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能家居行业的核心盈利模式将是以智能家居产品为触角,获得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第三方服务商对接,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线下服务。针对不同场景下不同的产品之间开始融合、交互及数据互通,这里的使用场景包括智能照明、安防、娱乐、家居生活和健康等。在未来一段时间,多种标准将共存,通过市场化的发展形成共享的互联互通标准将成为智慧家庭的发展趋势。

自动感应太阳光的窗帘缓缓拉开,阳光美美的照射进来,家里的智能音箱感应到光线变化,开始进入工作模式。
先是启动熬粥的电饭煲,然后唤醒沉睡的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一边打扫一边来到主人身边,机器背上反复显示便利蜂推来的早餐主食。
主人选择“纯素豆腐包*2”,扫地机器人反馈智能音箱,智能音箱开始下单,附近便利峰配送机器人10分钟内上门,主人开始就餐。
智能音箱接着播报头条新闻及天气情况,提醒主人“小雨带伞”。吃完饭,主人走进化妆间,美妆镜感应有人来到,自动打开柔肤光模式,并配送标准语句“主人,你今天真漂亮!”;嵌入地板式体重秤报出主人的体重,提醒主人注意节食,主人暗自思忖,刚才应该吃一个纯素包。
梳妆毕,主人准备离家,交代智能音箱“我去上班”,智能音箱启动“生活安全保障”系统,家里的燃气阈值监测启动,智能摄像头也开始工作,智能洗衣机“呜呜”运转,空调自动关闭,一切井然有序,舒服又惬意。

醒一醒,回到2019,用易观数据看看我们现在距离这样的场景还有多远?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1

图一:智能家居类APP数据分析报告框架数据来源:易观千帆及市场公开信息

1、行业现状

整体智能家居类APP还处于市场探索期,市场潜力大有可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需求增长激发了人们对传统生活的改变。科技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更加安全、健康、快捷、便利和舒适的需求日益提升。依托于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智能家居产品,逐渐成为家居领域的一大亮点。智能化技术不断寻求场景落地,数据对于智能家居行业的意义显露无疑。

根据易观公开数据整理显示,2018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1680.3亿,同比增长19.9%。2019年预计为1950.0亿,同比增长16.1%。智慧家庭设备互联,语音识别成为智能家居控制工具,通过语音进行温度灯光调节和智能设备控制。厂商越来越重视用户在各个场景下的行为偏好,以期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2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规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提升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音响等各类终端产品的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增强现实、超高清终端设备、消费类无人机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超高清视频在社会各行业应用普及。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发展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

鼓励企业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供给创新水平,表明当前我国大力支持物联网技术以及利用物联网技术发展中高端智能家居终端设备的发展决心。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7年Q1到2019年Q2,中国智能家居用户规模在6000万左右,基本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易观千帆监测到的95个智能家居类APP中,主要包含三大类应用:智能电视遥控、安防监控类的智能摄像头、家电集成控制系统类。智能可穿戴和智能路由器拥有独立领域,不在当前所言的智能家居领域范围内。

这里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在智能家居活跃用户数基本变化并不大的情况下,市场规模是怎么不断增长的呢?答案是:产品的不断增值

以智能音箱为例,在推出普惠版音箱产品预热市场后,不少品牌厂商开始主推带屏音箱,价格从不足百元上升到500元,主打卖点多为情感交流和更加智能的控制中心。

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3

从用户角度来看,什么是更受欢迎的家庭智能设备产品呢?根据易观近期针对智能音箱消费者的调研显示,被问及【请问您家里有什么智能设备产品?】(多选题),
44.8%的消费者选择智能音箱,
43.6%选择智能电视
23.9%选择智能手表/手环,
23.3%选择智能电视盒子,
20.4%选择智能插座,
19.5%选择扫地机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调研最初设计是针对了解智能音箱品类的消费者,所以如果排除这个因素,智能电视是当前家里拥有较多的设备产品,其他品类的拥有率还相对较低。

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4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状,主要受制于当前整体市场产品智能化程度不高,单品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产品同质化严重,厂商各自为战等因素。

另外,受到市场环境和融资环境影响,产品需要溢价获利,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本来就处于观望态度,溢价+不强烈需求较难推进进一步转化。

根据易观数据精益成长阶段模型分析,当前整体智能家居市场还处于移情阶段,虽然智能家居的某些品类产品已经迈出移情关隘,但就整体行业来看,还是处于虽然发现市场真正面临且可以解决的需求,但正在解决过程中的状态。厂商如何发掘消费者在智能家居场景下的高频刚需,如何提高单品智能化程度,改善消费者的产品体验和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智能单品,形成互联互通完善有机的智能家居体系是吸引用户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5

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6

2、智能家居产业链及产品市场表现

_
整体智能家居类产业涉及领域广;在产品层面,“视觉”控制、“语音”控制和“触觉”控制是用户最习惯性方式
**
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7

智能家居产业涉及领域广、产业链长,具体可包括:传统硬件企业、平台服务型互联网企业、消费电子型互联网企业、创新创业型企业、房地产/家装企业和用户等。

  1. 传统硬件企业在智能家居市场中拥有产品和常年积累的技术优势,海尔、美的等厂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家电,对传统家用电器进行升级,推出智能化型号产品。
  2. 平台服务型互联网企业,如阿里、百度和腾讯等,在技术、平台和大数据上优势明显,为智能家居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数据传输和存储以及智能分析服务。
  3. 消费电子型互联网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在产品、方案和技术上十分强势。
  4. 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可以提供对于非智能产品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或者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帮助产品真正落地。
  5. 地产商和家装企业在房屋修建和装修环节就进入,采用前装的方式部署全屋的智能家居系统。用户除了参与购买,也肩负着反馈和带动市场的作用。

智能家居的基础是智能硬件产品,智能家居的最终形态是以人为中心的个性且智能化的服务入口

智能家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单品为中心的智能阶段过渡到以场景为中心的互联互通阶段再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化阶段。在当前的以单品为中心的智能阶段,从产品角度来看,产品品类繁杂。大型家电企业通过对传统产品的智能化改造及新的智能产品的开发,布局智能硬件市场;创新创业型公司深入到垂直领域,打造创新型小而美的智能单品。

根据易观千帆6月监测数据显示,
米家以785.5万活跃用户数位居智能家居TOP 10 排行榜第一位。
紧随其后的是360智能摄像机,501.7万位列第二名。
第三名是小蚁摄像机,活跃用户数为203.6万人。

在高频使用的智能家居产品应用中,“视觉”控制、“语音”控制和“触觉”控制是用户最习惯性方式。

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8

3、用户画像

智能家居人群注重品质生活,年轻、中高消费的一线男性用户为主力

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9

从智能家居用户TGI角度来看,综合电商、娱乐和资讯更受用户偏爱。

根据易观万像监测数据显示,男性智能家居用户占比比女性高出19.0%,男性对于智能家居中控制部分的内容更有倾向性。

智能家居的用户偏年轻。其中,
35岁以下智能家居用户占比高达62.1%,
其中24岁以下为34.9%,
24-30岁为15.5%,
31-35岁为11.7%。

从消费能力来看,
中高消费群体占比较高,达到48.6%,
中等消费群体次之,为20.4%。

从城市分级角度,
一线和超一线城市用户占比达到60.7%,
其中超一线城市指的是北上广深。

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10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11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12从做产品到做服务 | 智能家居盈利模式 - 图13

4、市场总结与建议

数据贯穿产品与服务,智能家居产品以单品出发,向多样化服务发展

未来智能家居行业的核心盈利模式将是以智能家居产品为触角,获得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第三方服务商对接,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线下服务。针对不同场景下不同的产品之间开始融合、交互及数据互通,这里的使用场景包括智能照明、安防、娱乐、家居生活和健康等。

在此阶段,标准化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要求智能家居厂商具备强劲的底层技术能力与生态构建能力。

在未来一段时间,多种标准将共存,通过市场化的发展形成共享的互联互通标准将成为智慧家庭的发展趋势

其中5G时代的来临,智能家居场景有望快速落地,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达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家庭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将在交互方式与服务方式两个维度对智能家居行业产生深刻影响。

在交互方式上,新一代智能家居终端支持远近多模态交互模式,从最早的触屏加App开始向解放双手的语音交互、生物识别等方向延伸。

厂商将从做产品向做服务转变,在服务平台上汇集海量的传感数据和用户数据,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语音识别、智能场景、融入式服务等为用户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和极致体验,使需求更加贴合用户。

作者:易观分析,微信公众号(ID:yiguanguo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