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部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在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一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4)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
    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3)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③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2)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3)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的基础。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辩证法部分
    (联系观)
    ①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其一是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强行去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否则就是揠苗助长。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
    (1)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定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把握世界发展中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发展自身。
    4.方法论:
    (1)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联系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永恒发展的原理
    (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 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恩格斯指出,“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 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人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从较低的发展阶段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不成熟到更加。成熟并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向前迈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更加成熟,我们将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者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不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者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分为对抗矛盾和非对抗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3.属性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属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方法论: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要统一,要求我们:
    第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反对绝对对立和绝对统一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二:平衡、合作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事物不同阶段的矛盾。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不仅如此,在每一段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一方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着重把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2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的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质量互变规律)
    ⑤马克思主义关于度的原理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当量变达到条件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⑦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 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⑧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内必然战胜旧事物。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它要求我们:第一,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第二,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第三,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⑨五对范畴中5个辩证关系原理P33
    (1)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是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因,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2)本质与现象。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真象和假象。
    原理: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的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的是表面的、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观所知的。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相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3)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原理: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如果倒因为果或者倒果为因就会歪曲事实,得出荒谬的结论。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任何结果都是有一定原因引起的。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能够指导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只有全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我们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国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认识论部分
    ①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简答或者论述)P70-71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简答题)P83-84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答题)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人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③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
    (2)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④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⑤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具体表现。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的是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第二: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但是就特定的事物而已,任何真理都只是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第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二者也可相互转化。
    历史观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上)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存在时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②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在社会历史发现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