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设计批评
我曾经在外包公司工作过两年,那时候每天要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及产品经理的设计反馈,那时候我刚入行,有时候面对很蛮横又很外行的客户的评价时,常常心里感觉特别委屈,非常玻璃心,甚至工作到一半就去卫生间哭了。但也是这段工作让我成长了很多,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设计评审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收到来自不同需求方的修改意见,这个时候首先要先平静下来换位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意见,这些意见是针对哪个方面提出来的,是纯属个人喜欢?还是处于产品功能体验考虑?学会对反馈意见进行分类。如果是个人喜好的原因,那就要从专业和用户体验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是产品功能和体验相关的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需求,分析双方方案的优缺点,解除对方的顾虑。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让自己的设计有理有据,体现设计的专业性,面对需求方和用户,要学会倾听意见,选择性地接受合理的意见,进行完善。
只顾着埋头苦干
设计师出身的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参与感》中关于如何面试设计师有这样的总结:一看二问三PK。
一看:看看设计师有没有“范儿”;
二问:问问设计师玩什么,最近看什么书;
三PK:最后才去看设计师的作品。
这个二问,就是问问设计师兴趣是否广泛,有没有走出去研究的热情;是否有深入阅读的习惯,有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思维。一个只知道待在电脑面前努力赶稿子的设计师没有办法持续地做出好设计。
我的建议是刚开始工作的前一两年,可以尽可能的探索很多设计领域,品牌、运营、交互、插画都可以去接触了解下。到了第三年,要有意识的把自己培养成“T型”人才,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去深挖下去,找到自己的垂直优势,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广度。设计是一门很综合的学问,除了设计技巧本身,设计师的产品思维、兴趣涉猎、市场洞察能力都会对设计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
很多人看了我写的《读书笔记》,会感叹说我怎么看了这么多书。其实爱上阅读也就最近一年的事情,我的阅读量并没有很高,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听书能解决很多我们对于知识匮乏、想要提升阅读效率的痛点。关于专业书,我会认真逐字去阅读,而且很多书会反复阅读好几遍。但是对于非专业的书,比如能够提升认识、思维、商业等的书,我会选择在上下班的路上用樊登读书或者得到里的听书频道去听大咖用短时间内讲述这本书的大致内容,然后我再快速的利用9:00-10:00这个时间段把文稿再阅读一遍,并写下读书笔记。
我会有这样的习惯,一方面是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在驱动这我,另一方面我觉得是来源于公司的熏陶。我们公司是做在线教育的,是个很注重阅读及分享的公司。我们研发部对于新入职的同事都会要求阅读《敏捷革命》和稻盛和夫的书,公司的书架上也摆满了各种类型的书,还经常做各种送书的活动。这样的环境慢慢地发起了我对管理、商业的好奇。公司的价值观在慢慢的影响着我的职业成长之路,所以说,一个公司的成长和员工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我很感谢自己加入了这样的一个团队。
什么都要原创
很多刚入门的设计师,过于关注自己的作品得是原创。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对于刚入门的设计师,我的建议还是要多学习研究别人的作品是更重要的,学会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一定要多看多看多看。不仅对于刚入门的设计师,任何阶段的设计都要保持自己多看的习惯,比如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积累别人优秀的页面和交互,并截图下来收进自己的灵感图库,试着写产品体验日记等等。
但是学会去借鉴并不是去抄袭,很多设计师为了避免犯错,快速完成需求,在看完竟品怎么做后,就依葫芦画瓢照搬过来,缺少深入的分析,久而久之,设计师的思维就固化了。我们应该敢于挑战“自然的法则”对固有模式说NO。多问问为什么,为什么别人是那样设计的。
一个产品要从同类应用中脱颖而出,摆脱流水线似的设计模式,明确自身特色非常重要。在同质化产品盛行的当下,有“卖点”的产品才能脱颖而出。设计师要想创造一个品牌一样去放大产品的特点,像营造品牌形象一样去设计每一个细节。
经常迷茫焦虑
其实适度的焦虑是好的,它能让我们更有动力地去学习和工作。我自认为我一直都是一个很焦虑的人,是个停不下来,喜欢折腾自己的人。也许和自身的性格和家庭环境有关吧。
我喜欢买各种“治愈”或者提升幸福感的东西,生活的物品越来越多导致要换更大空间的房子,换了更大的空间就会买进更多的东西去填充这个更大的空间。身边的朋友建议我要学会断舍离,但是我却享受满满物质带来的安全感,对物质的需求导致我更加努力工作,努力涨薪。生活就是一个反馈系统,我们产生了某种需求,但反过来这个需求又作用与我们自身。也许这就生命的意义吧。(有点扯远了)
我也曾经迷茫和焦虑过,也有遇到困难害怕抉择的时候。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把自己丢在路上。就像我坚持跑步一样,曾经800米都不及格的我,20天居然跑了60公里,能坚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跑步了不能停下来,一旦休息超过3天,你再去跑步体能会下降;另一方面是我一回家就先把衣服换上,先把自己丢在路上,让自己没有退路,跑步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习惯了。
前段时间,我感觉工作遇到了瓶颈,一时不知道该往哪发力,感觉自己什么都会一点,但是又没有深究和具体实践过,主要工作也用不上。但是人不能因此就堕落,得过且过。作品集是我们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载体,我们工作一辈子,最终的成果都展示在作品集上,所以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去判断这个东西能不能放进我的作品集里。所以我仔细去分析了别人的作品集,发现很多培训班的学员做出来的作品集的框架非常的全面和完善,于是我把他们的作品集里的框架罗列出来,顺便找了网上比较热门的培训班的课程大纲,以及一些设计师必备知识地图。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我制定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技能清单。接下来就是制定计划把这些技能点一个个攻破。迷茫自然就不存在了。
关于要不要报名网上的培训班,根据我的经验,培训班的好处一个是有老师能专业一对一指出你的问题,二是有人在背后督促你去学。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相对比较自律且”焦虑“的人,你可以和我一样把大纲列好,按照大纲去网上搜索相关文章和书籍来自学,现在网上的资源非常的丰富和透明,重要是懂得使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找知识来学,以及你要肯去学,实际行动起来。
拿到需求直接做
设计师要和产品经理反复沟通产品逻辑和用户体验,彻底弄清楚设计原因、设计要达到的目的,捋顺产品逻辑。站在产品的角度去思考产品的整个逻辑,想要传达给用户什么,哪个是重点,哪个又是次重点,才能更好的去做体验设计。
认为团队缺你不行
想融入集体,高效地完成需求,就必须站得高一些。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得失,所有考虑的出发点应该是如何让这个产品更好。把自己当成团队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枚螺丝钉,尽好每个人的职责,团队会获得快速的发展。团队需要的是配合,不是凸显个人的英雄主义。团队需要的是谦虚、进取、坦诚、责任心、开放、付出的精神,而不是某一个人。团队没有离不开的人,要努力做一个让团队不愿意放走的人。
用户只记住了你的设计
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设计之前必须清晰地了解——为了哪个产品设计、产品的用户群体以及设计要达到的目的。设计是有目的,不同的应用,想达到的最终效果不同。很多设计师太注重视觉效果,最后喧宾夺主,使用户记住了广告却忘记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