种种因素会导致经济状况恶化,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潜意识里会觉得忧虑和担心。有时赚钱被冠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养家糊口。其中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是假如以金钱为中心,劣势也会浮现。

假设我主要从酬劳和薪水中获得安全感,势必寝食难安,因为影响财富的变数太多,任何一个闪失都难以承受。如果我凭借工资的多少衡量我的人生价值,那一旦工资出现变化我将不能认可自己。工作和薪水本身,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和安全感,却无法带来方向和智慧。这些要说明的是,以金钱为中心会给我和我爱的人带来危机。

有人为了逐利,不惜将家庭及其他重要事物摆在一边,而且以为别人都认同这种做法。我认识一位可敬的父亲,准备带子女出游时,忽然接到公司要求加班的电话,但是他回绝了,因为“工作还会再来,童年却只有一次”。这一幕深深印在子女脑海里,一生难忘。

以工作为中心: 只知埋头苦干的“工作狂”,即使牺牲健康、婚姻、家庭与人际关系也在所不惜。

他的生命价值只在于他的职业或工作——医生、作家或演员……正因为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观都以工作为基础,所以一旦无法工作,便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任何妨碍工作的因素都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他们的人生方向取决于工作需要;而智慧和力量也只限于工作领域,无益于其他生活领域。

以名利为中心: 许多人深受占有欲驱使,不仅想把汽车、豪宅、游艇、珠宝、华服等这些有形的物质据为己有,对于那些无形的名誉、荣耀与社会地位也不肯放过。

很多人都从亲身经历中知道名利并不可靠,很可能会瞬间落空,同时受诸多因素影响。必须靠名利与物质来肯定自我的那些人,必定终日忧心忡忡,患得患失。面对名气、地位或者条件好过自己的人就觉得相形见绌,面对稍逊自己的人又趾高气扬。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如此飘忽不定,起落频繁,却还要固执地守住自己的资产、所有物、有价证券、地位和名誉不放。难怪有人会在股票大跌或政坛失意后一死了之。

以享乐为中心: 与名利紧密相关的享乐也可能成为生活的中心,这在享乐之风盛行的速成主义世界里不足为奇。电视与电影向人们展示了另外一些人的财富和安逸生活,从而激发了人们的渴望。然而银幕上的浮华生活对于人格、效能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却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

适度娱乐可使人身心舒畅,有利于家庭及其他人际关系的改善,但是短暂的娱乐和刺激并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与满足。贪图享乐的人很快就会厌烦已有的刺激,渴望追求更高层次的刺激和“快感”。长期沉溺于此,他就会以是否能够享乐来评价一切。休太长的假,看太多的电影或电视,打太多的电子游戏,长期无所事事,都等于浪费生命,无益于增长智慧,激发潜能,增进安全感或指引人生,只不过制造更多的空虚而已。

马尔科姆·马格里奇在《20世纪见证》中写道:回忆往昔,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当时看上去至关重要、妙趣横生的事,现在看来竟是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荒谬。比如看似耀眼的成就、名望和赞扬,得到金钱或女人后的快乐,像撒旦一样游走于世界各地,经历“名利场”里的一切。现在回想起来,所有这些自我满足都不过是海市蜃楼,黄粱一梦。

以敌人或朋友为中心: 青少年尤其容易以朋友为重,为了被同龄人的团体所接纳,他们愿付出一切代价,对于这个团体内流行的价值观也照单全收。他们对团体极度依赖,易受他人的感觉、态度、行为或情绪的影响。

以朋友为中心和以配偶为中心类似,都是感情上过分依赖某个人,因此也容易出现需要—冲突的恶性循环和不良后果。

以敌人为中心的情况似乎闻所未闻,实则相当普遍,只是往往本人不易觉察罢了。当一个人觉得遭到某个在社会或情感层面十分重要的人物(如主管)的不公平待遇后,很容易对其耿耿于怀,并处处作对,这就是以敌人为生活中心。

有些离婚的人也对与前任配偶的过节念念不忘,心里放不下对对方的怨愤,需要不断谴责对方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无辜。有些子女成年后,仍为父母当年的忽视、偏心或辱骂而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里愤愤不平,消极地抱怨自己不幸的人生剧本,这些也都是以敌人为中心的表现。

以朋友或敌人为中心的人没有内在的安全感,自我价值变化无常,受制于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人生方向也取决于他人的回应,时时揣摩如何反击;他们的智慧受限于以敌人为中心的偏执心理;毫无力量可言,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以自我为中心: 时下最常见的恐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私自利,与多数人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然而市面上盛行的个人成功术无一不是以个人为中心,鼓吹只索取、不付出,却不知狭隘的自我中心观会使人缺乏安全感和人生方向,也不会有智慧及行动力量。这就像是以色列的死海,只有流入,没有流出,于是变得死水一潭。唯有以造福人群、无私奉献为目的追求自我成长,才能在这四方面不断长进。

以上只是比较常见的人生中心。和当局者迷的道理一样,看清他人的生活重心会相对容易。你会察觉有人挣钱第一,有人在一段无望的关系里垂死挣扎,只要仔细观察,你就能透过行为的表象看清中心所在

3.3.2 识别自己的生活中心

你现在的状况如何?什么是你的生活中心?有时并不容易回答。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详细考察支撑自己人生的因素。如果你能在下图中认出一种或几种行为,你就能追踪到导致这些行为的生活中心——一个限制效能的生活中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7

一般说来,我们的生活中心是以上某几种中心的混合体,依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大多数人的生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今天以朋友为中心,明天又变为以配偶为中心。

生活中心如此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一会儿意气风发,一会儿颓唐沮丧;一会儿斗志昂扬,一会儿又落魄消沉。缺乏固定的人生方向,没有持久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或自我评价。

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清晰明确的生活中心,由此才能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更和谐。

3.4 以原则为中心

以正确原则为生活中心可以为发展上述四个支撑人生的因素奠定坚实的基础。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有了安全感。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像其他中心那样多变,所以值得信赖,可以给我们高度的安全感。原则是理性而非感性的,因此能让我们充满信心,配偶和密友都可能离我们而去,但原则不会。原则不会怂恿你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其有效性不取决于环境、他人行为或流行风尚。原则是永生的,不会毁于火灾、地震或偷盗,也不会今天在这儿,明天又到了那儿。

原则是深刻的、实在的、经典的真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它们准确无误,始终如一,完美无瑕,强而有力,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我们也并非无所不知。我们对正确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受限于我们对自己和世界本质的了解,也受到时下流行的与原则相背离的哲学和理论的影响。我们的局限性是可以逐步改善的。理解成长的原则可以让我们在寻找正确原则的时候充满自信,相信学得越多,就越能以正确的视角更清楚地观察世界。原则不会改变,但我们对原则的理解可以改变。

如果以原则为生活中心,智慧和人生方向的来源就是正确的地图,反映事物的真实历史和现状。正确的地图让我们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目标以及实现途径,能够基于正确的资料做出更有意义、更易执行的决策。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8

以永恒不变的原则作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维方式,也就能正确审视所有其他的生活中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9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能决定他的态度和行为,就好像“透镜”能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察一样。生活中心不同,产生的观念也就各异。为了让大家更快地了解这一点,下面先通过一个实例来看看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中心)会让人有怎样不同的回应。

现在假定你已经买好票,准备晚上与配偶一起去听音乐会,对方兴奋不已,满怀期待。可是下午四点钟,老板突然来电话要你晚上加班,理由是第二天上午九点钟有一个重要会议。

  • 对以家庭或配偶为中心的人而言,当然是优先考虑配偶的感受,为了不让他(她)失望,你很可能会委婉地拒绝老板。即使为了保住工作而勉强留下来加班,心里也一定十分不情愿,担心着配偶的反应,想着用什么合适的理由来安抚他(她)的失望与不满。
  • 以金钱为中心的人则看重加班费或加班对于老板调薪决定的影响,于是理直气壮地告诉配偶自己要加班,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谅解,毕竟经济利益高于一切。
  • 以工作为中心的人会觉得正中下怀,因为加班既可以让自己增加经验,又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有利晋升,所以不论是否需要,都会自动延长加班时间,并想当然地以为配偶会以此为荣,不会为爽约一事小题大做。
  • 以名利为中心的人,会算计一下加班费能买到什么,或者考虑一下加班对个人形象有何助益,比如赢得一个为工作而牺牲自己的美誉。
  • 以享乐为中心的人,即使配偶并不介意,也还是会撇下工作赴约,因为实在需要犒劳自己一下。
  • 以朋友为中心的人,则根据是否有朋友同行,或其他工作伙伴是否也加班来做决定。
  • 以敌人为中心的人,会乐于留下,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打击对手的良机——在对手悠哉游哉的时候拼命工作,连他的任务也一并完成,牺牲自己的一时快乐来证明自己对公司的贡献比对手更大。
  •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关心哪一样对个人的好处更大:是听音乐会好,还是让老板增加好感更有利?两种选择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有何不同会是考虑的主要因素。

我们共同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各自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是不是很奇怪呢?中心会直接决定动机、日常决策、行为(多数情况还包括回应)以及对事物的理解,不难想象为何掌握中心如此重要了。如果目前你的中心不足以让你变得积极主动,那么当务之急是转换思维并找到一个类似的中心。

以原则为中心的人会保持冷静和客观,不受情绪或其他因素的干扰,综观全局——工作需要、家庭需要、其他相关因素以及不同决定的可能后果,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正确的选择。

拥有其他生活中心的人可能和以原则为中心的人做出的选择一样,都是赴约或者都是加班,但是后者的选择会有以下几项特征:

  • 首先,这是主动的选择,没有受到环境或他人的影响,是通盘考虑后选择的最佳方案,是有意识的明智选择。
  • 其次,这是最有效的选择,因为它基于原则,其长期后果可以预料。
  • 再次,这是根据原则所做出的选择,能提高自身的价值。为了报复他人而决定加班或者为了公司利益而加班的结果虽然相同,但意义却大相径庭。践行这个决定的过程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你的生活质量和意义。
  • 再次,若平时已与配偶和老板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依赖关系,此时就不难向他们解释如此决定的理由,而且也会得到体谅。因为已经实现了独立,所以可以选择有效的相互依赖,可以授权他人完成部分任务,剩下的等自己第二天一早来完成。
  • 最后,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3.5 撰写使命宣言并付诸实践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职责或使命,他人无法越俎代庖。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仅止于一次。追根究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提出质疑,要求你回答存在的意义为何。换言之,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个人责任感和主动性对于精神创造来说至关重要。再以计算机作比喻。前一章曾提到,你是自己的人生程序设计员。本章则要求你写出属于个人的程序,也就是个人使命宣言。只有你真正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并且认可自己的身份,才会动手撰写这个程序。这件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几经删改,才可以定案。其间可能耗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而且即使定案,仍须不时修正。因为随着物换星移,人的想法也会改变。

无论如何,使命宣言是个人的根本大法、基本人生观,也是衡量一切利弊得失的基准。撰写使命宣言的过程,重要性不亚于最后的结论。为了形诸文字,你势必要彻底检视自己真正的理想——最珍贵的人生目标。随着思想脉络日益清晰,相随心转,你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近我又一次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宣言,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坐在沙滩上,或是一次骑车远足的末尾,我都会拿出记事本修修改改一番。有时会耗费几个小时,但之后我会觉得神清气爽,生活变得有条理、目标清晰,一种释然和自由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个过程和制造产品一样重要,制定并回顾使命宣言至关重要,因为在这当中你会认真仔细检查要事,让行为符合信念。你的做法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你不是被动地受外界影响行事,而是对自己要做和感兴趣的事情充满使命感。

人生在世,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为人父母、妻子、丈夫、主管、职员、亲友,同时也担负不同的责任。因此,在追求完满人生的过程中,如何兼顾全局,就成了最大的考验。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因小失大,更是司空见惯。

考虑到这一点,在撰写使命宣言时,不妨分开不同的角色领域,一一订立目标。在事业上,你可能扮演业务员、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的角色。在生活中,你或许是妻子、母亲、丈夫、邻居、朋友。其有关政治、信仰方面的种种角色,也都各有不同的期待与价值标准。

如果你按照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目标对使命宣言重新划分,你会发现它更平衡也更好执行。首先考虑职业,你可能是销售人员、经理、产品开发员,你工作时该考虑什么?应该被什么价值取向引导?其次考虑生活角色,丈夫、妻子、父亲、母亲、邻居还是朋友?你充当不同角色时该考虑什么?什么比较重要?最后考虑社会角色,政治领域、公共服务、志愿者活动等。

下面这位企业主管就将角色和目标这两个理念引入了他的使命宣言:

  • 我的使命是堂堂正正地生活,并且对他人有所影响,对社会有所贡献。为完成这一使命,我会要求自己:
    • 有慈悲心:亲近人群,不分贵贱,热爱每一个人。
    • 甘愿牺牲:为人生使命奉献时间、才智和金钱。激励他人
    • 以身作则:证明人为万物之长,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 施加影响:用实际行动改善他人的生活。
  • 为了完成人生使命,我将优先考虑以下角色:

    • 丈夫:妻子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们同甘共苦,携手前行。
    • 父亲:我要帮助子女体验乐趣无穷的人生。
    • 儿子、兄弟:我不忘父子、手足的亲情,随时对他们施以援手。
    • 基督徒:我信守对上帝的誓言,并为他的子民服务。
    • 邻居:我要学习像耶稣一样爱和善待他人。
    • 变革者:我能激发和催化团队成员的优异表现。
    • 学者:我每天都学习很多重要的新知识。


    按照重要的角色写就的使命宣言会维持生活的平衡、和谐,而且会让每个角色清晰地摆在面前。这样你在常常检查宣言时,便会确保你不是只重视一个角色却完全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角色。

一旦确定了主要的人生角色,你就能清楚地掌握全局。接着,还要订立每个角色的长期目标,这些目标必须反映你真正的价值观、独特的才干与使命感。

认清方向是以结果为重,而非日常活动。因此你就能辨别目的地,还能明确身处何方。这样为你抵达终点提供信息、时间。你所有的能量和努力汇聚于此,你能从中发现日常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因此会变得积极主动。掌控人生,实现每日目标,随之践行使命宣言。

4. 习惯三:要事第一

有效管理是把握重点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 ——歌德|德国诗人

习惯三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是习惯一和习惯二的具体实践。

习惯一告诉你:“你是创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这个习惯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四大天赋,即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以及最为重要的自我意识。这个习惯让你能够大声宣布:“虽然那是我从小见惯了的事情,整个社会也都是这个样子,但是那根本就行不通,我不喜欢这种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解决方法,我能够改变它。”

习惯二是关于第一次的创造或者智力上的创造的习惯,其原则基础是想象力和良知这两大天赋。想象力是一种超前感知的能力,是对目前无法亲眼看到的潜力和创造力的认识,而良知则是发掘每个人身上独有特性的能力。良知在伦理道德方面担当对个体进行指导的责任。这个习惯同我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对自己的最高期望值、价值观密切相关。

习惯三是关于第二次的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的习惯,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现、执行和自然流露。它要求我们运用独立意志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对习惯三来说,前两个习惯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先确立好人生方向,再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管理,让生活与设想一致,针对不同的目标进行分解、分析、排序,具体运用以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等。

在深入探讨习惯三之前,先用几分钟思考一下下列的问题:

  •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个人生活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工作局面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4.1 独立意志: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除了自我意识、想象力和良知之外,想要真正实现成功的自我管理,就必须发挥人类的第四大天赋——独立意志。独立意志指的是做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行动的能力。有了独立意志,我们就可以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而且在发挥其他三大天赋拟定出计划之后,就能够积极实施这些计划。

人的意志十分神奇,总是能战胜命运,这已经被事实一再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像海伦·凯勒一样战胜了命运,身体力行地证明了独立意志所具有的价值和潜力。

自我管理的实质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换言之,如果你能够成为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者,那么你的自律就是由内而外形成的,是独立意志的具体表现,你所信奉与追随的就是内在的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要旨。有了独立意志和诚信人格,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以及情绪,服从这些价值观的约束。

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凭毅力克服心理障碍。 —— 格雷

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习惯二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克服这种心理还需要有独立意志,愿意为自己所不愿为之事,能够做到在特定时刻始终坚持自己的既定价值观,不屈服于一时的冲动和欲望。这种能力会让你成为一个诚信的人,让你忠实于自己积极的第一次的创造。

4.2 时间管理矩阵

从本质上看,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10

这张表告诉我们,紧急意味着必须立即处理,比如电话铃响了,尽管你正忙得焦头烂额,也不得不放下手边工作去接听。一般说来接电话总要优先于私人工作。他们不会让电话那头的人苦等,但却会让办公室里的人干坐着直等到他们打完一通长长的电话。

紧急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也可能较讨好、有趣,却不一定很重要。

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与主动精神,急所当急。

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第四类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来逃避现实,稍微放松一下。在这些人的时间管理矩阵中,他们把90%的时间花在第一象限事务上,而余下的10%中的大部分则用在第四象限事务上,用在第二和第三象限事务上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处理危机的人所过的生活。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急,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象限事务来减少第一象限事务的数量

第二象限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4.2.1 勇于说不

若要专注于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人各有志,各有优先要务。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紧急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我妻子曾经受邀担任一个社区主席。其实有很多别的重要事务等她完成,但是迫于压力她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之后她打电话给一位闺蜜,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参加委员会。对方认真听了很久后说,“桑德拉,这个计划听起来很不错,确实值得一试。我非常感激你让我参与,但是我现在确实不能参加,我想让你知道我真的非常感谢你邀请我。”

桑德拉本已做好了一切准备,但只欠一个礼貌的拒绝。她告诉我她真希望自己当时也能拒绝。我绝不是说你不能参与公共事务,那很重要。但是你要了解当务之急,然后对其他事不卑不亢、有礼貌地说“不”。你这样做是因为内心清楚,要做更紧急的事。“最好”的敌人其实是“不错”。

时刻牢记你要拒绝,有时可能是拒绝生活中紧急的事情,甚至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即使它们还不错,却会阻碍你把其他事情做到最好。

我的训练课程十分强调分辨轻重缓急以及按部就班行事。我常问受训人员你的缺点在哪里?

  • 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
  • 无力或不愿有条不紊地行事?
  • 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

答案多半是缺乏自制力,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那是“确立目标”的功夫还不到家使然。而且不能由衷接受“事有轻重缓急”的观念,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废。

以配偶或金钱、朋友、享乐等为中心,容易受第一与第三象限事务羁绊。至于自我中心者难免被情绪冲动所误导,陷溺于能博人好感的第三类活动,以及可逃避现实的第四象限事务。这些诱惑往往不是独立意志所能克服,只有由至诚的信念与目标出发,才能够产生坚定说“不”的勇气。

如果内心不够坚定,很难拒绝第三、第四象限事务的诱惑,只有当你有意识检查日程,有想法重新确立以原则为中心的事情,才会拥有足够的独立意志真诚地拒绝

4.2.2 时间管理六标准

以第二象限事务为生活中心的时间管理方法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地管理生活。这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原则,对个人使命有明确的认识,能兼顾重要的和紧急的事情,能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

让第二象限事务成为生活中心的有效工具必须满足以下六个重要标准:

和谐一致 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平衡功能 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有人以为某方面的成功可补偿其他方面的遗憾,但那终非长久之计。难道成功的事业可以弥补破碎的婚姻、孱弱的身体或性格上的缺失?

围绕中心 理想的管理方法会鼓励并协助你,注重于虽不紧急却极重要的事。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为周期制订计划。一周7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优先目标,但基本上7天一体,相互呼应。如此安排人生,秘诀在于不要就日程表订立优先顺序,应就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来安排行事。

以人为本 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因此有效的个人管理偶尔须牺牲效率,迁就人的因素。毕竟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协助工作,并不是要让我们为进度落后而产生内疚感。

灵活变通 管理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视个人作风与需要而调整。

便于携带 管理工具必须便于携带,随时可供参考修正。比如滴答清单

第三个习惯重在身体力行。就仿佛程序设计员设计出程序后,计算机必须加以执行。

顺从别人的意愿,完成他人眼中的要务,或无牵无挂地享受既不紧张又不重要的活动,岂不轻松愉快?至于执行自己依理性原则设计出的程序,则或多或少考验着自制力,此时就得靠诚心正意的修养功夫,坚定意志。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事先安排妥当的行事表,必要时仍须有所变更。只要把握原则,任何调整都可以心安理得。

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用,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在芸芸众生中,首要顾及的便是自己,时间管理以原则为中心,以良知为导向,针对个人独有的使命,帮助个人平衡发展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且全盘规划日常生活。

有效的自我管理以及通过授权对他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的关键并不是技巧、工具或其他外在因素。这种有效管理的中心是内在的,是以第二象限事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让你能从重要性而不是紧迫性来观察一切事务。

如果能够建立以第二象限事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就能提高安排生活的能力,能够真正做到要事为先,言出必行。从此,就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不必再求助于其他任何人或任何事情。

5. 人际关系的本质

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制与自知之明。有人说,爱人之前,必须先爱自己。此言不虚,但是我更强调人贵知己。了解自我才懂得分寸,也才能真正爱护自己。

所以说,独立是互赖的基础。缺乏独立人格,却一味玩弄人际关系的技巧,纵使得逞于一时,也不过是运气罢了。处顺境之中,还可任你为所欲为。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逆境,技巧便不可靠了。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要紧的不在于言语或行为,而在于本性。言不由衷、虚伪造作的表面功夫很快就会被识破,何以建立圆满的互赖关系?

由此可见,修身是公众领域成功的基础。完成修身的功夫后,再向前看,面前又是一片崭新的领域。良好的互赖关系可以使人享有深厚丰富的情感交流,不断跃进的成长以及为社会服务奉献的机会。

不过,这也是最容易带来痛苦与挫折的领域,横亘在眼前的障碍纷至沓来,令人疲于应付。个人生活有缺失,比如浑浑噩噩、漫无目标,只会在偶尔受到刺激时,使你于心难安,想要有所振作,但很快就习以为常、视若无睹了。

人际关系的挫折就不这么单纯了。它所带来的痛苦,往往十分剧烈,令人无所遁形。无怪乎各种标榜速效的人际关系成功术能盛行一时,只可惜强调表面功夫的权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际关系的得失其实取决于更深一层的因素;舍本逐末将适得其反。

这里,再借用鹅生金蛋的比喻来说明。鹅——良好的互赖关系,会生出完美的金蛋——团队合作、开诚布公、积极互动以及高效能。为使鹅能够不断生金蛋,就得悉心呵护,习惯四、 五、 六即着眼于此。下面我们再以“情感账户”作比,解析人际关系中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理。

5.1 情感账户

我们都知道银行账户就是把钱存进去,作为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友善与信用。这使别人对我更加信赖,必要时能发挥相当的作用,甚至犯了错也可用这笔储蓄来弥补。

有了信赖,即使拙于言辞,也不致开罪于人,因为对方不会误解你的用意。所以信赖可带来轻松、坦诚且有效的沟通。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等,会减少情感账户的余额,到最后甚至透支,人际关系就得拉警报了。这就仿佛如履薄冰,不得不谨言慎行,察言观色。到处都弥漫着紧张的空气,步步为营,处处设防。事实上很多团体、家庭和婚姻中都充斥着这种气氛。

如果没有追加的储蓄来维持较高的信用度,婚姻关系就会恶化。好一点的同床异梦,勉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各自为政。恶劣一点的则恶言相向、大打出手,甚至劳燕分飞。

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由于彼此都有所期待,原有的信赖很容易枯竭。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偶尔与老同学相遇,即使多年未见,仍可立刻重拾往日友谊,毫无生疏之感,那是因为过去累积的感情仍在。但经常接触的人就必须时时投资,否则突然间发生透支,会令人措手不及。

这种情形在青春期子女身上尤其明显。如果亲子交谈的内容不外乎“该打扫房间啦,扣好衬衫的扣子,用功读书,把收音机音量开小一点,别忘了倒垃圾”等等,情感账户很快就会透支。

设想一下,如果你开始存钱到情感账户里,结果会怎样?对他好一点的机会其实很多,比如看到他对滑板运动感兴趣,就买一本相关的杂志带回家给他,或者在他做事的时候,走过去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还可以带他出去看电影或吃冰激凌。又或许最重要、最有效的投入只是听他说说话,不要插入你的判断,不要老把自己的过去搬出来,只是单纯聆听,试着理解他,让他知道你在乎他,并且尊重他。

他未必会马上做出回应,还可能满腹疑问:“爸爸又想干什么?这一次妈妈又想用什么新招儿在我身上?”但只要坚持下去,存款总会增加,赤字会越来越小。

牢记一点:速战速决是不切实际的,建立和维护关系都需要时间。如果因为他反应冷淡或者不以为然就不耐烦起来,那就是前功尽弃。千万不要这样去指责他:“我们为你做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你怎么这么没良心?我们想要做得好一点,你这叫什么态度?真是太不像话了!”

当然,保持耐心很难,不但需要积极的态度,还要对影响圈有所关注,要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 。事实上速战速决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

5.2 五种主要的投资方式

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同一种行为,在甲身上或许能增进感情,换作了乙,效果便可能完全相反。因此只有了解并真心接纳对方,才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比如6岁的孩子趁你正忙的时候,为一件小事来烦你。在你看来此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他稚嫩的心灵中,却是天下第一要事。此时就得借助于习惯二,来认同旁人的观念与价值观;运用习惯三,以对方的需要为优先考虑而加以配合。

我有一个朋友是大学教授,有个十几岁的儿子;父子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这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学术研究,他认为儿子整天动手不动脑,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结果不难想象,儿子总是对他不理不睬的。虽然他也努力想要做一些感情投资,但是总不得其法。儿子认为父亲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他对自己的否定、比较和评判。他们的情感账户好像被抽空了,关系越来越僵,这让做父亲的十分伤心。

有一天,我和他谈起了“如果你重视一个人,那么必须同样重视他所重视的事情”这个原则,他真的听进去了。回家之后,他带着儿子在房子周围建了一个小型长城,这个工程投入巨大,父子同心协力,耗时一年半才完成。

这次合作之后,儿子也开始转变,越来越喜欢动脑了。而真正的收获还是父子关系的改善,它不再是酝酿苦水的酒坛,而是父子欢乐和力量的源泉。

很多人都倾向于主观臆断他人的想法和需要,觉得在自己身上适用的感情投资,一定也适用于他人。一旦发现结果并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就会觉得自己一片好意成了空,变得心灰意冷起来。

注意小节: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忽视礼貌,不经意的失言,最能消耗情感账户的存款。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正是这些小事。

我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傍晚,正是我同两个儿子一起外出活动的时间,一般就是做运动、看摔跤比赛、吃热狗、喝果汁和看电影。

电影看到一半, 4岁的儿子肖恩在座位上睡着了, 6岁的史蒂芬还醒着,我们两个人一起看完了那部电影。电影结束后,我抱起肖恩,走到我们的车前,打开车门,把他放在后座上。那天晚上很冷,于是我脱下外套,轻轻地盖在他的身上。

回到家,把肖恩送上床,我又照顾6岁的史蒂芬准备睡觉。他上床以后,我躺在他身边,父子俩聊着当晚的趣事。

平常他总是兴高采烈地忙着发表意见,那天却累得异常安静,没什么反应。我很失望,也觉得有点不对劲。突然史蒂芬偏过头去,对着墙。我翻身一看,才发现他眼中噙着泪水。我问:“怎么啦?孩子,有什么不对吗?”

他转过头来,有点不好意思地问:“爸,如果我也觉得冷,你会不会也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做了那么多事,可是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却是我不经意间对他弟弟流露出的父爱。

这件事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我来说都是深刻的教训。人的内心都是极其柔弱和敏感的,不分年龄和资历。哪怕是在最坚强和冷漠的外表下,也往往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

信守承诺: 守信是一大笔储蓄,背信则是庞大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一次严重的失信使人信誉扫地,再难建立起良好的互赖关系。

作为一个父亲,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轻易许诺,许过就一定要兑现。所以我对孩子们许诺前总是再三思量,小心谨慎,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以免因为一些突发状况而让我无法兑现诺言。

尽管如此,意外还是会偶尔发生,这时候信守承诺实非明智之举,甚至没有可能。但是我对诺言再三权衡后,要么坚持履行,要么向当事人解释无法兑现的原因,直到对方允许我从诺言中脱身。

正直诚信: 正直诚信能够产生信任,也是其他感情投资的基础。诚信,即诚实守信,既要有一说一,又要信守承诺、履行约定。而体现这种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背后攻击他人。如果能对不在场的人保持尊重,在场的人也会尊重你。当你维护不在场的人的时候,在场的人也会对你报以信任。

缺乏诚信会让所有的感情投资都大打折扣。如果一个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就算他能够理解他人,注意细节,信守诺言,明确并满足他人期望,仍然无法积累信誉。

假设你我曾经在背后攻击上司,那么一旦彼此关系恶化,你肯定认为我会在背后诋毁你,就像当初议论上司一样。你知道我当面甜言蜜语,背后恶言恶语。这样表里不一,怎么能赢得你对我的信任呢?

假如我为了取得你的信任,就以其他人的隐私讨好你:“其实我不应该告诉你,但谁让咱俩是朋友呢……”我对另外一个人的背叛能够换取你的信任吗?我想你多半会在心里盘算:这家伙大概也会把我说过的什么话这样告诉别人吧。

这恰恰告诉了对方你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在背后诋毁他人或者将他人的秘密到处散播,也许会让你获得一时的快感,就像得到一个金蛋一样,可实际上你已经杀死了会下金蛋的那只鹅,友谊不再像从前那样愉快而长久,而是慢慢恶化。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诚信就是平等对待所有人。这样,人们就会慢慢信任你。纵使起初并非人人都能接受这种作风,因为在人后闲言碎语是人的通病,不同流合污,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好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恳坦荡终会赢得信任。

诚信还意味着不欺骗,不使诈和不冒犯。“谎言”的定义是“存心欺骗别人的话”。所以,要保持诚信,无论语言还是行动都不能心存欺骗。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可以给人安全感与自信心,鼓励个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长,由于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牵绊,被爱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检验人生种种美好的境界。不过,无条件的付出并不代表软弱。我们依然有原则、有限度、有是非观念,只是无损于爱心。

有条件的爱,往往会引起被爱者的反抗心理,为证明自己的独立,不惜为反对而反对。有条件的爱反映出爱人者不成熟的心理,表示其仍受制于对方。

我曾经有位朋友是一所名校的校长,他为了使儿子也能挤进这所学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想到儿子居然拒绝,真令他的父亲伤心不已。就读名校对儿子的前途大有助益,更何况那已成为家庭传统,朋友的家人连续三代都是该校校友。可想而知,这位父亲必定想尽力转变儿子的心意。

可是孩子却反驳,他不愿为父亲读书。在父亲心目中,进入名校比儿子更重要,这种爱是有条件的。为了维护自主权,儿子必须反抗这种安排。

幸好,朋友最后想通了。明知孩子可能违背他的意愿,仍与妻子约定无条件放手,不论儿子做何抉择,都支持到底。即使多年心血可能白费,却也割舍得下,的确相当伟大。他们向孩子说明,一切由他决定,父母绝不干预,而且绝非故作开明。

没想到,摆脱了父母的压力,孩子反而切实反省;发现自己其实也希望好好求学,于是仍决定申请朋友主持的这所学校。听到这个消息,朋友自然十分欣喜,但这个时候倒不是因为儿子最后的决定与他不谋而合,而是身为父母,当然会为子女肯上进感到欣慰,这才是无条件的爱。

5.3 问题的反面是契机

在互赖关系中,问题就代表机会——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机会,是促进和谐的契机。

如果父母能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看作联络感情的机会,而不是麻烦和负担,那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大大改善,父母会更愿意,甚至是迫切地理解并帮助孩子。当孩子带着问题来求助时,父母不会大呼:“天啊,又怎么了!”而是想:“瞧,我又有机会帮助孩子了,我们的关系会更进一步。”于是交流成了促进感情的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敷衍。当孩子感觉受重视的时候,亲子之间就建起了一座爱与信任的坚实桥梁。

同样的模式在商业领域也有重要作用,有一个连锁百货商店就是这样树立信誉的。只要顾客为了问题而来,不论多小,商店员工都视之为同客户建立关系的良机,会积极而热情地寻求解决途径,直到顾客满意。他们礼貌而周到的服务让顾客认定了这家商店,不再作他想。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如果认识到产出/产能平衡是效能的要素,我们就可以把问题看作是提高产能的机会。

牢记情感账户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开始探讨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与他人合作顺利所必需的习惯,我们会看到这些习惯怎样让相互依赖变得有效,而其他想法和行为对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6.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6.1 人际交往的五种模式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利人利己(双赢)
这种模式会促使人不断地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双边利益。双赢就是双方有福同享,皆大欢喜,这种结果会让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决定,完成计划。双赢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但是大多数人都用非此即彼的方法看问题,非强即弱,不胜则败。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它以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则为准绳。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损人利己(赢/输)
大多数人从小就被这种模式浸染。在家里,大人总是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爱、理解和耐心,这就营造了赢/输模式的氛围。同龄人之间也容易衍生这种模式。孩子首先想被父母认可,然后是同龄人,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朋友。同龄人有时完全根据自己的期望和标准来选择接受还是拒绝一个人,这就让赢/输模式更加根深蒂固。

学校是赢/输模式的另一个温床,你之所以得A,是因为有人得了C;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比较才得以实现的,内在价值毫无意义,外在表现才最重要。运动比赛也强化竞争的观念,提醒观众与选手,人生同样是一场零和游戏,必须分出胜负,而且唯有击败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诚然,在竞争激烈和信任薄弱的环境里,我们需要赢/输模式。但是竞争在生活中只居少数,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和配偶、孩子、同事、邻居、朋友竞争。“你和爱人谁说了算(谁是赢家)?”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问题,如果没有人赢,那就是两个都输。

现实生活需要相互依赖,而不是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而赢/输模式是这种合作的最大障碍。

舍己为人(输/赢)
有些人则正好相反,他们信奉输/赢模式。“我认输,你赢了。”“就这样吧,我听你的。”“我是个和事佬,只要能息事宁人,我做什么都行。”

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也没有将来。他们通常喜欢取悦他人,喜欢满足他人的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够给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于别人的意志。

在谈判时,他们常常不是放弃就是退让,如果成为领导,也对属下极端纵容。输/赢模式意味着做老好人,然而“好人不长命”。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消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有些精神疾病就是这样造成的。若是一味压抑,不能把愤怒情绪加以升华,自我评价将日趋低落。到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诸流水,得不偿失。

赢/输和输/赢模式都存在人格缺陷。许多主管、经理和家长都在这两种模式间左右摇摆,当他们无法忍受混乱无序、缺乏目标、纪律松散的状态的时候,就会倾向于赢/输模式,之后随着内疚感日增,又会回到输/赢模式,而新一轮的愤怒与挫败感再次将他们推向赢/输模式。

两败俱伤(输/输)
两个损人利己的人交往,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因为他们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扳回局面,但其实谋杀等于自杀,报复是一把双刃剑。

我认识一对夫妻,离婚时法官要求丈夫将出售资产所得的一半分给妻子,结果他把一辆价值一万美元的汽车以五十美元出售,然后分给妻子二十五美元。妻子提出抗议后,法院发现,丈夫将所有财产都廉价出售了。

为了报复,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却不问是否值得;只有不够成熟、掌握不了人生方向的人,才会这样。

极具依赖性的人也会倾向于两败俱伤模式,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生活痛苦,于是认为所有人都该如此—— “大家都不赢的话,做个失败者也没什么。”

独善其身(赢)
另一种常见的模式就是独善其身,别人输不输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得偿所愿。

当竞争和对抗意义不大的时候,独善其身的模式是多数人的处事方法,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无损,别人的就留给他们自己去保护吧。

哪一种最好
最好的选择必须依情况而定,关键是认清形势,不要教条地把某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实际上,多数情况都只是相互依赖的大环境的一部分,于是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好聚好散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们之间没有期望,没有订立合约,没有雇佣和合作关系,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你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如果你无法同对方达成双赢的协议,那么最好选择放弃。

6.2 双赢思维的要领

双赢可使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及共谋其利。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结构)”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因为我们不能用赢/输或输/赢的手段达到双赢的目的。

6.2.1 双赢品德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

诚信 我们将诚信定义为自己的价值观。习惯一、二、三教育我们养成并保持诚信的品德。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明确的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地以此为核心安排活动,信守承诺,就能够逐渐培养起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

如果我们不了解“赢”的真正含义及其与我们内心价值观的一致性,那么就不可能做到“赢”。没有了诚信这一基础,双赢不过是一种无效的表面功夫。

成熟 这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人际交往、管理和领导能力的精髓,是产出/产能平衡的深度表现。敢作敢为的目的是拿到金蛋,而善解人意可以保障其股东的长远利益,领导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所有股东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很多人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看问题,认为一个温和的人一定不够坚强,但是只有温和与坚强并重,才能实现双赢,这种坚强的作用甚至双倍于赢/输模式的那种强硬。双赢模式要求你不但要温和,还要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还要自信,不但要体贴敏感,还要勇敢无畏。做到这些,在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成熟,这是双赢的基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11

如果我勇气十足,却不懂体谅他人,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赢/输——我强硬而自私,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却漠视旁人。

如果我体贴有余,而勇气不足,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输/赢。我事事以你的想法和愿望为先,却羞于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与愿望。

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是双赢的必备条件,其间的平衡点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我足够成熟,我就会乐于聆听,善于沟通并勇于面对。

知足 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一般人都会担心资源稀缺,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零和游戏。难怪俗语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至亲好友的成就也会眼红,这都是“匮乏心态”作祟。

抱持这种心态的人,甚至希望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小灾小难不断,疲于应付,无法安心竞争。他们时时不忘与人比较,认定别人的成功等于自己的失败。纵使表面上虚情假意地赞许,内心却妒恨不已,唯独占有能够使他们肯定自己。他们又希望四周环境都是唯命是从的人,不同的意见则被视为叛逆、异端。

相形之下,富足的心态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因此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公众领域的成功并非意味着压倒旁人,而是通过成功的有效交往让所有参与者获利,大家一起工作,一起探讨,一起实现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理想,这种成功要以知足心态为基础。

一个诚信、成熟、知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技巧

当你超越环境、态度和行为,将触角探寻到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双赢和所有其他正确原则一样,本就深植在我们的生活中。

6.2.2 双赢关系

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账户。没有信用,我们最多只能妥协;缺乏信用,我们就无法开诚布公,彼此学习,互相交流和发挥创造性。

如果情感账户储蓄充足,信用就不再是问题,已有的投入让我们相知相敬,我们可以全神贯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性格或者立场。

和赢/输模式的人打交道是对双赢的最大考验。双赢从来就不是轻易实现的,需要解决深层问题和本质差异。但如果双方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之努力,而且情感账户储蓄充足,事情就容易得多。

同赢/输模式的人打交道,关系很重要。你要以影响圈为核心,通过以礼相待,尊重和欣赏对方及其不同观点来进行感情投资。这样你们的交往就得以维持,你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和深入了解对方,同时也更勇于表达自己,而不再是被动的,你的潜力和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你的努力最终将让对方相信你希望实现真正的双赢,而交往过程本身就是很棒的投资。

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越真诚,越积极,越投入,你对他人的影响力就越大。这是对人际领导能力的真正考验,它超越了交易式领导的范畴,升华至转换式领导的层面,后者能让个人和关系发生转变。

并非所有决定都一定要以双赢为目的,即便是情感账户储蓄充足,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再说一次,关系很重要。举例来说,你我共事,你来对我说:“我知道你不赞成这个决定,但我实在没时间向你解释,不管你是否参与,你会支持吗?”

如果你在我这里的账户储蓄充足,我当然会支持,我会希望自己是错的,而你是对的,并努力将你的决定付诸实施。

但是如果我们之间根本不曾有过情感账户,而我持反对态度,我就不会真正支持。也许我当面答应了你,但是私下里毫无热情,无心为这个决定做出努力。我会说:“本来就行不通,你让我怎么办?”

没有双赢品格和双赢关系作为后盾,书面协议就形同虚设。只有真诚的感情投资,才能有助于实现双赢。

6.2.3 双赢过程

赢/输的方法不可能带来双赢的结果。你总不能要求别人:“不管你是不是喜欢,都要以双赢为目标。”问题是怎样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

我建议不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 再次,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 最后,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路径。

双赢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模式。双赢来自诚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结果;它体现在能有效阐明并管理人们的期望和成就的协议中;在起支持作用的双赢体系里蓬勃生长;经由必要的双赢过程来实现。习惯五、六将对这种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当你培育自己的双赢心态的时候,你将发现一件美妙的事:人际关系变得更容易了。 ——乔治·埃里奥特

7. 习惯五:知彼解己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

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帕斯卡(Pascal)|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及物理学家

<<<<< 主要讲沟通方面,非暴力沟通讲的更全一点 >>>>>

8.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

统合综效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高级的一种,是对所有其他习惯的真实考验和集中体现。统合综效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也是前五个习惯的整体表现与真正考验。唯有兼具人类四种特有天赋、辅以双赢的动机及移情沟通,才能达到统合综效的最高境界。统合综效不但可以创造奇迹,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也能激发人类最大潜能,即使面对人生再大的挑战都不足为惧。

8.1 敞开胸怀,博采众议

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见地。乍看之下,这似乎把习惯二“以终为始”弃之不顾,其实正好相反。在沟通之初,谁也没有把握事情会如何变化,最后结果又如何。但安全感与信心使你相信,一切会变得更好,这正是你心中的目标。

很少人曾在家庭或其他人际关系中,体验过集体创作的乐趣,日常生活中却习惯封闭和多疑。这常造成一生中最大的不幸——空有无尽的潜力,却无用武之地。

一般人或多或少有过“众志成城”的经验,例如,一场球赛暂时激发了团队精神;或是在危难中共同配合、急人所急,挽回一条生命。不过,这些通常都被视为特例,甚至奇迹,而非生活的常态。其实这些奇迹可以经常发生,甚至天天出现。但前提是必须勇于冒险,肯博采众议。

因为凡是创新就得有担当,不怕失败,不断尝试,即便最后证明是错误的。不愿冒风险的人,经不起此种煎熬。

8.2 课堂上的统合综效

凭借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我深信最理想的教学状况往往濒临混乱的边缘,同时考验着师生统合综效的能力。

我永远忘不了曾教过一个班的大学生,课程名称是“领导哲学与风格”。记得开学3周左右,有一位同学在口头报告中,坦白道出自己的亲身经验,内容相当感人而且发人深省。全班都深受感动,十分佩服这位同学的勇气。

其他同学受到影响也纷纷发表意见,甚至对内心深处的疑虑也毫无保留,那种依赖与安谧的气氛激发人前所未有的开放。原先准备好的报告被搁置一旁,众人畅所欲言,展开一场脑力激荡。

我也完全投入,几乎有些浑然忘我。我逐渐放弃原定的教学计划,因为有太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值得尝试。这绝不是突发奇想,反而给人稳当踏实的感觉。

最后,大家决议抛开教科书、进度表与口头报告,另订立新的教学目标与作业,全班兴致勃勃地策划整个课程内容。又过了大约3周,大家强烈渴望公开这一段经历,决定把学习心得汇集成书。于是大家又重新拟定计划,重新分组。

每位学生都比以往加倍努力,而且是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段历程培养出罕见的向心力与认同感,即使在学期结束后依然持续不衰。后来这班学生经常举办同学会,直到现在,只要我们聚在一起,对那个学期的点点滴滴仍然津津乐道。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个班的学生就能够完全互信与合作。据我推测,多半是因为他们已是大四下学期的学生,个性相当成熟,对精彩的课程不再感到新鲜,他们渴望的是有意义的新尝试,所以那门课的转变对他们而言可谓“水到渠成”。

此外,身为老师的我也适时提供了催化剂。我认为纸上谈兵,不如实践演练,与其追随前人的脚步,不如另辟蹊径。

当然我也曾经与人合作失败,弄巧成拙,相信一般人都不乏类似经验。只可惜有人对失败念念不忘,再也不肯做第二次尝试。例如,某些主管为了少数害群之马,而订立更严厉的法则,限制大多数人的自由与发展。又好比企业合伙人互不信任,借严密的法律条文保护自己,反而扼杀了真诚合作的可能性。

回顾过去担任顾问与教学工作的经验,我发现只要鼓起勇气,诚恳地言人所不敢言,总会获得相应的回馈,统合综效的沟通由此开始。在热切的交流中,纵使话不成句,思路不连贯,也不会构成沟通障碍。如此得到的结论,有些固然不了了之,但多半能发挥不容忽视的力量。

8.3 沟通三层次

统合综效和创造会让人热血沸腾,坦诚交流的效果令人难以置信。虽然坦诚往往与风险相伴,但是非常值得,因为你的收获与进步将是不可思议的。

“二战”之后,美国命戴维·利连撒尔接管原子能委员会。他召集了一群很有影响力的社会名流为之工作。这些背景各异的人有无比坚定的信念,面对繁重的工作日程,都迫不及待地要开始工作,而且媒体也在不断施加压力。

但是利连撒尔却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来建立情感账户。他让这些人先花时间彼此了解,比如其他人的兴趣、希望、目标、顾虑、背景、信念以及想法等。为此,他承受了很多批评,被指责为浪费时间。

所幸的是,这群人果然相处得十分融洽,彼此非常坦率,相互尊重,即便意见不一,也首先是真心实意去努力理解对方。由此诞生了一种不寻常的组织文化。

图9-1说明了信任度与沟通层次之间的联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12

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信任度,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情况恶化作打算,其结果只能是赢/输或者输/赢,而且毫无效率可言,即产出/产能不平衡,最后只能是让人们更有理由进行自我防御和保护。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当成熟的人才办得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但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也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完全开诚布公,探讨其余的选择路径。这种沟通层次会存在妥协,这意味着1+1=1.5,双方都有得有失。

统合综效意味着1+1等于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信任度的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由此产生的文化氛围即使不能持久,至少也可以在当时促成产出/产能的平衡。

缺乏安全感的人认为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依照他们的模式。他们总想利用克隆技术,以自己的思想改造别人。他们不知道人际关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接触到不同的模式。相同不是统一, 一致也不等于团结,统一和团结意味着互补,而不是相同。相同毫无创造性可言,而且沉闷乏味。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尊重差异。

8.4 尊重差异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最客观,别人都有所偏颇,其实这才是画地为牢。反之,虚怀若谷的人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而乐于在与人交往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见解,重视不同的意见,因而增广见闻。此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从教育家里维斯的著名寓言《动物学校》中可见一斑。

有一天,动物们决定设立学校,教育下一代应付未来的挑战。校方订立的课程包括飞行、跑步、游泳及爬树等本领。为方便管理,所有动物一律要修满全部课程。

鸭子游泳技术一流,飞行课的成绩也不错,可是跑步就无技可施。为了补救,只好课余加强练习,甚至放弃游泳课来练跑。到最后磨坏了脚掌,游泳成绩也变得平庸。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绩,只有鸭子自己深感不值。

兔子在跑步课上名列前茅,可是对游泳一筹莫展,甚至精神崩溃。

松鼠爬树最拿手,可是飞行课的老师一定要他自地面起飞,不准从树顶下降,弄得他神经紧张,肌肉抽搐。最后爬树得丙,跑步更只有丁等。

老鹰是个问题儿童,必须严加管教。在爬树课上,他第一个到达树顶,可是坚持用最拿手的方式,不理会老师的要求。

到学期结束时,一条怪异的鳗鱼以高超的泳技,加上能飞能跑能爬的成绩,反而获得平均最高分,还代表毕业班致词。

另一边,地鼠为抗议学校未把掘土打洞列为必修课,而集体抗议。他们先把子女交给獾做学徒,然后与土拨鼠合作另设学校。

8.5 自然界是统合综效的最佳典范

生态学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界的统合综效现象:世间万物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关系可以将创造力最大化。本书所讲的七个习惯的真正力量也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而不是单个的习惯中。

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家庭或公司里创造统合综效文化的力量。参与的程度越深,人们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投入就越多,释放出来的创造力就越大,越需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任。我坚信这就是日本人商业成功的秘密所在,他们就是这样改变了全球市场。

统合综效是有效而正确的原则,其成效超出此前的所有习惯,代表了相互依赖环境中的高效能,代表了团队协作和团队建设精神,能让团队成员通过合作实现创造。

虽然你无法在相互依赖的交往中和统合综效的过程中控制他人的行为模式,但还是有很多事情都在你的影响圈范围内。你自身的统合综效就完全处于你的影响圈内。你应该尊重自己善于分析的一面和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尊重它们的差异会催生你的创造力。

即使处于不利境地,也不应该放弃追求统合综效。不要在意别人的无礼行径,避开那些消极力量,发现并利用别人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认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你应该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勇敢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经历,借此鼓励他人同样地坦诚相待。

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应该说:“你跟我有不一样的看法,这很好。”你不一定要对他们表示赞同,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给予理解。如果你只能看到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道路——你的和“错误”的,那么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的。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9. 习惯七:不断更新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假使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为了锯一棵树已辛苦工作了5个小时,筋疲力竭却进展有限,你当然会建议他:“为什么不暂停几分钟,把锯子磨得更锋利?”对方却回答:“我没空,锯树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磨锯子?”

9.1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13

从根本上讲,“不断更新”意味着要兼顾这四种要素,要以睿智而均衡的方式,经常并持续运用我们天性中的这四个层面。

对自己投资,对我们用来处世和做贡献的唯一工具进行投资是我们在一生中做出的最有效的投资。我们取得成绩的工具就是我们自己。为了提高效能,我们必须认识到定期从四个层面“磨刀”的重要性。

9.1 身体层面

身体层面指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

锻炼属于第二象限事务,但是由于不具紧急性,因此很少人能坚持不懈,结果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第一象限事务,不得不面对健康问题和危机,而原因正是之前对锻炼的忽视。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锻炼身体,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我们并非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想想看每周只需要用36个小时,或每天最少花30分钟锻炼。考虑到这一习惯对一周当中余下162165个小时的巨大益处,这点时间真的算不上什么。

锻炼身体不一定要有专门的器材,当然,如果你想到健身房或者温泉浴场使用专门器材锻炼,或者喜欢网球、墙球之类的技巧性运动,那又另当别论。但这并不是“磨刀”的必要条件。好的锻炼项目可以在自己家里进行,可以提升你的耐力、韧性和力量。

耐力 源于有氧运动,靠的是心血管功能——即心脏向全身供血的能力。心脏是肌肉,但无法直接得到锻炼,只能通过运动大型肌肉组织(尤其是腿部肌肉)得到锻炼,因此,快走、跑步、骑车、游泳、越野、滑雪和慢跑对身体大有益处。如果你能将每分钟至少100下的心率维持30分钟,就算是基本健康。

韧性 源于伸展运动。很多专家建议在有氧运动前后要分别注意“预热”和“慢停(伸展)”。预先热身有助于放松肌肉并提高肌肉温度,为强度较大的锻炼做好准备;慢慢停止运动有助于分解乳酸,缓解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感。

力量 源于持久的肌肉运动——比如简单的柔软体操、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举重。力量训练的强度因人而异:如果你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增强力量有助于提高技能;如果你主要从事脑力劳动,长期保持坐姿,体力消耗有限,那么除了有氧运动和伸展训练之外,再辅以柔软体操可能就足够了。

我们必须理智地制定锻炼计划,但在现实中却又往往操之过急,特别是在长期不锻炼的情况下。这样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疼痛、伤害甚至永久性损伤,循序渐进是最好的。所有锻炼计划都应该与最新研究成果、医生的建议和自己的意愿相一致。

随着心脏和呼吸系统效能的提高,你的静止脉搏率会一点点下降。身体越来越能够适应高强度活动,正常活动就会显得轻松许多。即使在下午,你也会精力充沛,拒绝锻炼的疲劳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让你迅速投入任何工作的饱满精神。

也许锻炼的最大好处是养成了习惯一 “积极主动”的肌肉。如果你坚持以身体健康原则为行动指南,而不是对妨碍锻炼的所有因素消极反应,那么你的自我评价、自尊、自信和诚信也会受到深刻影响。

9.2 精神层面

精神层面的更新为你指引人生方向,与习惯二密切相关。

精神层面是人的本质、核心和对价值体系的坚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它能够调动人体内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的资源,把你同所有人类的永恒真理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一点上人们的做法迥异。

有些人是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或音乐作品来实现精神层面的更新,还有些人是通过与自然交流来达到同样目的。我的做法是每天认真阅读和思考《圣经》,因为它体现了我的价值体系,每及此时,我都会感觉脱胎换骨,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并重获为他人服务的决心。大自然会赐福给那些沉浸在自然中的人。

当你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混乱,尽情享受过大自然的和谐与韵律,再回到城市时会感到耳目一新,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什么能够干扰你或让你惊慌失措,直到外界的喧嚣混乱再次侵蚀到你内心的静谧和安详。

有一位中国禅师在任何压力之下都能处变不惊。有人问他:“您是怎样保持这种平静安详的?”他答道:“因为我从未离开过我坐禅的地方。”他早起坐禅,在一天的剩余时间里,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坐禅时的那种安详心境。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用心把握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真谛,就如同得到了一把遮挡风雨的大伞,源源不断地使我们获得新的力量。如果能够持之以恒,效果会更加明显。

正因为如此,我才坚信个人的使命宣言至关重要。一旦深刻理解了生活的中心和目标,我们就可以不断反思,持之以恒,在更新精神层面的过程中,就可以抱着坚定的信念,构想并实践每一天的活动。

宗教领袖戴维·麦凯说:“每天人生最重大的战争都在灵魂深处的密室中进行。”如果你能够在这些战争中获胜,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平息下来,就会感到一片祥和,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自然而然地,你会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即秉持着合作精神,为他人造福,由衷地为他们的成功感到快乐。

9.3 智力层面

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力发育和学习习惯都源自正规教育。但是,一旦脱离了学校的训导,许多人的头脑就会退化:不再认真读书,不再探索身外的新世界,不再用心思考,也不再写作,至少是不再重视写作,不再把它当作对我们准确、扼要表达自己的能力的考验。相反,我们把时间花在了各种APP上。

智力层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有时需要借助课堂教学或系统的学习计划。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并非如此,积极处世的人有能力摸索出无数种自我教育的方法。

养成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这是第二象限事务,人们可以借此接触到当前或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我极力推荐大家从每个月读一本书开始,然后每两周读一本书,接着是每周读一本书。“不读书的人跟文盲没什么两样。”

文学巨著、哈佛经典、名人自传、《国家地理》等出版物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不同领域的当代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和提高智力。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的时候实践习惯五,则会事半功倍;否则,如果尚未真正理解作者的初衷,就根据自身经历过早地做出判断,就会事倍功半。

磨砺心智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晰、准确和连贯。如果能够在写信的时候与他人深入交流思想、感受和理念,而不是肤浅地停留在事物表面,也有助于我们提高思考、推理和获得他人理解的能力。

组织和规划是另外两种与习惯二和习惯三相关的磨砺心智的方式,也就是以终为始,为实现磨砺心智这一目标而运筹帷幄,运用大脑的想象力和逻辑力,事先预见到结果和过程,即便无法预见到具体步骤,至少也能预见到主要途径。

有人说,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将帅的运筹帷幄。前面说到的身体、精神和智力这三个层面的“磨刀”过程就是我所谓的“每日个人领域的成功”的实践过程。我的建议是每天“磨刀”一小时,身体力行,坚持不懈。

9.4 改变他人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面小镜子,反映出身边人的想法、判断和模式,每个人都从镜中获知自己在周围人眼中的形象,而社会之镜是由周围人的舆论、认知和思维决定的。作为相互依赖关系的一分子,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即自己是社会的大镜子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选择清晰而真实地反映出他人的形象,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成为讲原则、懂判断、独立自主、有价值的个体。知足心态让我们意识到,反映他人的正面形象并不会贬低我们自己,反而会使我们更强大,因为它增加了我们与其他积极主动者有效交往的机会。

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却有另一个人相信你,他会改变你,这不是人生的重大转变吗?

反过来,你不是也可以反映并肯定别人的正面形象吗?设想有人正在社会的镜子的引导下日益颓废和消沉,这时候你表现出了对他们的信任,移情聆听他们的谈话,处处为他们着想,不去开脱他们所应负的责任,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处世,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在你的帮助下振作起来。

我们如何反映他人的形象?这种反映又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多少影响呢?我们有足够的“财富”对别人做感情投资。我们越擅长发掘别人的潜力,就越能在配偶、子女、同事或雇员身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记忆力。我们不应该给他们“贴标签”,与他们共处时要从全新的角度“打量”他们,帮助他们独立和实现自我,并建立起美满、丰富和卓有成效的人际关系。

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所望。 —— 歌德

9.5 更新中的统合综效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必须包括天性中的所有四个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每个层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因此只有平衡好四个层面的更新进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都会对其他层面产生消极影响。

人生的四个层面休戚相关:身体健康有助于心智发展,精神提升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完满。因此,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整体效果。

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象限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在培养独立性的习惯方面加以改进(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身体层面的自我更新等同于强化个人愿景(习惯一)。它帮助我们增强积极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不需要被动地承受他人的行为后果。这也许是锻炼身体的最大好处。

精神层面的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领导(习惯二)。它帮助我们更好地按照想象和良知(而不只是回忆)行事,深入理解个人思维和价值观,确定核心的正确原则,明确自己在生活中的独特使命,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坚持正确原则并利用个人的资源优势。精神层面的更新让个人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智力层面的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管理(习惯三)。它帮助你在做计划的时候确定属于第二象限事务的重要活动,优先安排能够有效利用时间和精力的目标与活动,然后围绕这些组织并开展活动。不断接受教育帮助你巩固知识基础,增加选择范围。稳定的经济基础并非来自工作,而是来自个人的产能(思考、学习、创造、调整)。真正的经济独立指的不是家财万贯,而是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是内在的。

“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实现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的更新)是培养七个习惯的关键,完全在个人的影响圈范围内。第二象限事务会集中必要精力将所有习惯整合到生活中,让你以原则作为生活的中心。

这也是“每天的公众领域的成功”的基础,是你更新社会/情感层面所需要的内在安全感的来源。它赐予你力量,让你能够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即以知足的心态对待他人,真诚尊重彼此的差异,为他们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它是实现真正的理解和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并是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实践习惯四、五、六的基础。

9.6 螺旋式上升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图14

要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稳定而卓越的进步,还必须考虑到人类的独特天赋——良知,它指引着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用斯塔尔夫人的话说就是:“良知的声音如此微弱,可以被轻而易举地淹没;但又如此清晰,不可能被误解。”

良知是一种天赋,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是否背离了正确的原则,然后引导我们向这些原则靠拢。

锻炼神经和肌肉对优秀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而训练头脑对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同理,培养良知对积极处世的高效能人士来说也至关重要。培养良知需要更专注的精神和更全面的训练,以及贯彻始终的诚信人生;需要定期阅读励志文学作品、拥有高尚的情操,而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的良知还未成熟的时候就遵循它。

修身励志没有捷径。收获法则始终发挥着支配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多也不少。公正的法则也不可动摇,我们越是靠近正确的原则,就越能对事情做出明智的判断,我们的思路也就越清晰明了。

要实现这个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如果以为做到一项就已足够,那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为了不断进步,我们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

10.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耶稣则先让世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己摆脱贫穷;尘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耶稣则通过改变人来造就环境;尘世塑造人的行为,而耶稣改变人的本质。 ——埃兹拉·塔夫脱·本森(Ezra Taft Benson)|美国农业部前部长

我想讲述我的一段亲身经历,因为其中体现了本书的精髓,而且我也希望大家借此体会其中蕴含的基本原则。

若干年前,为了安心写作,我带着全家离开自己从教的大学,去夏威夷休假,在瓦胡岛北岸的拉耶住了整整一年。

每天在海滩上晨跑后,我和桑德拉就把两个还光着脚、穿着短裤的孩子送到学校,而我则到甘蔗地旁边一所僻静的房子里写作,那是我的办公室,美丽而且静谧——没有电话,不用开会。

这间办公室在一所学院旁。一天,我在学院图书馆的书架间漫步,一本特别的书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一段文字让我彻底改变了余生。我反复玩味这段文字,它主要阐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这个理念在我头脑中产生的影响是难以言喻的。虽然一直接受着自我决定论的教育,这句话——“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仍让我感到一股全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我觉得它像是一个素未谋面的新事物,引发了我内心的革命,而且恰逢其时。

在反思中,这句话开始对我的生活模式产生影响。我仿佛跳出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个旁观者,身处那段距离中来观察源自外界的刺激。我可以选择甚至改变回应的方式,还可以选择接受或者至少影响这种刺激。这种内在的自由感令我狂喜。

此后不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种“革命性”理念的作用,我和桑德拉开始进行深入交流。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就骑着摩托车去接她,带上两个学龄前的孩子——一个坐在我们之间,另一个坐在我的左腿上,穿过我办公室旁边的甘蔗地。我们就这样慢慢骑着,除了谈话什么都不做。

路上车很少,而且摩托车声音很小,我们都能清楚地听到彼此说话。最后我们总会来到一片人迹罕至的海滩,停下车,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野餐。

沙滩和岛上的小河彻底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我和桑德拉可以不受干扰地继续交谈。我们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深入交流,这样坚持了一年后,我们之间形成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信任。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讨论各种有趣的话题——人、理念、事件、子女、我的写作、我们的家人、未来的计划等等。但是,随着交流的逐步深入,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内心世界的问题——我们的成长经历、行为模式、感受和自我怀疑。在全心交流的同时,我们还会审视交流的情况以及各自的表现。我们用新颖而有趣的方式利用刺激与回应之间的那段距离,思考自己如何变成了今天的自己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探险,发现其刺激程度远远超过了外部世界的任何探险,而且更精彩,更有趣,更引人入胜,更加充满发现和感悟。

这个过程并非总是甜蜜而轻松,我们偶尔也会触及一些敏感的神经,也有过一些痛苦的经历、尴尬的往事和自我解剖,让我们在敞开心扉的同时,也更容易受伤。然而,我们发现,其实多年来两个人都一直盼望着能就这些事情好好聊聊,至于那些敏感问题,在经过双方的深入探讨和解决后,我们都能感到伤口渐渐愈合。

从一开始,我们就极力互相支持、鼓励和体谅,这让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地探索彼此的内心世界,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得到滋养。

我们逐渐有了两项心照不宣的基本规则。一是“不要刨根问底”:无论哪个人露出了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另一人都不得追根究底,而是要尽力体谅对方,否则就显得太过咄咄逼人、霸道和刻板。因此尽管我们心里很渴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还是渐渐认识到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让双方倾吐心事。

二是在话题过于尖锐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打住,晚些时候或者第二天,等到当事人愿意时再谈。

这种交流最艰难也最有成效的时刻,就是在两个人的脆弱相互触碰之时。由于主观情绪作怪,我们可能会发现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已不复存在,不祥的感觉开始露头,好在我们之间存在着默契和共同的愿望:时刻准备在曾经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重新面对这些问题,直至解开彼此的心结。

这些困境的出现与我的性格倾向有关。我父亲是个非常孤僻的人,他内向而谨慎。而我母亲则一直很外向、坦诚和率真。我发现自己同时具有这两种倾向:当缺乏安全感时,我往往就会变得像父亲那样孤僻,小心地观望着外面的世界。

桑德拉更像我母亲,她擅长交际,真诚而率真。这么多年来,我常常觉得她的坦诚有欠体统,她则觉得我的拘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交来说都是一种“机能障碍”,譬如,我对他人的感受经常无动于衷。在深入交流中,我们谈到了这些和其他许多问题。我开始欣赏并珍惜桑德拉的智慧和洞察力,她让我变得更加坦诚和敏锐,更具奉献精神和交际能力。

在夏威夷的那段日子让我们收获颇丰,交流变得卓有成效,我们几乎能够瞬间理解彼此的想法。离开那里时,我们决心将这种实践进行到底。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里,我们仍然定期骑着本田车出行,如果天气不好就开车,目的就是交谈。我们认为爱情保鲜的秘诀就是交谈,特别是讨论彼此的感受。我们尝试每天都交流数次,即使当我奔波在外时也不例外,那让我感到快乐、安全和珍惜,就像是回到了家里。

10.1 代际传承

我和桑德拉在那幸福的一年里发现,如果能明智地利用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和人类的四种独特天赋,我们就能获得由内而外的力量。

我们尝试过自外而内的手段。我们彼此相爱,于是想通过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来消除分歧,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作用有限。只有从最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下手,才能根除长期的潜在问题。

由内而外的努力让我们能够建立充满信任和坦诚的关系,以深入持久的手段消除有关“机能障碍”的分歧,这是由外而内的努力所不能做到的。如果我们能够为了抽时间从事第二象限事务(即彼此深入交流)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改变行为模式和调整生活,就会收获宝贵的双赢关系、彼此的深入理解和精彩的统合综效。这就好像种下一棵小树后,收获了甜美的果实一样。

成果不仅如此,我们还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模式会对子女的生活产生难以置信的影响,就好像我们的父母影响了我们一样。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强烈地感到自己必须精心制订规则并以身作则,把基于正确原则的精神遗产传给后世子孙。

我在本书中特别强调的是,有些不良的行为模式是上一代遗传下来的,但我们可以努力改变。另一方面,很多人仔细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时,可能会发现它们很不错,但那是祖辈遗传的,却被我们盲目地视为理所当然。真正的自我意识有助于识别这些行为模式,并对那些以原则为中心的前人心存感激。他们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而且让我们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10.2 成为转型者

我认为向子女和他人赠予“翅膀”意味着赠予他们自由,让他们摆脱上一代传承下来的消极的行为模式,意味着让他们成为我的朋友兼同事特里·沃纳博士所谓的“转型者”。我们应该对这种行为模式加以改进,而不是直接传给下一代,而改进的方式一定是要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的。

童年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要虐待自己的孩子。尽管很多证据表明,人们倾向于遵循上一代传承下来的行为模式,但是只要你能够积极处事,就可以改变这种行为模式,你可以选择善待子女、肯定子女,用积极的方式教育他们。

萨达特是20世纪的一位强大的转型者,他留下的遗产之一就是让我们对变革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萨达特来说,“过去”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那道“猜忌、畏惧、仇恨和误解的高墙”,而“未来”就是看起来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分裂。谈判处处碰壁,就连形式和程序方面也无法达成共识,双方甚至会为协议草案中一个无关紧要的逗号或句号而争执不下。

当其他人试图用一些表面功夫来缓和僵局的时候,萨达特却总结了早年牢狱生活的经验,开始从问题的根源下手,从此改变了数百万人的人生历程。

他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我几乎是下意识地运用了在开罗中央监狱54号牢房里积蓄起来的变革力量,也可以称之为才能或能力。我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局势,除非具备必要的心理素质和智慧,否则别指望改变它。在隔离间里,我沉迷于对人生和人类天性的思索,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远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

正如艾米尔(Amiel)所说:真正的变革是由内向外实现的,只是利用性格魅力的技巧,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做些表面功夫根本不行,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决定了我们的人格和世界观的思想构造和行为模式才行。

我们有时也会犯错,并因此感到尴尬。但是,只要我们从“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做起,由内而外地努力,总会取得成果。而且播种、除草、培植的过程本身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成长的喜悦,直到品尝到美满生活的甜美果实。。

再次引用爱默生(Emerson)的名言:“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变得可以迎刃而解,这并不是因为任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增强了。”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在实践和增强实践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就能够创造有效能、有意义而且充满祥和的人生——为自己,也为后世子孙。

10.3 个人感想

完成这本书之际,我想分享我的信念,同时我认为这也是正确原则的源头。原则就是上苍创造的自然律法,这是所有人的意识之源。人们若能践行这些原则,便会努力满足天性,永远保守人性的底线。

我认为教育和立法难以触及人类的某些本性,这就需要天赋的良知。一介凡人,很难完美。唯有仰仗正确的原则,我们被创造时的无限潜能才能显现。正如德日进(Teilhard de Gardin, 1881~1955,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译者注)所言:“我们并非有属灵经历的人类,而是作为人的灵。”

我仍在努力探索书中分享的很多道理。这种探索物有所值,而且让人充实。我的生命因此更有意义,而且我学会了爱、奉献和不断尝试。

让我用托马斯·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美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译者注)的优美诗句表达我的理念:“绝不要停止探索,因为其目的是回到起点,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