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大搜车待了将近 6 年,迎来了职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期:

    • 面临 Node.JS to Java 后端的技术转型,相当于又从零开始积累,但长远看这是必须的
    • 公司杭州业务大幅紧缩,缺乏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
    • 同事和上级一波波的走,建立信任关系的成本越来越高

    想明白自己到了该换工作的阶段,于是在年初给自己定了下面的的计划大纲:
    image.png
    吃了些技术转型和高并发实践经验缺乏的亏,一路坎坎坷坷最终幸运的拿到了有赞的 offer,接下来要加速积累在 Java 后端领域的经验了。

    与内耗型人格的对抗

    记得从高中开始,就陷入了数学考试短路症,好多事后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的数学题,考试时经常大脑一片空白,会把宝贵的考试时间浪费一部分在纠结 “为什么大脑一片空白” 这种无意义的事情身上,今年在宇宙厂的算法题环节,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记得学生时代面对这种懊恼窘境的做法是:逃避。比如,我经常会把数学作业放到最后去做,也不愿花太多时间把短板补齐,最后慢慢演变成了害怕失败。

    现在想想,真没必要再想想了,日常打好基础不逃避,多将自己置于竞争环境,当本来看起来紧张得不得了的事情,变成稀松日常,那也没得什么大不了的了。就像 9 月的一个小记说到的那样:

    1. 最近越来越有一种做事的直觉:
    2. 先躬身入局,而后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3. 相反,犹犹豫豫,内耗型人格是大忌。

    作为程序员应有的品质:热情、诚实、技术能力

    当我背面试八股背得生无可恋的时候,看到了极客时间对周伯通大佬的采访,他提到了优秀工程师的3个特质:热情、诚实、技术能力。

    关于热情和诚实,我无法保证所有人看起来是的,但我敢肯定自己骨子里是这么一个人。接下来要做的是,保持对技术的热情,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瞎 BB。

    关于技术能力的提升,到了选定一个方向(例如目前 Java 后端)进行深挖的阶段了,没有多少机会再做一次技术转型了。

    为 2022 年立下几个 FLAG

    工作搬砖:

    • 每月输出一次分享
    • 完成系统性的业务和架构梳理,并落成文本形式
    • 完成一次晋升

    技术成长:

    • 思维体操:每日随机一道算法题
    • 开源社区:日均投入 1 个小时以上,朝着 Apache Committer 努力

    日常生活:

    • 每个月至少完成一次家庭短途旅行
    • 完成 “闲居林下” 的生活记录
    • 每 4 天完成一次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