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WechatIMG42.jpeg

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

大概是年关将近,让我不得不直面时间带给我的焦虑,又或者是工作闲了下来,没有了外力的驱动,自己一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总之,近大半个月的时间都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而这篇月度总结又一次拖到了 2022 年。

中间还有一篇关于投资对我生活影响的文章,写了大半天还没有写完,竟不了了之,接着还有关于 2021 这一年的年终总结,不知道能不能在年前完成。

还是先回到刚刚过去的 12 月吧。

集中隔离体验

今天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周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殊,那就是这是 2021 年的最后一个周二。

“上周刚把手头要紧的工作搞完,接下来该做点什么事情,不然周报没有东西可写就尴尬了”,我一边边刷牙一边在脑海里嘀咕着。

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提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钉钉消息,在那一瞬间,我幻想着是不是今天要在家上班了。

但事实是因为同事中有一个密接,而我们不仅要去公司上班,还要带上洗漱用品,未来两天在要在公司进行集中隔离观察。

我随手装了点东西就出发了,心想就住一晚,随便对付对付就过去了。出了地铁站看到一哥们,好家伙,光褥子就带了两条,心想,大意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心情上的感受。

疫情起起伏伏已经两年,而此刻是我离它最近的一次,在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敢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安全(有点押韵是怎么回事😂)。

其次是来到公司后才明白,隔离两天是要第三天下午才能回去,那就意味着要在公司睡两个晚上,可我连个毯子都没拿,真是太刺激了!

好在公司后续的安排还是比较到位,三天统一订了饭,也采购了毛毯和睡袋,算是去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即使如此,情绪的影响加上工作上的空档期,我整个人都浮躁了起来,于是一天的作息变成了这样。

7:00 ,趁着大多同事还在睡觉,起来去洗涮一下。接着吃个早饭,回到工位,补觉。

9:30 - 10: 30,这个时间段会大概就醒了,打开电脑开始神游,我反正不记得我当时都干啥了,唯一确定的是没干活。

11:30, 午饭来了,吃饭,补觉。

13:30, 开始神游。

17:30, 吃饭,吃过饭可能会跟同事聊聊天,然后开始神游。

24:00,睡觉。

整体就四个字,浑浑噩噩,一天啥活没干,还感觉累得不行。

还有一些事情要吐槽一下。

第一,半夜三点,被敲键盘的声音吵醒,真的要命,论卷,我真输得太彻底了。

第二,核酸检测只能捅鼻孔,可能是怕捅的浅影响检测效果,感觉要从鼻子直接捅到我眼睛里,真酸爽一整天。

但好在最终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也感谢为此忙前忙后的同事和医务工作者,相比他们的辛苦,我的这点情绪显得有些矫情和幼稚。

周四解封的下午,正好连上元旦假期,让这三天的不愉快得以抵消,那就把这次隔离当做告别 2021 的一个仪式感吧!

希望 2022,疫情消失!

观影与读书

《城南旧事》

比起这部电影,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剧中的那句名场面——「你是来拉屎的吧?」。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城南旧事这个四个字在我印象里是济南经十路边的一家同名酒店,当时公司在那里开过年会。

电影的具体简介可以查看百度百科,感觉概括得很好。

整个电影看完,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复杂的。

其中包括对活泼可爱善良童真的小女孩英子的喜欢、对秀珍与妞儿命运的唏嘘、对宋妈遭遇的痛心以及对英子父亲去世后英子童年也随之结束的心疼。

如今的我对童年的很多记忆都逐渐模糊,但有一些场景时常在脑海浮现,但我又分不清这到底是梦还是记忆,也没有人能告诉我。

那时我应该有个五六岁吧,母亲想要带我离开那个父亲,母亲就拉着我一直沿着火车铁轨在走,我也不知道要去往哪里。

那天风很大,随随便便就能吹透我单薄的衣服,似乎马上就要下雨,或者已经有雨点在滴答了,火车鸣着长笛从我眼前呼啸而过,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火车,火车真长啊,我不由得感叹,可我又冷又饿。

直到后来遇到了一位应该是铁路巡逻的人员,看到我冻得惨兮兮的,赶紧把我们拉到他们的站岗亭子里,煮了一碗面,真的太香了,我狼吞虎咽顾不得叔叔问我问题。

我的记忆也在吃完那碗面之后戛然而止,总是,我肯定是还活着,可城南旧事中的秀珍和妞儿,却在一声火车鸣笛之后,永远的离开了,我想,我真是幸运的。

我始终是相信这个世界上好人是更多的,因为我感受过很多陌生人给的温暖,那个叔叔给我热的那一碗面,就是我记忆中最早的一处。

《闻香识女人》

这个电影很经典,但因为名字,我一直没有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依靠特殊本领猎艳的爽剧。

这部电影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 —— 「每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总是知道怎么走,毫无疑问,我知道,但我从来不走。为什么,因为太 TM 难了」。

此外结局颇令我意外,我本以为男主是一直在鼓励青年说出这场恶作剧背后的始作俑者,后来才发觉是自己格局小了,是我的思维被限制住了,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规则本身。

权威应该去努力追求真相,而不是对一个无辜的目击者施加压力,每个人都有权决定是否告诉大家真相。

《大空投》

算是一部投资者的爽剧。

那些即使面对所有人的嘲讽,却依旧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并拥有严密的逻辑判断能力的人,注定只是少数。

也正印证了我一直坚信的那句话:「你没办法做着大多数人都做的事情,试图得到少数人才能取得的成就」。

《盗月社》

「盗月社食遇记」是 B 站有名的美食区 UP 主,但我觉得他们更应该属于生活区。

他们的视频里,美食反而是次要的,最吸引人的是伴随吃饭这件事发生的故事,了解美食与当时的风俗习惯,认识形形色色的饭店老板和路人,与好朋友饭桌上热闹喧嚷的氛围,这是吃饭这件事所带来的烟火气。

如果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独自一人在高档的米其林餐厅吃顶级大厨的稀有食材,或是与三五好友坐在混乱热闹的街边烧烤,我必定是选择后者。

除了特有的烟火气之外,盗月社的温暖也时常会打动我,每年去山区看望那对爷爷奶奶时,切切实实的会挑动到人内心的心弦,不时鼻酸。

希望他们能越来越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温暖与爱。

《邻家的百万富翁》

看到很多大佬安利过这本书,它讲述的是百万富翁不为人知的一面。(注:考虑到时代和币种上的差异,书中的百万富翁可以代入到现在国内除去自住房之外还拥有至少千万财富的人)

当我们听到千万富翁这个词的时候,可能是觉得这个人要么是很能赚钱,或者生下来就很有钱,甚至会想到可能是中彩票了。

但我们很难去相信,更多的千万富翁,既没有巨量遗产,也没有开公司创业,就只是通过勤勤恳恳的打工,开源节流加投资来完成资产积累。

我们每天看到的是某某明星拍一部电视剧片酬过亿,某某富二代挥金如土,某某主播逃税漏税数亿,而各种平台和影视剧也时刻在向我们展示有钱人在过一种如何奢华精致的生活。

然后很多人沉醉其中,用奢侈品和高端消费来让自己感觉人生得到了极大的享受,仿佛自己一下子就迈入了富翁阶级。

影视剧中的生活存在吗?确实存在,但那绝不是大多数千万富翁的生活。

过着那种生活的大约有两类人,一小部分是亿万富翁,他们完全承担的起那种生活,而更多的是后一种,拥有着高收入,并觉得这种高收入将会长伴一生,他们将收入的绝大部门都用来维持这种生活,甚至将自己搞得入不敷出。

可大多数的千万富翁,可能就在你的邻居之中,他们不会住豪华别墅,不会有多辆百万的车停在车库,也不会每天出入高档餐厅消费,他们和我们一样,一样生活。

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会选择去街角不起眼的餐馆吃饭,他们一辆车会开很多年、他们不会花太多钱去买奢侈品,他们只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比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陪伴家人,去欣赏风景,追求理想。

闭上眼睛想想假如自己拥有一千万,你会做什么呢?可能很多事情,没有一千万你一样可以做。

其他

一些值得一小提的事。

  • 周末与好友相约钓鱼,空军而归。
  • 在小区喂流浪猫时遇到了一直在给流浪猫投喂的阿姨,去阿姨家里做客聊了聊天,这是在上海第一次去陌生人的家里。
  • 感冒了一周,后悔没有早点拿药。
  • 可能工作太闲,突然开始执迷于看车,于情想买一辆车,于理现在买车不值当,害,都怪我太穷了…..
  • 周末约朋友消费了一把,虽然就吃吃饭泡泡脚,但偶尔不在乎的花花钱,发现还是可以对自己好一点的。
  • ……..

    本月的碎碎念

有时候看到一段话,听到一个播客,会有一些短暂的表达欲,索性将他们记录下来,有些会随手发到微博。

12-02

我反思自己讨厌上班的几大原因:

  • 地点不自由
    • 很少有陪伴家人的时间
    • 必须在一线城市导致生活成本比较高
    • 很少有和好朋友相聚的时间
    • 开放工位,周围的都是同事,私密性较差,比如我就没法坐在工位上写这些东西
  • 时间不自由
    • 没办法按照自己的状态来选择工作时间,比如说上午我比较喜欢思考,下午比较喜欢工作
    • 做五休二的作息,使得每个周末都会天然的选择多巴胺的享受而不是去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遇到突发事情就要请假,而很难进行时间协调。

在上述所有的原因中,我发现自己最在意的就是地点的自由,甚至当地点自由问题解决之后,时间自由的带来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所以,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在 2024 年实现办公地点自由

12-10

听一些大佬的播客或者读一些名人自传等,都能让我更客观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有人都曾经或正在和自己对抗,认为自己这里不好,那里差点意思。

但并不存在一直开挂的人,也不是说你拥有了某种性格,某些特质,某种习惯,就能变成世俗中成功的人。

我们很多时候会用结果去倒推原因。比如 A 一直坚持早起跑步最后获得了成功,大家会说是自律让他变得成功,但还有很多人,生活并不规律,依然可以成功。

这种认识能让我减少很多时候对自己进行无关紧要的责备,比如早晨睡了一个懒觉,拖延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说错了什么话等等。我之所以会感到自责,就是因为我在拿自己和理想中的人进行比较,而理想中的那个人,更像是家长眼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诚实的面对自己,客观的看待他人。

12-11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都会根据现状构建自己主观下的历史。

所以忘掉过去吧,不再试图给现状寻找借口,改变就从当下开始。

读《被讨厌的勇气》感悟之一。

12-11

如何理解「明白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首先要定义什么叫明白,并不是说你知道这句话就可以说自己明白了。

就像我们小时候背诵诗词,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小时候我们知道这些句子,但只有当我们真正长大远离故乡时,才能明白这些诗句在表达什么。

所以知道一个道理,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

只有当你把一句话记在心中,并不断地通过实践去验证后,才能说,明白了这个道理。

当然,我们不需要去实践所有的道理,不现实也没必要,只要拿出其中一两个,认真践行的过程中,很多其他的道理也能得到体会。

12-13

”汪教授,你的人生中有重大的变故吗?这变故突然完全改变了你的生活,对你来说,世界在一夜之间变得完全不同。
”“没有。”
“那你的生活是一种偶然,世界有这么多变幻莫测的因素,你的人生却没什么变故。
”汪淼想了半天还是不明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嘛。”
“那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偶然。”
“可……多少代人都是这么平淡地过来的。”
“都是偶然。”
汪淼摇头笑了起来,“得承认今天我的理解力太差了,您这岂不是说……”
“是的,整个人类历史也是偶然,从石器时代到今天都没什么重大变故,真幸运。”

—— 今年可能又要在上海过年了

12-19

财富和权力不会让人变好或变坏,只会让人变得更像他自己。

12-22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学会筛选自己的信息来源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否则我们的注意力会被各类 App 精心设计的垃圾信息耗尽,比如微博热搜,知乎热榜,B 站热门……

12-22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我收到手机推送的一条新闻,随手打开阅读,在读完以后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立场,此时我想点开评论区看看大家的想法。

在点开之前,我预期的理想情况是评论里有很多和我有一样想法的人,这样我会觉得自己的思考得到了共鸣,然后愉悦的收起评论。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当我打开评论区,会看到各类信息,有赞同,有反对,有中立,有猜疑,有阴谋论,还有借机打广告和打拳的营销号……

一时间我像是来到了角斗场,愤怒,不解,嘲讽,我的情绪无意间被调动起来,我不停的刷新列表,看到认同自己的言论就觉得开心,看到不认同的就感觉气愤。

有时当我退出评论放下手机之后,这种情绪依旧不能消失,心里还在想着这些人怎么能这么说话,他们真是不可理喻。

更甚者,到了夜晚关灯躺在床上的时候,想起那些评论浮现在脑海还是会感到气愤。

上面的场景无数次在我生活中出现过。

我一直都明白不要与别人争论,因此我极少发表评论,但我没有意识到,观看其他人争论,也是会不自觉的代入自己的想法,相当于是用自己的意念去参与,同样是一件损耗很大的事。

直到昨天晚上我仔细思考这件事。

「都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且绝不会动摇的两方,却都在试图去动摇对方的信念,试图证明自己才是掌握真理的一方。」

然后呢?有多少人会认错?我从来没见到过。

这是一个双输的游戏,每个参与者都付出了自己的情绪、时间和注意力,只能带给自己不开心的一天,甚至可能影响到周围的人。

大家都能感觉到现在网络戾气很重,但现实还是那个现实,我们很少会看到有人会因为和某个陌生人意见不合在马路上吵个半天,也少有人整天叫嚷着仇视男性仇视女性仇视婚姻。

我甚至觉得,各类新闻下面的评论区没有必要存在,或者需要设置更高的门槛,减少个人的情绪宣泄。

当然,我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我会尽量少地关注时事新闻,且时刻警惕自己避免陷入评论区的争论。

12-22

我理想中的人生状态大概是这样的:

  1. 生活中 80% 的快乐能够不依赖人为创造的外物得到。
  2. 在任何时刻都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死亡。
  3. 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变得更好而非更糟。

待补充。

最后

年终总结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