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遗忘曲线:如果没有记录和回顾,6天后便会忘记75%的内容
读书笔记正是帮助你记录和回顾的工具,不必拘泥于形式,其核心是:记录、翻看、思考 :::

书名 轻松主义
作者 [英] 格雷戈·麦吉沃恩
状态 已读完
简介 你是否觉得自己:
● 想做出更大的贡献,但缺乏精力?
● 跑得更快了,但没有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 面对职场内卷,在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
● 生活中只剩关键的事,时间还是不够用?
那么,《轻松主义》就是你的救星!
《精要主义》教我们如何摒弃琐碎,直抵精要,只做zui重要的事,而《轻松主义》探讨了在摒弃不必要之事后,如何让关键的事变得容易做。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步步带我们找回轻松状态,采取轻松行动,获得轻松成果。
做事太用力不一定是好事,关键是要用好巧劲儿找准节奏。你要更聪明地工作,而不只是更努力地工作,以轻松的状态,轻松的行动,走出轻松人生。

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结构化记录本书的核心观点。

《轻松主义》 - 图1

书摘

作者简介

如果你不能为自己的生活安排主次,那就只能任由别人为你安排。

每星期,学生们都自觉关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让自己的头脑开足马力地思考,练习经过深思熟虑后将最精要的少数从众多好东西中识别和区分出来。

不只要做正确的事,更要正确地做事。

把最重要的事,变成最容易学的事

旨在帮助个人和公司将80%的时间集中于重要的少数事务上,并且以聪明的做事方法轻松获得成功。

推荐序1 放轻松带来的双重复利

“当你专注于你所缺乏的,你会失去你所拥有的;当你专注于你所拥有的,你会得到你所缺乏的”

“更加努力”或许并不能让人更成功。

“林迪效应”(Lindy Effect),也就是一本书存世越久,它在未来留存的可能性就越高。

人们感到不轻松通常源于自视过高或预期过高,因此,有人总结了“人生三部曲”——成年之后发现父母是普通人,中年之后发现自己是普通人,老年之后发现孩子也是普通人。人的一生应该先尽力而为,努力探索能力边界,让自己配得上想要的生活,接下来就应该顺其自然,因为说到底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普通人。

推荐序2 高手为什么更轻松

轻松状态:在对的地方做对的事情。轻松行动:用理性的方式把事情做对。轻松成果:用杠杆效应和自动化获得复利。

人生是一场长跑,只有放轻松,做到轻而不浮,松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

引言 让关键的事情变得容易做

让关键的事情变得容易做

他不只是认为无休止的工作会带来成功,甚至还认为无休止的工作本身就是成功。

更加努力工作的边际收益实际上是个负值,这绝不是获得人生最优回报的好办法。

当你无法更加努力时,就该寻找一条更简单的路了。

有时候,生活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很艰难。

我们的投入超过上限越多,我们通过努力得到的回报就越少。

不只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地做事

要想完成目标而不陷入无尽的忙碌或过度投入,我们只需要约束自己,只对重要事项说Yes,对所有其他事情说No。

“大石头理论”与我一直以来的认知很相似:如果你将最重要的事情置于首位,那么你不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腾出了空间,也为其他琐事做好了安排。但如果反过来,你先忙完那些琐事的话,就没有精力处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定要那么艰难地完成,不是要我们筋疲力尽事情才能取得进展,我们做出贡献也不必以身心健康为代价。当重要的事情变得难以处理时,你要么放弃它们,要么寻找一种更简单的处理方法。

事实是,仅有动机还不够,因为时间与精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为了在重要事项上真正取得进展,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应对工作和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把重要事项变容易来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一味地加倍努力。

让事情变轻松的第一步,是清除我们头脑和心中的混乱。

完美主义使重要任务难以启动,自我怀疑使它难以完成,试图做得太多、太快,则会使动力难以持续。

“成果”有两种类型:线性的和带来复利的。

当我们习惯了用“困难方式”做事,就如同被水面上刺眼的光线蒙蔽了双眼。但一旦把“轻松方式”的想法付诸实践,你会看到,更容易的方式一直都在,只是隐藏在了视野之外。

正如英国伟大作家乔治·艾略特所说:“如果不是为了让彼此过得轻松一点儿,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3

测一测 你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吗

放下执念,不追求完美,万事都从最简单的第一步开始做

导读 5项要素,选择最省力的路径

当你的大脑被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不合时宜的假想、负面情绪和有害的思维模式挤占时,你就没有多少脑力去执行最重要的任务了。

我们的大脑天生会优先考虑那些“情感价值”高的情绪,如恐惧、怨恨或愤怒,这些强烈的情绪通常会胜出,因此,留给我们解决重要问题的脑力资源就更少了

在一顿温暖的晚餐、一个热水澡以及一夜安眠之后,事情看起来全然不同了。你头脑清醒地醒来,感恩新的一天。

“轻松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身体放松,没有情绪负担,精神保持振奋。你全神贯注,专注于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而且你能够轻松完成这些事情。

第1章 倒置,自觉追求“更容易”

永远选择最省力的路径。

面对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时,她会自问:“有没有更容易的办法?”

问题就在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使人们用一种错误的二分法把事情粗暴地分为“重要且艰难的”和“容易且琐碎的”。大多数人奉它为铁律:容易的事情都不重要,艰难的事情才重要。

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抵制它认为困难的东西,而接受它认为容易的东西。这种偏见有时被称为“认知放松原则”(cognitive ease principle,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2)提出)或“最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我们天生倾向于选择阻力最小的方法来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

如果我们能不纠结于“应该怎样对付这个真正困难但又至关重要的事情”,而是直接把问题倒过来问“这个至关重要的事情是否可以变得容易呢”,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第一场演讲的前一天下午,我打算对演讲稿做最后的润色。它看起来已经很好了,但我担心它不够完美。我决定推翻一切,重新开始。很快,我被一个新的想法所吸引,我确信这个想法会令他们惊叹。最终,我熬夜重写了我的整个演讲稿,做好了新的幻灯片、新的讲义。当然,所有这些新的内容都是未经测试的。

我得到的教训是,努力过头会让我更难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在人生中每一次失败的背后,我几乎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我很少由于不够努力而失败,我失败都是因为我努力过头了。

当我们感到无力应对时,可能并不是由于问题本身十分复杂,而是我们在头脑中把问题复杂化了。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也许这事儿很简单呢?”这是一种倒置思考的方法,看起来容易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也正是因为它容易,才如此有用。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目标对我们而言是几乎无法实现的,是难以企及的。但是,一旦我们找到一种间接的方法,这些目标的实现就可以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摆脱那些让问题看起来很难的假设,你会惊讶地发现,简单易行的方案会层出不穷。

当我们放弃了对复杂的执念,即使微小的努力也能推进重要的事情。

1.面对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时,自问:“有没有更容易的办法?”
2.如果将事情简单化,就不太可能出错。
3.摆脱那些让问题看起来很难的假设,简单易行的方案会层出不穷。
4.放弃对复杂的执念,即使微小的努力也能推进重要的事情。
5.一旦找到简洁的方法,就可能破解无法达成的目标。

第2章 享受,“满足”不需要被延时

如果可以“享受”,
我们何必“忍受”?

慈善捐助是一件严肃的事,但参与喜剧节日却能让人乐在其中,图森把两件事结合起来,让做慈善变成了一件更容易的事。

对很多人来说,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享乐的事情。但是这种错误的二分法会产生恶性循环的结果。首先,由于认定重要事项必然是乏味的,所以我们总是推迟或者完全逃避它们;其次,我们会对上述逃避行为反复感到内疚,因而会降低其他愉快体验所带来的乐趣。

对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如果我们可以“享受”,又为何要“忍受”?把重要事项和愉快的事项相结合(如图2-2所示),就连最沉闷、最难以应对的任务都可以变得轻松起来。

完成重要事项取得的成果不一定非要事后才能享受,我们也可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只需要把奖励叠加在重要事项上,缩短行动和奖励之间的滞后时间就可以了。

这个新思路改变了一切。卡伯森不喜欢努力制造一辆“最快的车”的过程,因为他并不擅长这一点。

然而,当我们只追求款式的时候,我又恢复了信心。我的幽默天赋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去想出一种有趣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而这对手工技艺没有太多要求”。

把最令人愉悦的事情与最重要的事情相结合,就会让人感觉到动力十足

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的确蕴藏着不可思议的能量,它能让你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中保持最佳状态。

搭建“快乐积木”,在玩耍中产出

他给自己的公司命名为“乐高”(LEGO),来自丹麦语“leg godt”,意思是“玩得开心”。

就像乐高创造的“自动拼搭积木”能够堆叠拼插成各种组合,你也可以把最重要和最令你愉悦的事项堆叠组合起来,构建新的更轻松的体验。

我们把过去勉强忍受的任务变成了一个我们期待的仪式。

仪式给习惯注入意义,以此使重要的习惯更容易保持。

我们用自己的独特性定义着自己的仪式,这样,我们的仪式就拥有了灵魂。这些仪式能将一项乏味的任务变成一种创造快乐的体验。

1.把重要的事和愉快的事结合起来,让最沉闷、最难以应对的任务变得轻松。
2.不再延迟满足,把奖励叠加在重要事项上,缩短行动和奖励之间的滞后时间。
3.搭建“快乐积木”,在玩耍中产出。
4.用自己的独特性定义自己的仪式,将乏味的任务变成创造快乐的体验。

第3章 释怀,雇用“感恩”,解雇“报怨”

积极情绪为我们创造
“上升螺旋”。

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免费居住”在你的脑海中?有没有过时的目标、建议或想法,很早之前就潜入你的脑中,然后抢占了“永久居留权”?有没有某种已经过时但与你相伴甚久的思维模式,你甚至没有留意到它?

“冲锋队盔甲”有很多形式,比如萦绕心头的遗憾,挥之不去的怨恨,已经过期的期待。

当你专注于感恩某件事的时候,效果是即时的。它能帮你从后悔、对未来的担忧、落后的感觉等“匮乏状态”,立即转换到“拥有状态”,比如什么事情正进展顺利、你正在取得什么样的进步、此刻存在哪些可能性。它使你想起那些任由你支配的所有资源、财富和技能,因此,你可以支配这些东西更轻松地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当我们遇到负面情绪时,思路会变狭隘,就像“战斗、逃跑或冻结”(5)理论那样。

如果维持一个系统运转所需投入的能源越来越少,那么这个系统就变成了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一旦这种自我维持启动了,维持这个系统的难度就降低了,然后系统的运行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切既高效又轻松。

当这位女同事谈到怀念自己以前的工作时,安娜会感恩同事能对她积极评价曾经的工作。当同事抱怨她们正在做的工作时,安娜会感恩同事至少还在做这项工作,而不是停下来。当同事批评他人时,安娜会感恩她的言论的确都有理有据。

我们可以应用这个理念让感恩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只需使用下面的“处方”:抱怨之后,说一些值得感恩的事情。

“解雇”怨恨,释怀你无法改变的

When you focus
on what you lack,
you lose what
you have.
当你专注于你所缺乏的,
你会失去你所拥有的;
When you focus
on what you have,
you get what
you lack.
当你专注于你所拥有的,
你会得到你所缺乏的。

怨恨耗费了我们的资源,但并没有给我们的投资带来令人满意的回报。所以,我们必须把怨恨“解雇”掉。

有时候,我们会雇用怨恨来让我们摆脱困境。只要我们有可以指责的人,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的愤怒负责。

不忙于雇用而忙于解雇。

1.当我们对伤害自己的人放下惩罚的念头时,被释放的并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
2.当你专注于你所缺乏的,你会失去你所拥有的;当你专注于你所拥有的,你会得到你所缺乏的。
3.掌握“习惯处方”——在抱怨之后,说一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让感恩变成一种习惯。
4.积极情绪会为我们展现新的视角和可能性,提高应对下一次挑战时的胜算。

第4章 休息,有规律地“无所事事”

与身体的自然节奏和解。
End our war
on our bady’s
natural rhythms.

放松是对抗重压的良药,这让他一直处于轻松状态中。

我们需要学习怎样休息,这可能听起来很奇怪。但在我们7×24小时随时待命的文化中,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休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他们来说,“无所事事”是极为困难的。

有规律的“无所事事”是实现那个目标的最佳方式。他说:“这种方式会让球员们的头脑在比赛时处于更加清醒的状态。如果头脑更清醒,他们将会打出一场更漂亮的比赛。

训练、恢复、营养、睡眠和心态,而效果是显著的。

当我们挣扎时,与其加倍努力,不如考虑暂停行动,哪怕只有一分钟。

每晚睡眠少于7个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哮喘、关节炎、抑郁症、糖尿病,而且超重的可能性要比普通人多出约8倍。

足够的睡眠可能是我们能给予自己的身体、精神,乃至我们身心承受力极限的最佳礼物。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晚的深度睡眠时间应该占整个睡眠时长的13%~23%。5所以如果你每晚睡7个小时,那么你的深度睡眠时间就只有50~100分钟。换句话说,每分钟都很宝贵。

他每晚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睡前一小时关掉数码设备。另外,上床之前洗个热水澡。

问题的关键在于洗澡的时间:睡前90分钟。

你需要的,只是轻松地打个盹儿

研究表明,小睡可以抵消“睡眠债”。事实上,即使对于休息良好的人来说,小睡也可以提高反应速度、逻辑推理能力和符号识别能力。8它可以改善情绪,使我们不那么容易冲动和沮丧。9

当我们在小睡而不是“做事”的时候,习惯于感到内疚。我们害怕错失良机,而勉强支撑又得不偿失,可小睡还被污名化为纯粹的懒惰甚至不成熟,真是糟透了。

轻松小睡的秘诀有:1.注意这个时刻:你疲劳到一定程度,感觉要强打精神了。2.用眼罩、噪声消除器或耳塞屏蔽光线和噪声。3.定个闹钟。4.当你试着入睡时,屏蔽掉关于你“本可以做某事”的想法。你醒来的时候,你的待办事项都会在那儿,只有这时候,你才能更快、更轻松地完成它们。

与钥匙共眠,享受梦境带来的灵感

1.当我们挣扎时,与其加倍努力,不如考虑暂停行动,哪怕只有1分钟。
2.别再将睡眠作为竞争的代价。
3.即使对于休息良好的人来说,小睡也可以提高反应速度、逻辑推理能力和符号识别能力。
4.梦境是一片沃土,为那些整天困扰我们的问题孕育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第5章 觉察,在“噪声”中保持专注

倾听内心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一位内在的导师。

“你没有观察过,”福尔摩斯得意扬扬地说,“虽然你都看到了。”

屏蔽干扰,玩转福尔摩斯的“魔法”

倾听本身并不难,难的是保持专注。专注于当下并不难,难的是避免瞻前顾后。观察本身也不难,难的是排除噪声。

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是通过建立佩恩所说的“神经认知效率”来提升库里的注意力的。随着每一个训练项目的推进,他将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同时对任务保持持续的专注。

通过训练我们的“注意力肌肉”,我们可以提升对高速运动的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

处于轻松状态时,即使面对无休止的干扰,我们也能保持清醒。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在这种聚精会神的状态下,我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我们能够聚焦于重要的事情,我们会注意到那些就在眼皮底下却曾被我们忽略的事情。

像“打网球”一样,轻松搞定人际关系

我们不需要认同对方的一切,但是我们需要与他们共情,尊重对方,给对方足够的关注。你不用每次都这么做,但要尽可能频繁。

医生那种发自内心的慈爱、令人心安的镇静、全心全意的陪伴,至今仍与爱泼斯坦同在,并将永远同在。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陪伴别人时,就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发生在当下。即便只有最短的瞬间,那种“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的体验,也会在那一刻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伴随我们。“陪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当我们与另一个人全心相伴时,我们会把他看得更清楚,我们也能帮他更清楚地认识他自己。

清醒委员会,倾听内在的声音

第一,当人们害怕被评判时,他们内心的声音就会被压抑,这时候他们的关注点就会只放在他们认为我们想听的东西上,而不是他们实际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第二,当我们的判断和意见被表达出来的那一刻,它们就开始冲击别人的心智空间,对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造成影响。

我们能给予他人的最佳礼物不是我们的技能、金钱或努力,而是我们的关注。

1.消除那些影响视野的外部干扰,我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看清真正重要的事。
2.我们能给予他人的最佳礼物不是我们的技能、金钱或努力,而是我们的关注。
3.要保持一段牢固的人际关系,我们不需要认同对方的一切,但需要与他们共情。
4.当我们全身心投入陪伴别人时,就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发生在当下。

导读 5个原则,约束自己的努力程度

我们的目标是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你努力而不费力,你的动作变得流畅、自然,并且这一串动作都是发自本能。

这种不讲求效率的努力不只会影响整体产出效率,还会让人产生职业倦怠感。这就是过度努力,或者说得通俗一点,努力过头了

我们的目标是,在完成重要事项时投入更少,而不是更多,通过约束我们的努力程度而不是通过过度努力来达到目的,这就是“轻松行动”的意义。

第6章 定义,找到“产出低于投入”的那个点

一旦越过某个点, 更多的努力不会带来 更好的结果, 反而会破坏我们的表现。

如果你想完成一个重要项目,绝对有必要让终极目标尽可能地清晰。

小修改导致大代价,清晰定义终极目标

为了避免你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所产生的回报率出现递减,请为终极目标设立明确的条件,在达到那个条件时停止修改。

发起清单革命,让人生不留遗憾

当你写下清单上的事项时,可以先想象一下完成之后的感受,作为一个测试。问问自己:如果这一天结束前我完成了这份清单上的所有事项,这会让我感到满足吗?有没有如果不做就会困扰我整晚的其他重要任务?如果有,那个任务就应该写在“当天完成事项”清单里。

无论是否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重要的人生使命。我们都怀有一种目标感,有一个独特的目标,而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弄清楚它是什么,并且实现它。

1.如果你想完成一个重要项目,绝对有必要让终极目标尽可能地清晰。

第7章 开始,从简单到可笑的第一步入手

想要实现伟大的构想,
先走出简单到可笑的第一步。

在找出显而易见的第一步时,你就避免了花费太多精力去考虑后面的许多步

找到第一步似乎微不足道。但通常情况下,正是像买卷尺这样小的步骤为我们提供了动力,这种动力是我们在采取后面一个步骤,乃至后面几个步骤时所需要的。

抛弃一切,只留下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东西。

“虽然她很小,但她很凶猛。”7第一步的行动可能是最微小、最易忽略的事情,但它带来的效果却出奇地显著。

我们可以选择先做“最小可行行为”,这种行为能让我们以最小的付出换回最多的信息,而不是拖拖拉拉,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为成千上万种可能性做规划,或者全速向前,在错误的道路上冒险前行。

第8章 简化,能不做的都不做

别急着追求完美,
完美的前提是完成。

不管你迈出的每一步有多轻松,不迈出这一步永远会更轻松。

所以我们不如后退一步问自己:“完成这件事的最低门槛是什么?”

这个方法就是问自己:完成这件事最必不可少的步骤是什么?

“被要求做事件X,并不构成做事件Y的充分理由。”

我们很少需要跑2千米,跑完1千米就比哪里都没去要更好。

他们以一个非常复杂的产品作为开始,然后尝试精简它。但乔布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他从零开始,然后尝试找出最必不可少的元素,以此来实现想要的成果。

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些事情包含了过多的步骤,尝试从零开始吧,然后看看你是否能够找到一条可以少走几步,却殊途同归的路。

确定最必不可少的步骤,把所有精力都用在重要事项上。

第9章 过程,拥抱“简陋的雏形”

同理,在你完成一项任务时,如果你想“制造一个更好的飞行器”,不要试图让所有事情都一步到位。相反,应该拥抱那些“简陋的雏形”,这样你就可以迅速完成坠毁、修理、调整、改动、再设计的过程。在你学习、成长和解决重要问题的时候,这是一个更容易的方法。

因为他明白,如果创作过程中没有产生数百个糟糕的想法,最终就不会有“巴斯光年”这样的好角色。

不犯错误就无法领先。没有成为“垃圾”的勇气,就无法成就学问

允许自己失败是需要勇气的。失败很吓人,它令我们变得脆弱,而且失败的代价越高,就需要越大的勇气。鉴于我们的勇气储备有限,我们要找到一种方法,用尽可能低廉的成本体验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

你还要提醒自己,每一个伟大的成就在开始时都是垃圾,是的,每一个都是。正如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的:“不停犯错的人生比碌碌无为的人生更加可贵,而且更加有益。

1.不要试图让所有事情都一步到位。相反,应该拥抱那些“简陋的雏形”。
2.用尽可能低廉的成本体验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
3.放下事事追求完美所带来的非必要压力。犯错越多,进步就越快。
4.不停犯错的人生比碌碌无为的人生更加可贵,而且更加有益。

第10章 节奏,竭尽全力不如有所保留

设定行动上限,
找到轻松的节奏。

设定一个稳定、一致、可持续的行进节奏,最终让挪威人的队伍“不需要特别的付出”,便抵达目的地。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试图在某个目标或项目上取得过快进展,那么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我们累了,所以休息一下,但随后我们觉得必须弥补这部分进度,所以我们再恶补一下。

当我们试图完成一些重要事项时,全速飞奔的起跑很有诱惑力。问题是,开始时冲得太快,整个过程的进度反而会让我们在剩下的路途中被拖慢。

当你仍然有精力的时候,用有所保留的方式去完成重要事项看上去可能是反常识的。但事实上,这种克制是在效率方面实现突破的关键。

要达到轻松的节奏,没有比设定一个上限更好的方法了,不管是“每天的千米数”,还是“每天的字数”,或是“每天的小时数”。

当许多意想不到的危机可能出现并使我们偏离计划时,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稳定的节奏?

策略之一体现在一句军事箴言中:“慢则稳,稳则快。”

当你慢下来的时候,事情会更平稳。你有时间去观察,去计划,去协调努力。但是如果太慢,你会陷入僵局或者失去势头。

下限应该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动力,但在遇到意想不到的干扰时依然可以完成。上限应该高到足以产生良好的进展,但不能高得让我们疲惫不堪。一旦我们进入这个节奏,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我们就能采取“轻松行动”了。

慢则稳,稳则快。在做事的过程中要设置合理的进度范围,并按照这个范围执行。

导读 5大杠杆,做能够产生复利的事

为了在生活中反复取得轻松成果,你只需要把产生线性成果的行为转变为产生复利成果的行为。

一个人每天习惯地、不假思索地、不费力气地做同一件事,他从复利行为中受益。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困难的方法是付出低效的努力,容易的方法是付出轻松的努力。我们可以借助杠杆来付出轻松的努力。接下来的章节将展示如何利用这个强大的工具来产生优质成果。

第11章 学习,掌握事物的基本原理

获得知识可以打开一扇机遇之门,
但创造知识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机遇。

具体方法只能产生线性成果。如果追求的是复利成果,我们就必须究其原理。

某些东西只需掌握一次就能使用无数次,这是很划算的。一次性的前期投入,会随着时间推移,让你一次又一次获得轻松成果。

这种共性被他称为“镜像回报”,或者换句话说:“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

如果我不是重复使用这个方法,而是找出一个原理会怎样呢?比如捕捉到妻子的真实需求,思考什么事情是她真正看重的,什么事情是能够让她连续开心超过3天的。要得到这种深度洞察力,需要预先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你一旦找到了,你就可以一次次地应用。

重点是要把知识看作一棵树。在你获取树叶也就是具体知识之前,确保你已经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树干和大的枝杈。要不然,树叶就无枝可附了。”

芒格认为,独立的若干事实是无用的,除非它们“在理论框架上相结合”。换句话说,整体要大于各部分之和。

学习别人已经掌握得最好的知识。”如他所说:“我不相信坐在那里全凭自己空想就能解决问题,没人能那么聪明。”

三是提炼你的知识。当我读完一本书,我喜欢在一张纸上用自己的话总结我学到的东西。如果你每本书都花10分钟来总结其中的关键知识,你会理解得更深刻。总结是一种提炼思想本质的过程,帮助我们把信息转化为认知,把认知转化为独有的知识。

把没人做的事情做好,其价值大于把别人都在做的事情做精;而把没人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其价值将有指数级别的增长。

1.具体方法只能产生线性成果。如果追求的是复利成果,我们就必须究其原理。
2.学习别人已经掌握得最好的知识。
3.把传统事物变成新生事物往往是轻松创新的关键。
4.独立的各种想法代表线性知识。当它们相互关联时,这些想法便形成了复利知识。
5.把没人做的事情做好,其价值大于把别人都在做的事情做精。

第12章 提升,借助分享让影响力指数级增长

把最重要的事变成
最容易学的事。

当我们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时,把教学方法传授给别人,让别人也成为老师是最高效的。

我们所讲的语言、所居住的地方以及所继承的历史,都是由祖先塑造的,而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故事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它们让历史生动起来,它们扩展了我们的自我感知。

故事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任何听众都变成可以继续分享这些故事的老师。

教别人的过程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过程。即便只是意识到我们可能会被他人请教,也会增加我们对学习的投入度。我们更加专注,为了理解而听讲,思考内在逻辑,这样我们就能把这些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意思是不要使用过于复杂的信息,不要追求那种让你听上去很专业的信息,而要选择那些易于理解和重复的直白信息。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变成最容易教,也最容易学的事情。

第13章 自动,让行动不假思索

为重要的事
选择高技术含量的轻松路径。

人们总是说:“要是医务人员一直记着某件事就好了……”但我这么看:“要是医务人员不必去记着某件事就好了……”

文明的进步,来自不假思索即可执行的重要操作的增加。”换种方式来说就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让重要步骤和事项自动化。1

极端的复杂性只会增加认知负荷,让我们更容易出错。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积累更多的知识,而是新的技巧和策略,使我们能在不消耗“工作存储器”的情况下运用知识。

清单的美妙之处在于,思考已经提前完成,这些列在清单上的事项已经从大脑工作存储器流程中被剔除。

备忘单的概念就是把大脑中的一些东西提取出来,这样你就可以自动完成它们,而不必依赖记忆。

解放大脑,用技术提前完成思考

做决定是一种精神消耗。

任何以最低限度的人工协助或努力来执行功能的过程都是自动化,它随处可见。

1.尽可能多地让重要步骤和事项自动化。
2.备忘单是我们手头上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3.为重要的事选择高技术含量的轻松路径,为小事情选择低技术含量的高成本路径。

第14章 信任,与值得信赖的人一起工作

没有高度的信任,
就没有高绩效的团队。

信任可以成为杠杆,将适度的努力转化为复利成果。

没有高度的信任,就不会有一个高绩效的团队。

如果没有信任,大家就会由于目标、优先事项和会议日程相互冲突而发生摩擦,产生内耗。

利用信任来获得复利成果的最佳方式是选择值得信赖的人。

他寻找的人需要具备的品质有诚信(Integrity)、才智(Intelligence)和主动性(Initiative),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诚信,空有才智与主动性,可能会适得其反。我称之为“3I法则”。1

高信任协议,把适度的努力转化为复利成果

高度信任结构是一个预期明确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每个人的角色都有明确划分,规则和标准阐述得很清楚,创造优秀成果的人会受到优待、鼓励和奖赏。这是始终如一的,并不是偶尔如此。大多数人都同意:高度信任结构是更可取的。问题在于,低度信任结构通常是自动出现的,而不是有意为之。

1.将信任作为杠杆,将适度的努力转化为复利成果。
2.团队获得轻松成果的关键是,创建“高度信任协议”。
3.利用信任来获得复利成果的最佳方式是选择值得信赖的人。

第15章 预防,在问题发生前就“连根拔起”

把时间投入有长期效应的行动。

我们可能没有把“预防”当成取得复利成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当一次“预防”使未来无数生命免于罹难,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问题时,你对它会产生全新的看法吗?

当我们把时间投入有长期效应的行动时,我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获得好处。

设计让生活不复杂的小行为

就像你可以通过一些小行动让你的未来生活更加轻松一样,你也可以找到一些小行动来防止生活变得复杂。这个原理适用于所有领域。

1.越早发现问题,就越有可能避免危急局面的发生。
2.解决掉那些频繁发生的小问题,这会在未来为你节省百倍的时间。
3.在错误尚未造成损害之前“砍伐树根”,防止整个连锁反应的发生。

结语 顺势而为,人生会更轻松

顺势而为,人生会更轻松

如果你的工作是让火焰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燃烧,你不能一开始就把所有燃料都丢进火焰中去。

不论你在生活中遭遇了什么事情,不论它们多么艰苦、有多重大,你都拥有“现在怎么做”的选择权,在处理那些问题之前,你必须先做出这个重要的选择。

生活不一定是艰难和复杂的。就像曾4次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作家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写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要“信守诺言,走完这段路才能长眠”。无论你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阻碍和困难,你永远都可以去寻找一条更轻松、更容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