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书中方法做笔记 | 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个世界上有几件事,只要你开始做了,就会有收获,而阅读就是其中一件。今天我推荐的一本书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如果你是喜欢书的人,应该在网络上读多过关于这本书大量形形色色的拆书稿。但很少有人如我这般,将书中的方法落于实践。文章本质上是篇读书笔记,为了向你推荐这本书之外,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未能展开的阅读技巧的应用。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2) - 图1

一、本书在谈什么?

本书旨在教导我们如何以主动阅读的方法,以「增进理解力」为目标而阅读。作者将阅读的方法按「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逐步阐述,从如何掌握一本书的大纲,到如何诠释作者的意图,再到如何评论一本书,最终教会我们通过阅读来帮助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二、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认为在过去三十年以来,虽然关于阅读的教育在进步,但仅仅停留在基础阅读技巧的改进方面。而对于指导阅读层次的教育,却鲜有人关注。大多数成年人,虽然年龄在成长,但并不代表着同时拥有了足够的理解能力和更高层次的阅读技巧。

所以,作者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定义是为了那些把读书的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的人而作的。

作者通过引入阅读的四个层次,来告诉读者在阅读中应该如何弹性地采取相应层次的阅读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到不同类型书籍方面中。

三、这本书对我有什么意义

(1) 我需要一些阅读技巧的基础认知来辅助我进行阅读。

(2) 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做了许多印证和总结。

四、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不同意的观点:

作者认为指导型的学习不优于自我发现式的学习,而之间的差异在于:指导型学习立足于教导者,依照教导而行事,而自我发现式学习基于自我思考本身。

但我并不完全认同,因为在《刻意练习》一书中的观点与之相悖——相较于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观察你并提供反馈,通过自我发现学习建立心理表征,从认知上进行提升的方法更为困难,效果也差的多。

所以,我认为,指导型学习与自我发现式学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者为了得出「主动阅读」的必要性,而刻意弱化了指导型学习的作用,同时,也没有给出可信的依据。


五、论点精选

结论:大量地汲取「知识」并不能帮助我们提高「理解」本身。

主旨:知识并不是理解的必然条件。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方式泛滥,并阻碍着我们的理解力。它们通过精确的统计、华丽的辞藻、丰富的表现形式不断包装而成的资讯,目的是让人无需思考就得出结论。

关联:但令人沮丧的是,那些听起来耳熟的描述会让人产生知晓感,会让人对真实的记忆产生混淆。—— 《认知天性》。长期让自身处于现代媒体的资讯当中,会让人忘记什么才是知识本身。所以,增进理解力一定是一个主动的、刻意地促进思考的行为。

关联:真正的知识是什么?只有当知识能够帮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真正的知识。——万维钢

结论:为增进理解而阅读

主旨:真正的阅读是将模糊的概念转变为清晰理解的过程。更加主动的阅读活动,能带来更好的阅读效果。

主旨:阅读的目的分为三种:获取资讯、增进理解、消遣娱乐。增进理解和获取资讯的本质在于,作者传递的知识和读者认知的差距。如果水平一致,对于读者来说就是获取资讯;如果作者高于读者,那就能增进阅读这的理解力。所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为增进理解而阅读,也是在刻意地选择高于目前认知水平的书籍中学习。

主旨:并不是说阅读资讯就不能增进理解,而是作者为了引出将增进理解作为阅读目的的重要性。

主旨:主动阅读和阅读技巧对达成良好阅读来说缺一不可。

主旨:阅读时要有提出问题的习惯

结论:在阅读整本书之前,应该先仔细阅读目录

问题:许多人拿到一本书后,目录不看直接就阅读

主旨:作者在制定书籍目录的时候,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创作。目录纲要能够让你了解一本书的逻辑结构,或作者陈述主题观点的思维脉络。

经验:我在阅读一本书章节与章节之间会去翻阅目录,目的是应征自己的想法或了解作者接下来观点如何表述。可能对于有技巧的略读,先通过仔细了解目录会更好。

结论: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阅读规则: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略过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

问题:我们总是对阅读一本书的期望过高,认为阅读后它便会启发我,特别是对一些难读的书

主旨:看不懂的章节阻挠会让人泄气,一旦你与之纠缠,陷入困境后阻碍你对书的理解,过于纠结细节便会导致错过大的原则。就如一件事,如果成本过高,往往不是你付出了更高的成本,而是直接放弃。

主旨:有些书是需要读多遍才能有更深的理解,而只读一遍的想法是不是太功利了

经验:许多人会觉得不懂的地方先要弄明白才能加深理解继续阅读下去,但作者认为: 不要停下来查询和思索!。这看似是一个反常的观点,但我理解的,当面对不懂的内容或段落,心里可以先记下,也许后文中能找到答案。而不是打断当下的注意力,或是纠结不明白的部分,重要的是促使你读下去,因为读不下去的挫败感,会让你过分关注不明白的部分,而导致放弃。要知道,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追求一遍就能完全理解,也不是一个很恰当的阅读方法。

结论:不该用同样的速读来阅读

主旨:大部分的书不值得用很慢的速读来阅读,一些书快速阅读过就可以了

主旨:根据读物的性质和你的目标,采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主旨:阅读一本书的速度也是不同的,无关紧要的部分快一点,难读的部分适当降低速度。

主旨:作者通过独立宣言中第二段结尾举例——「为了证明上述句句属实,现将事实公诸于世,让公正的世人作出评判。」——来说明阅读的中应当采用不同的速度的观点 (我觉得是很恰当的例子)。其中,作者建议速读的内容:接下来两页都是对事实的论证,可以速读;而第二段则是需要慢下来阅读的部分,也是难读的部分。

结论:能否用一个实例,或自己的话来陈述,是判断是否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将其内化的关键。

主旨:如果你只能复述作者的观点,而不能用自己的话来 “讲清楚” 时。你自以为懂了,其实是你并不了解观点生成的内在逻辑,所以无法有条理的描述。

经验:当我在向同事描述最近看了一本书,对它其中的观点进行分享时,有时候只能简单地蹦出书中的几个关键字。并且发现依照原书的词句,并不能清楚而有逻辑的进行表达。原因是在于,没有用自己的话进行处理。 《认知天性》中提到结构构建理论——用搭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这些没有构建在自我认知体系的知识,就好比空中楼阁模糊而不稳定。归根结底,知识要被运用才能称为知识,否则它只是文字罢了。

关联 :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过:「要想将这些观点融入我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并放到卡片盒里,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话对其进行转述。」期初知道这个方法时,会疑问:「用自己的话也许没有作者表达的精准怎么办?」「它和摘抄的区别是什么?」 「是不是过于麻烦」。这些问题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关键并不在于准确,而是帮助自己去构建理论。

关联:《认知觉醒》中关于深度学习的三个步骤提到:一、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二、与新知识建立联结;三、输出成果运用。「用自己的话」去延伸就是建立联结,并重构内化的过程。

结论:为避免过于依赖外在阅读,建议在阅读书籍时,尽力先按自己的方式阅读完后,而后再结合外在阅读寻求帮助、巩固思想。

主旨:虽然声明避免依赖外在阅读辅助,但也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依赖外在阅读。我们无法完全孤立地去阅读一本书,就好比运用以往经验举一反三,查阅相关书籍补充阅读,或是看书评导读来寻求帮助。

主旨: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诠释理解一本书,可见内在阅读和外在阅读在操作上是难以区分的。在这过程中,若是伴随其他作者的观点影响,你会失去自己对书的理解,从而难以客观地去评价理解书对于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要阅读完毕后再寻求外在阅读的原因。

关联:阅读时暂不寻求外在阅读辅助,印证了 《认知天性》中提及的观点 ——「良性干扰」更能提升学习效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先自行寻找答案,通过反思建立 “检索、细化、生成” 的认知体系。

关联: 《认知天性》学习的方法中提到「生成」的概念——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决方案前,尝试回答疑问或解决问题。——这和本结论相互佐证。

六、摘要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的目的分为三种:获取资讯、增进理解、消遣娱乐。增进理解和获取资讯的本质在于,作者传递的知识和读者认知的差距。 如果水平一致,对于读者来说就是获取资讯;如果作者高于读者,那就能增进阅读这的理解力。所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为增进理解而阅读,也是在刻意地选择高于目前认知水平的书籍中学习。

  • 获取资讯:虽然获取资讯也是种学习方式,但不要止步于获取资讯
  • 增进理解:要为了增进理解而读书,从作者观点中启发思考和理解
  • 消遣娱乐:与本书主旨无关

读书应该「主动阅读」去自我发现式地阅读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第一种的无知是连字母都没学过,当然无法阅读。第二种的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

所以,为了避免陷入「1 年如何读 100 本书」、「25 岁前必读的 50 本书」低质量阅读的焦虑中,作者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定义是为了那些把读书的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的人而作的。如果同意这个观点,那随我继续看下去。

读书和学习是共通的,分为两类:指导型学习和自我发现型学习,之间的差异在于:在主动和被动间调用自我感官和意识上的不同,指导型学习更立足于教导者,依照教导而行事,而自我发现式学习基于自我思考本身。但本质上都是不错的学习方法,虽然作者更趋向于「主动阅读」,但更可能是为了点出「主动阅读」的重要(详情见段落四)。

  • 指导型 / 辅助型:由导师指导,依照教导学习
  • 自我发现型:追求理解和思考,自发地进行观察、记忆、联想

主动阅读的技巧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分析。其中,「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还必须运用他的感觉与想象力。一个人必须「观察」,「记忆」,在看不到的地方运用「想象力」。不难发现,关于学习可以引申出「如何长期记忆」、「如何提问分析」等等议题,但在本书中,作者对应主动阅读的技巧更在于:在阅读中,思考。

作者提出了「主动阅读」的方法,核心思路就是:带着问题去阅读。虽然这句话很老套,但有时候越是简单的逻辑,越能揭示底层逻辑。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2) - 图2

具体是:

  1. 这本书在谈些什么?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是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检视阅读)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论点,得出作者想要传达的讯息。(分析阅读、检视阅读)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分析阅读)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意义?

可以看出,关于本书的读书笔记也是按照这个模板写的。如果你也认为有用,可以将本文作为示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