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云上服务器时,一个合适的配置选型不仅可以提升系统性能,还能降低成本开支。所以,本文将带领大家理解如何选择服务器。
案例
让我们从一个案例开始。某公司新的业务即将上线,预计每天会有百万级的访问量(PV)。在面临服务器选择时,我们需要预估实时流量并选取适当的配置。尽管看似简单的选择题,背后实际涵盖了一系列需要量化的参数,需要认真考虑。接下来,我们将逐步剖析PV、UV、日活、月活等指标。
业务重要指标
PV、UV、日活、月活等是运营数据中关键性的指标,它们是衡量业务表现的重要指标。下面是PV,UV,VV等的概念说明。其中的PV和并发请求数是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
运维人员对数据量缺乏概念,原因是这些数据无法直接转换成服务器压力数据,缺乏具体量化,因此无法得出定量结论。我们技术人员的任务是将这些业务指标转化为性能指标。
1、PV
PV即Page View,即页面浏览量或点击量,用户每一次对网站中的每个网页访问均被记录一次。用户对同一页面的多次访问,访问量累计。
2、UV
UV即Unique Visitor,是指通过互联网访问、浏览这个网页的自然人,一天内同一访客的多次访问只记录为一个访客。
3、VV
VV即Visit View,访客访问的次数,用以记录所有访客一天内访问量多少次网站。当访客完成所有的浏览并最终关掉该网站的所有页面时,便完成了一次访问,同一访客一天内可能有多次访问行为,访问次数可累计。
4、IP
IP指独立IP,是指独立用户/独立访客。指访问某个站点或点击某条新闻的不同IP地址的人数,独立IP只记录第一次进入网站的具有独立IP的访问者。
5.日活是日活跃用户数量。
一般用于反映网站、互联网应用等运营情况。结合MAU(月活跃用户数量)一起使用,用来衡量服务的用户粘性以及服务的衰退周期。
6、月活的概念
统计周期扩大为一个月,也就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打开某产品的用户数(去重)。
这些是业务访问量的一些指标数据,通常有两个来源:一是业务上线前,运营部门给出的预估数;二是业务上线后,通过埋点数据分析,获得真实的业务指标数据。
因此,我们将它们分为已上线业务和未上线业务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已上线业务
对于已上线业务,关联指标的依据相对简单。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即可。例如,开始时每天有百万访问量,当前环境已开通了5台服务器,业务资源利用率约为70%。如果访问量翻倍,要保持70%的资源利用率,就需要相应增加5台服务器,这是最基本的做法。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用户增长所需的服务器资源通常大于1,即呈现非线性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常的做法是对当前业务系统进行压力测试,检测系统性能,评估是否满足服务级别,并根据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未上线业务
对于未上线业务,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由于业务还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只能预估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无法通过已有数据进行匹配。因此,我们采用最常见的做法——将预估数据转换为每秒请求数(QPS)。在下图中,有三个入口,入口一、二是运营人员给出的数据,入口三是技术人员给出的数据,最终我们需要转换为QPS。将非计算机数据转换为计算机数据是我们技术设计中常见的思想。
图表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图表的使用方法。图中列出了几个常见的业务指标。运营人员通常提供预估的日月活、PV、用户数等数据给技术人员,而技术人员则提供并发用户数给架构师。不管数据入口在哪里,不难发现,这些数据通过不同路径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点——每秒请求数(QPS)。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80%的重要性只占其中的20%,而其余80%则只占了20%的重要性。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定律。在业务方面,二八法则同样适用,也就是说,一天中80%的业务请求发生在20%的时间里。
假设一个业务的日活是百万级,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计算公式来得出QPS:
QPS = PV / (一天的秒数) = 100万 / (24小时 * 3600秒) = 11.57
而经过二八法则的运用,得出的QPS为:
QPS = (PV 80%) / (一天的秒数 20%) = (100万 80%) / (24小时 3600秒 * 20%) = 46.29
如果服务器每秒能处理46.29个请求,就能应对每天100万PV的业务量。尽管我们已经模拟了真实的访问情形,但实际情况较为复杂,业务存在高峰和低谷。高峰时期的流量通常会增加2到3倍,因此上述QPS应该在90到120之间。
对于带宽的计算,我们只需要将已计算的QPS乘以每次请求传输的数据量,得出9.25 Mbps即为满足百万UV业务量所需的带宽。
所需带宽 = (PV 80%) / (一天的秒数 20%) X Mbps = (100万 80%) / (24小时 3600 20%) * 0.2 Mbps = 9.25 Mbps
二八原则的衍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展示的是常见场景,不同类型的业务需要进行不同调整。
事实上,带宽付费模式也遵循二八法则,即80%的应用采用按量付费模式,而20%的应用则采用包年包月的带宽模式。通常1-5 Mbps的带宽足以满足日常远程连接服务器进行部署、更新升级等需求,服务器的流量不大,无需选择很大的带宽。而对于10 Mbps以上的带宽,往往适用于特定业务需求。从稳定性和长期性考虑,这类情况下,包年包月的固定带宽更为适合。
在云上,我们常见的CPU:内存配置比例有1:1、1:2、1:4和1:8。
1:1和1:2的配置,特别是1:2的比例(如2核4GB,4核8GB等),被称为”黄金比例”,适用于绝大多数场景,尤其是高资源消耗的计算场景、个人网页、企业建站等小规模部署。
1:4的配置,由于内存占比较高,适用于数据库类型的部署。
1:8的配置,由于内存占比更高,适合内存型数据库或其他内存消耗型服务的部署。
对于云盘的选择,我们无需过度关注磁盘大小,因为磁盘容量可以随时扩容。我们更应关注磁盘的IOPS性能。例如对于数据库类机器,除了选择1:4的比例外,还需要选择具有高I/O性能和低延迟的云盘。
这就是今天的内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