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做业务,免不了经常会听到「点面线」之类的说辞,这篇短文就和大家聊一聊:我是怎么理解这一系列概念的含义,以及用这种「模式」去解构一些事物。「点线面」本身是用来表示空间维度的基础模型,那么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也能够从业务、技术等视角来定义不同粒度的事物、技术范畴类别或者影响力。
业务视角
以 钉钉官网 所展示的钉钉业务为例:业务视角下的「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业务的最小单元,可能一个系统,一个 App 模块,亦或是一个业务模块,比如:通讯录 iOS 客户端 App、通讯录 H5 App、通讯录后台管理 H5 App 等都是最小粒度化的业务单元;而「线」则是由这些功能点、基础的业务产品单元构筑的产品线,比如具备完整闭环的通讯录产品;而「面」的话在这个 Context 下自然就是了实现「组织在线」目的,而囊括的产品系列。
通过这样的思路去梳理业务构成,我们能够比较好地理解业务的构筑关系和产品大图。并且在每一个「维度」上去思考这个「维度」。
比如:
- 该维度下的产品构成有什么特点?
- 什么样的方法论可以有效地作用于这个 Scope,带来增长和变化?
- …
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技术视角
聊完产品视角,其实对技术视角做解构也能够形成「点线面」的解决方案。这里主要从「前端研发」的视角入手,其它技术视角我觉得也是触类旁通的。
- 一个技术「点」,可能是业务中,偶然发现的问题催生的想法,往往能够解决当下业务的问题。比如:表单业务里面,前端有大量的表单要写,于是乎我们连接后端做了一个简单的 DSL 描述定义,从而可以实现后端驱动渲染表单。
- 技术的「线」,可能是能够影响多个同类业务的解决方案。继续以表单场景为例,我们在 DSL 的基础上加入通用属性,能够让整个业务线多个产品中表单场景受益,并形成共同解决方案。
- 进而到技术的「面」上的时候,技术的方案往往具备更高层面的通用性。回到表单的话,可能就是针对这一套 DSL 的可视化的 Workbench,能够动态编辑表单,形成一套能够在业界通用的有效解决方案。
- …
同样,思考每一个维度技术的特点,我们不难总结出对应的影响力、方法论等等。
… 更多视角
影响力视角、组织视角、设计理论等等,感觉都可以用「点线面」的思路去分析问题。
小结
这样想下来,「点线面」本质上是一种我们从不同视角区分和 解构事物的角度,是一种思维模型;
我们切换不同的角度,用这种解构的思维加以分析,能否更好地分类事物,看到不同颗粒度切分的事物,辩证地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呢?更进一步去找到不同粒度事物的特点以及研究他们的方法论 …
更进一步,除了点线面,我们是否可以将粒度继续放大,到「体」、「场」、「势」等概念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
:::success 最后,政务钉钉招聘前端工程师 & 设计师 & 客户端工程师 & Whatever,跪求简历:戳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