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www.artdesign.org.cn/article/view/id/34646
    人口结构的变化引起了许多国家景观规划者的关注。我国养老环境极为特殊,据统计我国2016年平均老龄化率已达到16.7%,预计2020年老年人占比1/5。社会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是老年人相关环境需求的增加。户外活动作为一种可以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的活动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环境感知作为户外活动影响因素之一,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环境感知是通过感知的方式从环境中得到信息的过程,研究人员通过探究感知与环境二者的关系,进而改善环境特征,构建满足老年人感知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加,作为研究主体的老年人其视、触、听、嗅等感觉器官功能均处于下降的阶段,他们的反应变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因此有必要针对老年人感知领域进行研究,探求合理的、科学的、适宜老年人的环境特征感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脑反应和心理的变化过程,需要大脑、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的共同作用。景观的感知过程可概括为:景观刺激—形成感受—产生认知—情感反应。(图1)

    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用来感知周围环境信息及其变化,以帮助大脑形成判断指挥肢体做出相应动作的一类器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中枢神经系统代谢减弱会造成老年人感知能力下降,随之会导致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也会衍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

    一、老年人感知能力特征
    人类80%的外界信息都需要从视觉获得,视觉在五感中占主导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外界事物的基本特征。钟振亚学者通过问卷调查说明了视力障碍在老年人中的普遍性(表1),由于老年人感光细胞减少和眼睛结构发生光学变化,所以老年人比较容易产生夜盲症。又由于眼睛水晶体弹性消失,视力不容易聚焦,所以老年人容易产生“老花眼”,对颜色、纹理等感知能力下降,同时老人的视觉敏感度也会下降。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知媒介,听觉感知在视觉感知发生之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的一种方式。由于长期的护理不当及噪音影响,老年人会出现耳聋、耳鸣现象,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失去听力和对高频声音不敏感。有研究显示,不同的声景观对人体生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心率、呼吸速率等的变化。
    触觉是人通过皮肤表面的神经末梢来感受外界刺激的反应,是人最基本的体验,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天气的变化及物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触觉对于视觉障碍的老人会更为重要,他们需要通过触觉来辨析所在的环境,老年人由于皮肤内细胞退化,他的触觉和温度觉减退,痛觉也会相对迟钝,冷热刺激会反应过激。
    老年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变弱,身体抵抗力和防御能力下降,气候、空气质量和花粉等因素会引起老年人的身体不适,影响外出活动。
    二、感知能力对心理的影响
    感知能力的退化使老人视力下降,视错觉增加,认知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意识出现模糊不清,反应能力也会减弱,这就使老年人性情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会产生易怒、恐惧的情感。而听力的下降使老人与社会产生了隔阂感,在聚会聊天时,听觉障碍的老人很难融入到大集体中,因此老年人不愿与他人接触交流,产生被社会抛弃的失落感,由此形成自卑、多疑、孤独的心理,严重者会患抑郁症等严重心理疾病。据美国研究资料,听觉丧失50分贝以上的老人出现多疑、妄想的较多。老年人触觉能力的下降会直接影响他们自身技能的衰退,这会使他们产生无力感,同时触觉的衰退会使老年人对事物失去敏感度,很难正确地评估它的安全性,这会使老年人缺乏安全感。King通过对8个社区的190位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对场所安全性和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对户外健康行为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老年人环境需求
    (一)感知生理需求
    视觉方面,对环境的视觉感知有深度知觉、图形知觉、色彩知觉、空间知觉等,色彩是人观察事物的第一视觉要素,不同的颜色会对老人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不同人群对色彩的偏好也会不同。据研究显示,老年人喜欢红色、黄色、绿色等色彩明快的颜色。在景观中色彩又可分为自然色(水体、植物等天然色)、半人工色(加工但不改变属性的颜色)和人工色(人工调和的颜色),Jessica Finlay在研究中表明,老年人偏好蓝色和绿色空间,由此可见自然色是老年人偏好的景观颜色。因此,在设计是应注重色彩的运用,动态场地宜选用老人偏好的明快色彩,静态场地宜选用自然色景观,将不同特性、质感的色彩混合运用,强调对比度,提高老年人外出兴趣。可运用色彩进行场地标识,增加老年人识别意识。老年人对光影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光线过强老年人会产生眩光等症状,老年人从亮处到暗处反应时间比青年要长。因此,场地设计时应注意光照均匀,变化反差小。
    由于老年人听觉感知能力下降,所以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整体声环境要求很高,噪音等会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日本学者宫崎实验证明了流水及鸟叫等自然声音会使人的身体放松,减轻压力,我国郭以德学者也通过实验证实了此观点。因此,设计时应避免声强变化过大和长时间的噪音干扰,利用植物等景观进行噪音遮挡,多设置喷泉、跌水等会产生潺潺流水声的景观。老年人听觉能力下降会导致交谈距离变近,因此设计时应注意社交空间的尺寸及形式。
    触觉是老人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触感弱化,体质下降使老年人对触觉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扶手、座椅等老年人可能触摸到的地方,宜采用木质等触感舒适温暖的材料。铺装上宜采用平整、防滑、适宜轮椅等辅助设施通过的铺装材料,也可采用质感的变化来引导老人。植物选用上需选用触感较好、无毒无刺的植物。
    嗅觉能够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和记忆,可以作为环境识别的一种辅助手段。研究发现,香气确实能影响人的情绪和精神,改善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在设计时应注重花香的配置,选用气味温和清香及敏感度底的植物,还可以用植物隔离周围环境的气味污染。
    (二)感知心理需求
    1. 安全感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弱化,使他们担心在户外缺失居所里的设施支持,老年人的安全问题也会影响到家庭幸福感,学者通过对100个社区调研后总结社区道路及空间设施和社区安全标识的建设是我国住宅外部存在的两大类安全隐患,大多数老年人表示由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担心步行环境的不安全性,比起交通事故他们更害怕跌倒,路面的不平整、障碍物的阻碍和路缘太高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步行安全,台湾学者调研养老机构时发现老年人偏好有灯光的可见空间。因此,户外空间环境应给予老人一定的安全感,设置合理的无障碍设施及安全标示,减少隐蔽空间,加强治安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归属感
    社交联系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社会需求,而生理及感官能力的下降使他们的活动半径变短,朋友和邻居的支持对老年人的幸福影响会越来越大,与他人的交流会使老年人孤独感减少。设置功能多样化、容纳活动多的场地能够促进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让老人产生归属感,从集体中获得温暖和爱,有助于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所以设计中应营造交往互动的空间,Kabisch学者研究显示生活环境中的外部空间可以促进邻里间交往,因为它提供了人们可以见面和交流的场所。
    3. 可控感
    美国Feldman学者为了建立一个老年友好模型,通过小组录像、访谈的方法研究出一套衡量和帮助提高社区能力的指标时发现公共空间环境给老年人带来的安全感和可控制感对于老年人是十分重要的,老年人喜欢自己动手DIY园艺,因为花园和园艺活动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他们可以从中满足控制欲。我国学者张文英提出了注重绿化面积、注重老年人听觉、促进老年人接触绿植和开展园艺活动四个基本原则。Milligan学者研究了园艺活动对老年人的潜在益处并得出了老年人可从园艺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满意度和审美愉悦感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满足老年人的不同心理和生理需求,设计中需构建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环境,增强老年人对于场地的领域感和可控感,提升老年人的自信心和心理平衡感。
    四、结语
    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与自然环境接触对老年人具有疗养潜力。从老年人感知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可以赋予“适老”新的内涵,从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进行研究,对老人进行差异化细分,从而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为老年人创造真正的适老环境。

    参考文献:
    [1]钟振亚.基于老年人生理与行为特征的无障碍家居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2]燕翔.浅谈声景观的设计[N].中华建筑报,2012-09-11(014).
    [3]郑林欣,张帅.基于老年人生理衰退的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07(10):188-189+210.
    [4]杨婷.基于老年行为心理的综合性公园设计探讨[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5] King A C, Satariano W A,Marti J,et al. Multilevel modeling of walking behavior: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of people,place, and time.[J].Med Sci Sports Exerc,2008, 40(7 Suppl):S584.
    [6]张金丽,王崑,王超.道教生态伦理和养生理论在康复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284-288.
    [7] Finlay J, Franke T, Mckay H, et al. Therapeutic landscapes and wellbeing in later life:Impacts of blue and green spaces for older adults[J]. Health & Place, 2015, 34:97-106.
    [8]董雅,张旭,王小荣.老年安全:老龄化社会中的居住环境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51-55.
    [9]Svensson H,Towliat M. Accessible,Safe and Secure Traffic Environment for Older Pedestrians[C]//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ity and Transport for Elderly and Disabled Persons.2007.
    [10]Maas J, Dillen S M E V, Verheij R A, et al. Social contacts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behind the relation between green space and health[J]. Health & Place,2009, 15(2):58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