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知驱动: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20220916
本章节感觉是本书的核心,作者想主要表达的意思主要就在这里,也是本书承上启下的核心内容。学会利用认知驱动这个武器,重点多花时间在以下这三件事情上,通过这三件事情的引导,学会运用认知的力量驱动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持续学习、持续思考、持续行动、持续感知,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1、看清机制,防止盲目努力 2、寻找意义,注入长久动力 3、感受好处,体验当下愉悦
当我们制订计划或规划的时候,往往会在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制订,比如过年或特殊节日或某一刻纪念性意义时间。虽然有很大的决心或一开始有很大的冲劲,但都坚持不了多久,缺少了对真正目标和动力上清晰和长远的认知,同时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也需要我们及时调整,而非死磕到底
很多时候,我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未必会彻底搞懂或了解别后的机制,可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好,觉得很有道理就做了,这也算是容易失败的原因或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毕竟单纯靠意志力的坚持做事太难了,也容易折磨自己。作者讲到《认知觉醒》书中坚持在做的五件事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这五件事,背后的相关理论都是从基本书中学习到的,然后自己加以深度学习理解,看清这五件事背后的机制,恍然大悟,反而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就好像我们看到好书没时间看、好的文章没有认真阅读、好用的东西没机会用,确实会觉得莫名自己损失了什么,比不知道还可惜或遗憾一点
《有效学习》:我们都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感和意义的事情,因为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也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而获得独特的价值感和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去描述目标与自己的关联,换句话就是调整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到这件事的长远意义
这句话讲的非常好,深入人心。寻找意义,最好寻找长远意义的事情,如果能看到目标之外的更多的意义,或许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动力不同,更有积极性和恒心去一步一步完成某一件事情,避免追求急于求成、浮躁没有耐心、沉迷娱乐和低效学习中去。成长分为显性的能力成长和隐性的心理成长,往往心理成长会慢于能力成长,有时候可能会限制能力的突破,比如限制自己的潜意识没有改变,导致自己还是做回原来的自己,虽然能力上去了,但也有可能没有把事情做好。寻找意义的同时也是在修炼自己的潜意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学会感受好处,需要正向反馈,实实在在的能够体会到好处带来的改变。当我们刻意坚持做某件事的时候,心理会不停的暗示自己,不能放弃,要坚持做下去,然后会得到很多好处的,给自己画大饼,灌输各种理论知识防止自己半途而废。虽然这样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冥冥之中给自己一种牺牲的感觉,比如坚持早起需要牺牲早上舒服的睡觉时间,晚上需要早睡,不能玩太晚手机等,这样子久了,反而更容易让自己丧失动力,因为做这件事牺牲自己太多东西了。当我们把注意力视角转换为真实的收获上,比如早起,我可以跑步享受宁静的风景,可以做自己想吃的早餐,还可以学习一个小时等,这是没有早起不能做到的事情,这些都是确实存在的,不需要蒙骗自己或虚拟想象出来的
第二节 写下来: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
20220917
看完这个这个章节的时候,脑子里是充满惊喜的,因为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本章节也给我对“写下来”有一个全新而独特的意义,清晰又深刻。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很多理论知识和真实的实践案例我都有类似的感觉和实践经历。如果后续有人问我为啥很多事情要写下来,特别是阅读笔记或写博客文章,我会用这个章节的内容知识进行科学原理的说明,这就是所谓的放大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关联,跟上一章节讲到的寻找意义和感受好处相辅相成的
“写下来”:偏向于把想法写下来,用纸或键盘都是可以的。会区别于写作,不需要这么的专业级别。通过写下来这种方式,让大脑在进入理性状态,防止情绪脑干扰理智脑。作者在《认知觉醒》也有讲过,情绪在大脑中处理的优先级远高于理性思维的,但情绪脑在智能上又远远落后于理智脑。当在写下来的过程中,我们会动用更多的脑力资源(理性资源)来思考,来整理事情的来龙去脉,相对情绪化的思维会逐渐下降或优先级降低,特别的是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冷静下来”
《开放心胸》:运用书写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更加健康
这个观念是通过幸福实验证实的,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书写确实可以减少很多情绪导致的问题,也是一种更好的找到问题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可以让我们变得清醒,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吧,悄无声息中治愈自己或他人。这也是作者建议的一旦生活中出现了问题,放手去写记录下来,最好事情的经过、自己的感受等清晰地记录下来,如果可以的话,多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这个事为什么会发生?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先整理心情,在处理事情。”在写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变得专注,聚精会神,翻江倒海。大多时候写阅读笔记,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包括现在,不会太在意文笔和语法,也没有花费时间去检查修改,琢磨语句用语之类的,一直保持这种比较随意的状态,反而让我更喜欢去享受写的感觉和思如泉涌的过程。专注的时候,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可以启动元认知,清空我们的“工作记忆”(我们所有可用的脑力资源)
清晰力: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很多时候,我们制定行动目标,都是通过写下来的,而不是大脑随机想好了就去做的,写下来再执行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拥有清晰力,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下一步具体应该做什么,给人一种安全感,而不是充满不确定性后丧失行动力。无论工作中我们每天制定的待办事项(日程规划),还是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通过写下具体的执行事件,把自己约束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事件上,我们就不需要在过程中再花脑力做选择了。这也正是写下来可以让行动力大大增强的一个原因,举个例子:我在平时工作中,开完需求评审之后,我会编写需求前端技术分析文档,内容包括平台模块路径(需要开发多个平台或哪个页面路径会记录出来)、需求资料(需求文档、交互稿、设计稿等)、页面开发(重点页面元素和布局设计)、交互开发(页面交互相关的功能开发)、接口信息说明(页面开发接口记录、接口传参和返回参数等)、排期(开发时间、联调时间、转测时间等)等对一个需求进行比较全面、深刻的分析了解吧,然后拆分细致一点,有助于需求生命周期的把控和闭环,最总要的是可以个人以至于团队提效和避免不确定性发生,比如需求不明确或考虑不周的返工现象
通过写下来的方式提升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本质上说就是输出的能力:
- 没有输出能力的人只会在脑中想,但不会说;
- 输出能力弱的人可能会说,但不一定能说清楚;
- 输出能力强的人通常会写,而且还能写清楚
这就是想、说、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代表思考能力的不同程度,因为这三种方式关联知识的数量和密度都是不同的。写,怎么写,会不会写,都是在锻炼深度思考能力。当我们不断地通过写,来记录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可以不断地突破自己脑力局限,最大程度的调用脑中的知识储备,“学以致用”,有时候我也在想,学了那么多的词汇,说的时候想不到几个,写的过程中竟然能很快关联起来,也能运用很多陌生的词汇表达,意料之外的进步。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呼之欲出的、似是而非的“啊哈时刻”(某一刻的爽点或顿悟时刻)吧。然后,也有感觉到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的锻炼和提升,可能现在不太明显,但确实能感觉到进步了,至少写的过程,相对之前不会经常断触了,没了感觉。如果能把每次新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出来,那么,我就可能上升一个新的台阶了吧,期待这样的自己
“写下来”和“写作”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两者并不对立或二者取其一的关系,写下来更适合“小作文”形式的啊哈时刻或简短的事情,写作比较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的思考。引用作者所说:写下来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写作还可以对外产出有价值的作品,让他人变得更好
第三节 假设:什么能力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
20220928
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敢假设和看现实结果,看似有点不符合常理认知,因为对于我自己来说,并不会老是假设自己的观念,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对错分明,或者只做自己明确想法的事。对于假设,除非需要验证一个不曾涉及或急需证明给别人看的东西,自己又是盲区,那只能通过假设来验证过程。看现实结果,也是一个容易忽略其正确使用的技巧,应该看重有无实际性意义价值
遇到困难时,首先我们就会想尽办法寻找解决办法,往往也忽略了这种假设认证的解决方法。假设可以给自己遇到的问题暂时的提出一个可能的原因或解决方案,虽然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甚至有可能超出我们自己能力的范围。正如作者所说:“关键不在于对错,而在于你得先有一个“想法”。只要我们能够依据当前所有的知识和可用信息,先做出一个假设,我们就不会卡在原地,就能够急需向前迈进。”是的,有时候我们过于担心自己的观点对错或不敢坚定自己的预判想法,错失很多进步的机会
假设练习。多通过假设练习,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主观意见,还可以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好学习》作者成甲说过:“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种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总的来说,别人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也都是一种假设,自己的观点也不一定是错的,反正都是假设嘛,就算错了,也可以保持思考来及时修正,让自己的观点越来越接近所谓的事实
只要书中有一个点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真实的改变,这次阅读就是有效的,这本书是超值的
我自己的看书的时候,总以为尽可能的多吸收书中精华,结果往往记不住多少,反而忘的更快。其实,我们阅读更多的是靠改变量而不是阅读量,学习总结触动点和利用触动点改变提升自己,反复进行,一段时间后再看,结果会大大不一样
一是学会将观点与情绪分离;二是明确培养习惯和技能不能马上看到真正的结果
不要让情绪成为自己的累赘和影响自己的判断。很多结果都不能立马兑现,需要经历时间的发酵和积累量变,不要轻易误判对于眼前的结果,可能会并不准确和缺乏真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