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 web3 了,我们的想象力好像更容易达到瓶颈。

今天故地重游,来到老家图书馆,借了几本在学生时代常读的杂志,读了一篇,感受颇深,借此机会,聊聊在当今代的阅读,比以前少的一些味道。

我发现如今变得非常缺乏耐心,没空写诗,没空画画,没空去做一些让自己达到心流状态的兴趣爱好,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缺乏耐心、想象力匮乏是致命的。

排版信息密度带来的联想

在杂志的排版中,我们想要定位到某段话是容易的,我们会记住某个内容所在的大致位置,很快的定位到它:
当阅读到右下角,可以眼睛一扫回到左上角来看想起的某个内容;在移动端的阅读中,我们需要上下翻动,很难定位。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 PCG 排版优于 UCG 的平均水准。

image.png

输出是另外一种输入

在阅读纸质信息的时候,随手抓只笔,写写画画,相比起应用之间的切换,是低成本的。当然,电子信息阅读也有太多好处,各种各样的快捷键,copy,翻译,收藏,除了画画一切都极为方便(iPad 可以使用 Apple Pencil)。

沉浸而不是打扰

我认为人是天生多动的(或者说是好奇的),在洗澡、发呆、思绪紊乱的时候,经常会漫无目的的四处看看,在纸质信息中,表现在我们可能对版面中的某一张图或者一段话进入想象;而在屏幕上,这样的情形会少很多,当我们漫无目的时,通常有一些群消息、应用通知、订阅提醒来阅读公众号视频号和推荐文章。

从目录中挑选,而不是随意刷读

最早,我们看报纸杂志,刊登什么就读什么,选择就那么些,之后互联网兴起,有了 RSS ,我们将各大 blog 订阅到自己的阅读清单,如今我们有微信公众号,各种中心化的平台,又要分散阅读,更令人无语的是,他们都无目录,不是知识库的结构,只是一个毫无感情的时间倒序列表,最多再有个特别关心功能。

从目录中挑选喜欢的专题,再翻页,读完,充满仪式感,好像就是经过再三选择的文章,自己更容易读完一样。而群里看到的,反而没那么想读,不知道是标题党太多了,还是排版不好看,还是叙事不好,就没什么读的欲望…

如果说公众号的历史消息列表是目录,那么它的信息密度太小了,没有人会每条目录都加一张大图的。

搜索原本是信息化时代最常用的功能,在纸质信息上是无法被满足的,然而 web2 的时代,每个平台都各自做搜索,而且搜索引擎的能力相差巨大… 我无法从我订阅的内容中搜索想要的东西,知识库的功能再次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