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什么我们很努力却总看不到希望

20220829
这个标题的答案作者也给了简单的答复:“有产出吗?”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学了几本书和看了几篇文章或专栏,就以为已经吸收精华,纳为己用。可能只有武侠小说里面的主角光环才有这个能力,看了某个武功秘籍,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力大增,或是轻轻松松在名师指导下速成法,一骑绝尘,让人望而莫及。在当经是一个充满焦虑、浮躁的时代,同时也是持续学习的时代。唯有静下心来,持续学习,不要太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或舍本琢末

内向成长: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培养习惯
外向成长: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打造技能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培养习惯上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不会让我们轻易成为很厉害的人。当我们只做内向成长的事情,我们会养成很好的习惯,为我们的生活推波助澜,锦上添花。但我们并没有对外产生影响,没有输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而打造自己的技能,也需要对外输出产品或价值影响,而不至于自嗨,假装很努力,到最后只能感动自己就不好了。对外输出这样才能收到反馈,收到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和别人的认可,我们就能感受到努力的希望了或最重要的成就感,激活我们内心的力量

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缺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

这个也是很多人观念、认知上的差异。身边会有很多这种“奋斗逼”,实际产出或者做成有价值的输出,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天生喜欢内向成长而回避外向成长呢? 因为:培养习惯容易,打造技能很难嘛!

习惯的养成,很多都要靠自律和靠自己坚持,不需要向外界反馈或进行考试什么的。简单的来说,就是没有严格衡量的标准,我们可以随心所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或者也可以及时调整前进。所以可高可低、可紧可松。而技能打造则是不一样的,我们做得好不好,并不是自己来判断的,大部分需要外界的评定: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就像你辛辛苦苦写的方案一样,被老板一口否决或觉得你的能力不太行等都有可能。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也是人类的天性,这样会导致我们选择更简单的事情去做。

重技能辅习惯,重输出辅输入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书的核心概念吧,可能每个人对“重技能”的理解不一样,大部分觉得会了,我们就掌握了,很可能这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安慰自己,因为我们需要输出,尽自己能力做好,而不是简单的一了了之。我们不需要各个追求卓越或非要输出才行,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哪些是重点需要产出的,哪些是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做的,需要自己定义分清这个界限,不要让自己太累就好,尽力而为即可。最好要有改变和收获,这样不仅提现在认知、选择和行动上,也体现在成果、收入和个人影响力上,是一个非常收益的过程和结果。当然本书所说的培养习惯不是不重要,而是需要在厉害的自己下,更能相得益彰、大放光彩

image.png上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第一节 复制: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20220830
通过“复制”和“转换”看到不同的世界
“转换”是通过将自己有限的体力或时间转换为生活资料然后参与交换,做多少,是多少。比如裁缝、商街小贩、工人、外卖小哥、货车司机等,大部分都是出售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有限的收入。大部分人可能都还处于通过“转换”自己的价值来维持生活,目光并没有看的很长远。很多时候我也在想,我的能力足不足以用工作时间来衡量这个创造的价值,还是只是单纯的用工作时间换取对应的报酬,还有如何通过单位时间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些都值得深思的问题,仁者见仁。
“复制”是通过对有价值的商品进行大量复制并销售出去,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可能有点偏商业化的解释,但也很好的说明复制产生的作用

“复制”和“转换”的最大区别在于边际成本不同——“转换”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复制”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学会利用扩大“复制”属性的价值创造,减少“转换”的时间成本投入。相对来说“复制”是可以做到一劳永逸的,也就是只需投入一次,就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增值,成本也是微乎其微,但前期的增长可能会比较缓慢,需要持续的积累价值。写作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复制”创作的方式,因为可以产生无限可能和价值

不是所有的“复制”都能产生价值,当然“复制”和“价值”是都比较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尽量去完成可复制的价值。坚守价值并保持耐心,因为机会终将属于那些“看得清且做的到”的人
image.png

第二节 价值:用价值规律看问题,你的人生会发生巨变

20220831
这一节看完核心就四个字“价值产出”,很欣慰,作者很多观念跟我产生共鸣,更多的是认可、佩服作者的认知能力,深邃有力,洞见人心。不过现在的我,只能俯首感叹:“懂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一样,迟迟没有行动起来,慢慢变成眼高手低的人

看这本书之前,看过作者写的姐妹篇《认知觉醒》这本书,以为作者理论基础和现实结合的如此扎实,娓娓道来,不会强硬捆绑,不会夸夸其谈,更不会脱离现实。可能是一个写作很久的作家或研究这方面的教授级别的人物,结果令我大跌眼镜——这本书是从零开始公开写作,不到三年时间出版的。难以置信,第一次从零开始写作就可以表现的这么好,虽然作者也在文中极力说明自己是一个“没有天赋、特殊资源和巧妙捷径的普通人”,很难想象吧,但可以把首次写作这事利用的这么好,也可以说很厉害了,可能很多人都达不到这个境界,毕竟投入写作的成本是很大的,但成就很难说了

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几年前也看过,但是没什么用,已经不记得讲什么了,至于看完后有没有潜移默化影响改变我,感觉不太有可能,因为很多知识类的东西,并不是当时看懂了,弄懂了就会流进血液里一样合二为一的,还是要以学以致用的知识才叫做知识,不然懂再多理论知识,不知道怎么样,也不会觉得真的有用吧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号之后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跟我们现在的工作签署的劳动合同对等的薪酬是一样的类似的道理,不然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拿多少工资就干多少的事,多干了吃亏,少干了则赚到。就是延伸来自读书时代课本学过的价值规律有关,不过也有演变为一种契约精神的说法

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只有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也就是说明,能力越强,创造的价值也就会越大,这也就说明了很好的一点是成长的目的也是要创造价值的,没有创造价值的成长有可能只是自嗨,自我感动而已,容易陷入“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的陷阱里

生产对别人有用的东西永远是写作的指南针,其他事情亦是如此,价值交换的规律放在哪里都会起作用

好的文章,能让人产生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再看都还有很大的价值,不过确实也很难,特别是新手写作来说,老手也不一定能一直保持这个水平产出的价值。我们会在社区看到很多文章标题博人眼球,蹭新闻热度的流量,还有一些煽动情绪的鸡汤等等,都不是扎扎实实地生产有长久价值的内容,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痛点之类的,最终结果也会不尽人意

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能够呈现出来、被他人强烈需要

跟俗话说的“利他就是利己”道理是一样的,之前在看张鑫旭《CSS 世界》前言说到他坚持研究学习 CSS 的核心动力是“帮助他人,成就自我”,真的是一个把利他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的人,以至于他能收获很多人的认可并树立为学习榜样。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从“我想要”角度去做事,比较注重自己能得到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好处是什么,反正不能亏。太过于在乎自己能得到的东西,往往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也容易急于求成。当我们开始思考做什么事都能够给别人带去长久的价值的时候,我们就转换到了“我能给”的视角,这样,我们更能稳住自己,默默前行,打磨更有价值的东西

流程管理专家金国华:对的东西,你就坚持,不需要想清楚。只要这件事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你就坚持。人生所有的付出和经历,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给你回报

价值的产出也许就是要靠这样的坚持,需要慢慢积累的过程,跟飞轮效应一样,当坚持到某一刻,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写作、成长和成功其实是一回事:写作就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成长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成功就是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

也许这句话会一直萦绕在我我的耳边,深深的影响着我。写作、成长、成功这三者遵循价值交换规律,也在潜意识的里面提醒我,朝着哪个方向去做我该做的的事情,说白了就是,牢牢盯住“价值”这个方向往前走,就不用担心自己的会走偏了

“经验写作”和“知识写作”:经验写作全靠自己的经验码字,文章里很多个人的日常感想和感受,这样的文章虽然容易写,但是短板也很明显,受限于自己的个人经历,没有长久价值,一旦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油尽灯枯”一样,没啥东西可以写了。而知识写作,需要很多顶级的知识可以带来低层的认知、广阔的视角、丰富的题材和独特的关联,这些足以读者从不同场景和视角增加可信度且知识不会枯竭。虽然是两种层次上的写作,前者大部分都处于这个层级,唯有大量输入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然后还要归纳并实践,还需要一些深层次的方法论操作反哺自己,比如刻意练习、深度学习等,保持在舒适区边缘持续成长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回想这几刚写作的这段时间里,就是处于“经验写作”阶段,用到的很多案例或文字大部分都是偏于经验之谈,很受限制也容易词穷,很多时候都会停下来想想自己身上还有什么可以写的这样状态。而且文中也引用了很多书中的观念进行说明理解解读,很难谈得上有长久价值的内容。这个也有大部分文章相似之处:同质化结果,很容易被替代。这也是告诉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投入资源,产生“新知”,这才是能够为己所用,增加长久价值的底层东西

永远要走价值积累之路。从写作开始提升,首先需要保持输入和输出形成一个闭环,不能一味地为了满足自己而输入,这样的提升效果不会太好。其次将有意的思考通过文字把价值固化下来,很多我们写文章的思路就是输出有意的思考然后延伸发散去描述的更清晰。最后通过文字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去连接一个全新的世界。文字也是有力量的,也可以温暖鼓舞很多人,这些往往我们生活中是比较少接触到的

社会在巨变,但价值交换规律不变。很多东西或技术都将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代替,未来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但是认知能力,是无法被技术代替的,写作是最好的磨炼这项能力的途径。永远相信价值产出,这个无论何时都是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走向更远、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事情,学会利用好,路在远方,披荆斩棘,向前冲就对了
image.png

第三节 利他:毋庸置疑,利他是最好的人生

20220902
凡事要有利他之心:听起来像极了鸡汤和充满说教味。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废话,仅仅是表面上的接受、认可这句话的意思,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不懂其深层含义,也就不会去执行和运用。但这句话且在个人成长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力量

利他的本质是爱。读书的时候学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代时候的文人士子皆有很强的利他主义思想的灌输。到当今社会,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演变、扩展发生了不同方向上的解读,因为人生百态,有时候帮错了人会寒了别人的心。比如老人跌倒被热心小伙扶起来然后被讹,对于心爱之人热心帮助被说成舔狗,对于职场上好意帮助容易被误解有心机,这些等等,无条件的付出,可能面临的损失和不安全感,甚至恶语相向。当然也有更多是好的,我希望看到的是利他背后所产生的力量,这个是更大、更长久的好处。常说的为母则刚,就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爱的一种强大的利他力量。无欲则刚也是一种心无杂念的利他态度。正如任正非曾经采访时候说过:“我们不是上市公司,不是为了财务报表,我们是为了实现人类理想而努力奋斗”,像这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自古以来,也是少数人有这样的利他思想。可能有人说他已经成功名就了可以这么说,但说不定就是这样的利他思想,帮他支撑心中信念的力量,帮他排除万难,一路虽艰难险阻,但依然不放弃的精神,同样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行。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可能很多我们感受不到先辈革命牺牲自己换来的,多亏了他们这种超越自己生命的爱,给了他们最大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利他的本质是爱,他的力量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这个世界爱的有多深、爱得有多广。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说过:“幸福即贡献感。”稻盛和夫在《心》说过:“一切成功归结于利他之心。”也正是因为爱,让我们产生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利他的结果是利己。当初我在实习的时候在简书和 CSDN 上写作了一些技术文章,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那个时候写文章的想法真的很简单,自己会的教给别人或避免踩坑。现在慢慢意识到,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名誉和个人影响力,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改变自己并帮助到别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并不是不想写,而是觉得对自己价值输出有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也没有创造的题材。但总的来说,还是要重新恢复技术博客写作对外输出的,下半年也有规划中,期待自己可以“断璧重圆”一样,重新恢复之前的状态写技术博客输出。利他的结果也是利己,那些不带功利心的付出,最后都会通过某种方式加倍返还

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

利他的途径是创造价值。不要盲目的讨好别人和牺牲自己来当成利他的途径方式,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白白付出却没有回报困境,以至于对利他产生误解和憎恨。当然我们要有利他之心和利他之力,二者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创造价值

更好的成长者不会刻意抹杀自己的本性(利己是人的本性),而会主动接纳它,因为只有接纳了利己,我们才能坦然地向它告别。回避和自我欺骗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

利他从接纳利己开始。利他和利己二者可以兼得,并非相悖或非黑即白的关系。需要我们坦然接受,也并不是非要我们必须做到,如果做不到,我们可以“做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这个在《能力陷阱》一书有说过,我们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但又不完全是能做真是的自己,因为我们会发生频繁的转变,但是要坚持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的表现。各人有自己的判断力吧,我不敢苟同做真实的自己是最好的,但我们要走在利他的前进道路上,不能退缩
image.png

第四节 镜子: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

20220903

想让对方听你的劝,最好的方式不是语言,而是你自己真的变好,而且比现在好很多、比他好很多,那时你的话才有分量。因为更好的建议不是劝说,而是影响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劝说别人要怎么样去做,怎么去改变,会说一大堆大道理或鸡汤,也有通过真实案例的形式进行说明,殊不知,最好的案例说明是自己做到了,这种潜在的影响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讲道理

更好的建议不是劝说,而是影响。我们可能都听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传等的道理,很多人看来听过但等于没说一样,太浅显的道理反而更容易让人视而不见,不会重视起来。我也有过自己有很多优秀的学习资料或方法,都想交给我好朋友,也有跟身边的朋友说过周末多看书多运动提升自己,结果都是碰一鼻子灰。好心当驴肝肺,根本不领情。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是自己的错,也不是朋友的错,反而彼此之间都有一种误解吧。我是希望我的朋友能够跟我一样一起变好,提升自己,但毕竟我现在也不够优秀到说话有分量去说服别人或是影响别人怎么去做,在我朋友眼里,可能我虽然是好心,但他们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想被干扰或者凭什么要按照你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呢。可能彼此存在认知误差或想法分歧吧,所以就没有然后了。书中这一点很受启发,是的,我们确实“要得到,先成为”的方式,先默默开始改变自己,等自己做到了和因为改变有了成就,自然而然的就可能会产生一种隐性的影响力量,也就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的人
李笑来在《成为能说那话的人》说到:“同样的话从你和牛人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就是不一样,这显然不取决于对或不对,而取决于说话的那个人是谁。”深有体会,只会靠嘴是没有说服力的,以后还是死命劝人的事少做,更多的应该慢慢努力改变自己,尽量做给他们看。慢慢地,别人蓦然回首,就会接受你的意见建议,也会重视、尊重向你请教

更好的关系不是付出,而是吸引。很多时候,我们会做很多事情,付出很多成本代价,希望能感动别人,哪怕看到对方也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也好,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慢慢地就会感到心累,这是很容易透支自己的表现。“付出型社交”和“吸引型社交”:很多人都处在付出型社交状态,总以为我们有所求,在社交中就会有很强的付出心态,反而这种心态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一味地付出,会让我们比较少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完善自己,甚至提升自己。吸引型社交更看重自己是有魅力的、自信的、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在社交中会更多聚焦在自己身上,即使会去付出,也不会有附带任何有所求的目的,这样的与人相处方式会更加是我们轻松愉悦,慢慢地的互相靠近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了。但我们也要学会组合运用这两种社交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让自己变得更自信、阳光起来,总会有一天,即使不付出也会有人会主动想靠近你的身边

更好的对待不是要求,而是成为。学会通过外界反馈审视自己,这也是一种反省方式。也许现在的我们,并不够号,很多时候会遭遇不友好的对待,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工作同事或陌生人,都有这种可能,我们可以愤怒,可以拒绝,可以说不,但这些并不能阻止别人不友好的对待还会发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心中期待的那个人,比如强大、友好、睿智、有担当、自信、温暖、成熟等,也许那个时候当自己遇到也会愿意主动靠近的那个人。TED 演讲中作家特雷西·麦克米伦在 14 年 2 月的演讲《想拥有完美的婚姻,请先拥有完整的自己》说到“在和别人结婚前,不妨先和自己结一次婚。”这个视角很特别,先和自己结一次婚,看看自己是否愿意喜欢现在的自己,很好的利用镜子角度来审视认识自己完整的一面,这个确实需要很高的元认知才能做到,不然谁也不会立足当下,改变追求更美好的自己

想要更好,请停止追逐。本节观点极力倡导“影响、吸引、成为”的路径。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事情而定,作者也是赞同“在该劝说的时候极力劝说,在该付出的时候尽情付出,在该要求的时候勇敢要求。”但我们要双向思考,学会转变,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可影响、能吸引的人”,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明白自知,明白改变,剩下的就让时间为我们证明就好了
image.png

第五节 内向:被动社交,内向成长者的制胜之道

20220904

这个世界好像越来越喧嚣了

也许喧嚣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浮躁的心。在这个信息科技特别发达的年代,什么都有,什么都变得简单,什么都变的那么容易得到一样,满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诱惑,人心更是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木心在《从前慢》说过:“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很现实深远的意味

被动社交——用作品替自己说话。用自己的作品来替自己说话,是很多内向者最好的社交方式。对于很多不善于也不喜欢社交的内向者来说,需要向外输出自己的名片,通过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或产品来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特别是精心打磨的作品特能触动人心,可能所产生影响力远超那些在舞台上高声叫卖的人。比如李子柒的影视作品就很少说话,但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乡村的美好生活,这些作品也具有很长远的价值,即使过很多年再看也依然具有影响力

扬长避短——内向者更有创造优势。25岁就当上百度副总裁的李叫兽,通过被动社交的方式,建立公众号输出营专注知识领域创造的营销干活文章,打造个人强大的品牌,收获 50 万读者,成功获取人际网络和资源。通过被动社交的方式成功的案例也很多,身边就有朋友是写公众号的,而且还运营的有模有样。内向成长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擅长与事物而非与人物打交道因为内向者更倾向于使用理智脑与外界互动,而外向者更倾向于用本能脑和情绪脑于外界互动。也就是说内向的人,与外界互动交流时,可能会反应比较迟钝,而且社交会感觉比较累,不喜欢社交,而外向的人就相处的很好,不容易疲惫,最重要的是能从社交获取能量,补充自己。所以总的来说,内向者虽然在社交上不惧优势,但在创造上更具潜力。多创造有价值的作品来跟外界建立连接关系,从中慢慢输出自己的个人影响力

长期主义——价值创造的必经之路。可能对长期主义通俗一点、接地气的解释就是延迟满足感。这句话最先听到的来源是张一鸣先生说的,也是听他讲的最多的,也特别说到了延迟满足感是一项长期修炼。也是,想要创造有深远意义的价值作品,就需要深度思考、精心打磨,用扎实的作品为自己代言,正如作者所说:“好的作品会自己“走路”。”

价值稀缺——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作品,它要好到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觉得醍醐灌顶、能传递极度的美,或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帮助,且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些都是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打磨,最好能打造自己的“价值护城河”,持续创造价值。价值依旧稀缺,如何打造自己稀缺的价值传递,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技巧。对于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长久存在的作品,肯定是有独特魅力的和价值沉淀的,因为这个大家公认的好东西,好东西自然就会被沉淀下来。自然而然会让自己的影响力产生裂变,到那个时候,自己也能慢慢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用好作品说话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