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2021 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合集)
    目录
    2016 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3 2017 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172018 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 342019 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 49 2020 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79 2021 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84
    视频号才是你真正的官网 ……………………………………………………………………………………………………………. 86直播将成为大众的表达方式……………………………………………………………………………………………………….102几个实验性的功能……………………………………………………………………………………………………………………….106微信十年的小结:连接和简单 …………………………………………………………………………………………………..113

    1 / 114

    2016年—2021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合集).pdf

    2 / 114

    2016 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

    大家早上好,我是微信的张小龙。 | | —- | |

    从昨晚的传播事件说起,为什么微信在很多的规则、平台接口或者系统方面很严格? | |


    可能会有一些朋友觉得比较突然,我也是比较突然进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很高 兴在这里跟大家碰面。平时我很少参加会议,可能很多人都搞不懂,其实我们同 事都知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在一个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参加会议是 挺浪费时间的。所以一般我也跟我们同事说尽可能的少去参加一些会议,但我不 是说大家来参加这个会议浪费时间,我觉得这个时间还是挺宝贵的。 | |


    其实会议本身不会浪费时间,但对于微信来说,我们会同时面对几亿用户,我们 会觉得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聚焦在用户身上。以微信的体量来说,我们直接面对的 可能是上亿用户的一些事情的发生,比如说一些传播。 | |

    平台遵循严格的规则设置接口 | |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特别大的传播事件。昨天晚上,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在朋友 |

    圈里晒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好友,发了多少红包这样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其实在昨 天晚上把我们给忙坏了,我们说它是一次蝴蝶效应,一个非常典型的传播事件。 可能大家没有想到,只是晒一下朋友圈这样一个“微信公开课”活动,却导致了一 连串事情的发生。

    3 / 114

    我们昨晚看到这样一个活动页面被人在朋友圈里晒出来,这个活动其实它的意图 只是说在活动现场大家来签一下到,现场的人可以访问这样一个数据,去晒到朋 友圈。昨天这个链接就被泄漏了,被更多的人去点,然后就去传,这样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这个链接访问太高,几乎是挂掉了。几乎挂掉以后就会带来第二个 问题:就有人开始造谣了,打开这个链接就会把你支付宝的钱给偷了。很多人就

    信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再点进去发现打不开了。这个时候又发生了再后面 的一件事情:我们支付的同事就发现很多的用户,甚至开始解绑自己的银行卡了。
    那是不是真的被盗了?然后我们内部就很着急,就来处理这样一个事情。以前我 们都知道有一个效应叫“蝴蝶效应”,说一只蝴蝶在一个地方煽动翅膀,可能在纽 约引起一场风暴。以前我们觉得很难在身边发生的一个事情,昨天晚上大概短短 一两个小时它就真的发生了,并且出乎我们做这个活动同事的预料。所以刚刚我 们跟公关部门的同事在讨论说,他们是不是开完这个会就解散了,我说,不用那 么快。因为蝴蝶效应本身来说是很难遇到的,但是在微信这样一个平台上面,它 真的是瞬间就会发生。
    我用这个作为开头,其实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事情,微信作为一个平台,为什么 我们在很多的规则,很多的平台接口或者系统方面会很严格,是因为其实有一点 小小的疏漏可能就会在这个平台里面被放大很多很多次,这个量级是很可怕的。
    解答,而且我们的平台规则也在不断的演化。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你们的平台会 变来变去?你们的规则为什么总是不清晰?为什么不能明确一点给我们写出来?

    后来我们会有很多同事介绍微信平台各个方面的事情,我今天过来其实有一个想 法是觉得,包括在座的各位都是有非常多的疑问,这些疑问其实我们很难一一去

    4 / 114




    很抱歉,我们确实给不出一个特别明确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在变化,我特 别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最底层的一个思考,就是我们对待我们的 产品和平台,我们的自己价值观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做一个事情有很多很多方 法去做到,做一个产品也是这样子,但是大家会做出不同的结果,除了大家用的 方法不一样以外,其实有一个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你看待这个事情,你看待你产



    品的价值观来决定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你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出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微信对于产品和我们的平台的价值观,如果大 家能理解我们的价值观,那我相信你在做微信相关事情的时候,你会知道你做的 事情会不会被我们拦截或者是我们鼓励的。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在这块,我想分享四个方面的价值观:

    第一点,我说出来,在座可能腾讯的同事都首先熟悉这句话,这是腾讯公司里面 一直在强调的价值观,就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用户价值是第一位的,这句 话看起来像老生常谈或者很普通,但是我要说的是,其实这句话让一个好的产品 | |


    和一个坏的产品拉开了差距,大家都明白用户很重要,但真正把用户价值第一做 到产品里面去的不多,大部分只是把这个作为一句口头禅在说,但是在微信和微 信的平台里面,我们把这个作为第一要事,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 |


    很多人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一句话的,比如说给大家一个机会,说微信这里有一些 特别的接口或者特别的权限给各位,都一定会很开心。很多公司内部或者外部找 |

    5 / 114

    我们合作,为了合作大部分都是一个交换说我有什么资源,你有什么资源,我们 来交换一下,这就是合作,但是所有的合作里面都会把用户价值放在最末端,因 为你首先考虑的是一个资源的交换,所以我们不会跟任何的,包括外部的、内部 的去做这种资源的交换取代用户价值的情况,当我们面对一个合作的时候,我们 首先会考虑的是这样一个合作对于用户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用户所需要的,

    如果我们这样作为一个最基础的考量点,我们自然就会有很多的合作,很多的决 策,做出一些判断,我们就会直接打掉很多没有必要的行为,对微信和微信平台 来说,我们现在更多的挑战不是在于说我们再多做多少事情,而是我们能够挡掉 多少事情。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希望的是我们平台会提供无限种可能性给第三方去开 发,而不是说我们一单一单的去谈很多的合作回来,甚至这个合作对用户是毫无

    价值的。各位用微信的应该会体现这一点,会感受到其实微信一直在很小心翼翼 保护你用微信的体验,你不会在微信里面看到突然有一个什么样的群发过来,突 然有一些系统上的消息过来,你觉得这是很习以为常的,但是从我们看过来,其 实是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让微信里面的内容非常干净,从一个业务推广的角度来 说,我们公司内部也会有非常多的业务,在微信里面群发一条就可以帮助什么, 但是微信里面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对外部来说,其实我们更希望的是平台有一些公平、公正的一些规则来对待用户

    所以基本上大家都会看到,微信这里会提供出一些特权出来,例如说很多朋友会 跟我们说,我能不能让自己的好友数超过 5000 人,我说这个没有可能,因为系

    6 / 114

    统里面就没有超过 5000 人的号,我的观点是白名单是一个系统的瑕疵。有一些 朋友也会跟我们提需求说,能不能给我们开一个白名单,把微信红包的金额提高 一下,因为我是一个土豪,我想给别人发 800 块的红包,开一个白名单对我们来 说是举手之劳,对我们的客人来说会觉得这是与众不同的权限,可以炫耀一把, 我们确实开过这样的白名单,但是前不久我们把它关闭了,因为我们发现如果开




    一个白名单出去,我们只会在用户里面造成一种攀比,造成一种不均衡,而这样 的现象不是我们倡导的微信文化。系统要做这个事情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没有特 权的白名单;二是如果这个需求普遍,就是有很多人有很强的需求,那么系统应 该有一个规则来释放这个需求,而不是通过找关系或者是白名单这样的方式来满 足少数人的需求,这不在我们产品鼓励的方向中。
    这是关于用户的价值,这里可以举很多例子,又比如说很多的公众号可能把拉粉



    作为他最大的一个诉求,但你会看到其实微信里面几乎没有地方可以提供你可以 很轻易的获取粉丝。这里要考虑一点,你吸引到了非常多的粉丝,这些粉丝真的 是愿意被你吸引才过来的,这个区分很重要,如果是被你用各种手段牵过来的粉 丝,这是没有意义的,也违背了我们以用户第一为价值观点的考量。假设一个公 众号有 1000 万粉丝,可是这是在用户不太知情的情况底下获得的,可能很危险。



    为什么很危险?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些号有很多粉丝,他不敢发消息,因为他 一发消息就掉粉。大家可以再想象一下,假设用户对这样的号不喜欢,不断骚扰 他的意见越来越大。微信里可能会出一个功能,其实对用户说一下这个号 3 个月



    没有访问了,是不是可以退订了,那就可以退订了,这样的话对更大的号反而是

    7 / 114

    一个更大的损失,但是从用户层面,这是真正的用户价值。所以在微信里面我们 一直说绝不允许骚扰用户,绝不允许把用户不需要的东西推给用户。
    这是我今天分享的第一点,如果大家在做微信相关的项目,你会有很多的选择时, 不妨也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它是不是符合微信价值的价值观。

    关于用户价值,我有一天分享过亚马逊 CEO 的一个文章,他的文章标题叫做《善 良比聪明更重要》。我相信在座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因为大家会想到很多很多 的方法去欺骗用户,欺骗用户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只需要聪明就可以了,这 是不对的,因为欺骗用户虽然很容易获得流量,可以获得用户的点击,但是最终 会把用户给赶跑了。所以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怎么样对用 户是好的——这个会聪明会更重要一些。

    让创造发挥价值
    什么是让创造发挥价值?围绕公众平台来说的话,公众平台从它的诞生到现在, 大家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获得粉丝,可以做营销, 可以做推广,但是可能很少会想什么是公众平台的价值观。




    公众平台到底想要变成什么?公众平台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公众平台的目标是 要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出它的价值。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在非互联网的时



    代,有价值的人或者是一个团队,即使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事情,也很难去触达 用户。

    8 / 114

    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应该出现在目前这个时代。所以大家有一个很强的愿望,既然 有非常多的用户,我们就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利用这个平 台去触达他的用户。这个有才能的人不是说只是互联网行业的人,而应该是各行 各业的人,所以我们经常用一个比方来说:要让一个盲人在一个楼里给人按摩, 他也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客户群,这是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对于地域,对于传统一

    |

    些物理条件限制的突破所带来的好处。 所以从公众平台秉持的目标来说,我们是希望让这个平台里面涌现出更多的有创 造力的事情出来,而不是说这个平台就是一个做流量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这个地 方导流量,不是这样子的。这里我们是希望所有围绕微信开发的第三方都能想一 个问题,你到底是想要用这个平台来做什么,是想要给你的用户提供一些有价值 的服务,还是只是想利用它做一个流量的导流?如果只是做一个流量的导流,那 不是平台所愿意看到的。不管平台的规则怎么样变化,只有有创造性的东西、有 | | —- | |


    价值的东西才是微信所倡导的,不管平台有什么变化,大家都不用担心我做的事 情会不会被平台封杀。 |

    我们去年花了很多时间去扶持原创。原创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过去一段 时间,从 BBS 到博客时代,很多文章写的特别好的人在互联网上其实是很难得 到价值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市场环境就会恶劣,劣币驱逐良币。所以我 们花了很多时间把原创作为一个非常认真的事情去做,关于版权的保护、内容的 保护,使得在过去一年里面原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现在一个好的作者,他的 一篇文章写出来可能会吸引上万的一个赞赏的回报,当然这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回 报。我们认为原创的文章更符合我们需要的价值,也更符合用户的价值,所以,

    9 / 114

    为了扶持原创,对于原创文章里面的广告条,对广告分成也特别优惠,因为原创 的流量不会特别大。平台里面我们发现这样一点,流量大的未必是好的,比如像 昨天那种谣言传播的流量就非常大,所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未必能获得巨大的流 量,所以从平台角度我们会去扶持它。
    所以关于要创造几项价值,刚才说到我们原创号这里,可能在座还会有很多的人 会说,我不是写文章的,我可能写不出好的文章,我其实只是想提供服务,后面 我会讲到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在后面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
    第三个,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 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一个好的 产品不是黏住用户,而是尽量让这个用户离开你的产品,大家同意吗?说同意的 都是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做的工作都是围绕一点,怎么样黏住用 户,怎么样让用户尽可能待在我的产品里头,不要离开产品。
    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 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如果一个用户要沉浸在里面,离不开,就像 你买一辆汽车,你开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说汽车里面的空调特别好,所以要 待在里面,那不是它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业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 是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怎么样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

    10 / 114

    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会看到微信的朋友圈会限制很严,各种营 销在朋友圈里面我们都会很严格的对待。我们刚开始看朋友圈里面都是一些朋友 的动态,可是慢慢发现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心灵鸡汤,被各种各样地诱导上来发了 一些内容,如果这样的信息多了其实最终的结果未必好,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用户 觉得朋友圈里面的信息太水了、太杂了,慢慢他再看朋友圈的意愿越来越低,这 会变得非常可怕。因为朋友圈的进入次数特别多,平均一个用户每天大概有 30、40 次进入朋友圈,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希望每次进来用户都不是很快的 刷屏,而是看到的都是他愿意看到的内容。
    对于微信里面其他的功能其实也是如此。我们希望用户在用微信的时候,最高效 率把必须要做的在微信里面做完,把时间留出来去做很多别的事情。在座的各位, 基于微信来做一些项目的时候不妨也多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你做的事情是在帮 助用户节约他的时间,提高他的效率,还是说只是想让他在这里不断地消磨时间。 如果你想要让他消磨时间,你可以写一篇文章再写一篇文章,用户永远都出不去, 但是用户可能下一次就不敢再进来了。在这一方面做的好的例子,我觉得是谷歌, 谷歌在很多年前就提出来让用户搜完就走。在这点上,我们会希望微信里面的信 息尽可能的少,少到只能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这样你就明白微信为什么会有这 样一些规则。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是很早期的微信用户就会发现,微信其实一直不鼓励你加太 多好友,所有的加好友都要经过你的验证通过才会加进来,其实如果微信作为一 个产品要让好友变得很多的话很简单,只要把 QQ 好友、手机通讯录导进来默认

    11 / 114

    变成你的好友就好了。但是我们一直非常谨慎,一直希望用户的好友不要太多, 所以每次加好友都提示用户是不是确定要添加他,从来没有说批量导入过,我们 业界经常说少即是多,但其实这也会变成一句口头禅,因为没有人真正明白,更 少的信息意味着用户可以更高效的处理,意味着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意味着 这个产品的未来会变得更大。
    大家也会看到,我们对于下发消息也非常严格,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天只能发 一次,为什么不是一天两次,每次还要限定那么几条。从微信的产品角度来看, 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体验性的东西,但是在外界看过来,这是难以理解的,包括特 别多的媒体人会说,一天一次真的是不太够,我们就希望发更多的内容给用户。 那是因为更多的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说我发的越多越好,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发得 多是不是意味着用户更愿意看。所以大家也会看到,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诱导分 享有拦截,因为所谓诱导分享就是你分享出去了、你获得了好处,但你的朋友并 没有获得好处,你的朋友要忍受你发来的一个东西,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原 则。
    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第四个想要跟大家分享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为什么要让商业化于无形?我们发现很多人比我们更着急微信的商业化,也不知 道为什么。但是我们确实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它的商业化和用户的价值、用户的体

    12 / 114

    验是并不矛盾的。好的商业化应该是不骚扰用户,并且是只触达他需要触达的那 一部分用户,可能有一些人不玩游戏,但是并不妨碍另一部分人去玩游戏,玩游 戏从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化的过程。同样大家也会看到微信朋友圈的广告, 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朋友圈广告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很多的用户还在期待能看到 一个朋友圈广告,因为平常他很少看得到,当用户有这样的心理,我们会觉得这 个事情是对的,因为用户不反感它,甚至有时候会比较期待。我昨天还看到一个 视频广告,觉得挺好的,但是当时我在底下评论了一句,有点开玩笑说“货不对 版”,因为朋友圈广告的内容和真正的尝试有点不太接得上,有点欺骗用户的嫌 疑,但这是一个广告创意的事情。所以从微信来说,我们希望微信能做很好的商 业化,但是它不是基于骚扰的、基于流量变现的商业化。所以你现在看不到的启 动页弹一个广告出来,因为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商业化的手段。而关于 这一点,待会会有一个卡券系统的一个广告。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发了很多很多 的优惠券下去,然后我们发现优惠券实际被使用率非常低,可能有超过 90%都 废掉了、没有被使用出来,这和现实里面其实是一样的。现实里面可能我们也会 拿到很多优惠券,但是大部分都不会去用它,我们会认为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解决 方案。
    可能有极少数的用户已经在微信里面用到了我们现在一种新的优惠券,这种优惠 券来自于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朋友去丽江玩,他住了一个客栈,然后客栈的老板 就跟他说,如果你介绍一个朋友再来住这个客栈,你的朋友会获得一个优惠,并 且你自己也会获得一个小红包,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基于社交关系来做的一个传递 的工作,它特别生动,特别有说服力。

    13 / 114

    这个故事让我们很有启发,我们会尝试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优惠券,我们看之前 很多做优惠券的都很难做出来,当一个优惠券本身太容易获得就没有价值了,因 为你随时可以拿到。但是对微信来说,这个优惠券是一种基于朋友背书的优惠券, 也就是说只有你的朋友去那里消费才能拿到那个券,他分享出来,你可以使用, 这和刚才那个故事是完全对应的。我们把这样一个新的系统上线以后,发现核销 率迅速就上去了,而商家也很高兴,因为这个真正帮他带来了新的用户。朋友也 很高兴,因为他的优惠券没有被浪费掉,这是一个对几方都共赢的一个事情。
    这里的重点其实是,它也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但是它在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基 础上来做,不是作为一个广告塞到这里的,是你的好友获得一个券分享给你的, 这是很不一样的。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正在构思的一些东西。刚刚公众平台说到原创,其实很 多人会觉得有一点郁闷,因为公众平台现在看起来确实更像是一个媒体化的平台, 是对于自媒体、一些写作的或者一些传播内容的人特别有效。但是我们的公众平 台,我们出发点不是仅仅针对媒体的,我自己也是很多年的程序员,我们觉得2016 年我们应该做一些事情,面向开发的团体。
    这个需求来自于哪里呢?我们自己也观察到发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它做的第 一个产品就是基于微信的公众号来做的,而不是去开发一个 APP,因为一个 APP的推广成本实在是太高了。相比来说,公众号能够实现大致同样的事情,并且也

    14 / 114

    能获得它的用户,并且用户可以在微信里面获得的成本或者传播的速度会更好一 些。
    但是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我们一直说我们是要做 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后面我们甚至专门拆分出一个服务号出来,但是服务 号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说服务号可以在里面提供服务为主,所有的服务号 还是基于一个诉求,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在我们将开发一个新的形态,叫做 应用号。我们现在每换一部手机,手机里面的 APP 就要重新装,我相信大部分 用户也是这样的。现在 APP 重复的安装率已经越来越低,但是有的时候你要找 一个功能,你还得重新再安装一下这个 APP。现在很多用户会在微信钱包里面 买火车票,因为对一些不是很高频度的需求来说不需要再按一个安装,可是从公 众号里面去装一个功能其实也不容易,我们希望存在一种新的公众号的形态,这 种形态下面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 APP 一样,他要找这个公 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 APP 一样,进去使用这个公众号,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 用户发东西的,所以 APP 就会很安静的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 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让更多的 APP 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但是又 更好使用的一种形态来存在,这是我们在探讨的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叫应用号, 这里只是提前剧透一点点东西。
    今天真的非常感谢大家能在这个现场参加这个会议,也非常抱歉,确实我个人不 太喜欢参加会,我认为将来的会议是五年以后大家戴一个眼镜,坐在家里看跟在 现场看是一样的效果,我很期待那一天。非常感谢大家,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15 / 114

    16 / 114

    2017 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张小龙。
    非常感谢大家一大早来到广州参加微信公开课。去年公开课是我第一次露面,
    并且在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时候宣布了我们的小程序要启动并且准备投入到公
    众号之外新的一种服务的形态里面去。
    今年,我的同事问我说要不要今年继续来参加公开课,给大家做一些对于去年
    说的小程序的一些新的进展介绍,我其实也想了很久,最后我觉得作为对去年
    的一个回应,我内心里是非常的激动,可能很多朋友知道微信的历史,对于我
    们的产品来说,我们很少会把一个还没有做的一个功能或者说一种产品形态预

    17 / 114

    先对外界来透露,我们一般都是先做好了一个东西,然后去发布,给用户带来
    惊喜。去年的小程序,也就是现在的小程序是这里面比较特别的一次,我们提
    前就对外界来透露了。
    1. 一张照片,回顾小程序的一年发展历程
    这几天我在准备这一次讲话的内容的时候,我还专门翻看了一下相册,找到了
    一张特别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大约一年前的时候拍的,是我跟我一些同
    事在一个会议室里面大家讨论小程序,当时叫应用号。
    照片上写了几个字,“应用号,2016 年 1 月 9 日”,底下还有几个字,“启动 日”,今天离当时的启动日只有几天的时间,这个照片上的人可能大家会觉得比 较陌生,但对我来说很熟悉,并且特别亲切。我特别感谢照片上的这些人,以 及他们背后的团队,这一天我们定下启动日到现在,头一次把我们要做的事情 先对外做了一个报告,然后在一年以后来报告我们一年努力的结果。当时我们 在讨论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关系,其实我们很早就在想微信应该有一种新的形 态,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订阅号或者公众号,不应该只是提供一种订阅能力,一 种推送能力,而是应该提供更多新的能力,这种新的能力更加像一种应用程序 的能力。当天晚上我记得有一个开发的小伙子拿了他开发了一些接口 DEMO, 说我们在开发上有这样一些基础的接口可以做,其实那是一个很好的灵感,既 然我们能在这样的接口上做出来,那么我们也能做出一些复杂的接口,通过更 加复杂的接口实现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沿这个思路一想,我们就不再 纠结于怎么样扩充公众号,去把它变成个有更强大功能的公众号,而是完全可 以跳开公开号,去做一种新的应用形态,这就是待会要跟大家介绍的小程序。
    2. 从小程序看微信的产品理念再次解释用完即走
    在小程序之前我很愿意用这个时间解释一下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时也是在公开

    18 / 114

    课,当时我提出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后来我也发现很多的人说,看了以后觉
    得不太能够理解,所以我在这花几分钟重新来解释一下这个理念。
    我当时说,一个好的软件,一个好的工具应该让用户用完即走的,后来发现很
    多朋友,包括一些业内人士都会来笑话我们,说因为微信有足够多的用户,有
    足够强大的用户黏性,所以你们可以这样说,但是对于其他的产品来说,大家
    会觉得怎么样黏住用户,怎么样让用户不要离开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我想,
    这里可能对于用完即走有一个很大的不理解,或者说误解。
    在我看来,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这个逻辑可以推理出这样一个结果,我
    认为,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
    它的任务,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微信也是一个工具,所以微信的目
    的也是帮助用户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什么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
    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也就是说一旦用户完成了它的任务,它就应该去做
    别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产品里面,这就是用完即走的含义。
    微信是工具还是平台?
    在我们对公司的一次培训里面,有个同事问我微信的战略是什么?我当时只说
    了一句话,我说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应当想如何做好这个工具。在同事们
    的心目中,微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大家认为微信是一个平台。但我认为微
    信是一个工具,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我并不认为一个工具是一个很低层
    面的东西,事实上人类从原始人进化智能人类的过程,就是因为人会制造工
    具,我们所用的绝大部分的产品本质上来说都是工具,但是工具有好坏之分,
    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说我们要做一个平
    台,我会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一个好的工具应该有一个很强的属性,就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
    做产品是克制还是自我压制?

    19 / 114

    这个理念其实贯穿在我们的产品的每一个点里,举一个例子。我们前不久开了 一次内部会议,腾讯创始人之一 Tony 说,其实微信团队保持了一种很克制的 心态来做事情。很多人也认为我们在微信产品里很克制,但其实我当时听到这 样的评论是有一点点惊讶,因为克制这个词从来没有在我的脑袋里面出现过, 如果说做一些事情我们要求自己很克制的话,那是一种什么样行为?那是一种 自我压制的行为,但是我并不认为我们在做这样的决定时我们要自我压制,或 者说自己切割掉我们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那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合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反的,我们在做很多很多决定的时候,反而要去判断什么样的东西是最合理
    的,合理性才是这里面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会舍弃掉很多很多本
    来想要做,后来发现做不好的东西,这种舍弃并不是因为说我们很克制,所以
    我们少做一点,而是说我们发现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说有很多决定它一开
    头是错的,或者说很多的想法,最后验证可能是行不通的,那我们如果硬要去
    做这些事情是不合理的,我们会把它舍弃掉,而不是说我们要克制。
    微信里面有很多这样类似的点,我们遵从基础产品体验的理念来帮助我们做决
    定。就像上一次在公开课里面讲的一样,公众平台甚至没有一个入口给用户推
    荐你应该订阅什么样的东西,我们的产品有无数这样的地方,也许少量的用户
    会觉得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但是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我
    们必须要做很多的取舍,而我们希望更多遵从我们自己的产品理念来做这样的
    取舍。
    3. 第一次完整阐述小程序
    刚才花几分钟回顾了用完即走这样一个产品的理念,现在切入到我们的主题,
    其实我今天过来是想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小程序的理解和
    想法。

    20 / 114

    刚才大家看照片的时候,其实这是团队在小程序启动那一天大家当时的状态,
    在当时来说还没有想好名字叫小程序,也没有把小程序作为一个非常完整的定
    义,大家只是认为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发展,去提供一种新的服务的形态,
    当时愿意把它公布出来对我来说是有一点点其他的想法,因为我希望我们把它
    宣布出来以后给团队更大的一个压力感,既然我们都已经宣布了,那我们一定
    要去努力做好这个事情。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又做了很多次的碰撞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小程序慢慢
    的找到了它的定位,找到了它自己的形态,但是因为之前我们只是做了小程序
    的内测,从来没有对外界解释过小程序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应该怎么样的使
    用,所以今天我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完整的阐述一下我们是怎么样来看待小程序
    的。
    我自己也特别兴奋在这样一个时间来讲述小程序的故事,因为对我经历比较了
    解的人可能知道,我其实之前花了很多年时间去写程序,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程
    序员,所以我一直认为做程序员的那段时间特别宝贵,因为当你做一个程序的
    时候可以进入到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你用一个程序的语言在虚拟世界里构造
    一个完全虚拟化的产品出来。我相信很多的程序员都会有一个梦想,我们除了
    自己去写一个程序,我们能不能再去写一个能运行程序的程序,这是很有意思
    的事情。通常来说可以运行程序的程序,通常意味着是一个操作系统,我并不
    认为我们有能力去做一个操作系统,但是我们可以有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一
    个可以运行程序的程序,那对一个程序员来说他会觉得非常的自豪和兴奋,我
    今天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
    说小程序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 PC 发展的历程。我经历了最早的 PC 时代到 互联网时代,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我最早用的是 PC 是 80、86 这样的机 器,那时候还不能联网,但那时候的应用程序是需要你用一个软盘和光盘安装 好,它只能自己跑,跟外界是没有交互的,因为没有网络,那时候的应用程序 叫做单机程序,就像单机游戏一样。
    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进入到一个互联网的范围里,在互联网里我们发现应用
    程序的定义有了某一种变化,但本质上来说它还是跟单机时代是一样的,它是

    21 / 114

    以一种程序,一种代码的载体形式展现出来,只不过每一个程序它有了可以访 问网络的能力,但是互联网我觉得有一个特别伟大的发明,就是 www.web 协 议的出现,使互联网出现了非常大量的网站,而这些网站是可以在网络上被任 何人可以访问得到,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一种情况,我们可以去写一个基于网络 的应用程序,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站去提供服务。大家都非常熟悉,在 PC 互联 网时代的这段历史,因为几乎我们用的最多的工具是浏览器,我们访问大部分 的服务其实是来自于浏览器里的各个网站所提供的服务。
    4. 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唾手可得
    几年前我们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对于电脑的使用方法和场景又发生了变化。 在 PC 互联网时代,很多的人,特别是上一代的人因为输入法这样一个障碍是 没有办法使用电脑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手机使得整个互联网的用 户量比以前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智能手机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厉害、伟大的创 新,因为其实它的功能比当时的 PC 机要更强,但是它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使 用,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手机去接触到互联网,这个时候人们访问网络服务的方 式其实更多的从一个 PC 端的应用程序过渡到一种网页的形态。
    在这里我想展望一下在移动互联网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形态?就是大家再使 用网络会使用什么样的设备去使用网络,或者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访问网络的 服务?我想这个可能非常难想,我个人会从脑袋里面浮现一些场景出来,就是 智能手机之后,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眼镜这样的设备,成为主流。当眼镜变得 非常非常的智能化的时候,可能整个 PC 或者电脑的系统会藏在一个眼镜里 面,它的屏幕可能比我们现在手机的屏幕还要大,甚至比 PC 的屏幕还要大, 可能是十年以后了,十年以后的技术可能可以做到把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屏幕投 入到视网膜里面,我们通过眼镜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大的完整屏幕,日常我们就 戴着这样一个眼镜到处跑,大家想一下这样一个眼镜是什么样的系统在运行? 当我想到十年以后的场景,我会想那个时候眼镜背后的系统它的应用程序的使 用方式应该跟现在不太一样了,我对它的期望是什么呢?我更加希望的是眼镜 里面不要再给我一些安装应用程序这样的过程,因为那个是很不自然、很不方 便的,我更加希望我的眼镜看到哪里,相关的应用程序就到哪里。举个例子, 假如我看到房间里面的一盏灯,我想让这个灯关掉或者打开,当我透过这样一
    个很智能的眼镜看到这盏灯的时候,我会希望在那个灯的上方会出现一个虚拟

    22 / 114

    的开关,我甚至可以用眼镜去控制这样一个开关,那个开关是什么东西?它其
    实是出现在真实物体上面的一个应用程序。当我看到这盏灯的时候,它的开关
    应用程序就自动出现了,同样的你可以想象非常非常多的场景。当你走到一个
    公园的门口的时候,可能公园门口会出现公园门票的应用程序,也就是说当你
    看到任何一个眼睛能看到的实物的时候,这个实物背后的信息和应用程序都会
    自动浮现出现,你通过眼镜或者别的方法控制这样一个应用程序,去启动它,
    去运行它。
    这样的一个过程你会发现,我们想象在这样一个虚拟未来的智能眼镜里面,你 会发现应用程序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形态,跟现在手机里面的应用形态是不一样 的,它是一种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的形态,我说的所见即所得不同于在 PC 时 代,我们在画图或者 UI 上面的所见即所得,而是说我们看到的任何具体的一些 事物,它就包含了它的信息,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在里面。
    这是我对于未来应用程序的形态的希望吧。我认为所有的应用程序应该是一种
    无处不在,但是又可以随时访问的一种状态,所以小程序在内测的时候,我写
    了一段文字,说什么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
    用,它实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就能打开应用,也实现
    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安装太多应用,应用随处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
    载。
    我刚才说了一个十年以后的场景,这里其实体现了智能眼镜时代和手机时代的 一个不同,当然未来是不是智能眼镜时代我也不确定,我只是暂时幻想出来的 一个产品,但这种不同会带来应用程序形式的不同,就像智能手机相对于 PC时代来说,它其实带来一个很大的形式的不同,这个形式并不只是体现在手机 是一个更加浓缩的、可以移动的电脑。形式上来看是这样一个区别,但是本质 上来看,就像好多年前我写了一句话,手机是人的肢体的延伸,PC 其实不 是,PC 是固定的。就像我只有两只手,手机是我的第三只手,或者说是我手 的延伸,因为它可以帮助我触达一个更大的世界。PC 也可以帮我们进入到一 个更大的虚拟世界,但是手机是跟着你的手走的,所以它变成了你的加长的 手,它和 PC 的区别是,我们对于手周边可以触达的东西能够感应到,这也是 为什么手机里面的应用会有很多比 PC 里面的应用更丰富的形态,就像在微信 里大家可以摇一摇,但你在 PC 时代不能把电脑摇一摇,在手机时代我们可以

    23 / 114

    通过扫二维码感应周边,在 PC 时代你也不可能用 PC 扫一个二维码,这是真 正的含义,就是手机不同于 PC 的真正含义。
    我认为在将来智能眼镜时代同样会有这种区别,眼镜会让我们真正做到所见即
    所得,你看到的东西就可以得到它背后的东西,这比我们现在用手触摸一个东
    西得到它背后的信息是更加高级的一种方式。
    5. 小程序的特性: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 走、无须卸载
    从这个定义里面可以看出来小程序是什么样的东西:
    第一个,小程序是无须安装的,我认为这个对现有的应用程序一个很大的突 破。用过 windows 的人都知道,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应用,叫做程序管理这样的 东西,大家要花很多的精力到里面去看哪些程序占了多大空间,哪些程序应该 卸载掉了,哪些程序可能会出问题等等。在智能手机,大家对这个的管理变得 更加轻量化,更加轻松,所以很多对电脑不太熟悉的人都可以用手机,但是还 是存在一个过程,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你下载它,安装它,然后你才能使用 它,这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小程序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免去了下载的过程,可 以直接使用它,所以无须安装是小程序最基础的一个特性。
    第二个,在这个定义里面有一个词叫触手可及。这个词让我想到很早以前看过
    一本书是微软的比尔盖茨写了一本书,叫《信息唾手可得》,其实我挺佩服比
    尔盖茨在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他就写了一本这样的书。他当时认为互联网会
    给大家带来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信息唾手可得。每当我想到他这本书的时
    候,我其实特别自豪,因为我们在很多年后用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信息唾手可
    得。我这里说的触手可及的意思的是,当我们拿着智能手机接触周边的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获得信息,就是周边的信息,我们获得的方式可能没有
    未来的眼镜时代那么智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对于周边一些基本的传感
    器,比如说它的扫描能力去和周边产生互动。

    24 / 114

    所以这里的触手可及的意思是,我们看到一盏灯,我们想要去控制它,可能我
    们只需要用智能手机对着它扫一下,然后控制这盏灯的应用程序就已经启动起
    来了,在我的手机里,我直接使用它就可以了。在类似博物馆这样的场景里,
    用户可以在一些不同的内容前面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获知当前物体的背后的信
    息,这都是触手可及。
    第三点是用完即走,我开始花了很大篇幅解释什么是用完即走,对于周边要完
    成的任务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用完即走,比如我们到一个餐馆,我们可能想排队
    或者说点一下菜,我们并不需要去下载这个餐馆的应用程序,我们只需要在餐
    馆扫一下它的二维码,然后就启动了这个餐馆的小程序,我们可以立即在小程
    序里排队或者点餐。当我做完这些事情,吃完饭并不需要卸载这个应用程序,
    我们当它不存在就可以了,是一种真正用完即走的状态。
    小程序的第四点就是无须卸载,你访问过它的服务,并不需要这里还有一个程
    序管理器去管理它,我们不需要卸载的过程。
    通过这四个点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的是,小程序看起来是程序,但是它以完全不 同于过去 APP 的形状出现,它有更灵活的应用组织形态。 大家现在能够明白一个概念,大家可能知道了小程序是一种比我们现有的所有 的 APP 更加灵活,更加唾手可得的一种形态。
    6. 我们为什么需要小程序
    大家可能会想我们为什么需要小程序这样的东西?我们在做小程序的时候,其 实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说从开发人员的角度来说要改变一下应用程序的存在模 式,相反,我们肯定是要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这个需求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而不是说我们只想变化一下 APP 存在的方式。
    这个需求是什么呢?我们刚才回顾了 PC 这些年的变化,在没有互联网的个人25 / 114

    PC 时代,其实企业是很难通过不联网的 PC 去提供服务的,当时我记得当时有
    时代的软件提供出来。直到有了互联网,才改变了这个局面,互联网的出现使 得所有的企业都能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把自己的服务放到网上,让任何 可以上网的人能访问得到,所以在 PC 互联网的时代里面,改变这个世界的并 不是有更多的应用程序出现,而是有更多的网站出现了,并且在这个背景底下 诞生了非常多伟大的互联网公司。
    使用方式,越来越多的用户更多的只愿意每天只使用那么几个 APP,而不愿意 去下载或者使用很多很多 APP,这一点跟在 PC 互联网时代很不一样,PC 时 代你打开电脑以后,要访问一个网页是很快捷的,你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外 一个网页,大家每天在 PC 前面花更多的时间是在浏览器上,但是在智能手机 时代,包括在座的每一个人,其实打开浏览器的频率会越来越低。可能有一天 你要访问 20 个网站,现在你不会在手机里面每天要打开 20 个 APP,或者为了 访问一个企业的服务去下载这个企业的 APP,大家不会这样去做的。移动互联 网时代,很多企业会发现他们在智能手机时代反而不如像 PC 的时代那样子更 方便的通过一个网站来解决所有的问题,通过一个网站把所有的服务放到线上
    所以公众号的出现是特别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即使在 PC 互联网时代这些餐 馆他们也没有办法把他们的服务放到网上去,让别人可以访问到。但同时我们 也要看到公众号的缺陷所在,公众号是基于订阅和推送的关系,对一个餐馆来 说它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样能够收集到更多顾客的名单,它的驱动力在于它怎 么样才能够给每天来餐馆的人推送消息,去发送它的一些促销的信息下去。公 众号在这这里就变成了客户关系管理或者说是一个消息推送器的角色,这样的 角色与 PC 时代通过一个网站提供服务是有很大不同的,一个网站并不能给用




    一个企业做了一个 PC 机里面的程序,那是最早的一个表格的软件,但是这样



    的软件非常的少,因为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能力去把他们的服务做成一个 PC

    很快,当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以前通过网站提供服务的企业开始选择

    通过手机端的 APP 去提供服务,确实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做了这样的尝试,大家

    去做手机端的 APP,然后推荐用户去下载他们的 APP。但是现状并不是像这些

    企业所想象的那样子,在手机时代用户获得了更便利的使用方式,也是更懒的

    去,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号出来的时候,很多的企业发现公众号可能是一个比他

    们做 APP,做网站更好的方式,通过智能手机把服务提供给用户。

    户推送消息,所以它并不会骚扰到用户,但是它又希望获得服务的人能很方便

    的访问到,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反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

    26 / 114

    说,他们缺少了一种有效的载体,甚至还不如 PC 互联网时代那么方便,通过 网站可以很方便把他们的服务线上化。
    7. 小程序的定位:体验比网站好,比下载 APP 更便捷
    这样一种载体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有着很强的需求,并且是市场里面空白的一个
    一下深圳机场两边的广告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人
    们回顾一下在 PC 互联网时代,那个时候的广告牌其实一般会印一个自己的网 站地址在上面,它是一个标配。上次我在深圳机场看到的情况,我自己也很高 兴,因为公众号的二维码变成了广告牌的标配,取代了以前的网址。但是让我 稍微不太高兴的地方在于,我看到这一面广告,想了解它的服务的时候,却需 要去订阅这个公众号,成为它的“订户“,收到它的推送消息。以前的广告牌会 贴一个自己的网址进去,让用户自己去它的网站看一下它有什么样的服务,这 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这个广告的人并不是说我要订阅你的公众号,收到你的推送,而是说我想体验
    你的服务,或者我想立即了解这个广告背后的信息,我认为这样一个使命是应
    该小程序去实现的,就是每一个信息背后,包括广告牌背后包含的是应该是我
    去扫一下,立即就获得它的信息,或者立即启动了一个小程序,就像以前我们
    访问一个网站一样的,只不过我们通过一个扫二维码的方式取代了输入网址的
    方式。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方式才是用户所需要的。我特别想解释一下小程

    地方,所以在我们构思小程序的时候其实一直在想小程序它存在的位置在哪

    里?如果对于这么多的企业来说要把服务线上化,如果发现自己在不停的尝试




    不同的道路,又去做 APP,又去做网站,又去做公众号,但是没有一条很彻底


    的话,这说明这里面有机会存在。我记得上一次去深圳机场的时候,注意看了

    |

    注意到,深圳机场的广告牌,它的每一面广告牌上都有一个二维码,大部分, | | —- | |


    80%的广告牌吧,这个二维码是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我 |

    |

    我认为一个广告牌不应该在下面贴上用来订阅的号,它应该贴的是可以立即展 | | —- | |

    现服务的链接,这个展现服务的链接应该就是类似于小程序的形态,因为看到 |

    27 / 114

    序对于过去的 PC 互联网时代,其实它非常的接近于 PC 互联网的一种网站的
    相信会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小程序。
    在构思公众号这样一种东西,这个其实反映了 PC 时代和智能手机时代很大的 区别。PC 时代我们通过网站来获取服务,确实,我们要先找到这个网站,所
    里的一个基础入口,扫一扫也是微信里一个非常非常基础的功能,扫一扫甚至
    变成了微信去触达周边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
    刚才我们通过从 PC 到互联网到智能手机时代的回顾,以及企业通过什么样的 方式来提供服务的一个回顾,看到小程序对应过去互联网的网站服务,只不过 它在智能手机里我们希望不是像过去的网站那样原始的体验,我们希望它以一 种更好的体验出现,所以我们定义了小程序这样一个东西出来。本质上来说, 我们更希望在智能手机里用户可以更快捷的获取服务,但是他的体验又比网站 要好很多很多,同时他的麻烦程度又比他去下载一个 APP 要好很多很多,它不 像下载一个 APP 那么麻烦,这个就是小程序的定位。
    8. 关于小程序,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后面这一段时间我会列出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小程序的入口在哪里?
    小程序在微信里是没有入口的,很多人看到微信开始内测小程序,大家说这是

    |

    服务,网站的服务其实很不同于公众号这样一种订阅形式的,它是一种真正的 | | —- | |


    直接的服务。大家去想一下,把小程序想象成是 PC 时代的一个网站的话,我 |




    2012 年 5 月 23 日,当时我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PC 互联网的入口


    在搜索栏,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二维码。当时是公众号还没有发布,我们只是

    |

    以搜索框在当时特别重要,但是在智能手机时代,我们要获取服务的话,更多 | | —- | |

    的是跟线下有关,跟线下有关的服务其实就目前手机技术的实现来说,可能通 |

    |

    过扫二维码是最简易的一种方式,跟周边产生联系,并且获取服务。所以二维 | | —- | |

    码在微信里的重要性一直都很高,从添加好友到订阅公众号等等,它都是微信 |

    28 / 114

    一个新的机会,我们应该第一波上去,去获得一些流量上的红利,但是那就非
    人没有去运行过任何一个小程序,他在微信里也是找不到小程序的入口。这跟
    之前提到的一些产品理念相关,在微信里我们一直在倡导去中心化的结构,所
    以你到现在都不可能看到在微信里会有一个订阅号的入口,里面有一个分类,
    有排序或者有推荐这样的东西存在,这一点从公众号的第一步就坚持是这样
    的,这个对公众号平台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因为当微信没有这样一个入口的时
    候,所有提供公众号服务的企业他们会想办法把自己的二维码铺到所能够铺的
    地方去,那就真正实现了公众号的入口其实不是在微信里面,而是在二维码
    阅。
    所以对于小程序来说,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小程序用户更多是从哪里去启动
    它?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小程序的启动来自于扫二维码。前不久跟一个合作伙伴
    的公司在聊这个话题,他们希望能够知道小程序的发布时间,好做一些准备。
    他们提出一个场景我觉得特别的切合,他们说现在汽车票其实没有电子化,所
    有人去坐汽车的话必须要去汽车站现场去买一张票,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你要去排队买票,然后再去坐车,他们希望用小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
    在每一个汽车站立一个二维码,所有到汽车站的人扫一下二维码就启动购票的
    小程序,然后直接通过小程序来买好票,这样售票窗口就不用存在了,我认为
    这是一个非常贴合小程序的想法。
    车什么时候来,这个时候只要扫一下公交站的二维码,启动公交站的小程序就
    可以看到下一班车什么时候来,这也是特别典型的一个小程序的场景。
    所以至少在前期我们会更多的鼓励小程序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在每一个地方,
    就像公众号的早期一样。
    第二个问题是,会不会有一个类似于小程序商店的地方,可以去下载小程序?

    |

    常遗憾,公众号在微信里面其实也没有入口,一个用户如果没有订阅过任何一 | | —- | |

    个公众号,他在微信里面找不到这样一个入口,小程序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 |

    里。如果是我们有一个基础的入口的话,那大家可能抢夺的都是微信里的入

    口,如果我们有推荐的话也不是一个好事情。我们的推荐就会变得有更多人订

    |

    这样的想法会有很多很多,昨天跟我们小程序这一块的同事在聊,他们说有人 | | —- | |

    做了一个小程序特别方便,是在公交站里面等公交站的时候,想要知道下一班 |

    29 / 114

    |

    其实是不会有的,大家可以推理出来,我们没有下载过程,所以不存在一个应 | | —- | |

    用商店去下载。但是大家会说我想在里面去浏览,去找一些小程序,查找是另 |

    外一回事,搜索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并不会存在一个小程序的商店,所以 我们也并不会像外界所猜测的那样,做一个 APP 的分发想法。从一开始我们就 没有这个想法,就像公众号从来不会有一个公众号中心,里面可以分门别类列 出所有的东西出来,不会有这样的东西,我们认为应该没有一个中心入口,是 去中心化的形态,所以我们也不会做小程序的分类、排行、推荐。
    做这样的事情,将来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一个推荐器的作用,使得你不用依赖系统的推荐。如果我们系统来做可能没有
    你的朋友们做得好,因为系统不会给你推荐一些你没有接触过的东西,系统只
    会强化你接触过的信息,并且不断地去学习你的历史,往你的历史方面继续推
    荐,但是你的朋友可能在朋友圈里面说,某一部电影很好看,那你会因为你的
    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而去看这部电影,机器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机器只会采
    集你过去看过的电影,然后把你看过电影的类型整理出来,认为你就喜欢这一
    类型的电影,但是你朋友推荐的电影可能是你完全没有接触过的电影形态,所
    就反复给你推荐学英语的小程序,这个话题也不在这里展开了。
    第三个问题是小程序与订阅号的关系?
    相信很多人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做一个公众号,我们会收获到很多
    的订阅用户(即粉丝),并且大家会从粉丝数来判断自己这个号的价值,但是
    大的访问量。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刚才的例子,在 PC 互联网时代,你访问一个30 / 114

    |

    关于推荐大家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大家可能会认为为什么不把用户感兴 | | —- | |

    趣的一些东西推荐给他?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想法用到公众号里,我们不会 |

    |

    在微信里我们曾经考虑过对机器推荐和一个人的社交推荐的差异,朋友圈其实 | | —- | |

    是类似于社交推荐,你每天会在朋友圈看到很多的文章,你的朋友其实起到了 |

    |

    以微信里更多是依赖于社交推荐。小程序这里也是一样的,你可能会使用千奇 | | —- | |

    百怪的小程序,但是我们不会因为你已经使用了一款,比如说学英语的小程序 |

    |

    小程序不会像订阅号,所以如果你做一个小程序,不能依赖于我的目的是要收 | | —- | |

    获多少粉丝,粉丝并不意味着访问量,并不是说你有足够多的粉丝你就有足够 |

    网站并不需要你成为这个网站的粉丝,并不需要你去订阅它,如果所有的网站
    跟公众号从本质上来说是截然不同的,小程序不是一种公众号,它是一种新的
    形态。
    第四个问题是小程序能不能推送消息?
    可能也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答案是不能,因为如果小程序能推送消息的话,
    那就意味着你访问的每一个网站都会发一条消息给你,那你可能会崩溃掉,所
    给你的用户发送一条他所需要的通知,但这个通知不是说谁来过的小程序就能
    获得一条推送,而是说这个用户在小程序里面主动的确认了他需要获取一条后
    续的通知,所以它是一种很有限的通知的能力。看起来我们对这种通知的能力
    限制的非常的严格,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我刚才举的一个例子,
    你在一个网站里面留一个地址,你就会收到很多垃圾邮件,我们并不希望这样
    的事情在小程序里面再次发生。
    第五个问题是小程序能不能够分享?
    当然有一个问题就不列出来了,小程序能不能分享到朋友圈?肯定不能,这就
    论这个功能的时候,把一个小程序分享到一个群里面的时候,其实刚开始的形
    态是非常简陋的,就是我把一个小程序发到一个群里面而已,那只是利用群做
    了一个传播,让这个群里面的使用这个小程序。但是其实小程序的分享不仅仅
    是这样子,小程序的分享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带来一种新的协作的方式。
    举一个例子,当我把一个投票的小程序发到群里的时候,意味着群里面的每个
    人可以立即启动这个小程序,并且利用投票,每个人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投票。

    |

    需要你订阅了才能看它的信息的话,网站可能早就已经死掉了,所以对于小程 | | —- | |

    序来说也是一样的,它只有一种访问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粉丝的关系,所以它 |

    |

    以它是不能推送消息的,但是我们会提供比较有限的服务触达能力,你以前访 | | —- | |

    问一个网站的时候可能会留下自己邮件地址,当你要的服务有的话这个网站会 |

    |

    给你发一个邮件,小程序也类似,当你在小程序里面做了一个操作,并且希望 | | —- | |

    收到后续通知的时候,我们会提供这样一个通知的机制,使你可以通过小程序 |

    |

    不作为一个问题了。但是小程序可以分享到聊天里面,可以分享到群里面。其 | | —- | |

    实分享到群里面和聊天里面是有非常大的一个想象空间。我记得我们内部在讨 |

    |

    对于一个群来说,这个小程序带有每个人的登录状态,大家访问的是同一个小 | | —- | |

    程序的任务。基于这样群的任务,它可以被群里面的所有人共享,当任何一个 |

    31 / 114

    人更新群里小程序状态的时候,群里其他人都是可以看到的,基于这个想法你
    可以想象得到,可能会存在非常多的一些协作式的小程序。
    我们还提出了关于小程序页的概念,比如说一个股票的小程序,我分享的只是 我当前所看到的 0700 股票的这一页,然后分享到一个群里面去了,群里面的
    不是说把一个程序分享到群里面让大家重新运行这个程序,我只是分享了一个
    活的信息过去,而且在未来我们更希望的是,当然现在还没有做到,我们更希
    来,但是我个人非常期待。我相信这种协作式的任务,对于小程序的分享会起
    到一个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在里面构思出非常多的需要群组一起完成任务的
    小程序。
    第六个小问题,很多人会问小程序能不能做游戏?
    我们现在并不能。
    第七个小问题是小程序能不能被搜索到?
    会有非常多人说我们早一点做小程序,然后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样一个前期的
    流量,这里特别遗憾地说,我们更希望小程序不是基于一种流量分发的方式获
    取用户,就像刚才说的我们更希望小程序是通过一种用户触达的方式,当用户
    需要的时候触达到它,然后使用它,而不是不需要的时候推荐给他使用,所以
    用户能搜到小程序,但是我们可以极力限制它搜索的能力,避免它滥用,使得
    用户在微信里面能够搜索得到他需要的一个小程序。
    第八个小问题是小程序和公众号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人看到的也是 0700 这样一个股票的页面,我们把它叫做小程序页。这里我们


    希望的是,我分享到群里的是一个活的数据,是当前我看的信息。我的意图并

    |

    望的是我分享到群里面这一页的信息它是活的,所谓活的意思就是当它出现在 | | —- | |

    一个聊天里的时候,你甚至不用点进去你就能看到这个小程序的表现。例如说 |

    我分享一个时钟的小程序到群里面,那么群里面每个人看到这个小程序,不用

    点进去就可以看到已经有一个时钟在那里运转。暂时这个形态还没有实现出

    32 / 114

    |

    刚才大家明白了小程序和公众号是一种很独立的关系,但是因为很多的公众号 | | —- | |

    和小程序他们可能是一个企业开发的,所以它们应该有某种关联,目前我们提 |

    供的一种关联是,你在公众号里面可以看到这个公众号同一个企业还做了哪些
    小程序,或者你在一个小程序里面你也可以看到,做这个小程序的企业还做了
    哪些公众号,他们是可以互相跳的。
    还有一个小问题是,既然小程序会突出二维码,那么微信里面会不会对于线下
    的店会有一些提示,在目前这一阶段我们可能会很轻量地让用户能够看到在他
    可以看到并立即打开它的小程序,然后买一点什么东西,这是很有可能的。
    大家。可能大家还会关注一个问题,小程序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用?我们希望 1月 9 日小程序可以被所有的用户所使用,我们也希望 1 月 9 日开始能够有更多 的企业把他们的服务变成一种小程序的形态,提供给微信的所有用户来用。 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

    附近还有哪些小程序存在,我们说的附近的小程序存在是指附近有哪些在提供 | | —- | |

    服务的店,他们同时也有小程序。比如说在三公里以外有一个士多店,那么你 |

    |

    看了一下,我列的大纲里面基本上没有很大的遗漏,对于小程序的阐述基本上 | | —- | |

    就到这里,占用了大家非常多的时间,希望我能够讲的比较清楚吧,非常感谢 |

    33 / 114

    2018 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

    刚刚出现的是我打游戏的画面,被大家看到了,那个不是我最好的水平,因为有点 | | —- | |


    紧张,我最高分曾打到 6000 多分。当然我是练习了很久了,并不是我比大家更厉 | |

    害,而是我有很多时间去练习,这个游戏我觉得挺好玩,我自己在游戏里面获得了 | |


    一个称号,叫“无聊大师”,像上个星期我打了到 6000 分,我发现我获得了一个称 | |


    号叫“立地成佛”,一不小心变成了佛系。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因为我们在朋友的排行榜可以看到,所以很多朋友会问我,你 这个分数是自己打出来的吗?是不是一个外挂或者直接修改后面的数据库得来的分 数,但这个引发了我挺多思考。 跳一跳这个游戏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个 Demo 来做,其实是微信新版本里为了 体现微信的小程序、小游戏这样一个平台的威力,所以我们其实是很匆忙做了一款 特别简单的游戏。 | |


    这个游戏发布以后,其实它的效果有点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自己开玩笑说,这个 游戏突然变成了有史以来可能用户规模最大的一个游戏,因为它的 DAU 大概到了1 点几亿,但同时出现了很多外挂,我没有想到这么小的一款游戏也会有那么多外 挂,我朋友圈的朋友也打出了特别高的分,但是我相信不是他自己打出来的。
    1.跳一跳遭遇很多外挂,引发的两点思考 | |

    第一方面,当我看到我的朋友用外挂打了一个很高的分的时候,我的意识里对他的 信任度可能会降低一点点,朋友之间的信任会出现问题;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像在跳一跳这样一个小的游戏里面,如果一个用户看到里面有 | |

    一堆外挂得了很高的分,对其他一些每天在练习,试图把自己的水平提高,而打一 个高分的人就很不公平,他可能就没有动力继续去练习,继续超越自己个人的最高 |

    34 / 114

    |

    分数。所以这样一个行为,外挂行为其实会破坏整个系统的规则,并且让规则立即 变得失效。 所以,我们这个小游戏发布以后,我们就开始花了很多很多时间来打击外挂。 对于外挂来说,其实这种对抗是无止境的,你今天用这种能力对抗,可能第二天外 | | —- | |

    挂又提高了一种新的办法。我们采取了一些特别的办法,这里可以泄露一点点,对 于这样一个游戏来说,其实它的成长是非常艰苦的,我并不认为有任何一个人可以 不经过练习就立即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水平,按照这一点,我们会判断每个人是不是 有一个成长曲线,如果不符合这样一个成长曲线,我们认为这个可能是你作弊的一 种行为。所以大家应该看到了,最近朋友里面的外挂高分突然就少了。 我们也看了一下,系统里面超过 3000 分的大概有 30 个人左右,我们游戏的同事跟 我说,希望通过我在这里发一个邀请,在目前这样一个时间点,我们想请现在能够 打到 3000 分以上的用户到我们的办公室,当着我们的面打一下,并且他可以获得 一个很特别的礼品。当然其实我们是想看一下,人类在这样一种运动里面,最快的 一个进步速度可以有多快。 | |


    顺带说一下,可能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我把跳一跳的分数打的这么高?它看起来似 乎是一个很无聊的游戏,但是在我看来,它可以让我很放松、很平静,是一个放松 的手段。可能跟大家对它的认知不一样,很多人对它的认知是这个东西让人更紧张 了,心跳加速了,但是在我看来完全不会,“跳一下”、“跳一下”只是一个很平静的 过程而已,所以大家如果花一点的时间,练到一定的水平以后,你也会像我一样把 这个游戏当做让自己放松的一个办法。
    2.对于产品的几点思考 | |

    这是我在公开课的第三个年头,其实我特别开心每年可以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在座 的各位聊一下关于微信的一些思考。 | |


    1)好的产品会自己说话 |

    35 / 114

    |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自己会说话的,但现在我认为微信到如今将近 10 亿用 户的一个时间点,也许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把我们背后的一些理念、一些自己 的想法,如果能更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助于用户和整个生态对我们的理解。但我还 是认为“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所以大家也看到这么几年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开过 自己的发布会。我记得很早以前微信有一个版本,它的启动页是一个大幕,然后它拉开了,出来一 些文字,我一直认为那样的一个东西才是微信的发布会,就是每一次一个新版本, | | —- | |

    出现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微信的发布会,就像这次我们在启动页里面说, 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为什么我们会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就像刚才解释的一样,对我来说,它是 一个很放松的方法,我也很期待这样一个小游戏,因为它简单到让你可以有一个面 对自己,一个最个人的时刻。大家在微信上的时间,因为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消息要 处理,朋友圈里有很多信息要你去点赞、评论,可能还有很多工作的信息也夹杂在 里面。这个时候玩这样一个小游戏,反而是一个非常正经的事情,当然我们也期待 有更多的小游戏能像跳一跳这样,跳一跳不是我们刻意做的游戏,它只是我们小游 戏平台的一个实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第三方游戏能够像跳一跳这个游戏一样得到 用户的喜爱。 | |


    2)微信怎么做一个最好的工具?关键是做好对或错的选择回顾一下微信到底是什么,微信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我之前我们说过微信是一个工具,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 们的目标是要做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这个目标其实挺大,也挺难,因为我们确实 只是希望做一个最好的工具,所以我们很少去谈平台,其实也很少谈生态,对用户 | |

    来说平台是什么,生态是什么他并不关心。 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好的工具?我觉得除了要有最专业的能力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 的标准,就是我们会面临有很多很多的决策,可能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很多决策,作 为一个最好的工具,我认为是经常要做出一种选择,在你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你认 |

    为这样做是对的,但是那样做可能是利益最大化的,在对和错以及利益最大化方面
    我们经常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对微信来说,我认为我们每天在做的选择里面都遵循
    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而不是说它是不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

    36 / 114




    有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微信很有情怀,但是内部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情怀”两个 字,也从来没有说过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因为做一个好的事情并不是克制什 么,而是要判断什么样的事情是该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错,这样一系列的 判断很理性的过程,而不是靠一个感觉我这样很有情怀就好了,所以大家看到微信 好像每一个版本的变化不是非常大,但是包含了很多选择,更多是一种舍弃,很多 事情我们做了,但是我们觉得不好,就舍弃了。


    关于对错,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大人只讲利益,小孩才谈对错,

    我觉得做产品也是这样的,我们如果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可能会让我们的产品 越走越偏,变成它里面只是一些利益的堆砌,这样我认为会失去产品更本质的东 西。 3)尊重用户和个人,是微信必须坚持的我觉得做好这样一个产品,可能我们需要很多专业的能力,以及对于一个事情的判 断有很多,但是在产品之外,我觉得对微信来说,有一个价值点是我们所遵循的, 就是尊重用户,尊重个人。在这一点上我蛮自豪的,我觉得微信在这一点上比其他 很多产品做得更好,但是我们也经常用这一点提醒自己,这是我们最本质的一个东 | |

    西,我们怎么样去坚持它。 之前看朋友圈,有朋友贴出来一个图,是微信新注册用户收到的微信团队发出的一 段话,这段话是从 QQ 邮箱开始的传统。
    举个例子,我们在很多产品里面都会看到“您”这个字,但是在微信我们说不能对用 户称“您”,而是“你”。我们并不需要用一个很尊敬的态度称呼用户,而是应该当朋 友一样称呼,所以应该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这个写进我们的产品条约里面去了。 | |

    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在产品中对用户过于尊敬,因为我们一旦对用户过于尊敬,那说 明我们可能怀有目的,可能需要骗一点什么东西过来。 所以我们说尊重用户和尊重每一个个人,意味着我们可能把用户当做朋友,意味着 | |


    我们必须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当然也意味着别的什么——我在这里可以 简单罗列一些:也意味着我们不会去看用户的聊天记录,从微信第一个版本的时 候,它的系统就是这样设计的。 |

    37 / 114




    我们觉得从技术的角度,大家可能会有很多需求,我们希望能够做到聊天记录云端 的同步,换一个手机,所有的聊天都还在那里。我要感谢当时的 Tony(腾讯创始 人之一张志东),他说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聊天记录都没有保存其实是最 好的,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坚持我们的系统设计是不保留用户的聊天记录 的。当然很多用户会挑战我们,说我们居然连这样一个云端同步的能力都做不到, 但是我们只有苦笑,因为我们相信从对用户隐私保护的角度来说,系统里面没有用 户的聊天记录其实是最安全的。


    当然我们也更加不会有其他一些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包括我们从来不会给用户发

    任何的骚扰信息。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大家在微信里面有没有收到过任何一条系统 下发的营销信息,应该是没有的。 在尊重用户的层面来说,我觉得我们算是业绩做得最好的一个产品,当然它会体现 到每一个小点里面,包括我们不发任何系统的推送,我们不去做任何诱导的行为, 也包括我们不允许第三方做任何诱导用户的行为,甚至包括我们不想做太多的活动 去感动你,然后带来一些流量。 举个例子,现在快到年底了,可能每个产品都会把自己换一个节日的 LOGO,并且 | |

    帮助你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来感动你,但我们并不想做太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故 意去感动一个人也是挺不尊重他的表现。整体来说,我觉得我们在产品里面要保持 特别高的专业度,同时我们希望真正能够把用户当成朋友看待,而不是把他当做一 个听从我们驱使的群体,这样都不是太尊重他的表现。 对于微信,从它第一批用户开始,直到现在,它已经经过了好几年,甚至到了如今 将近 10 亿规模的时候,反而是我们自己要提醒自己更多,其实我们到现在还是把 它当成一个几年以前刚刚面市的一个产品来看待,我们希望能继续保持这种心态。 | |


    3.关于“用完即走” | |


    去年提到“用完即走”,我发现大家对于这个词有特别多的一些误解。大家都会说, 因为大家都离不开微信,所以才会说“用完即走”,去年对这点可能没有解释得特别 | |

    清楚,我其实只说了上半句话,用完即走,但其实还有下半句话,走了还会回来。 |

    38 / 114

    |

    用完即走的本质是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完成一个任务,越高的效率越好。当 我们完成一个任务以后,我们当然希望用户能做别的事情,而不是一定耗在一个工 具里。 比如说用微信,我们当然希望微信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帮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希 望用户一直低效率地在微信里处理事情,如果他一天信息的处理要用两个小时,那 我们应该帮助用户尽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处理完,而不是说一定要把两个小时的任 务变成三个小时,让他在微信里花费更多的时间,我认为如果那样就不是一个用完 | | —- | |


    即走的概念。所以用完即走和用户再回来,其实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当一个用户在一个工具里用 得很愉悦,用得很高效,他才会下一次回过头来使用这个工具。我们现在说的小程 序也是这样的,小程序应该是帮助用户尽可能在短的时间里面完成一个任务,并且 离开这个小程序,这样的话他才会有很好的体验,下一次他会继续回来用这样一个 小程序。 当小游戏发布的时候,也有人说小游戏是不是用完即走?我觉得小游戏也是小程序 的一种,它跟过去的 APP 带给用户最大的不同是,它比过去 APP 使用都更为方 便、更加快速。像我们在一个群里面,以前如果有人说我们斗地主吧,我发现很有 | |


    意思的地方是,大家并不是下一个斗地主的 APP,而是宁愿买一个扑克牌回来。
    我们在小程序做了一个斗地主的小游戏,往群里一发,发现这个效果比 APP 好很 多,因为对群里每一个人来说,只要点开这样一个小游戏,立即可以跟朋友玩一局 了,这样一个体验我觉得是比 APP 要好很多的一个体验,并且它是一种真正的用 完即走的概念,就是群里面有这样一个消息过来,点开用完了,不用再去管它。
    4.关于“去中心化” | | | |


    “去中心化”的概念,微信作为一个具有平台属性的工具,它肯定会有一些平台性的 内容,比如订阅号、小程序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态度,即我们是怎么面对 这样一些平台内容的。我们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坚持我们的平台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平台,我觉得“去中心化”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 | |

    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

    39 / 114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脑, 我们认为这样一种系统的健壮度,可能会远远超过只有一个大脑来驱动的系统。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微信自己就是一个最大的 App 了,所以微信本身是不是就 是一个“中心化”的存在?



    我觉得现在的移动互联网跟前几年比起来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刚起来的时 候,每个人可以浏览无数的网页,在各个网页之间跳来跳去;但现在大家的时间和 精力可能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头部的 App 里面,微信可能是这些头部 APP 里面用的 人最多的,或者说最耗用户时间的。但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认为微信是一个“中心 化”的存在,因为微信里面可能会提供非常非常多的服务,这些服务都是由不同的 公司来提供的,微信只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地方,并且微信并不给这些服务提供一个 特别中心化的流量,而是由用户自己去发现。微信平台一直想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不应该去影响各个服务的存在,我们

    所做的应该是尽可能的让更有价值的服务自己能够浮现出来被用户找到,而不是我 们去左右,这也是我们刚才说的去尊重用户的一个体现。所以之前的公众号,我们 也是这样一个思路。 | |


    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用户在微信里面,系统不会推荐他去订阅某一个公众号,将 来也不会。同样的,对于小程序、小游戏来说,我们也希望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 台,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用户自己来做。这是关于“去中心化”的思考。
    5.关于公众号的一些思考 | |

    我知道在座的朋友对于公众号、小程序会有很多的期待。我们最近一年在小程序里 面投入了特别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公众号还是很多人特别关注的,我自己也觉得在 | |

    公众号这里,我们的进展可能会比小程序慢一点,但我们还是继续在努力改进它, 我也把大家对于公众号的几个期待,以及我们的行动简单的说一下。 | |


    1)第一件事,是关于大家很期待的 App |

    40 / 114




    之前,有很多朋友在期待公众号 App 的发布,其实我们之前是做了一个 App,但 是我们一直没有发布,因为我觉得它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一个预期,当然我们也 会看是不是对它的预期太高了。
    大家也会看到,公众平台的发布后台其实是在 PC 里面的,这其实是挺奇怪的一件 事情,因为微信是为手机而生的,我们对于 PC 版本很慎重,我们故意不去做重 它,甚至在很早以前就说 PC 版本只是一个输入的地方而已,它不应该是一个特别 独特的版本,但是对于公众平台的管理平台,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 PC 端平台,所



    以我认为我们很早以前就应该要出这样的手机端了,只不过后来因为我们自己的原 因一直没有出,其实挺可惜的。后来,当我们想要出的时候,我们反而会想,应该 把电脑的东西直接移植过来,还是我们要针对手机平台单独设计一个更好的公众号 的 App?在这个点上我们纠结了特别长的时间。
    当然,现在这个 App 我们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可能很快会对外发布出来。
    2)第二件大家可能很关注事情,就是关于公众号赞赏的事情
    对赞赏这方面,我们在 2017 年跟苹果做了一些很好的合作,可能是因为红包和赞


    赏这样的一些行为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所以在早期的时候,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它

    不一定能体会到这样一种功能,所以它可能挺难理解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东西的。 后来经过一些协调,大家取得了一些共同的认知,所以我们很快会把“赞赏”恢复回 来,并且我们会做一个很大的改动,就是对于赞赏来说,我们之前的赞赏其实是对 一个公众号做赞赏,但其实这里的本质应该是对作者做赞赏才对,所以这里给大家 一个思考,我们现在的赞赏对公众号这样一个行为,是对的吗?还是我们应该直接 对公众号背后的作者赞赏?这是不是一回事。 | |

    在跟苹果这次协调里,反而让我们思考更多的东西,我们觉得要改造我们的作者体 系。在之前公众号的体系里,我们并没有把作者当作一个独立的单元来对待。我们 新的改版中,赞赏将会是针对作者进行赞赏,而不是针对一个公众号进行赞赏,所 以大家可以想象,将来在公众平台里,你会看到作者是一个独立的栏目,每个作者 我们会看到他的介绍,看到他历史上曾经发表过的文章,一个作者可以对不同的号 进行投稿,所以作者会被我们更加重视的重构一下。 |

    41 / 114




    另外一个也有很多人提出来“公众号只能写长文”,我觉得这与我们早期公众号没有 做一个独立的 APP 有关,因为如果是一个手机里的 APP,我们可能在很早以前就 会想到我们应该更多的鼓励用户用手机做创作,而不是一定要在电脑上写长文出 来,我们也会想有没有别的方式使我们在系统里面产生一些短的内容,这是我们在 公众号体系里面下一步会做思考的问题。
    3)第三件事情,有人问订阅号要不要做信息流?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事情也让我挺惊讶,很多人在讨论订阅号要不要做信息流的问

    题,你们觉得应该做吗?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过要把订阅号作为一个所谓的信息流, 订阅号只是大家订阅的一个集合,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应该去改善一个用户对于订阅 的所有东西的阅读效率,对用户订阅的东西怎么样才能找到它,找到重点,这个是 我们想要去做的,但到最后就变成大家以为订阅号本身要做成一个所谓的信息流, 这个就很奇怪,这是两回事情。 如果大家一定要去看所谓的信息流,大家可以用我们的“看一看”,在里面看一些信 息,但是订阅号本身是用户自己订阅的,所以我们只会去改善阅读效率,而不是胡 乱变成不受掌控的信息,以上是关于订阅号的内容。 | |


    6.关于小程序 自从去年,我们在这里提出小程序以后,这一年过得有点风风雨雨,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最初的预想达到了。 最初的时候我们特别害怕,有了公众号那样一个积累,我们特别害怕提出一个新的 概念,这个概念被炒的很火,有一堆人过来说这是一个风口,这是一个绝对不能错 失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变成一种被透支的流量,然后它就挂掉了,我们特别 | |

    担心这样一种情况的出现,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其实看起来特别保守,说我们 在小程序方面什么都没有,大家不要指望太大了,它真的只是针对线下这样一个场 景做的一种应用。 | |


    1)小程序作为新的平台,我们宁愿“先紧后松” |

    42 / 114

    |

    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效果很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在朋友圈里面已经发生了太多次各 式各样的、很奇怪的,我们预想不到的、营销性很强的行为,使得我们屡屡要跟他 做一些对抗,所以在小程序这样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宁愿先紧后松,宁愿在一开始 采取一些更保守的策略。我们在发布以后,大家可以在小程序这里不断更新自己, 逐步提供自己的能力,让整个小程序平台的能力能够丰富起来。 一直到这个版本小游戏的发布,通过一个游戏他才明白了什么是小程序。我承认 对很多普通用户来说,他其实并不关心什么是小程序,什么是游戏或者小游戏,但 | | —- | |

    我特别高兴我们通过类似于跳一跳这样的例子告诉他,他不用关心什么是小程序, 也不用关心什么是小游戏,对于他来说他能立即触达,并且使用它。 关于小程序我还想多说几句,对于小游戏,应该说这是我们抱以最大希望的一个项 目,也是我们花了最多的时间努力做好的一个事情,我们对它有足够的耐心,可能 比第三方更有耐心一些。 那是因为我觉得对一些面向未来的基础的架构性设施来说,我并不觉得说我们设计 好它的功能,用户立马卷入进来就获得成功了。相反,我觉得我们需要更长的周期 铺垫它,需要它慢慢成长起来,对于小程序我只能说,我们对这样一个形态耐心非 常足够,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它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我们并不希望它突然变成一个被 | |

    催肥的东西,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们一样,比较有耐心去看待它。 2)小程序是万事万物的一个表达语言我们为什么这么看好它?所有的概念在上一次的公开课已经讲的特别细了,在我们 看来小程序还是代表了一种表达方式,我认为在未来万事万物可能都是包含信息, 所有的信息都需要用某一种方式被人触达,跟人沟通,小程序刚好是这样一种信息 的组织方式或者说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所以小程序最终的目的不光是在线上可以玩 一个游戏或者获取一个服务的信息,对于线下,对更多的一个场景它就代表了我们 | |

    所能接触到的,所能见到的任何事物它背后的信息以及对于它背后信息访问的方 式。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小程序作为万事万物的一个表达语言,它就是做沟通的一种 信息组织方式,这是我对小程序更为抽象的一种表达。 3)微信拥有最好的时间和机会来做这个事情 |

    43 / 114

    |

    对微信来说,我觉得我们有最好的机会来做,可能历史上很多公司也曾经尝试过要 通过一种更轻量的方式让人们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但是我认为,我们甚至可能比 其他包括手机厂商在内的更多平台,更有一些优势来做一种跨平台,让信息无处不 在,随时可以访问到的一种信息技术的组织形式。 所以对于小程序来说,可能外界也会对它有一些误解。 | | —- | |


    4)小程序不是专门为电商准备的比如说很多人会把我们的一些系统性、平台性的行为影射为当前的风口,但我们从 来都不是为任何一个风口去做任何特定的事情,所以有些人说小程序是不是专门为 电商准备的?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承认其实会有很多的电商会用小程序这样一 个形态,做了很多很有创意的一些电商的应用,对此我们特别鼓励,但是我们不会 说小程序是专门为某一个领域去准备的。 就像小游戏也是一个小程序,但是我们不会说小程序是为游戏准备的,就像公众平 台一样,我们更多希望小程序是一个通用的平台,我们不会专门去扶持一个平台里 某一个领域的应用,我们希望把一个平台做的足够抽象,反而使得不同的行业可以 | |

    在里面获得一些更好的、创新的空间。 5)微信不会给小程序做中心化的导流入口大家还会有一些误解的地方,是微信会不会给小程序做一些中心化的导流措施?其 实我们还是那句话,我们希望小程序是一个基于去中心化而存在的一个更大的平 台。 | |

    当然,在新的版本里面会发现,很多人说微信给了一个很大的入口,就是一个下拉 的窗口,可以下拉到一个小程序出来了,对不对?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演示一个特别 神奇的东西。 | |

    打开微信的第一页,使劲往下拉,你会看到底下有一行字。很多人会说上面是一个 入口,它到底是不是入口呢?我不太愿意回答,我是希望你往下拉,那个回答就贴 |

    44 / 114

    |


    在那里了:“这不是入口”,它不是吃的,不能入口,它如果一个入口的话,那我们 说了半天的“去中心化”岂不是毫无意义了吗?所以它是一个什么?它只是一个任务 栏,是一个快捷方式,是我们对于小程序的一种切换快捷方式。如果大家用过Windows 或者别的操作系统,你可以回想起来在不同应用间是怎么做切换的。通过上一个版本,我们做了两个事情,第一个我们通过下拉这样一个方式,使得小 程序的切换更为简单了。每一个小程序的右上角有一个圆形的按钮,这个按钮是用 来关闭的,当然你长按它也可以看到一个任务的切换,但是我们认为那个圆形的按 | | —- | |

    钮其实跟之前大的版本圆形按钮很像,所以你一按它那个小程序就缩回去了。所 以,这里并不是一个中心化的入口,它只是我们对于小程序切换更好的一个任务 栏,是一种切换的方式。 6)小程序跟 App 是两种不同的应用组织方式
    还是会有人问我,小程序跟 App 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小程序跟 App是两种不同的应用组织方式,我们并不认为小程序是要来取代 App 的,相反小程 序是要去丰富 APP 的很多场景,在很多场景里面可能一个 App 太重了,反而变得 不方便,比如说你在线下看到一个东西,你非要针对这样一个东西下载一个 App的话,是一个挺难做的事情,门槛太高了。 | |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我们希望小程序的触达是通过扫描一个二维码,甚至在更遥远 的某一天,是通过一个眼镜直接可以打开一个小程序,这是真正能够做到所见即所 得的事情,我们看到任何的事物可以立即打开小程序,我们希望是这样的东西,而 不是去下载一个 App。对于线下来说,我们更多是希望扫描二维码,那么对于线上来说是什么样的方式 呢?当然大家首先想到是通过一个入口,但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 |


    对于线上我们一直在推动一个事情,大家也看到今年的微信和去年的微信有一个很 大的差别是,里面有“搜一搜”功能,可能大家用得还不多,但是没关系,我们也特 别有耐心,我们希望这个功能打磨的越来越好,有更多的人慢慢用得多起来,搜一 搜里面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能够搜到小程序的数据或者搜到小程序提供的 服务。 |

    45 / 114

    |

    如果大家现在打开手机搜一个航班号,其实你会看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关于这 个航班的实时的信息,这个信息不是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小程序来提供的。我们把 这个航班号的搜索直接转移给了小程序去完成,并且把小程序的结果反馈回来了。 所以在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线上小程序的触达是通过搜索这样一个能力做到 的。 7.关于小游戏 | | —- | | | |

    另外,这里想提一下关于小游戏,小游戏也是特别多的人关注的东西,后面有关于 小游戏介绍的专场。 跳一跳发布以后,我看到很多用户的反馈,其中有一个反馈我觉得讲的特别有意 思,很多人说跳一跳有毒,想把它给卸载了,我就很开心,因为他卸载不掉它,因 为他也是根本不需要去安装的。 当然这个看起来好像引起用户的困惑了,因为他不玩了,居然没有办法卸载它,但 其实这才是小程序本身的定义,就是你不用它就可以了,并不存在要把它卸载这回 事,它并不需要你卸载。 | |

    小游戏是我们在小程序这样一个平台很好的实验,我们希望通过小游戏这样一个平 台,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戏开发厂商进来,并且是基于小游戏所定义的这样一个平 台规则。 我希望它是能够让用户发现和体验到更多更好的一些游戏的存在,这次在小游戏的 发布里面有一个小游戏叫做纪念碑谷,我觉得它的制作质量非常高。所以小游戏应 该是我们近期最大的探索,当然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解决,这里还是 | |


    挺值得我们去期待的。我们希望在微信平台里面有很多高水平的小游戏,玩一个小游戏变成一个正经事, 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浪费时间的事情。 | |


    8.关于企业微信 | | |

    46 / 114

    |

    最后在这里我想提一下关于企业微信。

    外界可能对企业微信也会有很多的期待,其实我们自己在用微信的时候,我们自己 也体会到很不方便的一点,我们微信里被各种各样工作的信息所充满了,特别对于 腾讯来说,大家也知道有网上工作的习惯。有了微信以后,我觉得大家的工作的强 度更大了,并且更辛苦一些了,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内部也说,能不能把工作信息 转移到企业微信里面去? | | —- | |

    企业微信这里想要提的一点是,很多企业会提一个需求,我们怎么样通过企业微信 接触到企业之外的客户,这些企业之外的客户目前都是在用微信?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需求,企业微信里面的员工怎么样通过企业微信去直接跟微信的 客户发消息?我们最近正在做这样一个事情,就是让微信和企业微信之间的消息可 以互通,也就是一个微信的用户加了一个企业微信的用户,但是在他看过来并不用 区分微信的帐号到底是在微信里,还是在企业微信里,所以我们正在做这样一种消 息的互通,希望通过这一点能帮助企业员工,给他们更强的能力,使得他不必再用 个人微信号去添加一些微信的顾客、微信客户,而是用企业微信就可以做这样一个 事情,这是关于企业微信下一步的展望。 | |


    9.微信下一步的重要计划:探索线下生活其实说到这里,我想我讲的东西可能也差不多了。 我们刚才回顾了一下微信的基本态度,以及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我们对它的一 些看法,这里我们还有下一步想要探索的事情,可以跟大家聊一下。 | |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会看到互联网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实 现线上生活的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我记得在最早的时候,我们上网,我们叫上网 冲浪,当时你有一个电脑,有一个浏览器,有一个网线就可以上网冲浪,每个人都 觉得很兴奋,因为通过一个电脑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现在为什么没有这个提 | |


    法了?因为现在每个人拿一个手机就在冲浪,这个时候我们也不把拿手机叫上网 了,我们把它叫做“沉迷于手机”。


    47 / 114 |

    1. <br />

    |

    所以这里面给人一些思考,最早的时候我们希望互联网能够帮助人们把生活搬到线 上,更多的进行线上生活,包括这几年共享经济、智慧零售的发展,看起来都是把 我们的生活引导到一个方向,就是线上生活。 包括我们自己,包括微信,也都是在整个互联网或者说世界互联网的领域发展的特 别快,包括我们的线上支付等等,其实是比国外发展的更快一些,当然这些点都让 我们特别自豪,有的时候我们会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发 展的更快一些?我觉得这也是跟中国这样一个国情有一定关系的,因为我们生活在 | | —- | |

    一个人口特别密集,并且大城市化的环境里面,每个人都疯狂的追求效率要更高一 些,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线上,我们可能除了工作之外,我们一有时间 就拿出手机来,我们所有的业余时间都下放到一个手机里面。 所以微信一直在给我们这样一些提示,包括很早以前我们就说放下手机,多和朋友 见见面之类的东西,这些确实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包括微信在内,我们正在帮助人 们越来越多实现了互联网早期的梦想,就是尽可能的线上生活,但是到现在我们开 始怀疑这一点了,因为现在看起来每个人,甚至一个人他放假了出国旅游,到了一 个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还在看手机,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被手机控制了几乎所有的 时间。 这个事情如果再往下一步想,也许除了我们的大脑跟手机有一个关联,可能其他的 | |

    一些体验变得都不重要了,有的时候我们会反思这一点,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线上 服务,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不是希望人们完全把生活搬在线上去,这个就跟《黑客帝 国》的场景差不多了,这个也是挺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们下一步在微信里,可能会去做跟线上相反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探索线下 这样一个事情。其实探索线下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微信刚出来的时候 有一个探索线下的功能,叫附近的人。这是探索人,我们其实是更多希望能够把目 光放到附近各式各样的生活设施里面去,探索下面的生活,所以 2018 年我们希望 能做一些新的尝试,我认为探索线下的精彩生活,这是我们下一步想要尝试的一个 | |


    方向。非常感谢大家,我觉得我今天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微信和微信团队背后 的一些想法。 |

    48 / 114

    2019 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刚刚我们在下面看了一下这些吐槽,非常好,因为我每天都在听到这样的声 音,都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每天都有 5 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 天还有 1 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但是我 来这里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的。
    每年我们内部问我要不要参加公开课?我总是说我还没有确定好,我还是要想
    一想,后来我跟他们提了一个条件,如果我要来的话,能不能把我的时间放到
    更加晚一点的时间,因为我特别希望我有一个特别好的状态跟大家做交流。后
    来我用了一个理由说服了我自己,今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因为你连续好几年
    来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
    特别是今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我觉得很特别,如果是去年的话,大家都会说 “七年之痒”,我只能总结怎么样“痒”的。今年是 8 年,在今年 8 月份的时 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 10 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这可能是国内历 史上第一款 APP 有 10 亿 DAU 的数量级,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我们自己 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 应该还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特别是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 7.0 版本,当然又有 5 亿人吐槽,有 1 亿人教我怎 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 8 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 是什么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吗?看懂了举一下手让我看一下。
    谢谢这么多知音,有 10%的人勇敢地举手了。这一句话可以从很多的层面理 解,就像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段王阳明的《心学》,但是并不只是从这一个 维度,我觉得是从很多的维度,我不想做一个解释,我觉得有一个神秘感特别 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是特别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会更好一点,就像微信这么多年以来,微信的启动页面
    总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刚发布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一个人站在
    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个人站在月球前面,那个时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对
    于这个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为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每次当你看到微信这样的一个启 动页面,你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这个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么?过 了一年你的想法会变一点,再过一年又会变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是 一个特别好的启动页面,因为他把想象空间留给了用户自己,10 亿用户有 10个亿的理解,他会找到打动它的点。所以看起来很多的 APP 都在把自己的启动 页变来变去,微信这个不会变,并且我相信将来也不会变。

    49 / 114

    关于设计原则
    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异类。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
    品都不一样。我其实很惊讶,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其实微信
    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
    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微信和很多产品不一样的一些点,会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很多 APP 到 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 logo 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 一样。但是微信不会这么做。很多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坚持。
    这次的公开课我把时间放在晚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认真准备一个
    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在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
    现在,微信到了 10 亿的 DAU,在这样的一个点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时间,从微 信的起源、本质这些方面来更加全面的讲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们在想什么。
    其实有时候我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是说它
    有很多的用户?说它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当我们在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为什么会设计这么好的 产品出来?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 Rams 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 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我把这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下,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
    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其实我在这里偷换了一个概念,将设计替换为通用的产品。很多人会认为这是
    针对苹果这样的硬件产品的设计原则,但其实软件产品与用户的交互反而是更

    50 / 114

    加频繁的,你做出这样的提示,用户就会这样做,那样的提示就那样做。并且
    本质上,不管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是工具。对于工具设计的原则,都
    是适用的。之所以提到这是个好的设计原则,也是因为我认为业界很多产品并
    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它作为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还只是一种功能的
    堆砌或者对用户价值的榨取。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 logo 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 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 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而我观察到的很多业界的产品经理,其实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 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 KPI 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 现。一旦围绕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 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这并不是我们倡导的原则,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
    我很感谢自己的经历,从 PC 时代自己一个人做 foxmail,到做 QQ 邮箱,到手 机时代做微信,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产品,以至于从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 什么是不好的产品,可能因此能直觉上就遵守一些底线吧。
    有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 时代,PV 最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 IE 浏览器 的 404 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 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什么微软不在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 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 8 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 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你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 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 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 话。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这里让我想到微信 7.0 版本的 UI 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也有很多用户吐槽,
    觉得非常不习惯。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 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 10 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 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 设计原则。
    就像微信 7.0 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 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

    51 / 114

    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
    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尤其是 UI 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 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关于微信的历史
    说完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设计原则,我想简单回顾一下微信的一些历史。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 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 目。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实的传说,比如去过某某寺庙:) 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 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 的另一个微信。
    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
    你的脑袋中的。
    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里,我们把 QQ 邮箱做到了国内 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 多的时间折腾的邮箱里面的阅读空间。
    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
    为在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
    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
    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里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
    方向。
    当 kik 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为 kik 的产品本 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 PC 的产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实 现很好的沟通体验。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 通的工具。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 QQ 邮箱手机客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 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包括后台开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还有 UI, 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 版本。
    这就是微信的起源,而今年刚好是微信的第八年,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阶段,标志着一个产品从出生走向成熟。

    52 / 114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 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 5 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 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 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从微信 2.0 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 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 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 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 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 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在这里我想提到一个数据,在今年的八月份,微信的日登陆用户已经超过了 10亿。
    这应该是国内第一个日活超过 10 亿的产品吧。
    超过 10 亿 DAU 的时候,其实我们团队内部没有任何的庆祝。大家只是觉得,到10 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吧。但我自己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是挺多感触的。
    我其实特别庆幸,能伴随这样一款产品走过了过去的八年,并且,我一直把自
    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产品需要
    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所以在微信 8 年这样一个时间点,跟以往的公开课不一样,我更愿意从微信的 方方面面,来解释下我们是怎么想的。
    我想,这对大家理解微信这样一个产品会有帮助。
    初心与原动力
    初心,是用熟了的词,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
    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
    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那么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53 / 114

    由于我对工具产品热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 foxmail 这样 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 的。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虽然我很清楚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
    验容忍度是很高的。
    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的,比如开屏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营销信息
    是正常的,诱导你去点击一些链接是正常的,这样坏的案例特别多。如果回到
    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
    更多,而是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
    在用户的身上。
    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
    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 对用户来说,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获得用户的认可。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 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一种?当年,当同事问我的时候,我其实解释不清楚,但 我知道,如果是“一种”的话,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话,起不到一个 slogan 的作 用,也不能让人记下来。它必须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只属于微信的,它是一句 独特的话。当时其实微信并没有覆盖到那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微信支 付都还没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其实脑袋里面是有一个念头的,微信会介入到每一个人的
    日常生活里面去。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当时是有这
    样一种感觉,但其实并不知道它会怎么样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
    它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或
    者让我们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是很勇敢的提
    出了它是一个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
    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
    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

    54 / 114

    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
    求。
    但我知道短信、邮件,因为是可以不受控地群发的,这带来的副作用大家都知 道。于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即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 也让服务可以可控地给需要的人发信息,其实是做一个 C 端和 B 端的桥梁。我 还记得当时构思得差不多的时候特别兴奋,跟 Pony 发消息说这样一个机制会多 么多么厉害。Pony 说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天然没有垃圾消息啊,都是用户自 主订阅的。
    所以从公众平台开始,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去扩展以后,微信开始体现平台化
    的优势,包括后来的小程序。
    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我们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 SP 平台。可能很多 人没有听说过 SP 平台了。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
    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做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
    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
    说,传统的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
    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
    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当时举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帮助一个盲人,没有技能,也能够找到顾客。他 应该有公众号,他的顾客会在关系链里传播这个公众号。所以,当时定下来公 众号的 slogan 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众号,就是它的 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
    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
    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后来做小程序,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让作出优秀小程序的人获得回报,这个
    生态即便能起来一点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年,我真的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案例,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的,他
    发现有很多个盲人按摩师通过一个小程序找到顾客。看到这个案例我特别开
    心,因为这和最初我们反复地举例说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
    微信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两个原动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认
    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洞察。

    55 / 114

    但是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
    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很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做最好的工具与停留时长
    针对两个原动力我展开做一些解释,关于“做最好的工具”。
    坚持着这个原则,我去观察很多业界的产品,会经常觉得有很多事是违背我自
    己的常识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业界的目标变成了所有 APP 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 户的停留时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
    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比如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
    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你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
    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是一种信息资讯类的工具,那么应该是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获
    得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一种娱乐类的内容消费,可能时间长一点是没有关系
    的,就像我去看一个连续剧,要花很多时间。但连续剧也不能无穷地增加集
    数,来获取用户的时间。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视频软件都有两倍速度播放的功能,很多
    用户会选择用两倍速看到完整的剧情。这是用户对强硬希望拖延时间的电视剧
    的一个用脚投票吧。
    停留时长让我联想到 2000 年左右,当时互联网刚起来,流行的一个词叫眼球经 济。所有的网站目标都是要获取尽可能多的眼球注意力。所以大家会看到一篇 文章被割成很多页,看了一点点就要翻下一页,这样每页都可以加一个广告上 去,让它的 PV 量变高。这种体验到现在还在延续,以致我们看到一些网页,还 是会有一个点击展开更多。这个看起来是可以在短期获得更多用户的点击,但 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好的产品。
    关于时长,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从刚发布到现在,用户的每个人的
    好友可能越来越多,理论上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的一
    点是,随着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多,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

    56 / 114

    长却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 30 分钟左右。当好友少的时候,你会看得更认真 一些,更慢一些。当好友多了以后,你会放得更快一些。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但我觉得这是很合理
    的。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
    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个小时
    能完成的事情延续到一个小时的话,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所以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个 APP,这个跟我对互联网的初心的认知是背离 的。每个人一天只有 24 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 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面。
    所以几年以前微信有个版本,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现在这个观
    点也没有变过,微信永远都不会把用户停留时长作为一个目标。相反微信可能
    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里发一个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笔支付,找到一个需
    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够做到最快速最有效,这才是最好的工具。
    我们为了提高这种效率可以千方百计想办法。举个例子,我突然遇到一个困
    惑,就是我们要给这个人发一个信息,但是记不住他的名字,因为有一些一下
    子想不起名字了,如果我们有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就是提供一种联想能力,让
    你通过跟他相关的人联想到他,也就是帮助你的脑袋短路的时候找到你想要的
    信息。对于这样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要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
    小程序
    说完创造价值,我继续说说小程序。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可能有一些代码的
    接口跟我们一样,但是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跟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是做
    同一种东西,除了平台和团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你的原动力
    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
    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刚才提到的,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获得回报。我们的一切都 是围绕着点展开。不能因为拥有流量,我们就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 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
    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
    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57 / 114

    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
    公正性,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健康。我知道过去大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
    公司似乎有倾斜。我只能说,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今后在这
    块会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
    一视同仁的。
    回顾一下小程序,从最早酝酿到现在三年了,其实看起来挺慢的。我觉得小程
    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
    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团队一个压力,这个事情我们
    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开课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
    候,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一个主题,我们小程序
    会有哪几种死法会挂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天晚上我们不是讨论小程序
    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它有多难。我们会遇到哪一些障碍是跨不过去的,
    我们并不是对它乐观去做的,而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我们一定要做到而去
    公布这个事情。
    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因为 APP 还 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这点,在之前的公开课,我已经详细讲过 了,就不重复了。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网页的体验为什么不好,就像不理解为什么公众号的体
    验比网页好一样。这里,微信其实用了一些限定性的办法,比如说排版,使得
    哪怕是一个业余团队,做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在用户端看起来体验都还不
    错。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 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 To C 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 它。并且经过了公众号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 一种流量红利来滥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对我们来说,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们当时的初衷越来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
    号。
    所以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下行业,已经用小程序来作为它和顾客的一个连接
    器,并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是特别好的案例。
    因为小程序还不是特别完善,在 19 年我们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58 / 114

    一个是,搜索的直达。

    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
    传播和搜索触达。
    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并且小程序和 APP 的一个很 大不同,APP 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 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所以我们做过一些试点,比如说我要查一个航班号,是可以输入一个航班号就
    搜到小程序。但这只是一个试点,我们还没有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够通
    过搜索来找到它的内容,直接把用户连接到小程序去。
    这会是我们在未来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这也 是我们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块。举个例子,当你要买一个家乡的土特产,你搜 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土特 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的评价,那你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作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 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 APP 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 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会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
    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对于小程序的找回,
    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标,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但是
    我觉得这里还是不太足够。
    最近微信 7.0 版本有一个功能叫强提醒,大家都没有怎么用它,他们会觉得这 是对大家一个朋友式的强提醒,它会喊你开会了,当你发一个消息的时候就会 时振动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 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我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也不 需要扫它的一个小程序,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 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了这个二维码授权给了他获得后续的一条或者是几条提 醒的通知,这个是最轻量的,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已。所以 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 一个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一块。但未必是大家
    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小游戏

    59 / 114

    小游戏做到现在,其实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发展挺好的。但我并不满意。
    就是因为它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个差距,我们期望并不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现
    金的回报,而是现状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
    游戏还是互相拷来拷去的,就在一轮一轮的洗用户的流量。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什么?不是公司的一个盈利渠道。公司也没有要求微信要做
    游戏。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
    价值。
    什么是创意的平台?我觉得我们跟大家理解的小游戏,和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
    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现在那些比较小型化的游戏把
    它套用一个小程序的壳就变成小游戏了,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小游戏
    的。小游戏应该是一个体现创意的地方。
    所谓创意的平台是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
    样的创意。举个例子,以前很多人会去看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现在大家不怎
    么看了。但是这些小说的创意并不会消失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创意,但是他
    写小说已经体现不了这样的创意了,我们希望把他写小说的创意放在小游戏来
    实现,它只是一个载体。关于创意的载体,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小游戏有这
    样的载体,它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有情节,然后用一般的情节玩这个游戏。
    除了小说我们还有很多的领域,它都是关于创意的。哪怕我们经常用一个案例
    来说,可能一个小学生用很少课外的时间掌握了小游戏的开发,他来开发一个
    小游戏给班级的同学来用。这个小游戏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创造出来的。是
    他的同学特别喜欢玩的智力类型或者是好玩类型的。
    所以它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小块头游戏的翻版。
    所以我跟我们的团队一直强调一点说,如果我们再往后一年的话,我们不希望 只是看到我们的收入又上涨了多少,反而我希望看到的一年以后这里面特别多 的游戏是一些从来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反而做过游戏的人他们的思维很受 局限性,他们会把一些 APP 的游戏照搬过来的,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可能把他的 想法融入进来,变成从来一种没有见过的游戏内容。我希望用这样的一种维度 来衡量小游戏的成功。当我们的游戏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的时候,并且 让这些创意得到它应该有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因为最终我们的用户会在这里使用是最多的,并且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也是最大 的。

    60 / 114

    当然要做到这样一个目标也是挺难的,我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应该要有自己的梦
    想所在,如果他没有这种一种梦想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流量的经营
    点,很快把流量耗光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这个是关于小游戏从平台角度我们对它的一个期望。我确实很希望我们将来在
    小游戏平台里面看到的小游戏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体
    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关于公众号
    我知道大家特别关心公众号的情况。
    因为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创业,并且看起来好像经过了几年,公众号的流量红
    利早就没有了。当然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范围。在座有多少在从事公
    众号的工作?以前说过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但确实公众平台确实被自
    媒体用得最好的一个领域。虽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我们其实真的想要很好
    的服务大家,所以公众号最近其实我们做了特别大的一些变化,包括公众号的
    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
    如果我简单回顾一下公众号的历史的话,在刚发布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人利用 这样一个当时的流量口获得了巨大的粉丝。在当时,公众号有一个特别好的现 象,就是最早的公开课里面分享过一个数据,当时的公众号阅读量其实 70%、80%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 20%、30%是来自于订阅号的。为什么我觉得它特 别好?其实它符合一个二八定律,有 20%的人去挑选信息,有 80%的人去获益, 通过 20%的人挑选去阅读文章。
    几年下来的话,一个是用户他可能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一个我们在内
    容的质量上没有持续性的话,这里与用户的联系确实会有所降低。我们做了一
    次改版,发现效果并没有很大。有很多公众号会觉得自己的效果反而变差了,
    从我们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变好很多,也没有变差很多。当然这个是我们自己分
    析的。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改版怎么改的一个问题。对于改版来说
    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阅读方式,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
    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
    者浏览更方便了。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不是他看到这个文章效率的问题,而
    是他对这些内容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自己盘点画像,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是我们
    强化的地方。否则的话,我们不管怎么改变版面,用户不会再这里停留,也不
    会看它,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
    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61 / 114

    相比博客时代,我认为当时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量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当时在做QQ 邮箱的阅读空间,就知道当时有很多博主写的文章很好,现在公众号的博主 反而没有当时的博主多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也就是说平台的责任所 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机制让更多人在这里面产生更多优质的内容。
    我们通过合议的角度打击洗稿,也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的,否则平台内容就
    会变成劣币驱逐良币,也会让平台优质内容越来越少。怎么在公众平台上产生
    优质的内容是平台下一步的任务。
    对于内容的形式可能大家也会做一些尝试,比如说视频化展现这些内容。所以 在去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做了一个公众号的 APP,大家会寄予很大的希望,但 是它只是一个帮助公众号的发布工具而已。
    所以对于优质内容来说,这里平台可以做的事情还特别多。对于去年我们发布 的 APP 来说,为什么我们会延迟那么多才发布?并且发布看起来没有起到特别 大的效果,当时我们想要发布一个 APP,做一种改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 文章。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他也可以在里面来写公众号的文章。只不过我们后 来没有做到这样一点,并没有通过一个 APP 带动起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我觉 得我们的方向仍然是,让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创造文章。
    另外一个点是关于社交传播,就像我刚才分享的数据,在微信的早期确实是通
    过分享来阅读的人是大多数,而自己主动去看的反而是少部分,我认为那个是
    一个很好的比例分配。后面我会专门花一个比较长的篇幅来讲关于社交的传播
    和社交的阅读。
    关于社交
    下面一个点是我从来没有谈过的点。对我们微信的本源、微信最基础的东西没
    有聊过,所以我这里准备花一点时间聊一下关于“社交”的话题。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当然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可以自己想象。
    我是这样想象的。
    可能在远古的时候,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的话,他是没有社交的,当人
    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
    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须跟别人说话。说什么 好呢?其实就吹牛 B 来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为了让别人重视自己说 的,必须要一点夸张的色彩。这是我对于原始社交的想象,大家不要太当真。

    62 / 114

    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必须要发一些很夸张的旅游照片等等,其实就是延续了这个
    习惯,不过如此。担心就被排斥了,所以大家会在朋友圈挑选一些很夸张的东
    西放在朋友圈上面。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问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这其实是没有答案
    的问题。
    但后来,我自己想到了一个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啊,我说,“沟通就是把自
    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什么意思呢?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
    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
    可。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
    的人设信号。当然这个只是我自己一种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种想象,它并不
    一定是一种科学的研究。
    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
    过程。
    比如说你发的每一个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
    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是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
    样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
    人设是有利的。
    从远古开始,你就害怕被社区排斥走,所以你要吹牛逼,你要讲一些很夸张的 东西,体现你的重要性。在社交里面体现自己特别的地方,特别的地方就是你 把你看到的东西拍成照片发给大家。你看到晚霞,就把它拍的非常夸张,让大 家觉得你看到的风景与众不同。或者把自己 P 得特别漂亮来推广自己的漂亮人 设。
    所以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为什么鼓励发照片,而不鼓励发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较曲折一点。这
    个问题我之前解释过。因为我觉得,对多数人来说,写一段文字,是很难的一
    件事情,特别是这段文字还要表现好自己的人设。但发一张照片,就要轻松很
    多。
    所以为了帮助他表现他的人设,所以让他选取一个很轻松的工具那就是拍一个
    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少数很清醒的人,会问自己我要推什么样的人设?
    很多年前,我每次发微博,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表现什么?”,大部
    分情况下,一问到自己这个问题,我就默默的删掉了准备发的文字。当然,大
    部分人不是这样的,越是短处越要发一个朋友圈来来强化它。它往往是这样的
    一个过程。说明大家很认可这一点。
    但这样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

    63 / 114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
    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一个人
    设推广,它虽然有作用,但是也会过头,你很难表达你的真实状况。
    就像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你只要发朋友圈说我很
    开心,大家就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
    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状态。
    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我们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
    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以前叫时刻视频。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
    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
    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
    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
    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 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 7.5 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 所以每天的总量是 100 亿次。
    我觉得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它现
    在每天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的频繁进入。好像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
    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他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并不妨碍他完成
    社交。即使你可能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你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到
    社交里面,就像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如果各位在座的产品经理,其实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朋友圈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在
    用?甚至这些年里,这一批人都已经长大了或者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
    觉得很多用户的思维或者社交方式在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变化。本质上来说,
    就像我杜撰远古人怎么社交,其实我们人的社交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或者说社
    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在线上的社交只是线下的社交的一个映射而
    已。
    在线下在现实里面没有互联网的话,大家要去社交,可能去参加一个饭局,去
    参加一个聚会,然后可能熟人之间会打打招呼,我说的最主要是熟人的社交。
    但是这种线下的社交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它要跨越地理和时间才能做到。
    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朋友圈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的场所,其实它不
    止是一个时间流。我把它比方成一个广场。

    64 / 114

    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然后你看到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
    人在那里讨论不同的东西,聊不同的东西,有各自的主题,然后你经过每一个
    人群,这里面都是你认识的人,并且你可以停下来跟他们参与到任何一个小圈
    子讨论里面去,并且你会发现每一个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认识的人。
    你可以过去打一个招呼,或者参与一下。然后你转身离开到下一个,再去参与
    一下,或者不参与,或者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的去点赞就走了。这样的话,当
    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那时候你从广场已经逛完了。
    这是特别强调的一个设计,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 每个人或者你参与的一个讨论大家两两之间是相互认识的一个点,这样的一个 点不是一对一的讨论是三个人以上的讨论。比如说你在朋友圈看到 A 好友发的 朋友圈,然后 B 好友评论了,你一定同时认识 A 和 B,然后你评论的时候是三 个人在讨论,他是符合了“三个人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一种社交体验。
    半个小时你已经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们讨论的主题,并且也参与了
    很多个主题的讨论。其实你已经完成了当天线上社交的一个任务。这样高效率
    的一种工具,你当然会觉得很难离开他。
    但是朋友圈也有它的弱点,也是大家谈论的,大家想要逃离他的一个点,正因
    为它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
    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是比较强的。而且当你
    的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我自己在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每天要发十几个照片,到现在我可能几
    个月发一次。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发朋友圈的压力。
    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
    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
    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但是这里很矛盾,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人表达得很清楚,如果要最没有压力,那
    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但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是不可能获得朋友的回馈的,也就
    是说它是没有社交上的回报。他跟人说的话被越多人听到,他的社交回报越
    大,但是他的压力也会越大。所以也有很多人因为这样子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
    见了,他自己觉得压力小了。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三天可见的东西?朋友之间不会反目?我想简单解释
    一下。
    作为一个设置里面的开关一般来说用的人是很少的,做产品的人都知道,大部 分人很懒。但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超过 1 亿的人把这个开关设 置了三天可见,三天可见是一个用户的强大需求,他希望是这样子的。

    65 / 114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
    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是两个概念。现在同一个照片放
    在相册里面可以被当做历史性的挖坟,也可以在朋友圈作为一个动态来展现出
    来,这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鼓励用户去设置三天可见,希望这样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发朋友
    圈。他不用认为说我发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
    如果一个人非要展现自己的历史,他应该有别的一个东西来展现自己的。比如
    说他精心准备的一些照片等等,而不是用朋友圈的动态作为个人的历史展示。
    朋友圈更多的希望它代表了一种他的动态。
    所以刚才说到这一点,其实也延伸出一个问题出来就是视频动态,我刚才说这
    么多,我相信朋友圈特别强大,我相信未来几年大家还是离不开朋友圈的,因
    为还没有出现一个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朋友圈这
    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
    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应该是
    这样的一个工具。这就是我后面要提到的视频动态或者是时刻视频。
    其实视频动态来说,很多人说微信要大力来做视频了,我并不认同,微信怎么
    可能去做某一种技术领域的事情呢?视频只是一个技术,微信要做的是通讯社
    交的事情,所以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微信要做的是在这一块来说
    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交的模式,解决上面说的弊端。
    如果说做视频的话,视频在微信里面一直都有,并且每天朋友圈里面的视频量
    还挺大的,一直在增长。
    所以视频动态就像前面解释的,更多的是瞄准一个怎么样能够很轻松的去表达
    自己,并且用轻松的方式参与到社交里面去,视频只是一个技术的载体。如果
    没有视频,也会考虑用照片。
    我接着回到朋友圈这里,我以前提到过 twitter 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其实影 响了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
    我记得在腾讯公司做微博的年代,大家会想,输入框提示什么。好像是“你在
    想什么”。
    为什么是你在想什么,而不是你在做什么?
    那是因为 twitter 诞生于 PC 时代,你用 PC 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你在敲键 盘。
    但是微信诞生在手机时代,所以微信一直是只为移动互联网服务。

    66 / 114

    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说我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你可能走在路上,
    你可以拍一个照,这是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只能记录“我在
    想什么”。
    因为微信是一个手机 APP,它是跟着你走的,它并不是一个电脑放在那里,你 只能去看它。所以在电脑上不会有摇一摇,在微信里面会有摇一摇这样的东 西,因为你是摇不动一个电脑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手机端的 APP 是 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的,我走在路上看到什么拍了一个照片发出去了。在电脑 面前是我在做什么?我在整理我的照片,把昨天的照片发到电脑里面去,所以 这是有很大的本质的不同。
    所以很早以前我说过一句话说,人是环境的一个反应器,就你遇到什么的环
    境,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出来。
    你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或者说你看到电脑里面的信息内容就是你
    的环境,所以你在电脑前输入的东西是你看了一篇文章,或者看了电脑里面别
    的一些内容,然后你对它做出一个反应,说我认为是什么样的。
    但是你拿着手机,你走在任何地方,你的环境是真实的环境,你的反应会是对
    真实环境的一个反应。这个时候你的记录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你不
    是在回忆,而是你在经历。
    也就是说你同样发一个信息,如果你发到电脑里面类似于微博类的东西,你可
    能在回忆,你在记录或者这只是一个想法,但是你在手机里面发,你可能是实
    时的,是在亲身经历的一个东西。
    所以微信的视频其实是希望能够记录下来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反 应。这是在电脑前做不到的。坐在电脑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来再 发出来。所以很多从 PC 时代过来的应用,迁移到手机时代,基本的逻辑就会出 现问题。
    但是说到记录的话,记录真实世界,我认为这一个理想特别好,但是他很不现
    实。因为记录或者拍一个视频,并不是一个用户真正的需求。不信大家看一下
    自己手机上有多少个视频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分享的目的,你是不会去拍一个
    视频的,即使你拍了很多照片,其实你也不会再看了。而往往是有了微信之
    后,你要分享给别人你才会拍这样一个东西。所以记录或者是拍摄本身并不是
    一个需求。
    所以假设我们要做一个 APP,这个 APP 的目的是说记录我的人生或者是记录真 实的世界,这个 APP 是做不起来的。拍摄不管是照片还是其他,首先是因为你 会去分享而有意义而有需要。微信是有分享的能力的,所以微信不会做一个视 频记录,每个人来记录自己的视频,然后只有自己看到。微信也不会做一个视 频相册放在那个地方让别人来看到,因为那样的话,你只会一年里面挑最好看

    67 / 114

    的三个视频放在那里,那是用来装饰你的,它不是一个记录。我们要做的是,
    能够让一个人真正的去记录他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让他的好友来看到。并且
    这个过程是不应该类似于朋友圈的,如果类似于朋友圈的话,我们就不用这个
    东西了。
    当然现在的视频动态是第一个版本或者我们叫做 0.1 版本,大家可能还体会不 到这一点,没有关系,我觉得我们就像对待小程序一样,特别有耐心去培育用 户的这个习惯。因为大部分用户是没有拍视频来记录世界的习惯。
    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培育用户或者是改变用户的习惯,我们有的能力是通过一种
    社交化的设计,使得他拍这些视频的时候能够获得他参与社交的好处或者是回
    报。
    我们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这里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
    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
    成”、不叫“发表”,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
    就这样包含了一个含义是,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
    了。这就是很真实的。然后我们为了让你能够勇敢发的,故意让别人看不到你
    的这个视频,必须要点你的头像进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来减少你发一下
    “就这样”视频的压力。然后跟他说了,他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子的,前面
    我发现他真的乱七八糟拍了,一点也不装饰自己,很真实拍出了很多,我看得
    也会觉得很爽。因为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但是我不可能跟每个用户去说你要这样来拍,所以对于产品来说,最终的走向
    是会让一个用户在压力最大的情况底下能够很自由去拍一些东西去记录他自己
    或者他周围的世界。同时它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个事情。就目前来说动力是不
    太足够的,所以我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怎么频繁去拍,但是让大家有动力对我们
    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给大家发一个红包大家就会拍了,但这
    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让朋友看到你会拍了,这是可能的。
    所以后续我们会在这里一点一点做版本的升级,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以达
    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传统的社
    交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可。
    当然这里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
    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这样一个动机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
    需要花一些时间耐心地去慢慢推进的。
    但是我们对此为什么会有耐心?就像小程序一样,小程序我们会给它两三年的
    时间里面让它变成一个生态,对这样一个功能当然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们
    仍然可能会花好几个月的时间不断去打磨它,去尝试。因为我们确实觉得虽然
    用户现在没有这个习惯,将来视频的交流一定会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
    发送,变成更多被采用的载体。因为很简单,因为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

    68 / 114

    大的多。我知道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我举了这个例子,我前天给另外一个同
    事的视频点赞了,然后他就截屏发到朋友圈说小龙居然给我这样的视频点赞
    了,他只是拍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灯光隧道,我通过他的视频看到他当时所处的
    环境,你就会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可能会为
    了让我给他点赞拍更多更美丽的视频,说明我们的产品这一点还没有做到位。
    这里面的引导我们会继续尝试去引导用户真的能够某一天很轻松自如拿起手机
    来就可以记录周边真实的世界。
    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不需要费口舌解释,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
    好。
    关于阅读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阅读。很多年以前我在饭否写过一句话,因为当年刚花了好 长时间在 QQ 邮箱的阅读空间里面,“要做大众都能用的阅读产品。”
    因为阅读要大众其实挺困难的。
    比如之前我们在邮箱那里尝试的一个并没有获得大众化的阅读产品。只有一小
    撮人在那里用得很好。
    当时大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一下头一天的运营数据。第二件事情就
    是打开阅读空间,开始看文章,看朋友推荐的那些文章。后来这些想法其实是
    用在朋友圈里面了。朋友圈里面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可以推荐文章进来。
    但是朋友圈本质上还是一个社交化的环境,是一个对自我人设进行强化的一个
    地方。而阅读只是朋友圈的一个辅助性的副产品。
    人们在朋友圈里面推荐文章,其实更多是推一些符合自己的观点或者人设的文
    章,而不是说这个文章的内容有多好。更多是通过一个文章来展示自己是属于
    哪一种人。
    但是对于朋友圈来说,我们更加希望大家分享的是生活本身。比如说拍照片,
    朋友圈一直以来都是默认就是个拍照按钮,而不是写文字或者发文章这样的按
    钮。
    事实上这几年下来,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阅读率确实在下降。因为当一个人的
    好友越来越多,他的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多,他反而会跳过那些文章,去关注一
    下朋友们真实生活里面的照片。他其实并不太愿意从朋友圈里面中断,花几分
    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回到朋友圈。

    69 / 114

    用户其实是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相对长的时间,他才会沉下心来花时间去完成一
    个阅读动作。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阅读氛围更强的入口,对用户来说是更必要
    的。
    就像在订阅号里面,我们其实在不停地改版。但是这里面始终有一个矛盾,我
    们推了一个文章,这个时候他如果看到这个推送但并没有有时间去看这些文
    章,那么他只能继续把红点消掉,然后就退出来了。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机会: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之外,另外开辟一个阅读的一
    个圈子,一个不是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对于看一看,里面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好看,一个是精选。前者是社交推荐,
    后者是机器推荐。
    我们团队同时在做两个方向的尝试。
    机器推荐我们尝试了很长时间,效果不太好。我跟团队说,要么你们降低内容
    的底线,要么你们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并且,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这样,用户迷信保 健品,我们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从 KPI 的角度,这样是最容易完成 KPI的。但是如果我们推荐给用户新的知识,用户会离开的。因为惰性是人共有的 特性。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去伤脑筋啊。
    而人类进化而来的社交体系,其实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如果你走
    偏了,会有人把你拉回来。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 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 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我自己这些年来看的书,没有一本书是主动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的影响。我
    也经常给一些朋友推荐书,推荐的效果往往会比他们自己去找书要好很多倍。
    就像如果很多人都说一个电影好,你一般都会想去看。这就是从众心理。因为
    你不去看可能就会落伍了。
    所以本质上,很难说什么内容是更好的。比如电影,你可能对这一类题材不感
    兴趣,但是因为朋友推荐你就会去看。
    所以我认为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化阅读产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
    荐,才有机会。

    70 / 114

    但本质上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做阅读,而是每一个人在帮助其他人阅读,它是一
    种社交性的阅读。我们的好看功能上线,跟之前看一看的机器推荐比起来,数
    据增长得特别快,明显看到用户对这个功能的兴趣更大。
    这里也会有一些我们要去跨越的障碍。既然它是一个社交阅读,它就不可避免
    的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一
    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个区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会看到十条信息。很重复,也没法大
    家一起来讨论。好看里面就可以。这里面可优化空间特别大,包括大家在好看
    里面看到的,它还是一个很粗糙的一个式样。
    有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跟自己兴趣不一样的好友等
    等。
    我并不担心这样的问题。
    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组。
    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这个人的内容,跟你的兴趣不一样,你也会关注这个人
    在看什么,所以大部分人会留着,你不会去屏蔽他。也许我不赞同他的观点,
    但是我只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特别是对于微信这样一个产品来说,关系链变
    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你观察社会各个阶层,他们都在看什么想
    什么的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兴趣的差异化会带来困扰,相反,反而有丰富大家眼界
    的作用。
    因为朋友的兴趣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样。有些东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来推荐,你
    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它。因为朋友推荐了,也许你会看一下,也许会引起你的
    兴趣。你的朋友越多越复杂,这个面是越广泛。其实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方
    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们下一年的发力重点。我们希望卷入几亿用户,通过社交推荐
    这种模式,将阅读变成一个日常的事情。
    关于信息流
    信息流,我记得上一次的公开课,我讲了“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流”之后,很
    多人又会产生一些误会。

    71 / 114

    好像我每一次公开课都要来解释上一次公开课的意思?
    我之所以这样说当然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大家说的我所说的信息流是什么东西,
    而是我不喜欢业界很多人把很多东西贴一个标签。只要是一些内容往下滑就是
    信息流,我不喜欢这样的一个标签化。
    在手机里面看东西,手机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说
    这样的东西贴一个标签就是信息流。这样的一种认知是特别简单的一种认知。
    如果笼统来说,朋友圈也是一个信息流,我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
    是一种展示方式。就像一个邮箱里面有收件箱、发件箱、已发送、垃圾箱等
    等,这样就是一个信息流的话,没有本质的变化,而它只是把几个文件夹里面
    的信息放到一个文件里面显示而已。
    而我们的订阅号,我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按照订阅的
    顺序展现的一种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个展示而已。
    这里我并不想用一些标签来定义这是什么东西。因为标签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
    已。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视频动态,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视频功能,而
    是我们做了一种让用户去拍摄和展现自己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样的载
    体?所以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是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
    息。
    关于 AI
    关于 AI,想来讲一点我的看法,AI 在过去几年特别火。我们也特别重视 AI 这 一项技术,就像大家现在在视频动态里面拍一个视频,你会看到有 AI 匹配的一 些配乐,有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配乐挺智能的,因为确实跟它拍的东西能够识别 出来并且是比较吻合的。
    我并不觉得这种 AI 识别的吻合是特别好的,所以我也跟团队说我们这里要出现 随机的东西。当你拍一个东西的时候,比如你拍一条马路,你并不是非要一条 关于马路的歌曲,不然就很死板了。人是有想象力的,当你看到这个景象的时 候就会想象到另外一种意象。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做 AI。大家以为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第三方来做的, 其实它是微信内部语音识别的团队在长达好几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在做的工作, 并且每天在优化它识别的准确率。所以到今天,大家会觉得这里面识别率越来 越高了。当我们投入在做语音识别的时候,其实业界对 AI 这一块还并没有特别 大的关注。所以说,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 AI,而是说,AI 是要落地到我 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去的。

    72 / 114

    所以对于 AI 来说,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是特别认同它。但是我们一直认 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 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 就像语音识别一样。
    在我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人工智能的老师还跟我说,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不到 AI战胜人类。因为当时上一门课,叫模式识别,自己还写程序来识别图像上的物 体是什么物体。觉得这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当 AlphaGO 战胜了人类棋手,我当 时也特别震惊。当 AI 被用到我们产品里面的时候,我就在思考 AI 给我们带来 了什么?我看过一篇文章我觉得里面有一个总结特别好,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举个例子,将来医生会被 AI“医生”取代掉。为什么会取代掉?因为 AI 的 “医生”连到云端可以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所有的数据,所以他对于诊断疾病和 治疗疾病这一件事情,一定会比人类的医生厉害很多。确实是这样,一个人类 的医生,不管他读过多少年书或者治过多少病人,他没有办法跟云端巨大的数 据对比的。
    并且就像下围棋一样,阿尔法狗下围棋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下或者他为什么 这样下,AI“医生”建议你要吃什么药,你是没有办法挑战它的,你只能遵守 它,它让你吃什么药你就吃什么药品。这个时候我们对它的做的事情其实并不 知道,或者说你认为它是我们的工具,相反我们可能变成一个它的工具。如果 它是坏的话,或者机器突然出了一个故障的话,某一天云端里面下一个指令, 让所有 AI“医生”给所有人吃某一种很致命的药,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利用这样一种 AI 来做某一些工具,这种工具他可以指挥人的话,那么它超 出了之前传统的工具的含义。我们会思考,传统说的工具,是人来驾驭工具。 但是当 AI 很强大以后,AI 可能是可以驾驭人的。就像 AI“医生”一样。 AI“医生”决定你要吃什么药,那么别的 AI“导师”会告诉你要看什么书,要 做什么运动,甚至要跟谁交朋友,跟谁结婚等等。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我前不久看了一个报道很有意思,说苹果是怎么看待工具的?报道是说,乔布 斯跟别人介绍什么是电脑的时候说了一番话,他说因为当时很多人不知道 PC 电 脑是什么?他说就像自己的车一样,以前人们觉得某一种动物是跑得最快的, 比如是猎豹,当我们有了自行车,自行车可以比那种动物跑得更快。这种工具 扩展了人类的某一种能力,使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变得更强大,PC 其实就是这样 一种东西,它也是一个工具,它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强大一些。这是我们传统意 义上的工具,人去驾驭工具然后让会变得更强大。
    但是对于 AI 带来的工具或者是 AI 工具本身,就像我们说的 AI“医生”一样, 它可以决定你要吃什么样的药,甚至可以让你说要做什么样的运动才会对身体 更健康。如果这个 AI“医生”支持面更大一点,甚至可以告诉你要交什么样的 朋友等等东西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时候你会想,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工具的范 围,它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的工具。

    73 / 114

    今年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可能有一些人知道,我们都知道谷歌的 AI 技术特别 厉害,但是他的员工联名来反对用这一项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最终谷歌妥协 了,不会把这样一个 AI 的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作为谷歌的员工来说,他也会 思考这一项技术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作为驾驭人的工具来 说,我们会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这个看起来跟我们实际工作没有关系,我只是分享关于 AI 未来的趋势发展,这 里面有很多人在预测,我可能只是对未来对 AI 表示担忧的人之一。
    当我在内部提这些的时候,有同事问我,我们的目标难道不是尽可能的获取用
    户的点击吗?我们为什么要想那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就像谷歌的员工为什么
    要反对公司把这一项技术应用在军方项目一样,我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背
    后,都是有意义所在的。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用户怎么怎么样,似乎用户是一个陌生的我们不认识的一个
    人群,然后我们控制他们,施加他们。但是,在微信,我们要时刻提醒我们自
    己的是,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我们施加于用户身上的,最终也会施加到我们自
    己身上,有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户身上是一个什么东
    西?这个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关于善良
    这里就提到关于上次在内部年会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关于善良的,其实我特
    别害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变成一个句子去传播,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理性
    的。
    但其实每一句话都是有一定的场景的。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
    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
    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
    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对
    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我不想把他理解为一种道德高地,我强调的善良是理性的。而且,我们的同
    事,能进到公司,说明大家都已经很聪明了,大家缺的已经不是聪明了。
    关于支付

    74 / 114

    有很多同事说我在公开课里面很少提到微信支付,之所以很少提到,是因为不
    需要提到,不需要提到往往意味着这一块已经做得特别好了。
    因为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会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
    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扫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
    户产品体验。
    这里要提到了两个大家不知道的点。一个是红包,我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会上线
    的一个能力,企业微信的用户或者是企业可以在企业微信里面申请红包封皮,
    就像传统里面企业会给大家一些红包封面,然后大家可以用来包红包出去送给
    朋友。在微信里面我们其实一直没有这样的一种红包封面,这里如果有使用企
    业微信的企业可以留意一下,在企业微信里面去申请。
    第二个小变化我们正在做。虽然说微信的红包特别特别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意
    味着没有改进的空间了。所以我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发红包越来越变成一种
    赤裸裸金钱的交易,只是一个发钱而已,脱离了他情感化的一面,你发一个红
    包只能凭金额,你发得越大就越有心,这是不对的,这个世界怎么能用金钱来
    衡量,对吧?
    后续我们通过在红包里面添加自己制作的表情等方式,来强化情感的分量和互 动的趣味。比如说,你可以自定义一个表情放进去,这样的话你的红包更多体 现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只能用钱来衡量。其实对于支付的话,我们尝试了一 个特别好的功能,很多人没有试过,叫亲属卡,知道亲属卡的朋友举手一下, 用过亲属卡的举手一下。5%的人,还不错,大部分人应该是我们内部的同事。
    建议大家去试一下,反正我给我的父母开了亲属卡,体验特别好.不仅仅是他们 的体验,我的体验也特别好,当你看到他们每一笔消费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 在尽一份孝心,所以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们有很多好东西藏得实在 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存在。这是一些小 的东西。
    但是我们在微信里面有一些特别大的东西,就是一直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就是
    我们卡包的能力。我们卡包做了好几年了,一直认为卡和券是很大的品类,是
    日常要用到一个东西。我们一直想改变一个现状,就是你出门的时候钱包里面
    还要放那么多卡,当然现在银行卡不需要怎么带的。但是一些线下的店的卡还
    是要带着,我们的卡包想承载这一块,但是老实说一直还没有做好,所以最近
    大家在这一块会跃跃欲试,想做新的改变。改变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
    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成人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的连
    接。
    关于企业微信

    75 / 114

    关于企业微信,企业微信如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它 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 值。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 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都会加一些快递员的微信,但可能每次来新来一个快递
    员,你就加一个新的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发朋友圈
    了。而且当你真的需要找快递员,要寄快递,可能这个人又已经离职了。
    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场景。现实中,我们更希望有个人来帮你做一些事情,而 不是去打开一个 APP 或者小程序,因为人更有灵活性,并且服务是更到位的。 举个例子,你可以到网上订一个酒店,但如果你要改变日期或者要退订,往往 通过 app 就会很麻烦,你需要联系人工客服,这个时候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人的界面也是最友好的。
    这里给我们一个机会,如果一个 4S 店的一个员工,他用企业微信加了你,你可 以认为这个人就是你的小程序。当你点进与他的对话界面,因为对方是企业微 信的用户,你会看到他的对话界面下是 4S 店的服务菜单,你可以直接在这里使 用服务。有点像公众号底下的菜单,但是你也可以跟他直接说话,消息是能及 时得到回复的。
    这样的话,下次你要找 4S 店,你可能第一选择是打开跟这个人的对话,而不是 要找 4S 店的小程序。这里其实给企业一个机会,企业可以让所有的员工变成一 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带着你的小程序到处跑。
    所以这是企业微信将来要做的一个方向,相信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
    可以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而在这样的方式中,顾客的忠诚度是很高
    的。
    关于人口红利
    微信到了 10 亿用户的关口,其实我们一直不觉得用户有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 事情,或者说人口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总是会拿人口作 为一个指标来看自己的空间。但我并不觉得是这样子的。
    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扩大用户数,如果要扩大用户数,我 们过去几年早去推广,早一点把 10 亿人都覆盖到就好了。但并不是这样的,我 们用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增长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我们 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因为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出不穷的。在过去可能 10 年算一个时代,但 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

    76 / 114

    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
    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 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 才是在微信有 10 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在广州的用户,我们最近给广州的用户开通了附近的餐厅入口,是灰度
    的,在发现里面,可能很多人没有看到。因为去年我在公开课说了微信的一部
    分是要探索线下的生活,但是这一点有一点曲折,到现在只是灰度的一个现
    状,目前团队只是拿广州的用户做了一个试点。
    但是类似这样的尝试,我觉得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自己也发现,微信作为一 个 APP 来说,它已经承载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且在承载这么多情况下看起来 还那么简单。但是毕竟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我觉得 微信更多的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 APP,尝试跟微信有某一种关联的其他一些 服务形态。就像微信读书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微信读书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 起来也可以,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 APP,能够独立地去进步,这样反而是更合 适的。
    我觉得今天花了特别多的时间,就是围绕微信的出发点来说清楚了微信过去是
    怎么做的。所以关于很多人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
    对于未来,我觉得其实这也是一个时间点来面对微信的未来,因为刚好是 8年,并且刚好用户已经到达了 10 亿,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团队来说我们就是在思 考一个问题,就是微信要开始面对下一个 8 年新的挑战。但这个新的挑战不是 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在用户层面,用户也过去了几年之后,每年用户 也在变化,就像刚才我说的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我们要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 的用户产生的需求。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风格的话,如果我们始终像过去的
    微信一样,始终瞄准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样一
    个原动力做,我觉得我们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有时候会回顾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看一下微信这些年改
    变了什么?其实我们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更多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们,你
    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有一个不一样是这样的,我们在思考问题或者
    是思考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意
    义是什么?
    我当然知道很多团队做这个事情他是不问意义的,他只问我们的 KPI 是什么? 但是说老实话微信团队从开始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瞄准 KPI 去奋斗过,但是并

    77 / 114

    不妨碍团队能够越做越好。因为就像小程序,如果围绕 KPI 去做,我们不知道 怎么制定 KPI,因为它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制订它的 KPI,如果围绕一个KPI,大家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
    对于团队来说,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是我们自己做每个功能、每个服务背后
    的意义,或者说一个梦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如果一个功能纯粹是为了一个流
    量来做的,而想不出它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功能一定是有问题的,
    或者是它的不长远的。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每一块都去想它背后一丝一毫的意
    义,这是支撑起我们整个团队走到今天一个很强的理由,并且帮助我们做出一
    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产品和功能我们背后所思考的意义。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刚才说过,从个人角度成为人最好的一个工具朋友。从平
    台角度,建立一个市场,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墙和鸡蛋之间,似乎总是站在
    鸡蛋一边。如果你做大了,微信会限制你,如果你刚起步,微信会扶持你。
    所以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微信也没有竞争对手,不必老是给我
    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如果有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
    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微信也没有焦虑,不必微信做个什么就说微信又焦虑了。所以不必把自己的焦
    虑投射到微信这里。
    对我自己而言,我特别庆幸,也觉得特别幸运。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能带领团
    队做出一款十亿级的产品,当然是很大的成就感。但是,我更觉得幸运的是,
    我可以在过程中,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体现在产品中,并成为产品的价
    值观。这是更难得的事情。
    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团队,因为平时还是以批评为主。并且,很多人也不一定 理解我强行灌输的观点。特别感谢他们跟我一起在过去的八年里,将微信建设 成为一个影响 10 亿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全民级产品,并且是一个特别的产品。我 为团队的每个人感到骄傲。因为是他们,让我们获得了“微信团队”这样一个 特别的名字。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一句电影台词,我想用它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我经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给
    用户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对
    的还是错的,所以它也是我们衡量的准则。
    谢谢大家!

    78 / 114

    2020 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公开课的朋友们,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很抱歉这次没有来到现场,在这里跟大家打个
    招呼。
    其实我是故意不来现场的。记得第一次公开课,我提到说,参加各种会议可能
    是很浪费时间的。
    我还说过,用产品说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家也看到,微信从来没有开过
    发布会。我认为,新版本的启动页,就是微信的发布会,它直接覆盖几亿用
    户。
    但同事们说服我说,公开课不是发布会,而是面向开发者的会议。确实,外界
    可能也会对微信有好奇甚至误解,所以公开课确实是一个微信对外阐述自己想
    法、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去年,我就想,微信团队现在这么大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从早期的“怎么
    做”,到现在的“做什么”。早期我们聚焦于每一项功能,思考怎么做才是最
    完美的。
    现在是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尝试的,以及如何组织起来做。对团队来
    说,早期是考验我们的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
    我希望我们团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深入的思考者。所以去年,我就在
    想,我不一定每年都来公开课讲。今年,我更乐意把时间让给我的同事们,让
    他们来给大家带来我们团队的思考。
    当然,我个人也有一些小的思考点,可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信息互联的影响

    79 / 114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花这么多时间,花在手机里面浏览各种
    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应用。
    所以我也经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
    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
    我们知道,基因编辑是一种非自然的选择。因为人类强行的改变了自然进化的
    进展。类似的,技术的进步同样改变了自然的选择。
    人们看到屏幕上的视觉信息,超过了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们看到的是远
    方的图像,听到的是远方的声音。从前一个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脚
    的行走半径来决定的,现在一个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
    度来决定的。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但人类对于信息的广泛连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是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的。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人都随时在线,并且
    面临海量的信息。
    这在历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人们真的能驾驭这种信息互联
    吗?还是说,技术在引导甚至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
    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一看这种影响,包括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
    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搜索
    的困难。
    一. 隐私的出让
    从历史来看,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会越少。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其实
    也在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隐私范围缩小。
    比如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其实是有矛盾的。作为平台,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数
    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倡导
    同行一起重视这个问题。
    二. 信息获取的被动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
    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
    有挑战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记得好几
    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
    基于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
    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

    80 / 114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
    界里。这是一个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三.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如今,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微信好友,群,朋
    友圈的互动里面。比如,中学、大学同学,因群而活跃起来。
    过去,学术上有个词,叫邓巴数,是说一个人最多有 150 个好友。但在微信 里,显然它被打破了。人们对于好友的维系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相 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之前我们限定一个人最多 5000 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 5000 好 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们要扩大好友数目了。
    我记得附近的人上线时,我自己其实都有隐隐的不安,因为从前我们和附近的
    人的界限将被打破,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坏。
    这种思考,其实会一直贯穿在微信的进化里面。就像我们扩大 5000 好友这个限 定非常容易,但是对于它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我们会反复思考。
    四. 信息传播的快速
    一方面,是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传播,可能一个瞬间,一个事件就可以迅速在
    很多个群里面,迅速的几何级数的传播。
    另一方面,有一句话叫“谣言传千里”,耸人听闻的内容,可能能获得更大的
    传播机会。这是人性使然。
    我们可能很难用技术手段作为一个判定内容的质量的标准,但作为信息传递的
    平台,我们也有很多办法,譬如说用更多的参与者和强大的机制,来帮助平台
    作出仲裁,就像我们对待原创和抄袭的做法很类似。
    五. 信息选择的困难
    看似我们面对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实上,我们
    不可能有时间去一一筛选,导致我们看到的总是局部。
    包括公众号,看似可以随便关注,但是你的选择其实是有限空间的。我们在看
    一看里实验了社交推荐,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它是一种通过好友之间的互相推
    荐来扩大人的选择范围。

    81 / 114

    六. 信息的多样性
    虽然头部大号会有最大的浏览量,但是在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年代,我们希望
    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之前公众号一个忽略了的部分。等一
    下会再讲一下。
    七. 搜索的困难
    与 web 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各个 app 更加割裂,信息难以打通、搜索。 我们做小程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这样 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
    当然,小程序仍然是我们一直要改进的领域,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
    起搜索的内容的丰富度。
    关于“信息的多样性”的延伸
    这里讲了我们对于信息普及、对于生活的影响,其中提到信息的多样性。这里
    也要说一下。
    在微信的起步阶段,我就说过,我们基于手机来做 app,不基于 pc 来做。pc 端 只是辅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将我们的产品普及到每一个人都 能用。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年有两个小小失误,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pc web 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另一个是,也是更重要的,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
    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
    字,图片,视频等。
    但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
    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
    说,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这样一个原因。

    82 / 114

    我们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认是发照片视频的,是因为
    当时我有一个认知,对于十亿人来说,让每个人发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发
    照片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
    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
    所以,就像之前在公开课所说的一样,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
    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也会和大家见面。毕竟,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所
    以这里,也是作为一个对新版本的小预告吧。
    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在红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可能也会吸引你来发挥你
    的创造力,这里也预告一下。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虽然这次我没有参与现场的演讲,但是我相信我的同
    事们同样会给你带来精彩的报告。
    再次感谢大家。

    83 / 114

    2021 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现场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刚刚站在这里看到很多认识的朋友,虽然戴
    了口罩,还能认出来一些,这种形式特别好,特别感谢大家今天晚上在
    这里参加我们的微信之夜,跟我们一起度过这样一个夜晚。
    确实没有想到,今年我们公开课会用这样一个形式来进行。我记得好几
    年前有一次公开课,你们这么多人来到现场是不是很浪费时间,我们真
    正要传递信息应该可以在线上做了,为什么非要线下跑这么远?
    没想到今年因为疫情原因,真的变成了我们不得不进行的一个以线上为
    主的活动。在我自己看来,我还是觉得,我不去想那么多直播的观众
    了,很小范围做这样一次产品方面的研讨。这一年变化特别快,有疫情
    很多人觉得过得特别艰苦,同时也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都是意料不到
    的。
    微信 2020 年也做了特别多的事情,在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想不到,这次 公开课是以视频号直播为主来进行。因为疫情原因,我们自己年会都已 经变成线上。
    我相信有很多人特别关注我们公开课,因为今年刚好是微信十年,时间
    过得特别快,十年以前当时想法特别简单,我自己也不怎么用 QQ,也需

    84 / 114

    要有一个沟通的工具。如果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需要,其实当年的目的
    就是写一个东西,给我自己发邮件用吧,出发点特别简单,就开始这样
    做了。
    其实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这个样子,当我们过了十年
    回头来看的时候,我自己觉得特别幸运,一个是我觉得我已经是被上帝
    选中的那个人,光靠个人努力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感慨还是挺多。
    我们看一组数据,到今天每天都有 10.9 亿用户打开微信,3.3 亿用户进行 了视频通话;有 7.8 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 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 片 6.7 亿张,视频内容大家猜猜有多少条?
    短视频 1 亿条,每天 3.6 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 亿用户使用小程序,这 样一个量级,还有很多,包括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读书、搜 索,不一一列举数据了,就像微信支付可能就像你以前的钱包一样,已 经变成了生活日常用品,我自己也觉得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当时觉得 挺虚的,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想象的空间,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十年之 后真的变成了某一种意义上的生活方式。
    公开课这个场合我要特别感谢一下,微信作为一个内容创作平台,也感
    谢平台里的每一位创作者,包括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的这些创作
    者,如果没有他们的创作,我们的绳梯可能不会这么有活力。

    85 / 114

    今年公开课我分成几个主题,很多人会对视频号这一年进展比较感兴
    趣,想说一下我们第一个主题是关于视频号的一些想法。
    视频号才是你真正的官网
    可能大概在 2017 年的时候,当时我跟公众平台团队聊到,我们现在公众 号只适合写长文章,写长文章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写不了长文章,我 们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多一个东西,当时想做非朋友圈,发一些短文和照 片,视频,和朋友圈是对称的。
    有一次我和 Pony(马化腾)吃饭时候聊到这个点,他非常认同,后来不 了了之,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太大的工程,整个帐号体系都不一样,虽然 时间推移产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当时想非朋友圈是一个文字、照片为 主,大家慢慢发现视频化表达变得越来越普及,变成很多普通人的一种 习惯。
    我们看几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在微信里面最近五年,每天发视频的数 量上升了 33 倍,朋友圈里面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 10 倍,所以当我们在 考虑这种短内容的时候,以文字还是视频化内容来做,视频化的表达可 能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体。

    86 / 114

    虽然我们不清楚到底是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如 果从个人表达或者消费程度角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的方向去 发展,所以 2019 年我们组建了一个特别小的团队,一二十个人,我们开 始开发“视频号”这样一个产品,当时你可以理解,给它的定位是一个视频 化的微博。
    大家可以看到视频号长得特别像微博,很多人说视频号是我们公司战略
    重点,其实并不是这样子。我们公司短视频战略重点还是在微视,我们
    确实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甚至没有开一个会立个项说我们这是重
    大项目,并不是这样子,我们自己找一波人就开始做了。
    在座很多人特别理解,这是微信团队自己的一种风格,做一个新东西最
    好是一个小团队悄悄做,而不是大张旗鼓变成一个大项目,我们给自己
    目标,我们要做一定要做成它,所以这种压力是来自内在的,而不是任
    务式。
    当时发布以后很多媒体都不太看好,我们自己就说,其实我们早就总结
    出来了,微信做的东西如果一开始外面都不看好,就说明这个东西还有
    戏,如果都很看好可能会很麻烦。所以,它的起源很简单,说回到视频
    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东西?

    87 / 114

    给一个简单的定义,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短内容平台,它是一个公开领 域的内容平台。我们遇到第一个问题,关于它的 ID 问题,身份的问题, 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微信很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身份或者说它的 ID 价 值,有了这个身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说微信支付,因为我们来 做支付那是最方便的,所有支付都是和身份相关联,你们现在拿一个身 份证直接去取钱是一样的,ID 是基于社交和通信领域,是私密的并不是 公开领域的。
    然而你用微信身份在视频号后面评论一个文章,别的人没法与你联系和 互动,他访问不到你,因为那是一个私密的 ID,我们做视频号首先要放 进一个新的身份,它其实会有挑战,这个其实是微信里面一直非常缺失 的一块,因为我们有一个公开身份,以前是公众号的 ID,这个 ID 不代表 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有的一个 ID,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内部有一次 分享也说到,视频号的意义,视频还是其次,更重要意义是有一个号在 这里,通过这个号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可以公开发声的身份,将来他发声 的内容可能是视频,也有可能是直播的一些东西,账号的意义在这里会 更大一些。
    这是为什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直播进行得特别快,不管怎么样做都会发 现我们没法突破这个身份,所以我们做了直播也只是一种私密领域的直 播,一直到拥有视频号这个 ID 之后,直播变成一种公开领域的事情。

    88 / 114

    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在刚开始做这个 ID 时候,内部还有一个方案,每个人 进到视频号必须创一个新的 ID,这样才能用来评论内容,单一 ID 互动, 就不会产生后来我们遇到两个 ID 的冲突问题,后来我们幸好没有选择这 条路径,这样社交就走不通了。社交是以微信身份这样的 ID 进行的,大 家看到微信十年积累的产品,包括视频号到现在都是选择,迭代带来的 结果。
    刚才说到 ID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机构。 这里面有很多人很有资历,大家知道 PC 时代最大的一个 ID,机构 ID 是 所谓的官方网站,每一个公司机构都会建立自己的网站注册一个域名, 域名是它最重要的 ID。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建立一个网站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大家看一
    下微信的平台性发展线索,可以看到微信始终在想着,我们怎么样去帮
    助这些机构建立官网,我们最早做公众号的时候,公众号就是每一个机
    构的官网了,做小程序时候我们又说小程序是你的官网,可以把服务放
    在里面。我们做视频号的时候,我们又说视频号才是你真正的官网,这
    也是合理的,因为官网也是需要进化的。
    这个角度大家去理解视频号,它会承担一个机构很多的服务性内容,而
    且它并不局限于这些内容,大家可以想象将来视频号下面可以挂很多东
    西,这个机构小程序,公众号,甚至你的一些会员服务,优惠券等等。

    89 / 114

    因为从一个机构 ID 的角度来说确实视频号反而是最适合的一种载体,我 们在内部希望将来在机场或者哪里看到每一个广告牌下面,都有一个公 众号的二维码,公众号已经变成一个机构 ID 了,我们做小程序时候希望 每个广告牌下面都有广告主小程序的二维码,现在我们反而是希望我们 在每一个广告下面,最后连接到的是它的视频号的二维码。
    所以,我们在第一个版本里面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 ID 体系,它跟 公众号特别像,但是比公众号门槛低很多,确实普通用户几秒钟时间就 能创建一个自己视频号的 ID。内容表现上也特别简单,里面混合了关 注、朋友匿名点赞内容、系统推荐内容在里面,放出来以后因为是灰 度,开始放的量不大,有一帮的用户都还是我们公司的同事,后来逐渐 放出来一些量,也非常差,吸引不到特别好的创作者进来,我们在里面 做推荐,这一个信息内容推荐质量也就非常一般,所以我们要改进推荐 算法,后来组建了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我们希望 通过这三个团队的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荐的最优方式。
    外界有一些误解,我们在技术这里不是特别强,其实我们在算法领域沉
    淀还是很深的,我们有搜一搜这个团队,几百个搜索功能在里面,我们
    自己有团队做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应该都是国内的第一流水准,就像
    很多人说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不是用第三方服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90 / 114

    会有这种疑问,都是我们自己内部团队研发出来的,目前语音识别,在 微信里面翻译语音条数每天有 5 亿条以上。
    我们还是当时用了一个举措,进入到视频号的小团队组成一个很闭环的
    小团队运作,推荐团队工作得很辛苦很努力,但是我们头几个月滚动效
    果很差,原因这是一个死循环,你的内容不好那就没有浏览量,没有浏
    览量就继续没有好的内容,所以推荐也没法推出更好的内容出来。
    一直到(5 月份)特别大的改版,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们发现当时 有一点为什么走不通。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在不太全面的内容里 面,基于机器推荐走不下去了,比如说我们自己更愿意看哪些内容是朋 友赞过的内容,还是机器推荐出来,可以很明显感受得到,朋友赞出来 的内容当时还是匿名形式,我们后台可以知道是哪个朋友,和推荐出来 对比看,其实朋友点赞的会更好看一点。
    当时我们差点放弃了不要继续做算法推荐,确实就像我们平常所看的一
    些书或者别的一些东西,大部分人是因为周围有人推荐,所以你才会去
    看,不是跑到网上一个书店自己去找书回来看。所以,这也是视频号最
    早通过社交推荐来做的一个理由。
    我们经常每两天变更一个版本,一直到我们发布了两个星期之后,发布
    了一个基于朋友点赞的版本,发布以后看到数据上扬得非常好,用户留

    91 / 114

    存非常高。所以 6 月份的时候,其实当时的用户量到了一个量级了,刚 刚我们公关不允许我说这个数量,但这个也不重要。
    我之所以说这一点,是因为对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而言,一定量级的用
    户和活跃度才意味着你走过了生死线,就是它的流量循环已经起来了,
    否则的话,你就一直要为它的生存去找到方法才行,所以特别有意思,
    这是典型的微信方式的产品方法。就是通过我们找到事情的撬动点,用
    产品规则的方法让整个事情流转起来。
    最终,当我们有了这个用户基数以后,后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布局一些相
    关的能力,包括直播。如果我们没有走过这个生死线,可能做越多功能
    都是白搭。所以,在这里社交推荐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当时的机器推
    荐占比特别少,视频的浏览量特别少,留存也特别低。但是并不是说机
    器推荐没有作用,机器推荐可能只是说,当你的内容比较丰富的时候它
    才能比较好发挥出作用。
    这里插一个小故事,在 6 月份我们这个新版还在开发的时候,我就在黑 板上写了一个猜测,我说在未来我们的视频号里面视频消耗流量,它的 比例应该是什么样?我就说,我们现在视频号里面有三个关注点,朋友 点赞和机器推荐,我说这里面内容消费比例应该是 1:2:10 的关系,平 均一个人看 10 个关注的视频,20 个朋友赞的视频和 100 个机器推荐的 视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比例?

    92 / 114

    虽然我们那时机器推荐这一块还特别低,只是这样思考:我们把所有的
    内容分成两种,一种是你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内容,简单来说就
    是学习;另外一种是你不需要花脑力,可以很舒服去消费它,在你思维
    舒适区里面,简单来说这种内容是娱乐内容,大体上就这种内容。
    朋友点赞的内容,其实是朋友强迫你一定要去接收一些新的信息,或者 学习东西,未必是你特别感兴趣的,它属于学习类型。机器推荐的东西 更多让你浏览很舒服,很放松,不需要电脑,偏向于娱乐内容。还有关 注里面应该就是这两种内容都会有,我们就猜测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比 例?因为你关注的东西它大概是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没有新意,未必有 更新的东西在里面,它对你没有吸引力,所以它的比例是 1。朋友赞的东 西看的很累,你不得不看,你不想错过热点,所以是,比关注大 2 倍。 机器推荐符合人比较懒这样一个原则,大部分人会去消费比较舒适感的 内容,所以它是 10,这样一个猜测。
    但是我们现在的数据并不是这样一个比例,我们现在是朋友赞的观看总 量是机器推荐 2 倍还多,说明我们推测是错的吗?并不是这样,我们换 一个角度来看,这是总量,我叫我们团队跑了一个数据,关注的用户他 们所产生的数据来看。因为有关注在我们里面还是比例挺少,带来的活 跃用户,关注用户在这三个部分里面所消费的内容总量是多少,数据一 看其实有点吃惊,因为活跃用户在里面产生的人均消耗的 VV(Video

    93 / 114

    View 的缩写,指视频播放数)刚好是 1:2:9 这样一个关系,并不是说 预测特别准确,而是说我们做东西的一个习惯,如果这样做,我们应该 先推理出来这样一个结果,去验证这个数据,验证时候发现验证这个想 法或者这个方向是对的。所以,我们现在看总量推荐是整个朋友点赞的1/2,其实它是一个不太正常的,我估计为例这个比例还会变得越来越 大,1:2:10,因为我们现在内容分布不够,我们机器推荐出来触达没 有那么大。
    说得有点太产品了,我觉得在座很多人都会对这些具体新的产品形态挺 感兴趣。微信尝试过各式各样的产品形态,其实在很多别的产品里面未 必有这个机会去尝试。可能机器推荐带来的内容消费量会越来越大,很 多人会想起我以前说过这个事,这是两回事情,确实我们不会关注用户 时长,我们不会以用户时长作为一个导向去考量一个目标,或者作为一 个 KPI,我们更关注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
    如果在推荐这里他消耗了很小时间,说明我们这里很多内容值得他去
    看,但是这个目标并不是我们为了消耗他更多时长,所以时长最终会是
    一结果而已。刚刚说到最关键的一个转化点,微信里社交推荐使得我们
    视频号能够立足下来,并且在下一步推动机器推荐的方法,可以让内容
    被更多人所接触到。

    94 / 114

    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也挺有意思。举个例子,我们在中间遇到一
    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视频这回事情,我们每天都在说视频化,到底什么
    是视频?
    说到视频,大家会想到一个视频文件就是一段视频,就像在朋友圈里面
    你要上传一个本地文件,视频文件,我们确实鼓励你这样上传,这样原
    创率会高一点。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视频文件这种东西以后可能会消
    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大家以前用 Windows,当你转到 MAC 系统以后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Windows 管理器去哪里了?你用苹果手机也会说文件管理器去哪里了, 为什么没有文件这回事情了,这些是不应该单独存在的东西,文件都应 该归属于某一个 APP 去解释它才有意义,否则都是一些原始数据没有意 义。
    对视频也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所说视频大部分是指视频文件,发到朋友
    圈里的等等,但是原始数据它只是一个文件,没有办法关联到其他一些
    东西,它没有办法标注谁是创作者,没有办法直接看到观众的评论,没
    法知道哪些人看过了,我们群里转很多视频确实只是在转一些文件而
    已。

    95 / 114

    对视频号来说,视频应该是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数据才能有所有刚才
    说这些东西,并且它就是应该存在云端,这样可以很容易就分享出去。
    我们在微信里面每次分享一个视频,还要传一个文件过去,又占流量,
    这样方式是不对的,它应该被淘汰掉。
    这也会让我们反思,我们还在朋友圈鼓励用户上传视频,应该更新掉
    了,你的视频应该是结构化数据再上传到朋友圈,我们把视频号内容分
    享到朋友圈就遇到一个问题,它应该分享到朋友圈里面的是视频式样,
    一点就可以播放,还是应该是一个链接这样的式样?
    这里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是个网站,是个网页,还是它是一个视频文
    件,或者说是一个视频,我的答案是,我们云端化的结构化的视频才是
    视频,本地视频文件是一些裸数据应该被淘汰掉,视频就是应该过渡到
    云端化的一种视频格式。
    大家现在在朋友圈里面看到很多人转的视频号的视频,和在朋友圈里面
    看起来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个地方的视频化,你可以理解为是结构
    化视频内容的载体,所以微信将来里面流通的视频内容应该越来越多会
    是视频号的视频这样一种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一种方式。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的事情在以前公众号体系已经发生过一次了,
    公众号是文章的载体,因为文章存在的价值是被分享出去有人看到,如

    96 / 114

    果没有公众号这样一个载体,我们只能传一些文件出去,其实是很费
    劲。所以如果大家理解了公众号对文章的价值,大家都可以理解视频号
    对视频的价值,我觉得这两个是非常类似的。
    视频号更多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视频内容的载体,可能很多人对载体
    这个词理解不是特别深,载体还有什么含义?载体是承载这个内容,就
    说明我们不是做这个内容,我们也不会去生产内容,不会去买内容,我
    们并不关注具体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载体的意思是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
    和传递,做这些事情。所以,如果大家不是特别理解的话,再回忆一下
    公众号。
    视频号里面还有长视频的问题, 人为区分出来的,我们最早定义它是 1分钟的时候,有点类似于偏短内容,因为这样很容易去刷完它,自然很 多人会说我就是有超过 1 分钟的视频,当时我们就面对一个问题,我们 怎么样去融入这些比 1 分钟更长的视频内容。
    我们最早会有一个做法,我们把长视频定义为专门一种数据类型,和短
    视频不一样,看长视频专门到长视频那里去看,我们不应该做这样一种
    区分,他们消费的场景不太一样,我在刷信息流的时候希望刷短视频,
    别的地方我可能希望看长视频,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97 / 114

    但我们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不存在长短视频区分,只存在短视频 是指 1 分钟以内,如果是长视频就定义为头 1 分钟是整个视频封面。因 此你头 1 分钟也可以拿出来分享,拿到流里面去刷,别人如果看完你的 封面 1 分钟,觉得很好看就会继续看下去,如果不好看代表你这个封面 没有吸引力。
    到后面我们就把视频号里面可以挂长视频这个能力入口取消掉,没有长
    视频专门去区分它。长视频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我们知道数据内容把它
    沉淀下来,它都变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希望从现在就开始沉淀
    这样一些视频化的内容,以至于微信就像一个视频图书馆一样,它随着
    时间推移可以沉淀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这些视频内容是一种巨大的知
    识库,我们希望有一天这个知识库通过搜索推荐的方式可以被挖掘,长
    视频是对未来数据的积累。
    刚刚说了这么多,好像跟每个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在座发视频比较活跃
    一点,更多的人不那么日常去发视频号,我们的目标确实是人人都能够
    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
    我们也知道让一个普通人去发表内容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事情,虽然说我
    们现在还没有做到让很多普通人去发表内容,我们做了一个小举措,这
    个小举措比我们预想的结果好很多,把视频号放在名片里面,结果好很

    98 / 114

    多的是,比我们预料更多的一些用户把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关联过去了,
    这个数据我想说,公关又不让我说,所以我又不能说了。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趋势,说明很多人其实愿意通过视频号的方式来表达
    自己,有时候大家觉得微信做东西特别保守,但是并不是保守,确实很
    多东西是不对或者不应该做的。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视频号内容挂在名片上面,我们以前为什么不做
    这样一个类似展示自己的内容呢?其实我们内部讨论过很多次,说我们
    要不要在名片底下,很多人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越来越多了,可能
    有两亿以上了。我们打开朋友圈看不到东西,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照片
    精选展示的功能,我们不愿意做这个功能,一旦我们做了,你把历史上
    最好的照片放在那里,就不去修改它了,这个数据不是活的,对看的人
    来说就会觉得还是死的数据,没有什么意思。
    这次我们愿意这样做,如果你关联到视频号的内容,它就是活的,因为 你会不停更新你的视频号内容,而不是我选历史上最好的照片做精美装 饰永远不变了。所以对视频号来说,虽然我们还没有做到,但是我们目 标还是希望它变成普通人都在用的一个产品,并不希望它仅仅是一些大V、网红在这里表现的地方。

    99 / 114

    很多人也会关注到视频号正在变得全屏化,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关注和
    推荐里面已经变成全屏了,好友的赞这里也会做灰度的实验,我稍微说
    得专业一点点,是一个什么概念?其实是关于信息列表的展现形式这样
    一个概念。
    信息列表就是有很多项内容,你怎么样把它展现出来。常见我们看到会 有一些所谓的瀑布流、信息流,还有全屏这样的东西,它们的区别就是 一屏里面放多少条内容是合适的,到全屏底下就是一页里面只放一条内 容了。在这个过程里面,经历了各式各样的探索,非要总结出一个规 律,就是一屏里面内容条数是跟一页里面用户感兴趣的命中率呈反比, 如果这 10 条里面你感兴趣的越多,这一页里面可以放越少条数;如果每 个内容你都是感兴趣的,就把它全屏化了,内容条数和命中率呈反比,10 个里面选一个你要有选,我们要放 10 个让你去选,是这个意思。
    拿朋友圈举个例子,对于朋友圈来说,如果我们现在把它改成每条是全
    屏,朋友圈就死掉了,因为朋友圈命中率你感兴趣的比率不是特别高,
    你天天刷朋友圈会很快,并不会每条都会很认真看,一屏里面放大量的
    多条内容,因为它的命中率不够高,可能随着你好友更多,命中率还会
    变低,大家会说为什么我们不提高朋友圈的命中率。
    提高的方法,我们就要去分析内容,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放在前面,大家
    看朋友圈内容不是看内容好不好,而是看我跟这个朋友熟不熟来选择,

    100 / 114

    你关注不关注这个朋友,跟他熟不熟,目前机器系统是做不到的,所以
    朋友圈不会比较显著提高每一条内容的尺寸,哪怕你朋友圈发个视频希
    望全屏我们也不会这样去做。
    关注也是这样子,你关注的东西越多,命中率就越低了,因为并不是所
    有人都会感兴趣,当时我们公众号改版时抱怨的人特别多,背后原因当
    我们原来把文件夹式入口变成了摘要展开方式时候,一屏里面条数就变
    少了,如果相同的命中率底下,把条数变少了,意味着你要提高命中
    率,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把每条变大了一些,其实就会有问题了。
    所以当时我们看到一个数据很有意思,在公众号改版里面关注量少的
    人,整个阅读量上升了,因为它的命中率还是很高的,他关注的特别
    少,关注多的阅读量下滑了,因为他选择的成本更大了。所以,后来我
    们在订阅号顶部加了新标号,我要看的东西我在就找到了,抵掉了需要
    每一条所占面积变大才能提高命中率,说得有点拗口大家不用太去理解
    它。
    对于视频号,我们上半年的内容丰富度很不够,命中率很高,一屏里面
    显示多条内容,不只是一条,这样用户可以有一个选择余地,或者可以
    刷,不喜欢的跳过去。那个时候如果我们上全屏,下半年我们内容开始
    丰富了,这个时候命中率提高了,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全屏的尝试,并且
    确实单个全屏显示肯定会比半屏显示好很多。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数据,

    101 / 114

    我们对比数据会看到我们报关注灰度到屏之后,就发现关注这里人均时
    长就下降了,关注的时候很多人还是要去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
    一个一个内容看过去,可以推导出来我们关注里面命中率还不够高,全
    屏带来了比较轻微的选择困难,最近公众号里面我们也做用户关注的内
    容排序,也是提高命中率。
    全屏之后我们关注这个流里面,也会做机器推荐介入的内容排序,因为
    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你关注的内容特别多,你选择困难命中率低的时候机
    器帮你最重要的先推给你看了。
    所以,全屏是很大风险的一个事情,如果你的命中率比较低去做全屏并
    不是一个好事情,我们下一步也会对推荐这个流的内容,大家可以去想
    一下,按刚才说的命中率理论,它会带来用户更喜欢还是不喜欢?
    直播将成为大众的表达方式
    下面我说直播领域的事情,我们观察整个互联网的变迁史,发现互联网
    历史上内容形态一直在演变。
    最早的时候,你在网上写东西需要去学习 TML 这样一种格式语言,后来
    有了博客,又有了微博短内容的形态,现在更多人选择图片和视频,直

    102 / 114

    播也在朝着普通人更能够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去走。简单体现就是内容越
    来越碎片化了,所以我也会想还有什么样内容形态是比短视频这样的内
    容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普通人也能够去生产内容,更愿意去消费。
    这里思考包括我们自己做了直播之后,我个人觉得直播是有这个机会。
    它在这个内容形态演变里面反而进入到了一个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地
    步,虽然直播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所以大家可能对直播认知还是在一个
    秀场或者带货的领域,这是从内容形态的方式来思考个人表达的内容形
    态方面。
    可能大家会觉得直播很困难,因为你没有亲自去直播过,我不知道在座 有多少人亲自露脸直播过,直播过举一下手,只有大概 1/5 的人,没有 尝试过你真的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我没法用语言来表达,我自己直播 过,但我是私域的直播,和我同事的直播,好几千观众在里面,我对它 有直观的感受,直播特别轻松。
    举个例子,如果让我拍一段短视频给所有同事看,我会觉得压力特别
    大,我要准备思路,准备文稿,准备内容,但是直播面对几千人,我没
    有做任何准备,一分钟的准备都没有,只是把直播镜头手机架在这里开
    始直播了,大家就会提问,我就按照这个提问来回答问题。

    103 / 114

    在这里我体会到一点,我们说短视频是有创作门槛的,但是直播并不需
    要你去做基本的内容,所以我现在在这里不算是直播,我还是准备内
    容,如果一个真实的直播其实应该很轻松才对,你打开直播可能不管有
    多少观众,你说几句话,这跟你在微博上写一句话没有本质区别,都是
    一种非常轻松的表达。
    所以,未来直播有可能变成一种很多人都在用的个人的表达方式,有的
    时候我们经常想,我们的微信名片太死板了,就一个头像一个名字,朋
    友圈也看不到了,啥也看不到了,让它活跃起来的办法,我点开一个人
    的名片,这个名片是活的,这个人戴了一个眼镜,可以直播他看到的,
    你只要进入他的名片就可以看到他的直播,看到他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这可能是直播一种形态,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眼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别
    人的眼睛来看到他所看到的,这里直播变成了一个很终极化的东西。
    我们直播有了视频号这个 ID 之后,发现它很顺利,前不久有一个流行雨 直播,很快有超过 100 万人看了,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我们对这个活动 没有做任何的推广,完全是用户自发滚动形成的,也是通过社交推荐起 作用,有人自发把它转发到群里和朋友圈,我们可以想象,虽然我们很 少人在看,但是看直播的人可能会挺多的,这是微信里面社交推荐特别 巨大的一个能量所在。

    104 / 114

    我们在视频号和直播入口里面,还是会接入,直播多了以后除了你的朋
    友告诉你可以看某一个直播,我们也希望系统告诉你哪一个直播值得你
    花时间看,对我们会有更大的考验。直播入口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下
    一个版本可能就会有直播入口了,我们把它调一下位置,直播和附近的
    人。
    直播里面也会有电商的能力,包括直播可以挂到第三方小程序里面去, 之前很多人也说是不是只能挂我们自己的小程序,当然不会这样子,只 是我们前期实验做的东西,对小程序这个平台开放性是第一位的,我们 自己做小程序跟第三方 PK 是不对的,我们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直播的关联性,可能大家已经习惯春节在群里面抢红包,拜年,但是这
    是真的一种线上拜年方式,我们传统拜年是真的面对面走家串户,这个
    场景更像直播这个模式,我们在希望今年的春节会有一些人通过直播方
    式来拜年,那就特别好,关于视频号和直播就说到这里。
    今天下午市场部同事提醒我说,可能很多用户会特别关心创作者,平台
    会给他们什么样流量或者扶持,但是也并不是说平台不来支持这个事
    情,平台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支持这个事情,前面提到我们更加希望做
    一个内容的载体,并且让视频号成为个人和机构的官方网站,你首先要
    有自己官网平台才能够帮你,所以跟你之前在网页里面做一个官网不一
    样,你做一个官网只能去买搜索引擎的搜索,才能有人访问,微信里面

    105 / 114

    集合了很多其他产品可能没法尝试的东西,比如说对于信息我们可能会
    有搜索,有推荐,有系统推荐和社交传递这样一些方式。
    所以不用太担心内容在这里没有人会看,刚开始我们也会去邀请一些明
    星进来视频号,明星说没有签约费我们就不想来,我们说那不来就不
    来,因为我们并不是想要去买一些内容进来,而是他应该在这里自己创
    作内容吸引粉丝,当他有了粉丝当然会有回报,他应该自己去努力做到
    这一点,而不是我们出面来购买内容这样一个方式,我们将来也不会这
    样去做,倒不是为了省钱,如果我们不花钱去买内容创作者还愿意进
    来,才说明我们真的建立起一个可以运转起来的生态,因此在微信历史
    上我们一直不太强调也是这个原因,如果我们在系统和规则方面的效率
    做得好,反而会比运营效率高很多。
    像我们现在看到微信支付覆盖面非常大,我们微信支付人数并不算多, 支付这样一个需要跟线下充分接触的行业里面,我们可能一两个人负责 整个行业,公众号 Slogan 被它打破了,现在放到视频号上也是很适用 的。
    几个实验性的功能

    106 / 114

    做产品是异想天开的过程,你先有一个想法去验证它 99%都不靠谱,如果 最终有一两个做下来能够靠谱,就会非常有乐趣。如果拍下一个人的头 像会怎么样,拍一拍,有人跟你聊天,你扔一个炸弹把他的屏幕炸碎 了,看起来真的碎了,会怎么样?听一首歌的时候你能看到跟你一起听 歌的还有谁,还有画面,你在某一种状态里面,你失眠了发现还有一些 人也在失眠,甚至你跟他们一起数羊,这也是很有意思。

    能不能给这些用户一个画布,每个人上来画一个点,没有人告诉他们画
    什么,如果有一千万,一亿人来画这个点,这些点最后能不能变成一幅
    画?你们觉得能吗?变成什么画?没人敢说,人脸,我觉得没有人知道
    吧?肯定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东西它是很有意思,这样一些想法如果我
    们真的把它做成产品,它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创造,创造一些东西。
    这里我分享一下后面的几个实验性的功能,可能它出来以后未必很成
    熟,但是任何东西第一步,特别是社交化产品功能,你很难预料到它在
    用户里会发生什么作用,必须有很多用户一起参与,一起互动,才能够
    知道它会产生什么样结果,所以我们也会去观察它最后的效果。
    如果顺利可能这些新的功能,大家在后面几天我们就会发布新的版本就
    可以体验到了。但是,跟视频号比起来这些都是小功能,很好玩的小功
    能,其中一个是表情,表情其实是我们在表达方式里面一个最基本的元
    素。我们一直在寻找所有领域的事情最基本元素,我们做的东西不至于

    107 / 114

    太多,但是又非做不可的东西,拍一拍有很多人不太喜欢,你们不喜欢 被别人拍,还有很多人拍错了很尴尬,仍然有 1.2 亿人他们设置了拍一拍 的尾巴,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基本元素,跟所有别的方式都不同,模拟人 在现实里面身体行为动作,而不是通过发一个信息。
    有一次我在内部开玩笑,未来人们生活会越来越线上化,人们会怀念很
    古老的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所以表情是我们表达的基本元素,微信
    表情已经很多年没有做大升级了,用户给我们贡献了非常多的自定义表
    情,使得它能够一直有最新的表情在里面运转,表情数量统计数据量太
    大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观察了一些比较小数据量,能反映出一些趋势,
    比如说人们表达出来地情绪越来越强烈了,裂开这个表情非常受欢迎,
    以前没有这么多比较强烈东西,我刚才说如果扔一个炸弹出来屏幕都裂
    开了,或者动画效果,我们怎么样把这样一个东西归类到表情的基本元
    素,使得它是一种通用的产品功能,好在我们最终还是找到了方法来做
    这一点,我先不剧透,大家过几天可以用到了,我们新版本里面包含了
    这样一些表情的能力。
    关于状态,我们打开任何一个人微信名片,名片里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
    了,但事实上可能未来名片它就应该是活的,应该包含你当前的状态,
    比如说你现在坐在这里,这个才是你的状态,如果没有很多隐私,你并
    不介意被很多朋友看到,坐在一起开会的人说我们状态都一样,我们在

    108 / 114

    这里开会也希望互相看到,这是我们引入“状态”这个东西希望来做到的一 个事情。
    视频动态表达一个人的状态,但是视频化表达在这个地方表达挺困难, 每天只有 100 多万人发视频动态,我们也会把它升级一下,走到视频另 外一面,每个人发文字很困难,你发一段让很多人看的文字很困难,如 果自己随便说一句话并不困难,所以“状态”应该是随便说一句话这样,我 们走到视频另外一面,通过你随便说一句话,随便写几个字来表达自己 的状态。
    所以,我们也希望看到一个场景,未来如果你在某一个状态里面,你一 定也会希望看到还有谁跟你在同一个状态里面,你也希望看到他们,比 如在一起打游戏,一起旅游的人,甚至是同一种心情的人都可以被“状态” 涵概进去,有时候我在内部经常说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状态也是帮 我们找到同类的一种方法。
    确实不太知道这个结果会怎么样,并且它还很不完善,所以我觉得我们
    后面要经历两三个版本才能让它变得更完善一些。即使这样子我们还是
    把它在新版本里面灰度出来,这样大家有机会先去尝试一下。
    刚才又说到关于个人状态这样新的尝试,还有一个新的尝试,一位观众
    跟我聊过怎么样看见一首歌这样一个话题,歌不是用来听,而是应该用

    109 / 114

    来看的,自从有了移动互联网以后,我感觉很多人听歌变得少,只有开
    车时候才会听歌,因为任何其他时候你会宁愿去看视频了。
    微信其实是一个包含的信息种类特别多的东西,我一直不太满意是在微
    信里面听歌体验不太好,比如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所有播放器都是一个
    电唱机在那里转,我中学的时候有一个电唱机,我还去买唱片,我想大
    部分用户不会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不认识的一个物品,一个唱盘在那
    里转。
    我们听歌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很多人会选择我们听歌时候不应该看到 什么,而是应该听就好了,但我就希望听歌时候能看到一点东西,听歌 时候你是会有想象力的,我们开车时候喜欢听歌是因为眼睛看到很多东 西,想象力比平时更活跃了,听同一首歌有很多人,另外一个人在另外 一个场景,很多类似的人,听歌人眼前画面都连起来的话,总有一些 人,从这个点上出发,我们把听歌体验做了视觉化的展现,基数还没有 到那一步,我们眼球里面都有一个摄像头实时传到云端,到了那一步也 是很可怕的,未来迟早会到那一步,目前我们通过别的产品才能做到这 一步,有些热心用户会能够变成一个制作得很精美的类似于 MV 的东西 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这是听歌的体验。
    我们还做了比较小的几个改动,浮窗其实我挺不喜欢的,它特别像一个
    狗皮膏药,占了你的屏幕一个位置,很多朋友看文章看不完,一边处理

    110 / 114

    消息一边看,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新版本你不用去占屏幕,可以非常
    快速切回你想要看的文章里面去。还有一个跟浮窗类似,比如我们遇到
    另外的问题,直播时候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不知道从哪里点进去这个直
    播,我回头退出来了找这个直播就找不到了,关闭它了以后,同样情况
    你看一篇长的文章,我们也做了一个小的优化,在以前我们可以把微信
    拉下来,里面有最近用过的小程序,最近看过的文章没有看完,直播没
    有结束的,视频没有看完的,这里你可以很快找回它们。
    预告一下,还有一个新的东西,每个人平常都用得着的东西,关于输入 法,原来并没有想法做一个输入法,我们平时收到特别多的投诉,“微信 你是不是暴露我们的聊天记录了”,只有业界一些人才能知道这个是怎么 回事,普通用户完全不明白,可能在座人都知道我们确实不会看你们聊 天记录,即使这一点我相信你们也有点不相信。
    但我们公司人确实知道这一点,如果要看会被开除,并且我们这里不保 存聊天记录,而且即使最近 3 天聊天记录,因为它必须要在云端保存下 来,如果我们要去分析这些聊天记录,可以给公司带来非常大广告收 入,但是其实我们也没有去分析它,所以微信对用户隐私我们是非常在 意。
    为什么你还是会在微信里面说过什么,等会就收到广告呢。有很多地
    方,并不是只有微信在处理你的信息,这个出发点我们技术同事就聊到

    111 / 114

    说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输入法,我想好啊,我们有这样的技术团 队,正好是做机器翻译的,他们本来在 AI 领域有非常好的积累,前不久 他们还获得了翻译比赛的冠军,他们也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技术水准,关 键我们做这个输入法如果你信得过微信隐私保护,应该也信得过微信输 入法隐私性和安全性,大家说我们就做吧,不久也会灰度这样一个东 西。
    而且我觉得输入法,语音识别投入这么多,也是希望它是信息输入第一
    个入口,未来这一块发展越来越智能,我们想不到的新的输入方法会产
    生出来,我听说苹果在做眼镜,我们戴一个苹果眼镜,这眼镜苹果帮我
    们设计了,砸两下表示下滑,两下表示点赞,这也是很有可能的,新的
    输入方法,我们前期做一些投入还是会挺好的。
    今年讲这些新的能力差不多了,有点不像微信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 的误解,我个人观念里面我觉得做事情就是应该很快的,《孙子兵法》 里面有一句话叫“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快的时候要像风一样,后面我们 有时快时慢了,慢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视频号组建了一两百人 的团队,三个算法团队,小规模底下能够比很多大团队跑得更快一些。 产品这里我们开发大家应该理解,视频号这个速度才是微信正常该有的 速度,我们下一年如果还是做得这么快,大家不要觉得有什么,是正常 的一个状态。

    112 / 114

    微信十年的小结:连接和简单
    说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确实走过了十年,微信十年每个人都有 各自的体会,甚至很多人可能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会变迁等角度 去考虑它,我不会考虑那么深,我从产品的角度来考虑,做了一些什 么,我们做的事情可能很多,如果非要我把它归结为非常简单一两个词 来表示的话,我想用两个词来表达它,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这 就是微信最核心的东西,连接是很美的,我们世界是万事万物连接起来 的,做产品做连接我们做最底层的设施,我们做好连接,基于这个连接 产生出非常丰富的结果出来,很多社交产品也做连接,连到人就没有往 下,微信范畴更大一些,公众号、小程序都是连接,我们这几年逐步往 这个方面做,微信支付是货币的连接,视频号也会变成很多基础设施, 做连接我们的重心不是做内容,而是做底层的连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 以前提去中心化。
    “简单”,我用这样一个词里代替了“美观,实用,合理,优雅”这一堆的 词,归结到最后就是简单,大家可能不一定认同,我自己是认可的,简 单是很美的,一个物品往往都是最简单最美,工程里面我们实现一个目 标可能有一千种方法,只有最简单这种方法可能是最好的,正是因为有 一千种方法存在,你要从一千种方法里面找到最好的方法,是最困难也
    是最难的一点。有些人知道我以前在“饭否”上写过“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

    113 / 114

    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如果当时我知道我们后来做微信绝对不写这 句话,既然已经写了也要对得起这句话,现在我要说“一个产品要加多少 功能才能还不是一个垃圾产品”,现在微信虽然比十年以前多了很多功 能,但是这些功能都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做到了,并且在用户看到的地方 去做到,用的时候才会看到它,现在的微信和十年前一眼看上去没有什 么变化,10 亿人用它的时候,简单的东西才最好用,简单的目标是一个 最高的目标,特别难做到,用户不一定会在意你做的东西是否简单,很 多粗制滥造的产品也会有很多人用,我们还会去追求这种简单,因为还 是有一部分人知道产品简单背后的美感,他会认同这一点,这个也是挺 重要的。
    微信虽然说已经是非常大体量的产品,并且经历了十年时间,我还是希
    望它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其实当初目
    标也是小而美,它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自己的创意,自己的
    光亮,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目标的奴隶,这样的话保持自己风格,我自己
    和我们的团队工作就因此而更有意义一些,这是我对微信十年最后进行
    的总结。
    谢谢在场各位,也谢谢在看直播的朋友,希望我这里讲话没有浪费大家
    的时间,谢谢。

    114 /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