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1

图 0 记笔记涉及的学科

这篇文章主要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进一步讨论如何构建一个笔记系统,一些理论性背景知识请移步:

引言

在开始讲解具体操作过程前,首先希望大家明白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

  1. 获取信息:从书、公众号等各类信息源中获取信息。

  2. 评估信息:分析信息源中获取的信息的可靠性,是否值得进一步处理。

  3. 分析信息:对信息进行学习。记笔记就是发生在这一环节中。

  4. 展示、分享信息:即输出知识,将学习的收获与他人分享。

因此,本文并不会涉及太多一、二、四环节的内容,甚至不会涉及第三环节中的其他方法(笔记仅是帮助学习的一种手段,学习实际有许多方法),仅探讨笔记的记录与管理。

笔记的本质是让我们的大脑更专注于所学的信息,通过记录这个动作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信息的内容[1]。所以,就记录这部分来说,提高效率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科学的记录方式,比如矩阵图、大纲等结构化笔记相比于没有结构的笔记效果更好[2,3];描述充分、信息记录完全的笔记效果更好[4]。

但很多人在记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并非是如何记录,而是笔记数量多了之后如何对笔记进行管理。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研究领域——信息组织的研究内容。某种程度上,笔记也可以算作一种文献。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信息组织领域中针对文献的成熟管理方法来管理笔记,本文的操作也将围绕这些方法展开。

目录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2

0 开始之前

目前,文献组织仍然逃不过主题法和分类法两大方法。所以,想要形成一个严谨的笔记系统,最好还是对这两种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时间、精力去把专业的方法搞懂。所以,本文只列出一些必要性的知识与步骤,让零基础的读者也能顺利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0.1 选择一种图书分类法,并大致了解其使用方法

既然想搭建一个笔记系统,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确定系统的主体框架。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不是很多教程都说不要一开始就自上而下的构建体系吗?其实,搭建主体框架这个步骤并不需要我们自己完成。人类历史上已经诞生了多部图书分类法,这些分类法可以视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主体框架,我们只需要借鉴过来、作为自己系统的主体框架就可以了。虽然这些分类法有着或多或少的缺点,但其作为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其分类完备度上远超我们一般人自行设计的知识体系,借鉴过来作为个人知识体系的主体架构是没问题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受这些分类法,而是说以它们为基础,在必要的时候做细节上的调整,这样我们就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一个非常符合我们自身需求的知识主体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图书分类法作为一种研究成果,其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哲学、政治观点,以及时代特性。这里我们仅考虑借用其结构,而不去讨论不同分类法间熟优熟劣。大家可以凭兴趣选择《中图法》、《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等任何一种分类法。

选择完分类法后,我们要对它的基本类目有大致的了解:这种分类法是如何进行类目划分的、其包含了哪些基本类目、每个类目包含哪些内容。以《中图法》为例: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3

图 1 《中图法》的基本类目

《中图法》分了 22 个基本的大类,即基本类目。类目的名字体现了该类目包含的内容。不过个别类目有些复杂,比如 “T 工业技术” 中包含了一般工业、石油工业、计算机技术、轻工业(纺织、食品等相关内容都包含在内)等内容。

我们了解基本类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笔记归入相关类目中。比如今天记录了一篇 “西红柿炒鸡蛋心得“,我们要知道它是食品类,应该放到“T 工业” 这一类目中,甚至放到 “TS97 生活服务技术” 中;如果记录了一篇 “仙人掌种植心得”,我们要把它放入“S 农业科学” 下。《中图法》的归类是按文献的学科性质进行归类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笔记内容的学科性质来确认其所属类别。

不会确认笔记内容的学科性质怎么办?不要担心,我们可以到国家图书馆查询系统中查询与笔记内容相关的书籍,通过书籍的分类号来确认笔记所属的分类。比如,还是 “西红柿炒鸡蛋心得 “这个例子。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篇笔记如何归类,我们可以先到当当网上随便搜索一本与家常菜相关的书籍,比如《本味家常菜 : 凉拌、小炒、汤煲 3688 例》。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4

图 2 在当当上随意搜索一本与家常菜相关的书籍

然后,我们在国家图书馆查询系统查询这本书,查看它的分类号。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5

图 3 得到分类号为 “TS972”

然后,我们到《中图法》中查找这个分类号,得知该书分到了 “TS97 生活服务技术 - TS972 饮食烹饪技术及设备 - TS972.1 烹饪法、食谱、菜谱 - TS972.12 各类菜烹饪法及菜谱 - TS972.127 家常菜、宴会菜” 下。我们可以按自己的需求选择其中一个级别对其进行归类。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6

图 4 在《中图法》中查看相关分类号

0.2 确认自己的凌乱忍受度

另外,我们在开始前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确认自己的凌乱忍受度。什么是凌乱忍受度?这其实是借用了最佳排架粒度[5]这一概念。在笔记系统中,笔记必然要存放在文件夹中。我们能忍受文件夹中存在多少条未经整理的笔记,我们的凌乱忍受度就是多少。这里的未经整理指的是笔记没有经过归纳、总结。比如,我只能忍受一个文件夹里有 20 条未经整理的笔记,那我的凌乱忍受度就是 20;如果我只能忍受一个文件夹里有 10 条未经整理的笔记,那我的凌乱忍受度就是 10。

凌乱忍受度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来设置,不过最好设置大一些,比如 20-30 左右。因为如果忍受度太小,我们就容易强迫症发作,会老是想整理这个文件夹。但在笔记数量过少时是很难对笔记进行归纳总结的。这就容易形成矛盾,让我们陷入想整理、但整理又太难的纠结之中。

1 动手操作

1.1 开始记录

选择、了解了一种分类法,设置了自己的凌乱忍受度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逐步构建我们的笔记系统了。构建系统不需要有太大的负担,完全可以边记录,边构建。只有这样,笔记系统才能真正为我们的知识工作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边记录边构建,是宏观上的同步进行,而不是微观上的同步进行。微观上,我们要秉持先记录、后整理,记录与整理分离的原则,因为整理是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的[6],一边写着笔记一边思考着如何整理可能会损害笔记的效果。

我们的笔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碎片化笔记,即记录灵感、记录从碎片化信息源(知乎、公众号)中获得的零碎知识的笔记;另一种是阅读笔记,这种笔记往往是在阅读严谨内容(如教科书、专业书籍)时产生的,篇幅较大,结构性较强。这里主要以碎片化笔记的记录来说明整个操作过程。

碎片化笔记的记录宗旨十分简单,就是想记就记,每个想法都保存在一条笔记内。并且,记录时不用思考笔记应该归到什么类别中,只要往笔记软件中放即可。由于是从零起步,所以我们的笔记软件里也没有设置好什么分类,全部笔记都放在根目录下。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7

图 5 刚开始时,所有笔记放在根目录下

经过一段时间,当我们根目录里未经整理的笔记数量达到了我们的凌乱容忍度时,我们就要开始思考如何对笔记进行整理了。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8

图 6 根目录中未经整理的笔记已经超过我们的忍受度,需要开始整理

1.2 整理:使用基本大类

其实整理的方式非常简单,即根据必要性原则,按照《中图法》设置基本大类,然后将笔记归入其中。

比如,关于如何记录笔记的笔记,我们发现《中图法》“G79 自学”中明确写出读书笔记相关内容可以入此。因此,按照必要性原则,我可以在笔记软件中设置一个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文件夹,并将如何记录笔记的笔记放到这个文件夹中。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9

图 7 《中图法》的 G79 相关内容

同理,对于管理学相关的笔记,我们发现国家图书馆查询系统把《管理学》这类教材统一归入了 “C93 管理学” 这一分类中。因此,我可以设置一个 “C 社会科学总论” 文件夹,将管理学相关笔记放入这个文件夹中。

对于键盘、显示器选购等与电脑相关的笔记,我们查询后可以知道其基本都属于 “TP 计算机技术” 系列,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 “T 工业技术” 文件夹,将它们全部放入。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10

图 8 将笔记放入不同的基本文件夹中

经过这样划分,每个文件夹下的笔记数量将降到我们的阈值之下,我们的系统得以继续运行。对于后续记录的笔记,我们可以像先前一样,先全部放到根目录下,也可以设置一个 “inbox” 文件夹专门存放。只要根目录或 inbox 文件夹内的笔记数量超过了我们的容忍度,我们就可以再次启动整理程序。

1.3 整理:使用细分类目

随着笔记数量的增多,基础文件夹必然会不够用(假设我们的容忍度为 30,22 个基本文件夹最多容纳 22 * 30 = 660 条笔记)。这时候,我们就有必要设置子一级文件夹了。

设置子一级文件夹的方法也很简单,参照《中图法》的子一级类目即可。

比如,我后续的笔记增加了许多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都属于社会科学,因此都放在 “C 社会科学总论”文件夹下。此时,我只需要在 “C 社会科学总论”文件夹中设置 “C91 社会学” 和“C93 管理学”两个文件夹,然后再把相应主题的笔记归入其中即可。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11

图 9 设置 “C91 社会学” 和“C93 管理学”两个文件夹

经过引入必要的子类目,每个文件夹的笔记数量又将降到了我们的阈值之下,我们的系统又得以继续运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仅凭不断引入细分类目就可以保持我们系统的井然有序。

1.4 整理进阶:使用目录(MOC)

《中图法》的类目终究是有限的。随着我们对领域了解的不断加深,即便是最小的类目也会收纳特别多的笔记。这时,我们就要引入新的整理方式——目录。

其实目录也是图书管理、文献管理领域中非常成熟的管理方法,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利用目录来组织纷繁复杂的典籍信息。通过目录,人们可以轻松了解某个领域中存在哪些书籍,这些书籍论述了什么内容,熟优熟劣等等等等。现在流行的 MOC 本质上也是一个目录,只不过是一个揭示知识点的目录。当我们通过目录这种形式对文件夹内的笔记总结归纳后,虽然文件夹内的笔记数量没有减少,但未经整理的笔记数量变少了,低于我们的忍受度。这样,我们的系统将再次运转。

目录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把文件夹内的所有笔记逐个浏览,然后按主题、按内容把笔记串起来即可。并且,目录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你可以像我一样使用大纲式的结构,也可以使用矩阵式的表格。无论使用怎样的形式,你都会在做目录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一主题相关知识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文件夹中笔记数量过少的时候)就尝试制作目录。因为笔记数量过少的时候,你并不清楚哪些内容应该放在一起,从而容易凭空臆想,企图做出一个 “完美目录”。但这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并且非常浪费精力。所以不如等内容多了再进行知识目录的梳理。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12

图 10 关于 “笔记方法” 这一主题的目录

经过这种细分文件夹与目录归纳总结两种方式的不断循环,我们最终就能形成管理有序的笔记系统。

2 阅读笔记的记录

其实阅读笔记的记录过程和碎片化笔记的记录过程大同小异,只不过由于阅读笔记更系统、篇幅更大,因此需要先在某个地方统一把笔记记录下来,后期再进行统一地归纳整理。

比如,在阅读时,我喜欢现在书上或者 PDF 上记录想法,因为切换到笔记软件中记录属实容易打断阅读兴趣。另外,在软件上进行记录有时还得手动添加想法的出处,这个步骤也十分容易打断阅读兴趣。因此,在阅读时,我只会在书上做笔记。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13

图 11 阅读时在 PDF 上记录

等到我们结束阅读之后,我们再统一地把记录下的想法挪到笔记软件里。这里可以使用一些自动化的方法,比如使用 Zotero 的 Zotfile 插件等等。但其实手动操作也未尝不可。因为除了自己的想法,我还会把书上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话概括下来写进笔记软件里。毕竟我对我笔记系统的期望是以我自己的话保存我看到的所有知识,以便日后复用。同时,这是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重要过程。当然,你们是否需要做这一步就需要看你们自己的个人需求了。

这样,阅读完成以后,我们就会整理出一篇或多篇篇幅巨大的阅读笔记。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14

图 12 我的阅读笔记

由于篇幅巨大,阅读笔记往往需要拆分,也就是进行所谓的 “原子化”。需要注意的是,原子化并没有对应的原则。实际上学界并没有规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视为一个知识单位,或者说知识单元。因此,“知识原子” 的构造其实全凭个人:你觉得这篇笔记的粒度已经足够细了,那么它就已经原子化了。这里提供一些实践经验[7]:如果你觉得在这篇笔记中获取信息是困难的,那它一定不是原子化的;如果你直觉上觉得这篇笔记上包含了几个知识点,那么就大胆的拆分它;当你引用该笔记中某些内容、但这些内容不能被标题所概括时,它就不是原子化的。

拆分之后,新笔记的标题也十分重要。笔记的标题最好是一句概括笔记内容的话。这样,即使我们使用的是最老土的文件管理器,我们也能通过标题轻松了解笔记的内容,方便引用笔记的同时也能摆脱软件的依赖[8]。

然后,等到相关主题的内容多了,我们就能在这些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整理出相应目录,从而帮助我们揭示这一主题相关的知识点。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15

图 13 形成目录

3 如何使用笔记系统进行写作

其实使用笔记系统进行写作非常简单。这里有几种方法[9]:

  1. 从一条笔记出发,然后通过查看其相关的笔记获得灵感。

  2. 在笔记软件中检索关键词。这样笔记软件会返回给我们一系列相关的笔记,我们可以通过浏览这些笔记来获得灵感。

  3. 自己先设想一个写作框架,再从笔记软件中查找相关的笔记对文章进行支撑。

我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先大致设想了一个框架:第一部分讲述信息组织相关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如何整理笔记,第三部分介绍如何利用笔记系统写作。当我构思完成后,就浏览笔记软件中的相关目录笔记,从中获得写作内容。比如,在如何利用笔记系统进行写作这一部分,我就直接使用了 “笔记方法” 这一目录中关于 “如何利用 Zettelkasten 进行写作” 这一部分的内容。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实际操作篇 - 知乎 - 图16

图 14 在 “笔记方法” 目录中寻找内容支撑

4 总结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其实构建笔记系统非常简单,只需遵循以下几步:

  1. 先记录,不整理。

  2. 系统内容多了,混乱到一定程度了,开始考虑整理:

  • a) 对大篇的阅读笔记进行原子化
  • b) 将碎片化笔记、已经原子化的笔记归入基本大类
  • c) 基础大类不够用引入子一级类目
  • d) 子一级类目不够用就开始考虑设立自己的目录进行总结归纳
  • e) 重复 bcd 三步
  1. 利用笔记系统进行知识输出

Q&A

待施工。如有问题欢迎提问。

  1. 《中图法》的分类不符合我的需求怎么办?

大胆的改造,让它更适合你!不过,我更建议你对分类法有一定了解后再这样做。

参考文献

[1] DI VESTA F J, GRAY G S. Listening and note tak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2, 63(1): 8–14. DOI:10.1037/h0032243.

[2] PEVERLY S T, VEKARIA P C, REDDINGTON L A, 等. The Relationship of Handwriting Speed, Working Memory,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Outlines to Lecture Note-Taking and Test-Ta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13, 27(1): 115–126. DOI:10.1002/acp.2881.

[3] KAUFFMAN D F, ZHAO R, YANG Y-S. Effects of Online Note Taking Formats and Self-Monitoring Prompts on Learning from Online Text: U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Self-Regulated Learning[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1, 36(4): 313–322. DOI:10.1016/j.cedpsych.2011.04.001.

[4] BUI D C, MCDANIEL M A. Enhancing Learning during Lecture Note-Taking Using Outlines and Illustrative Diagrams[J].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 2015, 4(2): 129–135. DOI:10.1016/j.jarmac.2015.03.002.

[5] 董素音. 最佳排架粒度——图书排架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应用[J]. 图书情报知识, 2004(05): 44–45.

[6] COLLIOT T, JAMET E. How Does Adding versus Self-Generating a Hierarchical Outline While Learning from a Multimedia Document Influence Students’ Performan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8, 80: 354–361. DOI:10.1016/j.chb.2017.11.037.

[7] CHRISTIAN. When Should You Start a New Note?EB/OL[2020–12–18]. https://www.zettelkasten.de/posts/when-start-new-note/.

[8] CHRISTIAN. How to Program Yourself for Productivity and Stop Searching for the Ideal SoftwareEB/OL[2021–01–02]. https://www.zettelkasten.de/posts/how-to-program-yourself-productivity/.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35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