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精选点评1

被讨厌勇气 的思想核心是阿德勒心理学,即关注个体的人格完整和社会需求。阿德勒是一位一百多年前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三大家,却不如二人负有盛名。但是,在人本盛行、上帝已死的当下时代,也许作者岸见一郎希望复活阿德勒的理论,帮助现代人找到真正的幸福和价值。

这本书在写法上类似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用问答的模式循循善诱,又能将晦涩的理论深入浅出,但全书稍显零碎,反复阅读但理不出头绪,作为门外汉,权且将之边整理边归纳,以作介绍。

一、过去的经历会决定现在吗?

  1. 对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持决定论,阿德勒持目的论。先看不久前的一条新闻:“一个曾经吸毒又戒毒的中年人,因为感到自己不被社会接纳,所以到学校门口杀害和劫持学生报复社会”,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个中年人如此践踏良知的原因是他不被接纳,不被接纳的原因是他吸毒,如果再追根溯源,吸毒的原因可能源自家庭也可能源自社会……一切因果已经注定,毒树之果一定是有毒的,这就是决定论。
  2. 如果站在阿德勒目的论的立场上,因果律的解释就会完全倒过来:中年人的犯罪与经历无关,他之所以杀人是因为他认为杀人是正确的决定,“曾经不被接纳”是他在心理上的主动选择,以此来解释自己的犯罪行为,并在道德上宽恕自己。
  3. 同一件事,两种视角,我们也许会觉得弗洛伊德更符合逻辑和事实,但阿德勒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4. 一言以蔽之: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也可以说,如果采用决定论一味的用过去的原因解释现在,那就会陷入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误区,什么也无法改变。只有将它解释为“目的”,才能真正勇敢的选择自己的路。阿德勒的“目的论”就是这样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因果论的思想,他更加主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5. 正如贫穷的童年可能培养贪婪,也可能让人学会节俭,痛苦的经历可能培养仇恨,也可能让人学会共情,家暴的经历可能培养暴力,也可能让人学会温柔。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直接决定了我们此时此刻做什么样的人,它不是注定的,是我们选择的,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阿德勒心理学因此被称为“实用的心理学”。

二、烦恼来自哪里?

  1. 阿德勒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非常明确:
  2.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br /> 这个结论稍显绝对,但除了饥饿、战乱、残疾、疾病以外,我是比较认同的,比如求学、婚恋、家庭、工作中的很多问题,从本质上看,或者希望与人竞争,或者想向别人证明,或者为了他人受益,或者想要得到关注,以此衍生的种种烦恼确实都在自于人际关系。
  3. 人际关系永远不可能消失,随着年龄渐长、经历渐多,我们的人际关系很可能会越来越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只会越来越痛苦,犹太教教义中有这样一段话:“10个人中必会有1个人无论如何都会批判你。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与你成为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现实中,圣人也会被人讨厌,但是很多人却只关注那个唯一讨厌自己的人,并认为所有人都讨厌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在心理上很难接受有瑕疵的人际关系,也很难以接受自己被人讨厌的事实。所以,本书才会将“被讨厌的勇气”作为标题,以勇气给予我们做自己的力量。
  4. 对此,阿德勒希望我们处理好“人生课题”,学会“课题分离”,简单来说就是我做好我的课题,剩下的是别人的课题,不要用别人的课题惩罚自己。比如我认真的想和某人交朋友并对他示好,但某人不仅不领情还恶语相向,在这个问题中,想交朋友是我的课题,恶语相向是他的课题,完成好自己的课题,不理会他人的课题,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人生幸福也会大大增加。

三、人生复杂吗?

  1. 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人生本来并不复杂,是“我”把人生弄得复杂化了,故而很难获得幸福。
  2. 有的人想“成为别人”,羡慕别人的成就、财富、地位、资源……对于不敢去行动的人,本能会驱使我们保留一种“如果我做的话也可以”的可能性,不愿去面对现实,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条件具备我也能做”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事实上,这种伴随羡慕而来的痛苦,本质上就是因为不接纳甚至讨厌自己,一边渴望改变,一边用理由说服自己不改变,甚至有人会努力丑化别人,以显示自己不改变的正确。“做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不做好自己的课题,看着别人的课题,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各种外在因素的侵扰,阿德勒引用了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3. 有的人想“直达目标”,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公司职员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一切都会顺利发展”,穷人会想“只要有钱就会幸福”,单身狗会想“只要有对象生活就会更好”。但是,很多情况下即使那些愿望实现了,事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会发现无论什么阶层、什么行业、什么地位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烦恼,山脚之人只想登山,山顶之人却畏惧严寒,问题不在“山”上,而在于自己。幸福,是我们自己的课题,是主观的选择,与外界没有关系,不会在内心中寻找幸福,那就会去寻找欲望,寻求欲望满足那一刻的幸福,再用更大的空虚寻找无休无止的欲望。
  4. 有的人想:“高人一等”,把人生当做一场竞争,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竞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败者会产生自卑情结,胜者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竞赛,最可怕之处在于,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始终保持警惕,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一直活在竞争之中,眼中的世界敌人遍布。有很多人无法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也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无法给予祝福。
  5. 有的人想“被人认可”,比如一生按照父母要求的轨迹奔跑,走对了会被鼓励,走反了会被指责,看似在走直线,实际是给自己划了一个牢笼;比如为了成就别人眼中的优秀,不断地给自己增加负重,被表扬会感到快乐,对指责也同样敏感。阿德勒认为,这种认可欲求的实质是“自我中心”,虽然在乎的是别人的眼光,但实际上却是把自己放在舞台中央,不停地跳舞、不停地表演、不停地歌唱,希望得到台下的掌声,把人生幸福托付给可能并不关注你的他人。

四、如何丢掉烦恼?

  1.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就是当我们不拘泥于眼前的学校、公司这样的小共同体,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体当中的时候,自己就会变小,如此我们眼前的困难不过只是茶杯中的风暴。那怎么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
  2. 首先是自我接纳。我们在众人前和独处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比方说开会的时候不敢发言,总是担心说的不好被嘲笑,我们不会允许自己在别人面前有不好的表现。但是我们独处的时候,就可以毫无负担的高声唱歌。两种反差的背后,其实就是不能接纳真正的自我,害怕在他人面前显露出真正的自己。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尼布尔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两者的区别”。细细品味,它的意义就是自我接纳。
  3. 第二个词是他者信赖。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相信,就是信赖。首先,他者信赖,也许会被欺骗,但我们应该相信,欺骗总是少数,没有人天生是骗子,虽然遭遇背叛我们会痛苦,但仅仅因此就不信赖任何人是完全得不偿失的,因为浅显的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太小,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才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幸福。其次,信赖的反面就是怀疑,如果我们把人际关系建立在“怀疑”之上,那生活中处处都将充满怀疑,比如我们在恋爱关系中怀疑伴侣可能不忠,并且积极的寻找证据,那么不管情况如何,我们一定能发现大量对方不忠的“证据”,硬生生摧毁本应该得到的幸福。
  4. 再说第三个词,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就是他者贡献。阿德勒口中的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舍弃自己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阿德勒给工作重新定义,他说工作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而是我们通过工作来实现他者贡献,体会我对共同体有用,进而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样的道理放在家庭中也是一样,过于自私或任性的夫妻很难走的更远,只有双方真正找到“家庭”这个共同体,并且为它积极贡献,不去想“我获得了什么”,多去想“共同体获得了什么”,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固。
  5. 刚才的三个关键词,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他们三个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6.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我们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也正因为我们对他人给予信赖并能把他人当做自己的伙伴,我们也才能做到他者贡献。同时,因为对他人有贡献,我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1. 阿德勒说:“我们需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关于平凡,我们常常有两个误区:
  2. 第一个误区是“平凡”本身,最近看完一部电视剧《山海情》,里面的马德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个幼时顽劣的孩子从种蘑菇起步,最终娶到了心爱的发小,当上了镇里的小老板。他平凡吗?对穷人来说他不平凡,对富人来说他又太平凡。可如果问他幸福吗?那答案一定是幸福。也就是说,平凡是一个没有标准、毫无意义的定义,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活着,所以,阿德勒所说的“甘于平凡”我认为就是清楚地理解平凡的虚无,不再去考虑平凡或不平凡,用心去追求确定、实在的人生幸福。
  3. 第二个误区是所谓“目标”,这是一个被误解很深的词,从读书开始,上大学就是确定的目标,从工作开始,挣钱和争取社会地位就是确定的目标。仿佛只有“登顶”那一刻才叫幸福,人生绝大部分在路上的时光却被忽视,假如学理工的最后从事文学,那么大学生涯仿佛就是被浪费的、没有意义的,假如没有实现登顶的目标,那么整个人生就是失败的、不思进取的……人生就这样变味儿了,就像《心灵奇旅》中梦想成为爵士钢琴家的男主乔伊·高纳,在加入梦寐以求的乐队之后,却反问自己“难道这样就结束了?”“为什么我会如此平静?”,实现了目标却没有找到目标背后有什么意义。
  4.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你问一对迎着春风牵手散步的情侣,他会告诉你,他们的意义就在此时此刻的甜蜜;如果你问一位正在专注于拍摄日出的摄影家,他会告诉你,他的意义就在此时此刻的镜头;如果你问一个在病榻上气若游丝的病人,他会告诉你,他的意义就在此时此刻他活着;如果你问摔伤背脊还要走上赛场的樱木花道,他会告诉你,他的意义就在此时此刻的一腔热血……
  5. 我们先来到这世上,紧接着我们懂得了观察与思考,所以才需要为自己的生命去寻找一个意义,这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命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无数人的无数个此时此刻会有无数种意义,那些热爱、感恩、追寻、拥抱,跳跃、奔跑、欢笑、哭泣,那些花草、树木、山河、大海、岩石、小溪,一次谈心、一部电影、一本好书、一份工作、一个发型、一场运动……它们都可以是完美无缺的意义。
  6. 勇敢、认真、热爱的活在人生的每一个此时此刻,并尊重选择不同意义的其他人。

原作者点评链接 https://weread.qq.com/wrpage/book/review/3300740_7nUlMky7m

精选点评2

你怕被人讨厌吗?我曾经很怕,去剪头发遇到理发师嘘寒问暖,又拿吃的又倒水,就不太好意思拒绝办卡。

同事麻烦你上班的路上给她带杯咖啡,为了等咖啡,你每天都要早10分钟出门,却不好意思和同事说。

我们总是害怕被别人讨厌,于是活成了别人的期待,但是,却委屈了自己。

其实,比起别人如何评价我们,我们更应该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在《被讨厌的勇气》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被人讨厌,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只有你拥有了这种被讨厌的勇气,才可以换得自由。

这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哲学思想。

阿德勒曾经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是后来因为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弗洛伊德把现状归因于过去的经历,而阿德勒则认为你的现状,不管成功还是痛苦,都取决于你自己。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梦想成为作家,却从来不动笔。

他们总是有各种理由,工作太忙,没有灵感,他们只是想通过没有动笔的方式,保留自己能做成的可能性。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和过去的经历影响着我们的潜意识,而阿德勒则认为,过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过去的看法。

梦想成为作家的人,只要不动笔,就永远不会经历可能失败的痛苦。
阿德勒认为,人们通常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而其实,愿意接受自己能力不足,才能更可能认清自己。

从自我肯定变成自我接纳,是变可爱的第一步。学会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不被外界的标准框住。
再比如很多人以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没对象为借口,让自己陷入到一种无限自卑的情绪中。

而阿德勒则认为,这只是一种逃避人际关系的借口。这类人一旦遭到拒绝,就会以自己不好看为理由安慰自己。

阿德勒说:“一切痛苦都是因为你想干涉别人的课题。”
别人喜不喜欢你,是他们的事,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更不能干涉别人去喜欢谁。

如果一个人讨厌你,你让他从讨厌变成喜欢是很难的。

每个人生活都很累了,为什么还要去花精力和时间去干涉别人?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自己内心。

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时候,才能吸引真正喜欢你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面对被讨厌,没必要太过悲观,毕竟人际相处大概就是喜欢,讨厌,和无感的三种态度。被讨厌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原作者点评链接https://weread.qq.com/wrpage/book/review/4056815_7rXe0i2Yw

精选点评3

全书就记住一句话:“我只要自己改变了,世界就会改变。”在我看来,我改变了,世界对我就会有倾向性,就跟玄幻小说里面的运气一说,天地间的运气本是固定的,我努力一分,改变了一分。

我所处的世界的运气就会倾向于我一分,随着我的改变和自己综合能力的成长,天地间的运气就会越来越多倾向于我,社会地位,资源也会一点一滴倾向于我,我就会更容易走下去,更顺畅的路就会反过来哺育我的成长,成为一个良性的天地内循环生态系统。

天地间的运气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你原地不动,坐等靠要,运气和资源就会被别人多占去一分,你就会很艰难一分。世间事总有定数,运气也会偏向于努力的人,天救自救者,自己不努力,谁都没办法。

努力了可能收获很少,但是你不要怕,说不定哪天你获得的技能就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你会庆幸自己当时的努力和选择。

人生的路是自己选择的,继续走,或者停留港湾不在前进,谁都说不出好坏,可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确是真的,每天都和昨天一样,再多的寿元也是过了一天而已。

我的人生就是一场红尘试炼,每个出现的好人坏人都是陪我修炼,炼心的陪练而已,等哪天积累足够,我就可以一句渡劫,成仙了道,脱离俗世了吧!改变吧,日积月累,量变会引起质变的!

原作者点评链接https://weread.qq.com/wrpage/book/review/379542066_7rGRKSEPN

精选点评4

你就做你自己,爱你的人自然爱你
—-推荐序
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对于我来说,《微习惯》诚如是,《被讨厌的勇气》也是。
伏尔泰说,常识往往并不为大众所知。
而这本书可以让你认清人生的束缚和枷锁,并且帮助你从中解放出来,赐予你敢于做自己,敢于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这也是一本看的超级仔细且认真的书,青年与哲人的每一段对话都让我有所触动和思考,自己也就像是这位迷茫又烦恼多多的青年,对很多事情都有着疑惑,借着青年与哲人的谈话也让我慢慢看清自己,打破内心的枷锁。

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我们一生下来就要和人打交道,如果宇宙中只有我们一个人,就不会有自卑,孤独,恐惧等等一系列烦恼,也不会害怕在众人面前演讲,也不会渴望去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然而这个前提并不成立,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不能脱离人际关系单独生活,彼此独立却又密不可分。
我们所有的自卑,浮躁,焦虑和不安都是因为我们在和别人做比较,总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不自觉地引发焦虑。看着别人的优秀与成功而自己一事无成普普通通没有擅长和热爱的东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害怕自己没有价值没有别人喜欢所以不安自卑和焦虑。
但是我们大可以接受自己,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如果大家都非常的优秀,那我们又重新沦为一种更加高级的平庸。还记得老板说的话,这个社会也就是造房子,一定有人是搬砖和泥的,一定有人是安装窗户的,一定有人是盖房子的,一定有人是坐在房子里喝咖啡的,也一定有人是修理下水道的……
虽然社会分工不同,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对别人有独特价值的存在。不是因为你的行为,而仅仅是因为你的存在就觉得超级幸运,而这,就是你的价值所在。

问题创造现实,敢于欣赏自我

如果你一味地盯着自己的缺点,只想着我的弱点是什么?我要怎么改善和提高?那你就只能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了你身上真实存在的长处,优势,热情,美德这些美好的东西。
因此我们需要去关注积极美好的东西,欣赏美好的事物,对自己的美德和成功心存感激,也对别人的美德和成功心存感激,不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好的东西心存感激,好的东西便会增值。反之亦然,我们不对好的东西心存感激,把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好的东西就会贬值。
在人际关系,恋爱关系,自我改善和进步的时候,欣赏自己和对方的长处,优势,美德也同样重要。这个不等于自恋,这是自我欣赏,有根据的自信,有根据的宽厚的仁慈的快乐。
我们所见的是我们所寻找的,而遗漏了我们并未寻找的,虽然它真实存在着,就像我们总是追逐我们已经失去了的东西,而忽略了我们其实拥有那么多的美好。

不同但平等

特别喜欢《简爱》里的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说的话:
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别人确实是在某方面优越于我们,但是并没有必要自卑,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更何况我们也有自己的独特的闪光点,我们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平等的,存在即合理,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是在不断前进即可,你的生活不需要比别人好,但要比自己以前好,而且还要在一直越来越好的路上。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相信自己,也相信时间的力量,任何一点的努力,乘以365都可以变得很强大。
《小王子》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牵扯进人际关系中,就会有很多牵绊,有了牵绊,就一定会伤害他人或者被他人伤害,这是必须接受和悦纳的事实。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伤害或者伤害到别人。自己也有深刻感受,之前也有人和我说,能被你伤害到的都是对你好在乎你的人。
要努力做一个清醒温柔有力量知进退的人儿呀,只对在乎自己的人温柔,而对来自于外界的不必要的伤害和不理解一笑置之。

任何事情做好课题分离

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
如果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我们无权干涉别人的课题,也要冷静思考尽量不让别人干涉我们的课题。
现在明白课题分离之后感觉自己又通透了许多,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人以“为你好”的理由来干涉你的课题,让你不开心还把责任推到你的身上说你不懂得感恩和珍惜。
我的课题与你无关,我也会尽量不去干涉别人的话题,每个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时都不喜欢被打扰和指指点点。
当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时也要注意课题分离,这是别人的课题,你可以帮他,但并不是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压在你身上让你来做这件事情。
也希望自己能明白,自己永远是自己的救赎,没有人来帮你,除了你自己。

过去并不决定未来,我们可以自己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

以前一直很相信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原生家庭这个词也被炒的特别火,而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你随时随地都具有改变的力量,可以让自己变幸福的能力,并没有所谓的过去和未来。
诚然,过去对现在有影响,你现在所有的好运气,都是你过去积攒的温暖与善良。
但是当下的我们在做选择时,是由当下的我们来决定的,不受未来和过去的干扰,如果总是以过去不好来逃避现实拒绝努力,那只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而已。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真正伤害你的,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没有人可以让你痛那么久,除非你自己愿意。
其实发生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更加重要的起决定性因素的都是你对这些经历的看法,你赋予它的意义,有人把苦难当作礼物和救赎,也有人把苦难当作自己不上进的理由和借口。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我们来人间一趟,要努力追求幸福洒脱敢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畏惧他人的目光,做好课题分离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利他才能为自己获得长久的幸福。
世界再糟,也不妨碍我们越来越好,你变了世界就变了。希望我们都可以拥有被讨厌和改变自我的勇气❤️
当你把时间花在该做的事情上
别每天想七想八的没有实际行动
唯有行动可破焦虑
只有你真正奋斗起来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很了不起💜

原作者点评链接https://weread.qq.com/wrpage/book/review/86995008_7phGsJWla

精选点评5

我一直是一个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发完朋友圈5分钟之内没有人点赞就会设为仅自己可见,别人不友好的看我一眼我就会不安的思考是我做错了什么吗?和别人聊完天就会后悔我是不是分享的太多了?本着自我治愈的目的打开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虽然有时会被文中一针见血的点评刺痛,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又隐隐约约且益发强烈地觉得——我也能够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从这本书的开始,它便对几乎已经被我们达成共识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进行了否定和推翻,并指出正是对原因论的接纳使我们觉得对现有不好的生活状态无能为力。

提起“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大家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当说起以下看问题的方式,就明白我们一直以来受它的支配多么深。比如,当得知一个杀人犯从小被养父母虐待,我们会不自觉地推断,因为从小受虐待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导致他成为了这一一个人;还有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郑爽代孕弃养事件,很多人也会从她妈妈如何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她身上,让她没有童年、一直很痛苦,导致她成了这样个人;以及当我们将自己的性格不好、遭遇不幸都归咎于原生家庭,说什么“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用童年治愈”时,这些都受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的影响。简单来说,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就是,因为过去的经历,使我们成为这一一个人。但因为我们不能穿越时空改变过去的经历,所以我们就只能是这样一个人。

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另一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目的论”,即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利我”的目的,与过去的经历无关,都是此时此刻所做的选择。比如,当看到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自闭甚至自残,我们如果用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做判断就会说,因为父母离婚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使他变成了这样子;而阿德勒的目的论的视角是,孩子为了他实现他的目的,比如报复父母,让他们内疚后悔、逃避人际关系、引起关注等,产生了自闭或自残的行为。

目的论的最大好处是让我们知道,我们目前的状况和行为全部取自于我们当前的选择,和过去的经历无关,如并非每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都会自闭或自残,使我们从过去中解放出来,告诉我们“是有机会改变,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改变,就能往好的方向发展”。不像原因论主张“过去决定了我们现在,过去不能改,所以我们就这样了”。

但我个人并不完全支持目的论,我觉得“【目的论可以用来激励自己,但是不能用来评价别人】”。我承认我们的生活现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目前的选择,我们选择改变就能改变,但是问题是,过去的经历对我们目前的选择的影响绝对不可忽略!是的,一个从小被虐待的人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温暖纯良的人,但不可否认,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要比在爱中长得的人做出这样选择更困难、更伟大。目的论可以激励我们不拘泥自己过去的不幸经历,立足于现在;但是我们不能用它来否认别人所承受的过去。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很著名的一句话,“当你想要评价别人的时候,要记住,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和你一样的优势”。

还有其对“自卑感”的讨论,自卑感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情感,来自于人们对“更好自我”的一种期待,并非坏事,会激励人们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但是要警惕与其容易混淆的“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通常只强调自己目前的局限,认为“因为没有A,所以我才做不到B;或者只要我也有A,我肯定也能做到B”,沉迷于这种自我安慰,但并不采取任何行动。

最后,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教会我——
(1)接纳自己,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影响你幸福感的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而是你怎么看待和利用你拥有的。记住,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2)学会信赖别人,不要总是对别人持怀疑态度,拒人千里之外,哪怕被欺骗也只是被某个人欺骗了,不要因此就急着否定全人类。
(3)努力超越自我,而不是超越别人,不要将所有人视为竞争对手,而要视为伙伴。困于胜败的竞争中,即使成功也怕有失败的一天,“优于这个、输了那个”,很难与别人平等、真心的交往,被困于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之中,不能真心地祝福别人的幸福。
(4)用将“奉献感”当成自我价值评价的依据,而不是“认可感”,不要因为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停止做正确的事,也不要因为别人不认可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让自己幸福的秘诀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更加宽容友善一点。
原作者点评链接https://weread.qq.com/wrpage/book/review/46923286_7oD0Y9n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