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三个过程及其标志: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遵义会议以后),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
  • 毛泽东思想的出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党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内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评价):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和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 新民主主义革命: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完整标书总路线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途:社会主义
  •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的精神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 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翻地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
  • 新民主主义形成道路的必然性
    •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以及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所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采用武装都这点形式
    • 2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同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依靠人民
    • 3.中国农村是反革命活动的薄弱区域,城市是统治力量多的区域,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4.红色政权的存在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前提前提条件。
    •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的主观条件。
    • 毛泽东:1940《新民主主义论》 1945《论联合政府》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出处:《<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 内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 理论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解答了近代中国革命自低处去以及发展阶段的问题
    • 实践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取得了民族独立于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世界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对世界历史的正面影响。

      第三章

  • 过渡时期(1946-195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总路线和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并举(没打错)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1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2使得人们当家作主成为现实;
    • 3对世界历史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正面和积极的影响;
    • 4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
  •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 1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不可能产期存在。
    • 2(理论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 3(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占有领导地位表现在拥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基础,同时建立了社会性质政权(即政治基础)
    •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

      第四章

  •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解决方法: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 初步探索的意义
    •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立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 怎样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

    • 1这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 2如果没有1978年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就不可能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向经验,改革开放也不能顺利进行。
    • 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是彼此割裂的,更非根本对立的,不能由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由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第五章

  • 什么是和平发展问题:

    • 是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方向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
  •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先出剥削,消愁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人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 十三大:1987年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指定规划。
  • 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改革的性质:

    • 1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 2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致
    •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取得效果来看,改革与革命是一致的,因此改革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 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第六章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党的十四大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第七章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 2科协发展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 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八章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两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新时代的精神旗帜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解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第九章
  •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
  • 奋力实现中国梦三个途径:1走中国道路2弘扬中国精神3凝聚中国力量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1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第十章

  • 新发展观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需求。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和措施:
    • 第一,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 第二,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三, 激发各类市场主力活力。
    • 第四,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第五,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 第六,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我国制度体系构成:
    • 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确定两岸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做:
    •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 文化强国的内涵: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怎么做:1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2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3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 第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第二,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 第三,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第五,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 三大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体制政策来说):
    • 第一, 推进绿色发展。
    • 第二, 着力解决冲突环境问题。
    • 第三,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 第四, 改革生态环境监督体制。
  •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

    • 第一,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 第二,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以质取胜的转变。
    • 第三, 加大人力资源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 第四,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第十一章

  •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一,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 第二,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 第三,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第四, 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 2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 3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手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为什么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要求。
    • 第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 第三,注意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第十二章

  •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

    • 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 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第十三章

  • 如何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1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 2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 3坚持各国政府的事务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是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霸权主义。
    • 4主张和平解决国际问题。
  • 如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 政策:
    • 第一, 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策,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 第二,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 第三,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 第四,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 第五,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耐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如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一,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 第二, 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 第三,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 第四, 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努力。

      第十四章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

  • 为什么: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第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 为什么: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选择题

  •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 2.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4.群众路线都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 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6.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9.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 10.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
  • 11.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
  •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1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5.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16.《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 17.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 18.四个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 19.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20.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理论概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22.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 23.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2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26.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 27.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 28.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29.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 30.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31.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32.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 33.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
  • 34.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 35.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 3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3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式。
  • 38.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 39.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 40.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 4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42.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 4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44.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45.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46.党的十九大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47.国家监察委员会是由全国人大产生的。
  • 48.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 49.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
  • 50.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 5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 52.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 5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54.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 大题

    1.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的经验并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 3.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 内涵:1.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 意义:1.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3.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 5.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2.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2.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也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 7.如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适应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实践要求。1.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2.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3.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障,党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源。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2.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3.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 10.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 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