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产品,不能直接了解需求,这样容易陷入细节,而偏离整体项目。当你的目标不明确时,你需要了解清楚现状:问题和机会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再确定解决方案,有效进行需求分析。

一、了解需求的逻辑(前期准备的心理)

需求方变更需求,产品经理匆忙更改方案,研发磨刀霍霍向产品,业务方一脸怒意。这应该是所有产品都面临过的场景。通常上线延期,和需求方更改需求密不可分,但是大部分的原因也许不在需求方,而是产品对于需求分析与挖掘不够全面和深入,因为需求方往往对自己的需求是模糊且想一个是一个。

做任何产品,不能一上来就了解需求,这样容易陷入细节,而偏离整体项目。我们应当先了解产品的价值需求这一条线,次之才是详细需求线。
**
价值需求主线分为三大方面:目标和愿景分析、干系人识别、干系人分析。
详细需求主线分为系统分分解线、功能线、数据线,安全质量线,其他方面。

二、需求=预期-现状

我们在面临需求调研的时候,大致会面临三种态度:相关涉及的部门同事有的表现很积极,有的表现无所谓,还有一些显得很抵触,让我们一一拆解三种态度的场景。

当他们遇到现有系统无法理解或者略显繁杂的操作时,他们会对你的需求调研产生无限热情,恨不得诉求全都扔给你做完。这是积极的态度

或者,现有系统完成模糊,我们提出优化迭代,甚至替代的时候,这种打破他们习惯的做法造成的不安全,会产生对需求调研的抵触心理亦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这时候我们需要完成的是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操作体验,找出更为快捷高效的思路,提高他们的预期,创造新的需求机会,这样才能获得配合的机会

因此,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首先得识别这是一个机会还是问题,两种情况下的需求解决套路不太相同。

三、问题的场景

出现问题场景,有外部和内部两种触因。
外部触因为以下三种情况:

  1. 业务看到别人的产品,察觉自身产品的缺陷。需求分析思路:让对方分享观察后的收获,一般情况下,对方如果有明显的思路,则获得需求将会简单不少。
  2. 竞品的动向,想模仿。需求分析思路:做竞品分析。常见需求方没明确的思路,只是看到好的就想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保持谨慎
  3. 新的技术的趋势。需求分析思路:让对方分享对所谓新技术的理解,了解背后的需求,以防有差

内部触因下,内部员工已经意识到现状与预期的差距,但是无法详细阐述。这时考验产品人员的访谈技巧,我们的大致思路是还原表象-分享原因-共商决策。

四、机会的场景

对机会场景的分解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

  1. 新业务。追标杆、赛同行、借鉴别的行业
  2. 新技术。关注新技术的应用趋势,寻找灵感。关注客户的业务痛点以及系统缺陷
  3. 新人群。假如一个产品的用户年龄是固定的,但是若干年过后,这个年龄的人由于出身的社会背景不同,个性和需求都会有所不同,寿命较长,垂直化的产品更要关注。

五、准确定义问题和机会

面对客户,最核心一点是,先讲场景再谈数据,如果一开始,把问题用专业术语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方要么一脸懵逼要么理解偏差,影响沟通效果。
我们该如何描述一个问题?

  1. 业务态,产品经理听需求以及讲解系统的时候,直入主题讲解系统功能和架构,对方多半是一脸懵逼,我们应该从对方关心的业务层次来讲系统的作用。比如当需求方是企业管理层,我们应该从“问题、机会、成本、效益”这四方面去讲述我们的系统,不要深陷技术实现的细节。
  2. 客观性。需求方给我们描述诉求时,往往模糊不准确。而我们产品人在了解完需求后,一定要准确、客观地描述好。
  3. 匹配性。项目的愿景和目标往往是高层读者,我们关注点应从经营层面、管理层面、业务模式依次去描述问题

    六、分析影响

  4. 明确指明问题影响到了谁,可以指明部门岗位

  5. 分析带来的影响与后果(注意读者的层次)
  6. 推理合理、层次清晰

    七、分析问题以及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7. 分析问题。鱼骨法、问题现状树法、问题现状法、系统思考法等

  8. 宏观说明,强调具体策略,业务化语言描述。
  9. 用“措施+效果”的结构一句话提炼目标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