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才意识到学会提问的重要性,幸运地是在进入职场前发现,还不算晚。
读这本书的契机
留学课堂上丹麦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加活跃,大家都很踊跃地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小到大国内的环境好像提问的人会相对少些,而且往往是一些优秀的同学才会进行提问,自己也有提问难、发表观点更难的情况。
这是因为聪明和优秀的人总是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吗?
问过身边的一些朋友,发现或多或少也有这个现象,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或者说思考的深度似乎不够,所以无法和老师以及班上优秀的人同步,从而无法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仅仅用自己不够聪明来概况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未免感觉太过草率了,那么普通人和聪明人思维方式真正的不同在于哪里呢?我们如何通过学习改善?
思考
普通人和优秀的人在哪些行为习惯上有所不同?
如何改变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
读前自己的答案(简单的经验总结,正确的废话,还摸不到底层T T)
- 敢于提问和质疑
- 充满好奇心
- 耐心和专注
本书的答案:提问式思维Question Thinking
- 爱因斯坦:“质疑一切。”
- 爱因斯坦:“我们不能用产生难题的那套思路来解决难题。”要解决难题,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提问,否则我们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得出同样的答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 罗马尼亚剧作家尤金·艾里斯柯:“为我们带来启迪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提出的问题。”
What
书的主题:培养提问式思维,改变提问,改变思维;改变思维,改变结果。
Question Thinking(QT):一套工具体系,通过巧妙地提问来转变思维、行动和结果。其中,提问包括我们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及向他人提出的问题。
Why
提问实质上在设定我们的行为,并决定了可能的结果(问题推动结果)
每个问题都会将你的思想带向不同的方向,而各个方向又会对优先重点、日常行为和达成目标的策略产生不同的影响
How
关键:
- 能分辨得出评判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区别;
- 通过“选择地图”快速转化角色和问题。
评判者vs学习者
评判者和学习者如何思考问题
“评判者有两张脸,一张脸批评我们自己,另一张脸批评别人。两张脸批评的结果也许貌似很不同,但都是从我们思维中同一个评判、批评的起点而来的。”如果我们把评判者心态用在自己身上,比如问一些诸如‘我怎么如此失败’的问题,我们会挫伤自己的自信心,甚至会感到很消沉。另外,如果我们将评判者心态聚焦在别人身上,问自己‘为什么我身边的这些人都这么笨,这么让人恼火’,我们会比较容易气愤、怨恨、充满敌意。
学习者和评判者心态对照表
疑问:学习者听起来是挺温和的,但领导必须坚定、果断。领导必须看起来很严厉,能处理棘手的事。做好一个学习者如何能帮我做到这些?
学习者也可以严厉,面对决策也可以坚如磐石。 但是‘学习者严厉’与‘评判者严厉’有一个重要区别。两种立场,你都可以完成工作。然而,学习型领导所展示的严厉,可以培养忠诚和尊重,并激发合作和冒险精神。 评判型领导很可能会在他们周围的人群中造成恐惧、不信任和冲突。
改变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核心在于转换能力
转换能力才真正把你置于掌握改变的高座之上。能不带评判地观察自己的评判者,然后提出转换问题。 既有转换的意愿又有转换的能力,其结果不仅会带来改变,更能让我们的改变具有可持续性,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分分秒秒都在向自己提出学习者问题。转换的心态确实能赋予我们新的视听。
ABCD选择法
A 觉察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状态吗?这样有用吗?
B 深呼吸我是否需要退后一步、停一停,用新的视角来看这件事?
C 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其他人、事情本身)?我遗漏了什么?
D 决定我的决定是什么?我选择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