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YzODI1Mg==&mid=2247489743&idx=1&sn=027e05f452974cc70ab1432f9f864b1e&chksm=9b80534cacf7da5a7bf15549d3b34d5a240b543a19d7572c24dfd7761ad52e058eaba4e3c495&scene=21#wechat_redirect

一、思考即禁锢:人类无法理解真实世界的本质

1. 信息获取的关键限制 人类从真实世界中获取信息,也从虚拟世界中获取信息。而作为生存在真实物理世界中的物种,我们获取这些信息的最终目的,则是在真实世界中延续生命与文明。因此从信息的流动方向来看,目前信息最后输出的方向是真实世界。

信息论

2. 真实世界是连续还是离散的? 简单来说,量子力学告诉了我们世界的一些特性:

  1. 系统内部存在的信息有一个上限。
  2. 我们理解的规律只是统计学上的意义。
  3. 自然的事件永远是相互作用的。

本质上,量子力学描述的世界是离散的,它无法将量子场和时空所联系起来。这也和广义相对论的描述相矛盾。 量子力学无法处理时空的弯曲,广义相对论也无法解释量子的跳动**。

牛顿物理学的问题

量子力学的不可计算

总之,除非有理论将这时空、场和粒子统一,否则我们永远无法了解世界的是连续还是离散的。作为人类,我们只能离散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概率所描述的内容。

我们无法精确预知一件事的过程和结果,能做的仅是,通过收集足够多的样本,观察结果的分布,来预测某件事情的概率。

人类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理论,其实都有假设,并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运算。当不同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希望进行统一与融合,最初的不同假设就会必然引发矛盾和分歧

大家都知道是也许假设本身出了问题,从而不断调整假设的内容,一步步地弱化或者逐渐提出新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尝试,然后周而复始。

虽然出于各种缘由,人们都不愿意承认无法不基于假设、类比等逻辑推理方式,就能认识和理解世界。
但事实上也许这就是人类认知逻辑的天然缺陷,我们无法从系统外部来观察与理解我们真实生存的这个真实世界

假设机制


3. 人类认知逻辑的天然缺陷 在我们面对新的情况、接受新的信息时,我们一定会有把新旧事物放到不同的系统中进行比较与推理。范畴化的作用之一就是能让我们通过类比来作出假设或者得出结论

不过,范畴化的结果会因人而异,不会每次都正确,错误也会经常发生。这些错误的推理,来源于知识、经验、偏见、文化等影响。
人类对自己的认知,需要跳出“自我”才能理解;而对于世界的认知,则需要跳出“世界本身”才能理解

在不完备的认知系统和类比思维的约束下,无论是形而上的思考方式还是数学的逻辑推理,事实上都无法让我们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

认识论

因此,当信息流动终点是真实世界,我们有以下的结论:

  1. 信息本身只和载体有关,信息的组合方式是人类理解信息的途径
  2. 信息的认知途径,不仅依赖于工具的创造和使用,也依赖于认知体系的创立
  3. 能源的利用限制了信息的获取和认知的边界,它们又反过来限制了能源的利用方式


  1. 基于系统性假设的逻辑推理,人们无法知道世界是连续还是离散的


  1. 人类认知逻辑的天然缺陷,无法从系统外部理解真实世界的本质
  •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包含自然数的系统中,无矛盾性无法在体系内证明或证伪
  • 量子不确定性原理:人类通过自身的时空观和系统,无法完备地解释量子的特性
  • 哲学上的二律背反:对于人类经验之外的问题,理性将失效,出现无限的不可知

信息论

二、创造即理解:作为意志与表象的虚拟世界 书中,作者将认知符号推测为大脑中的子系统,而一切心智的活动源于大脑内符号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思维源于符号,而符号又源于物理和化学信号**。

当我们在真实世界中获取信息时,我们的感官会受到刺激,从而传递信号给大脑,大脑则会在不同的认知系统中把它跟经验里的旧事物做对比。一旦在其中找到了相似点,这个系统就会发现二者的同构关系,从而我们能够给新事物提供一个认知。

似乎也正是因为同构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不断的认识世界。但是否真实世界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同构的方式,被我们所认知呢?

上文我们也提到过,站在信息的角度,信息本身并不会因为我们做了什么组合而改变,不断改变的只是我们接触与认知这些信息的组合方式,这也形成了我们的认知途径。也就是说,现实世界只为我们提供现象,而发掘意义需要我们找到解释现象的形式系统


系统中的感知建构

本体论

三、连接即永恒:在元宇宙之中实现无限的生命

之前我们也提到了,对于虚拟世界中具有原生智能的“虚拟生物”来说,他们所感知到的维度就组成了他们所理解的世界。从逻辑上来说,只要参数够多、算法足够有效、计算能力能够支持,机器是可以通过逻辑系统的运算,以理性的方式做出让人们感觉到它有“情感”的行为和表现

也就是说,机器可以通过一定的设定模拟出人类的情感、类比、联想等,并在虚拟世界中定义和解释成对应的概念。

其实,无论是我们能够上传意识到虚拟世界,还是找到了将机器的运转规则和人类神经的运作方式相结合的桥梁,我们就可以既能感受到属于人类的情感,也能以机器的方式去理解人工智能进行过程中的黑盒,从而更全面的认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

这样的“桥梁”也可以说成信息转换机制,和虚拟世界中的原生智能并不矛盾,反而能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创造出生命,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接近真实世界的边缘。

若我们以当下的认知,来理解处于未来的元宇宙,元宇宙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游戏,但不是所有游戏都是元宇宙的一部分,因为有些游戏就是不连通。另外,有些为虚拟世界服务(或者为真实世界服务)的电商,如果账号体系和经济体系不连通的话,也不是元宇宙的一部分。

同时,在虚拟世界里面的交互、购买等等,一定也是配合虚拟化的图像场景的,所以称之为游戏也不为过。游戏能够给用户带来的深度交互性,这也是其他领域所不能提供的。

未来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将会逐渐的模糊,各行各业都会满足用户和虚拟世界之间更深一步的交互。以现在的视角看,叫做“加深各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而以未来的视角看,这就是将现在大家能理解的游戏化互动方式引入“传统”的领域。

随着我们对虚拟世界建设的不断增加,虚拟世界的基础设置将会愈发的完善,并会逐渐地展现出更高的支持效率。其中,内容的丰富度和供给效率将会变得远超我们想象,并且会以实时计算、实时生成、实时体验、实时反馈的方式提供,从而让我们认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无差别。

当虚拟世界的经济体系被连通,管理和治理结构已经形成,元宇宙就出现了。它将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在真实世界中产生的价值,将会被大规模地投入到元宇宙中,并在元宇宙中完成文明的迭代与发展。

非人格化和制度

经济实体的规则

个人经济体的虚拟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