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777763/
在校期间,历史就学的不够好,
后来毕业后,除了学习一些工作相关的知识之外,
一直想找机会弥补一下这个盲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读完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感觉就是,
朝代更替,战乱不断,
富强繁荣的朝代,屈指可数,
昌盛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这本书中提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物,
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在历史的潮流中,表现出了很强的一致性。
得罪权贵的,被杀,
励精图治的,后代骄奢淫逸,
祸国殃民的,被推翻,取而代之,
笼络人心的,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数不清的谗言佞语,不计其数的挑拨离间。
这就是人之常情。
道德和律法,只是在安抚民心。
除此之外,很多电影电视剧中的桥段,
许多名人轶事,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串联在了一起。
了解了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
看懂了他们身处的家学渊源,
在历史中留下名字,诚然和自己努力有关,
但更多的是长辈对自己的栽培,或者有贵人相助,
时势造英雄。
商务和生活一样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合作与竞争并存。 政府工作也好,社会工作也罢,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个行业,也都大抵如此。 以销售为例,只有你一个人是不可能做成买卖的,必须得有另一个人购买你所推销的东西。
书中提到,要想赢得成功,
应该从外部着手,而不是仅靠自己个人的努力。
中国历史上,不论哪个朝代,要想飞黄腾达,
就不得不依靠别人的赏识和提拔,自己一个人是没办法升官的。
因此,这些伟人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
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如果没人赏识自己的才干,就找不到自己可以发挥才干的位置。
我们的命运在别人手中。
这算是人之常情了吧。
人无完人。
擅于打江山的,可能不擅于治理,
擅长外交的,可能不擅长管理家事。
后人总是会通过结果来评判,
不少人为成大事,隐忍多年,但是换一个评判标准,
究竟是卧薪尝胆,还是老谋深算呢?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真是自古明君如出一辙的作风。
但是所谓当局者迷,忠言未必逆耳,谗言未必胡搅蛮缠。
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贤臣呢?
所以,重要的是分辨能力,而非个人喜好。
这对君王,乃至任何管理者,都是一个挑战。
有多少抗敌领袖关键人物,被阴谋诛杀,
有多少君王身边的小人,如鱼得水。
个人的喜恶偏见,其实果真如同天气变幻一样,捉摸不定。
这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可以暂且总结一下,
历史具有规律,性格和行为决定了命运,成大事者更少受道德和律法约束,而是考虑民心,
是否有贵人相助,决定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分辨能力远大于个人努力,要做到没有偏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觉得书籍可以看作是感想的催化剂,
不同的时间,读了相同的书,可能仍会有不同的体会。
不同的人,读了同一本书,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
这可能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了吧。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