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平庸哲学,挫辱竟是人生最大的动力 | 推荐《曾国藩传》

全书最打动我的是曾国藩对待人生的态度——尚拙。我们可以说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有不屈的毅力,敏锐的洞见力,被人赏识的机遇等等。但这在曾国藩身上「有」,却也没有,我看到的是一个遥远又生动的人。他科举落榜七次,他写日记偷懒报流水账,他也有极强的精神洁癖,天生资质平庸如同你我凡人一般。我不觊觎他补天填海的能力,但以「尚拙」的人生哲学宽慰我:30 岁,而已。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 图1

一、本书在谈什么?

本书围绕曾国藩的个人心路历程,反应在晚清政府的大环境下,个人意志与环境之间的失位。从历史环境中看,曾国藩的一生都在挽救国家、补天填海,而在垂暮之年,却以郁郁而终的悲剧收尾。从个人精神成长角度来看,作者给予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评价。以贯穿他一生的人生哲学——「尚拙」,在政治军事生涯上披荆斩棘,在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悔大悟间完成脱胎换骨,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想要通过曾国藩来展示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中国式的力量」,并希望从曾国藩的个人历程中,给到读者个人成长以启发意义。

三、这本书对我有什么意义

看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是可以通过实心实意自我提升的过程,能够实现别人难以企及的地步。

四、论点精选

结论:如果学习不得法,需从学习思路中突破,并需求改变。

摘抄:其实曾国藩之所以屡次失败——七次科举之痛,主要是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曾国藩开蒙后,很长时间内是由父亲曾麟书亲自教授。曾麟书读书很笨,教育方法也十分落后,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

结论:笨拙之人的优势

主旨:其一,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其二,挫折经验多,抗打击能力强。第三,不懂取巧、不走捷径,刻苦钻研,做事不留死角。

关联:第二点,笨拙之人挫折经验多并不是抗打击能力强的必然条件。看上去,是由于曾国藩的成就而反推的,说明曾国藩有很强的逆商。

结论:每日反省的作用就是记录细节,通过细节来改变自己

摘抄: 唐鉴教曾国藩,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主旨: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关联:当看到曾国藩向友人唐鉴请教并通过写日记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有迷茫、偷懒、记流水账的问题,顿时整个人物都鲜活了起来。「他也是像自己一般的普通人啊。」当人们下定决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计划那般,即便圣人也需要不断调整并克服各种各样的内外因素后,或成功,或失败。

结论:目标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乃至行为做事密切相关

主旨: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摘抄: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结论:曾国藩修身十二课

(1) 规则一:早起

(2) 规则二:静坐 (冥想)

(3) 规则三:每日读书,「读一不二」。即,「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关联: 《认知天性》中提到:「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就可以轮换接触不同的问题和解法。」这个论点与曾国藩的阅读规则有出入,而我更加认同 《认知天性》的方法。 曾国藩将「读一不二」作为家训的目的并不是字面意思的「读完一本书后才能读第二本书」,而是勉励兄弟不要随意读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认知天性》认为穿插学习更能够进行主题阅读并有效考察自己去检索真正的答案。

(4) 规则四:谨言。——有历史局限性

(5) 规则五:节欲保身。——有思想局限性。现代可理解为注意健康

(6) 规则六:每日记笔记,「日知所亡」

(7) 规则七:每个月做文章。

(8) 规则八:练字

(9) 规则九:夜不出门。——有历史局限性

结论:如何判断一个好的领导?

摘抄:道光皇帝之所以重用穆彰阿这样听话顺从的人,主要是因为「虑大权旁落,必择谨畏之士,使之佐治,故一时才臣,半遭废斥」。就是说,因为怕大权被别人抢去,所以他故意用穆彰阿这样没什么能耐的人,生怕太有能耐的人,自己治不住。这就如俗话所说,是武大郎开店,用的都是不如自己高的人。

关联:如何判断资质平庸并没有魄力的领导,就看他的手下有没有特别有能力的人,没有能耐,同时没有胸襟的人通常是容不下优秀的人才的。如果你刚好处在这种环境下,是时候思考一下,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结论:一个人的声望是晋升的重要基础

关联:你有多少能力,看你手下能有多少人为你所用

结论:挫辱是人最大的动力

摘抄:一心想首战必胜的曾国藩,迎来了首战惨败。

主旨:成事要具备试验精神。曾国藩身上有着突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凡事总愿意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勇于尝试,勤于尝试。做事讲究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特别强调要「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

主旨: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

主旨:曾国藩能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曾国藩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他做事却非常高明。曾国藩的高明,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就是建立在最简单的只有「1」「0」两个数字的二进制基础之上的吗?

关联:曾国藩戏剧性的「首战失败」反而是成就他的动力。曾国藩的成功之法并无奇特之处:一是具备亲力亲为的试验精神。二是懂得总结错误,坚韧不拔。三是,就是能潜心思考,对事物不留死角地深入思考。说他笨到极致就是聪明,也就是将做事的方法形成理论,通过这些理论付诸实践,根据规则来解释方法。在这基础上,找出要害,把握关键,并且总结经验和教训。

结论:每次失败都是人生的财富,但需要去总结吃透

主旨: 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这个代价。

关联:我一度觉得「反省」一词太过负面,为什么不能记录一些成功之事呢?今天读《曾国藩传》时,对「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这句话有了感触——重要的不是通过反省来记录正面或负面的内容,而是自己在对失败的观念上过于负面,所以有些许避。

结论:制度的作用

主旨:曾国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保卫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要求,但曾国藩通过制度使它变成了符合下属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结论:事物具有两面性:慎独所带来的自命清高

摘抄:曾国藩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摘抄:曾国藩阅读罗汝怀的来信,反复回忆既往,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关联:习惯自省者通常也容易换上自命清高的问题,太过执念于自身所向,看不上体制里的圆滑、讥诈,以至为人处事过于刚直缺少变通。从我自身来说,太过按部就班,强烈的道德感以至自我约束过度,缺少情商变通,跳脱思维观物的方法。

摘抄:面对自身的问题曾国藩是如何做的?

(1) 曾国藩写下了这样的自箴:指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2) 那么怎么做呢?也是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

结论:什么是战略?

主旨: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结论:和光同尘,并不能网罗英才,为己所用

摘抄:曾国藩原「以忠诚为天下倡」,以为仅凭忠义相激,就可以让部下出生入死。但阅历既久,才发现真正的抱道之士并不如他想象中那样多。曾国藩认识到「不妄保举,不乱用钱」,则「人心不附」。只有诱之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网罗天下英才。

摘抄: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

结论:凡做大事,大的环境因素占一半,人的力量占一半

结论: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改变,但需要时间

主旨:曾国藩的自傲、清高、蛮干的性格缺陷一直伴随他半生,直到当咸丰皇帝罢了他的军权后,蛰伏两年,才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性格改变。

关联:性格的影响因素很大,若非大彻大悟,其实很难改变。对于性格改变,急于求成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