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这本书的原因是在知乎上看到了一篇回答,中国房价高企真的是因为刚需吗?,
作者推荐了《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这本书。
后来才知道,本书是描写人类社会群体迷失现象的经典之作,
是《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务必读书之一,《金融时报》评选的史上最佳10部金融作品之一。
本书在金融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在世界各地流传了近200年依然畅销不衰。
书中复盘了千百年来,人类历史上,由于群体性的贪婪所爆发的投机狂潮,
包括400年前荷兰人的郁金香事件,法国人密西西比计划,
300年前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等等。
整个社会,上至权贵下至庶民,随着投资品价格的涨跌而不得安宁。
多少人为了能够一夜暴富,砸锅卖铁,
又有多少人为了不让自己“落后”,也不得已变得癫狂。
这无疑是中国现代房地产市场的真实写照。
我想阅读这本书的主要意义,可能并不只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更重要是,让我明白了,群体迷思是存在的,
也让我明白,群体和个体是不同的。
这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也早已说明出来,
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因此,群体表现,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应该被审慎的看待。
即使人们知道了群体迷思,打破从众心理仍然是一项困难的事情,
为了避免从众所暗含的一些长远损失,不从众往往在短期看来损失更大。
很多人都不得不放弃长期利益,只顾眼前。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人们对创新的的态度。
在每一个组织中,不同的团队或个人都会对创新持有不同的态度。
分类 | 占比 | 特征 | 他们怎么说 |
---|---|---|---|
创新者 | 2.5% | 技术爱好者 | “试试看” |
早期采用者 | 13.5% | 有远见者 | “走在潮流之前” |
早期从众者 | 34% | 实用主义者 | “顺应潮流” |
晚期从众者 | 34% | 保守主义者 | “经过验证才行” |
落后者 | 16% | 怀疑论者 | “坚决说不” |
—— 《DevOps 实践指南》
因此,要想推动一项创新计划,
就必须首先说服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
那么早期从众者和晚期从众者才会顺应潮流。
除此之外,《大癫狂》给我们的启示是,
心理预期,比事实往往更重要,
不断膨胀的心理预期,就是金钱。
在《金融学》中,
作者将金融学定义为,
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
金融是一种对资源配置的跨时选择过程。
是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
只要人们的预期不断增长,就会有人投资,
同样也会有人从众,以避免自己受到损失,
更会有人站出来指出,买这种东西是一种刚需。
为了理解刚需,我曾咨询过父辈一些长者,
他们认为将房子和婚姻结合起来称为刚需,确实是社会的悲哀。
在他们那个年代,结婚所需的彩礼是,“三转一按”,
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个可以转的,
一按,指的是照相机。
这些物品是刚需么?没有他们就活不了么?
显然并不是,他们只是财富的象征。
房子也是如此。
我看过一本漫画称为《赌博默示录》,
它从赌徒和赌场两个角度,深度刻画了赌博这种现象。
从赌场来看,赌徒随着投入的越来越多,将自己陷入了可笑的癫狂之中,
而从赌徒角度来看,他们无一不是想通过短期的“聪明”,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在赌徒的大脑中,就形成了种种错误的假设,
例如,运气,概率,技巧,还有种种言之凿凿的理论,等等,
这些无一不被赌场所利用。
赌徒不断的投入,这些沉没成本,会逐渐让他们无法放弃,
直到输光最后一分钱为止。
总之,《大癫狂》是一本具有警示作用的好书,
因为,每一个癫狂潮流的始作俑者,在潮流涌动的时候,总是不承认自己在兴风作浪,
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力量,督促我们保持清醒。
然而,癫狂事件是社会性质的,根本就没有赢家。
有些时候真是这样,良心也是有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