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
堆中每一个节点的值都必须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其子树中每个节点的值。

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大顶堆”。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小顶堆”。

image.png
其中第 1 个和第 2 个是大顶堆,第 3 个是小顶堆,第 4 个不是堆。除此之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来,对于同一组数据,我们可以构建多种不同形态的堆。

堆的存储

image.png
数组中下标为 i 的节点:

  • 左子节点就是下标为 i∗2 的节点
  • 右子节点就是下标为 i∗2+1 的节点
  • 父节点就是下标为 i/2 的节点

堆化heapify

堆化:插入,删除元素后,调整元素位置,让树维持堆的特性的过程。

堆化非常简单,就是顺着节点所在的路径,向上或者向下,对比,然后交换。

插入元素

以插入22为例:
image.png
向上堆化,比22小就交换,直到不满足条件位置。
image.png

code:

  1. public class Heap {
  2. private int[] a; // 数组,从下标1开始存储数据
  3. private int n; // 堆可以存储的最大数据个数
  4. private int count; // 堆中已经存储的数据个数
  5. public Heap(int capacity) {
  6. a = new int[capacity + 1];
  7. n = capacity;
  8. count = 0;
  9. }
  10. public void insert(int data) {
  11. if (count >= n) return; // 堆满了
  12. ++count;
  13. a[count] = data;
  14. int i = count;
  15. while (i/2 > 0 && a[i] > a[i/2]) { // 自下往上堆化
  16. swap(a, i, i/2); // swap()函数作用:交换下标为i和i/2的两个元素
  17. i = i/2;
  18. }
  19. }
  20. }

删除堆顶元素


数组空洞

向上补充元素会导致数组空洞
image.png

自下而上的堆化

改变一下思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最后一个节点放到堆顶,然后利用同样的父子节点对比方法。对于不满足父子节点大小关系的,互换两个节点,并且重复进行这个过程,直到父子节点之间满足大小关系为止。这就是从上往下的堆化方法。

image.png

code:

  1. public void removeMax() {
  2. if (count == 0) return -1; // 堆中没有数据
  3. a[1] = a[count];
  4. --count;
  5. heapify(a, count, 1);
  6. }
  7. private void heapify(int[] a, int n, int i) { // 自上往下堆化
  8. while (true) {
  9. int maxPos = i;
  10. if (i*2 <= n && a[i] < a[i*2]) maxPos = i*2;
  11. if (i*2+1 <= n && a[maxPos] < a[i*2+1]) maxPos = i*2+1;
  12. if (maxPos == i) break;
  13. swap(a, i, maxPos);
  14. i = maxPos;
  15. }
  16. }

插入删除的时间复杂度

一个包含 n 个节点的完全二叉树,树的高度不会超过 log2n。堆化的过程是顺着节点所在路径比较交换的,所以堆化的时间复杂度跟树的高度成正比,也就是 O(logn)。插入数据和删除堆顶元素的主要逻辑就是堆化,所以,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和删除堆顶元素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n)。

堆排序

建堆

排序

//todo

堆排序相比快排的缺点

堆排序数据访问的方式没有快速排序友好。

对于同样的数据,在排序过程中,堆排序算法的数据交换次数要多于快速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