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变很难发生?
为什么我们经常重蹈覆辙?
人为什么喜欢待在舒适区?
我们为什么对很多事情习以为常?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走向卓越?
答案是:“本能!”
“本能”来自基因的硬连接,它们对我们的生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类大脑约有八成神经元位于小脑,仅有不到两成在皮层区域,这意味着我们的大多数行为来自原始的本能,而非理性思考的结果。
本能虽然可以让我们用极为微弱的线索觉知到危险,但是却无法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我和事物。而对自我和事物的探索,需要我们反抗本能的直觉和思维。
本书正是以“反本能”作为着力点,对自我行为和思维的改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当战胜潜意识里美化自己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正视自己的不足;
当战胜攻击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当战胜狭隘的本能时,我们才能看见更加真实的世界,洞悉事物本来的样子……
只有通过反本能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从已经习惯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对抗阻碍我们提升的习以为常。 越能够反本能的人,往往也越能从优秀进阶到卓越。
❤️我超爱这本书,前后读了三遍。讲了很多基础的认知理论,每次读都有新的领悟。
💛书摘——
我们的大多偏好和做出的选择,更多的源自于我们的生物性。
男性倾向于选择外表较有吸引力和身材比例较好的女性做配偶,因为他们的生物性认为,这样的女性更有可能繁殖出较为优秀的后代。
而女性则倾向于选择高挑和强壮的男性作为配偶,给他们以足够的安全感,因为这样的男性看上去更能够捕获到猎物和战胜侵略者。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越是能够克制本能的生物会更高级一些,越是能够克制自己本能的人往往也更优秀些。
改变的本质是换一个图式。年龄越大。图式印刻越久,改变的难度也越大,所以我们的父辈相对来说比较固执一些。
效益滞后性——我们的收益都存在滞后性。
思维的短视偏见——无法立刻看到成果,我们就会产生可行性的怀疑。
鸡汤,它更像是色情按摩,你哪里舒服,他就按哪里里。干货,他更像正规按摩,你哪里不舒服,他就按哪里。
你家的哈士奇不会将粮食储存起来,等冬天来了不方便外出觅食的时候再拿出来——但是你会。
大脑大约占据身体重量的2%,却消耗身体大约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
虚假疲劳感——运动过程中第一次感到疲劳,不是因为肌肉无法继续工作了,而是大脑过度保护的监控系统发挥了作用,只是一种虚假的情绪和感觉。
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消耗很大的认知资源。不熟悉的感觉,会让我们的大脑,把这种陌生的事物归类为让我们疲劳的东西,进而让自己退却。
原始时期,引起我们快感和愉悦的,主要是性和食物。
爬虫脑,希望我们能够保存更多的能量,并且不断去寻找食物和交配。
原始的享乐都是关系种族发展和生存的类型。
我们的祖先养成了对危险极度规避,同时尽早享乐的行为模式。
快感中心:多巴胺系统
人类的绝大多数能量,不是支持我们的运动和思考,而是消耗了将近1/3到2/3的能量去维持身体神经系统的静息电位。
感觉适应:由于持续暴露在同一刺激下,感觉神经反应性降低的过程。
内卷化效应:对一件事物最感兴趣的时候,是在刚接触的时候,当刺激消退后对其感到厌倦。
潜意识系统,会把所有能够让我们产生愉悦感的事情,都近似等同于交配和进食。认定是享乐的事情都会有保护和传承基因。
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让自己拖延的决策,那么就需要我们对一种有效信念,拥有足够的记忆强度,保证这个念想的鲜活性和清晰性。
身体对改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如果这个改变过大,或者过于激烈,身体受不了,那么容易造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无效重复。
对确定性的追求:可以量化的进度条,“看得见”的成就能够让玩家玩的更久。
如何有效地减少拖延:制定计划的时候多给自己一些具体性的要求和可量化的进度。
看到自己的进度成就,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愉悦因子。
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是天生的。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说明对风险有一定程度的厌恶,倾向于追求一种确定性。
没有当众演讲经验的人:容易脸红,心跳加速。大脑分泌皮质醇。
上台经验丰富的人:大脑分泌的皮质醇含量较低。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更享受这个过程
一个行为的改变,最好有另一个替代行为。
社会助长作用:当我们在做自己擅长,或者不需要高技术要求的事情时,我们会因为身边有其他人,而使效率得到提升。
当偷懒时就会感到与周围不一致的不愉悦。
社会监督机制:对自己的形象管理的需要。
人多一些的地方,构建了一个监督自己行为的机制。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天性,每个人内心都藏着一条“巴普洛夫的狗”。
帕金森法则:当时间越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更慢完成这个任务。当我们得知明天是deadline时,我们就会想到潜在的惩罚。而当时间越多时,我们对于这种潜在惩罚的感受,就不会那么强烈。(对于遥远的幸福和遥远的不幸,我们此刻都没什么感受。)
适当的运动会让身体产生血清素和内啡肽,让身体恢复平静,减少焦虑。
阅读和思考时,我们主要用的是我们的左脑。
构思图画和分类的时候,用的是我们的右脑。
抖腿:是在抵抗血液滞缓
想要自己学习和工作效率提高,要去适合学习和工作的环境中去。
日本动漫、av和秀场节目发展的最好的时期,基本对应着日本经济衰退和停滞的时期。
口红经济:当经济下行和社会压力过大时,人们倾向于购买那些低成本,并且能够取悦自己的产品。
压力过大时,从宏观上会出现“口红经济”;从个体看,则容易让人贪图享乐。其中能够有效降低我们焦虑的信息就是八卦。
乔哈里视窗:在行为和认知上,将自己分为四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海马体是我们记忆库存,负责我们的部分记忆功能。
人都是权衡利弊的动物,当我们感知到一些事情的成本高于收益时,我们就会重新考虑。
人们做决策,估计所需要的时间时,往往倾向于过于乐观,低估完成计划的时间,并高估计计划的完成情况。
二八法则: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其他的80%尽管是大多数,但是他们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
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失败的恐惧,另一种是对不确定的恐惧。
知道感:缺乏足够的练习,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其实是不牢固的。
做笔记:强化和巩固
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朋友圈:大多数人都会碍于朋友关系,而不会去否定我们的观点,从而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我们是对的。
应该感谢我们的基础教育,让我们在每个方面都有基础知识,拓宽我们的思维。
学习金字塔——记忆学习分为六个等级,效率从低到高分别是,听讲,阅读,试听,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
当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神经递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减缓疼痛。
记忆的过程:编码,储存,提取。
如果我们听说过,但是已经毫无印象,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其储存。听过,而且能够回忆起相关信息,但是无法念出来,那就是信息提取失败了。
当知识的提取线索越多时,我们对知识与进行运用时就越简便。(在不同的场景下学习这些知识。)
睡眠可以清除脑内代谢废物。
β—淀粉样蛋白,会引发老年痴呆。
美国BBC《睡眠十律》
长期通过线上学习知识,会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可能会削弱一个人深度加工知识的能力。
海绵式学习——对知识的涉猎过程
淘金式学习——做笔记的过程
缺乏对知识足够的理解,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觉得这个有道理,那个也没错。
增加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知识系统稳定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吸收足够多的差异性元素。
舆论八卦,低俗网络小说,实际上并没有带来多少确定性的信息,即偏向于无用信息。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将情商划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5)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控制欲是人际关系的杀手。
自我实现预言
绝对化/验证性偏差——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这个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能够推翻我们观点的信息。
即使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我们仍然会因为立场的不同,而选择相信我们想要相信的。
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产生这种偏差。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更为自信。
处于热恋早期的人,他们大脑中参与奖赏机制的灰质减少了。一旦热恋过去,大脑的愉悦因子多巴胺消退后,大脑的灰质也可逆性的增长回来,我们也就会看到对方的各种缺点。
灰质与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关,和我们的情绪也有关。
纯粹接触效应——仅仅因为某一个刺激,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次数足够多,就可以让我们对该刺激,越来越喜欢。
心里感受的边际递减效应。不要在一开始就付出过多。
相对剥夺理论。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凡是能够带来愉悦的事物,潜意识系统总是简单粗暴地总结为“进食和交配”。
那些具体的可描述的赞美会让人感觉到更多的真实感。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也很简单,但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场合,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愤怒,这可不简单。——亚里士多德
自嘲是自我接纳的一种表现。
多用“我们”,让对方感受到你们处于同一立场。
亲情的天然属性是分离。
狮子如果遭到群体的排斥而落单,往往意味着死亡。所以人会很在意自己的社会评价。
如果家庭中,父母心中的孩子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他们会做更多的形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趋向这个形象。
总结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错误。好学生都有错题本。想减少争执,就要经常性的总结自己的争吵经验。
一个人能够成长多快,部分原因取决于他的经历和学识,但是更取决于他对事物和场景的反馈能力。能够及时反思自己,并在以后少犯错误。
赋予孩子/家长较好的社会形象,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友善行为。
外在评价会影响内在思维。我们都倾向于成为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人。
尼尔·布朗《学会提问》
斯科特·普劳斯《决策与判断》
镜像神经元:不自觉地模仿(打打哈欠,罐头笑声)
自我实现预言:我们对别人的心理预期,会让对方产生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倾向
只因为在茫茫人海中多看了你一眼,两个人莫名其妙就打了起来。——让我们感觉到本我的显露。不自觉的讨厌他,就是讨厌内心深处那个想要隐藏的自己。
人的情绪,超过70%可以通过身体察觉得知。
成功的合作,能够增加相互的吸引力减少厌恶。
女孩子在生理期间,因为营养元素大量流失,身体状况下降,潜意识里发出“我受伤了”的信号,大大提高了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含量,进而释放出体内储存的能量,促进恢复。这些生理反应,导致对周围更为敏感多疑,进而有更多的攻击性。
想让对方减少敌意的前提是,你也减少敌对。
当自己对一个人有所厌恶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干预自己的行为,减少恶意和扭曲。
人对“获得”和“失去”是有两个心理账户的。大脑对损失和恐惧有着更加敏感的反应。
完成未完成的事:“最后一口气”,因为认知闭合的需求带来的力量非常强大。
“三个和尚没水喝”:明确工作责任,减少责任的寻租空间。
可以通过“个体产出可识别化”方式,减少社会惰化现象。
当我们感知到“付出—收获”不对等的时候,我们就会容易感受到疲惫和失落。
绝对化思维带来疲劳感:一个行为的失误就认为形象全毁了。
即使你做的事情基本没有错误,还是会有人对你加以评论,所以经常提醒自己,没有完美的选择,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存在的不足,并接受他。
情绪是会影响行为的,行为也是会影响情绪的。
一个人最接近的五个好朋友的人格加权,往往就是这个人,人格的大致反映。
如果想要让自己尽快走出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忙碌起来。(跑步工作或者旅游)
负面情绪的产生,是平均值的回归。
麻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但是人们却享受这种低程度的灼伤感。
自我接纳:能够接受自己好的一面,也能接受自己不足的一面。增加一个人的责任感,需要自我接纳。
抱有成长心态的人,对自己失败的容忍度比较高,能够看到当前自己的不足。即使失败了,也会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会随时间而提升,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
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朋友的成功”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
因为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群落的人,如果比我们更强大,那么他们会在群体中占用更多的资源,让我们感到被剥夺,也让我们产生威胁感,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喜欢离自己最近的那群比自己优秀的人。
如果一件事情能让我们有“控制感”,我们会更愿意为之投入精力和金钱。
心理势差:惊悚片插播豪车名表广告。会让我们觉得是豪车名表让我们缓解了这些焦虑,进而更喜欢这些豪车和名表。
如果我们能够,让我们的观点像一幅画出现在眼前,那么我们也更容易说服对方。“会讲故事”
更多的选择,会带来过载的信息,也会带来更多反悔的机会。
决策瘫痪:24种果酱只有3%的人选择购买,6种果酱,30%的人会选择购买。
自我服务偏差:会倾向于美化自己。
当别人表现较好时,会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环境。
苏格拉底在两千年前就留下了“Know yourself ”的呼吁。
知识架构多元化:涉猎更为广泛的书籍,不应仅局限于自己的领域。
信念固着:当我们接触与旧事物相矛盾的新事物时,我们会更倾向于保护旧事物。因我们曾经受益于旧事物,这会成为支持他的证据。
“成功好像很简单”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创业公司,三年后还能正常营业的只有1%,再过三年还在的只剩0.2%。
沉没成本:当成本已经收不回来的时候,需要果断放弃。当注定要损失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就是获益。
当我们处于愤怒之中时,我们不仅会变笨,而且还容易迁怒于人。愤怒和悲伤等负面情绪,容易让人们在看事物时添加非常多的个人价值判断。
人的大脑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
人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大脑喜欢有层次,有规律性的东西。
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往往是在最开始,其次是在最后。
人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记得最牢固的知识是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两个部分。
人一直都是害怕不确定的动物,如果没有一个指定的程序/目标让我们去执行,那么我们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不适应感。
如果没有及时寻找到新的支撑。可能就会陷入质疑。系统总是趋向于无聊的。我们往往会选择最省劲儿的行为模式(打游戏,看小说,睡懒觉,脱贫后吸毒)。
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让自己忙起来,那是良药。
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经济学上的泊松分布曲线,是诸多事物发展的规律曲线——从很低的起点开始,发展到一个最大值,再慢慢衰减。
经济下行时,犯罪率会有一定的提高,传销活动也会更加盛行。
人对信息有生物性需求。因为没有信息就无法捕食,无法远离潜在的危险,所以人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亚于吃饭的本能。
追随多数人是生存进化的最优策略。看完精彩的节目后,掌声都是从不统一到统一,这也是从众的一种形式。——西奥迪尼《影响力》
星座性格分析受欢迎,是利用了我们简化对事物的认知的心理惰性。(标签化)
一个观点,如果得到一小部分人的认可。而反对者不发声时,久而久之就很少有人反对了。
原文链接:https://weread.qq.com/wrpage/book/review/16406305_7urwkjd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