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年度总结

  1. 2015年末总结
  2. 创建于 2016-01-04 15:01:49

“浮躁”是过去一年的基调。

2015经历了创业失败、毕业、应聘第一份正式工作,一切都来得很快,在冲动和被动中前行。
关于“创业”,其实自己都不确定那算不算一次创业,虽然是自己的idea,也是自己把产品从0做到了1,但从始至终。对于技术以外的东西,没有任何兴趣,当然一夜暴富的想法除外。后来,退出了这场创业。现在还时不时有人提起那段往事,但内心慢慢也看淡了许多,或许我只是想做个好玩的东西,就像个geek一样,而不是创业。面对资本、世故,我还显稚嫩,这一场过后,自己踏实了很多。

后来有一场短暂的初创公司的实习之旅,七月份毕业后,面对松散的团队,内心是惶恐的。仗着项目经验,信心满满的去面试了几家大公司,结果100%卡壳基础知识轮,这才明白,自己的技术是做得多轻浮,静下心来,默默的补了一个月基础知识。

8月是今年的一个分割点,纠结好久投了一份简历给芋头,投完很不是自信,半夜爬起又补发了一句,说道,自己基础还太薄弱,不想浪费来之不易的面试机会,等以后准备好了再来。没想到头哥居然回复我了,说他对应届生更加看重的是成长空间和技术热情。当时没多想,就回了句,“从未怀疑过自己对技术的热情,我想试试”。

这句话,也确实是大学四年的写照,热情是有,但更多的是浮于表面,浅尝则止。
来到大搜车后,幸运地坐在头哥工位旁边,开始面对远远比过去复杂得多的项目,当时的感受是面对着一个黑盒,无从下手。去尝试剖析这个黑盒成了这小半年的主旋律。
那时写完代码一上线,就感觉像是风筝断了线,当线上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排查的时候,会有深深的无力感,因为线上系统还没有一个完善的错误收集和性能监控模块。
利用空闲尝试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无奈宥于视野和基础知识,目前仅仅利用sentry实现了错误栈上传,12月份参加D2,听了QZone的日志收集方案,其中关于按请求和用户聚合的思路,准备在2016年实践下。

搜车的前端团队对新事物的吸收能力特别强,react、angular、web component、Flux等各种新技术都有被分享和实践。面对如此多的新事物,这小半年个人还是选择了坚持补node、javascript方面的基础知识,因为没有根基的大厦,风一吹就倒了。明年会选择性的尝试阅读几个框架的源码,感受下大师们的编程思想。对于流行框架,还是持需要才知道的态度。

对于2016年,希望

  • 对于node程序性能优化、线上集群监控、错误收集不再有心无力
  • 努力多赚点,存点小钱,准备人生大事
  • 学会享受每一个过程,工作、生活、旅行。
  • 把博客坚持下来。
  • 对女朋友好好好好好很多,争取得到5星好评

最最重要的是,2016年更加踏实点~~~

失望和希望

15年11月总结
创建于 2015-11-30 21:22:51

1)2015-11-15 21:26:12
最近不太敢去写代码,编程似乎一直停留在if/else。想写RESTFUL API SDK封装,想啊想,一个request网络库加一些结构化的配置,再加一个工厂函数,再加一些基础测试、性能测试,然后日后多加维护,似乎也想不出什么新意了。写的代码似乎没有了灵魂。
于是,害怕写代码,面对写下每一行都熟悉的代码,想问出个为什么要这样写,奈何眼界狭隘,思而不得。
下午听到大学几个朋友在beta咖啡讲Linux源码解析,就过去凑热闹。
大概记得讲了

  • 页目录、页表、内存之间的映射关系,
  • Linux源码内存初始化,进程fork的本质。
  • 还有线程和进程原理上的解释。

关于线程和进程,想起了朴大大的一句话,大概意思如下,面对线程和进程都不理解的人,没必要麻烦的打一堆比方去让其明白,一个写程序的人,这是编程的基础。然而,到现在我还真的不知道,
华哥说,当时他有一段时间也怀疑自己写的每一句代码,后来他选择了看更加基础和底层的知识,比如去阅读Nginx源码,Linux源码,去解答自己的疑惑。
以前自己也常说,编程是一种思想,语言只是一种实现工具,后来也听过很多大大也这么说,但思想的根基是什么,没人告诉我,所以似乎现在的我,也没有什么思想,语言倒是切换了很多门。
今天,有了一点点感悟,思想的根基是扎实的基础,具体点如,Linux系统的构成,内核源码剖析,数据结构,一些数学模型和算法;引爆思想的导火索,应该还是具体的需求,比如大数据分析的需求,恐怕现在只有BAT那种体量的公司才会有。
华哥举了个例子,说在他管理的一片机器集群里,有一次做了内核升级后,一些机器的Load抽风性的飙到满负荷。于是,他就给所有机器加了告警通知,然后不管半夜还是啥时候,一旦发现问题,立马ssh上去查证,然而很多时候,还没等连接上去,事故现场已经消失了。
后来,他们部门的一个女生也碰到了类似问题,但是她没有选择加告警的方式,而是统计所有机器的负载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然后再去统计相关的业务特征、机器特征、内核系统特征,然后进行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分析,最后当然解决了问题。
这或许就是一种由数学为基础、需求引导出来的思想,换做自己肯定也就是加个日志报错,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几台机器还救得过来,成千上万台呢?当然我还没有那种需求。
回归现实,面对现在的瓶颈,我能做些什么,先做好这几点吧,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成长。

  • 回顾下几种基础的数据结构
  • 至少从原理上理解线程和进程吧
  • 好痛苦,为什么我会觉得Linux软件这么难装,编译和包依赖,到底如何解决,能不能有一天能够愉快的装上自己要装的软件,出了问题,除了看报错,还能有哪些方面可以怀疑。
  • LintCode一周一题,要求很低很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