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课中,我们讲了积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今天,我们来讲它的代码实现。
上一节课中,我们把积分赚取和消费的渠道和规则的管理维护工作,划分到了上层系统中,所以,积分系统的功能变得非常简单。相应地,代码实现也比较简单。如果你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那实现这样一个系统,对你来说并不是件难事。
所以,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并不是教你如何来实现积分系统的每个功能、每个接口,更不是教你如何编写 SQL 语句来增删改查数据,而是给你展示一些更普适的开发思想。
比如,为什么要分 MVC 三层来开发?
为什么要针对每层定义不同的数据对象?
最后,还会总结这其中都蕴含哪些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让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做到真正地透彻理解。
话不多说,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业务开发包括哪些工作?
实际上,我们平时做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无外乎有这样三方面的工作要做:接口设计、数据库设计和业务模型设计(也就是业务逻辑)。
数据库和接口的设计非常重要,一旦设计好并投入使用之后,这两部分都不能轻易改动。
- 改动数据库表结构,需要涉及数据的迁移和适配;
- 改动接口,需要推动接口的使用者作相应的代码修改。
这两种情况,即便是微小的改动,执行起来都会非常麻烦。因此,我们在设计接口和数据库的时候,一定要多花点心思和时间,切不可过于随意。
相反,业务逻辑代码侧重内部实现,不涉及被外部依赖的接口,也不包含持久化的数据,所以对改动的容忍性更大。
如何设计数据库
针对积分系统,我们先来看,如何设计数据库。
针对积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比较简单。
实际上,我们只需要一张记录积分流水明细的表就可以了。表中记录积分的赚取和消费流水。用户积分的各种统计数据,比如总积分、总可用积分等,都可以通过这张表来计算得到。
积分明细表(credit_transaction) | |
---|---|
id | 明细ID |
channel_id | 赚取或消费渠道ID |
event_id | 相关事件ID,比如订单ID、评论ID、优惠券换购交易ID |
credit | 积分(赚取为正值、消费为负值) |
create time | 积分赚取或消费时间 |
expired_time | 积分过期时间 |
如何设计接口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如何设计积分系统的接口。
接口设计要符合单一职责原则,粒度越小通用性就越好。但是,接口粒度太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一个功能的实现要调用多个小接口:
- 一方面如果接口调用走网络(特别是公网),多次远程接口调用会影响性能;
- 另一方面,本该在一个接口中完成的原子操作,现在分拆成多个小接口来完成,就可能会涉及分布式事务的数据一致性问题(一个接口执行成功了,但另一个接口执行失败了)。
所以,为了兼顾易用性和性能,我们可以借鉴 facade(外观)设计模式,在职责单一的细粒度接口之上,再封装一层粗粒度的接口给外部使用。
如何设计业务模型
最后,我们来看业务模型的设计。
前面我们讲到,从代码实现角度来说,大部分业务系统的开发都可以分为 Controller、Service、Repository 三层。Controller 层负责接口暴露,Repository 层负责数据读写,Service 层负责核心业务逻辑,也就是这里说的业务模型。
除此之外,前面我们还提到两种开发模式:
- 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
- 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
前者是一种面向过程的编程风格,后者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风格。
不管是 DDD 还是 OOP,高级开发模式的存在一般都是为了应对复杂系统,应对系统的复杂性。
对于我们要开发的积分系统来说,因为业务相对比较简单,所以,选择简单的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就足够了。
从开发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积分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独立开发,也可以跟其他业务代码(比如营销系统)放到同一个项目中进行开发。
从运维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将积分系统跟其他业务一块部署,也可以作为一个微服务独立部署。
具体选择哪种开发和部署方式,我们可以参考公司当前的技术架构来决定。
实际上,积分系统业务比较简单,代码量也不多,我更倾向于将它跟营销系统放到一个项目中开发部署。
只要我们做好代码的模块化和解耦,让积分相关的业务代码跟其他业务代码之间边界清晰,没有太多耦合,后期如果需要将积分系统拆分成独立的项目来开发部署,那也并不困难。
相信这样一个简单的业务功能的开发,对你来说并没有太大难度。所以,具体的代码实现我就不在专栏中给出了。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实现一下。
接下来的内容,才是我们这一节的重点。
为什么要分 MVC 三层开发?
我们刚刚提到,大部分业务系统的开发都可以分为三层:Contoller 层、Service 层、Repository 层。
对于这种分层方式,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很认同,甚至成为了一种开发习惯,但你有没有想过:
- 为什么我们要分层开发?
- 很多业务都比较简单,一层代码搞定所有的数据读取、业务逻辑、接口暴露不好吗?
你可以把它作为一道面试题,试着自己思考下,然后再看我下面的讲解。
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 分层能起到代码复用的作用
同一个 Repository 可能会被多个 Service 来调用,同一个 Service 可能会被多个 Controller 调用。
比如,UserService 中的 getUserById() 接口封装了通过 ID 获取用户信息的逻辑,这部分逻辑可能会被 UserController 和 AdminController 等多个 Controller 使用。 如果没有 Service 层,每个 Controller 都要重复实现这部分逻辑,显然会违反 DRY 原则。
2. 分层能起到隔离变化的作用
分层体现了一种抽象和封装的设计思想。
比如,Repository 层封装了对数据库访问的操作,提供了抽象的数据访问接口。 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设计思想,Service 层使用 Repository 层提供的接口,并不关心其底层依赖的是哪种具体的数据库。 当我们需要替换数据库的时候,比如从 MySQL 到 Oracle,从 Oracle 到 Redis,只需要改动 Repository 层的代码,Service 层的代码完全不需要修改。
除此之外,Controller、Service、Repository 三层代码的稳定程度不同、引起变化的原因不同,所以分成三层来组织代码,能有效地隔离变化。
比如,Repository 层基于数据库表,而数据库表改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 Repository 层的代码最稳定,而 Controller 层提供适配给外部使用的接口,代码经常会变动。 分层之后,Controller 层中代码的频繁改动并不会影响到稳定的 Repository 层。
3. 分层能起到隔离关注点的作用
Repository 层只关注数据的读写。
Service 层只关注业务逻辑,不关注数据的来源。
Controller 层只关注与外界打交道,数据校验、封装、格式转换,并不关心业务逻辑。
三层之间的关注点不同,分层之后,职责分明,更加符合单一职责原则,代码的内聚性更好。
4. 分层能提高代码的可测试性
后面讲单元测试的时候,我们会讲到,单元测试不依赖不可控的外部组件,比如数据库。
分层之后,Repsitory 层的代码通过依赖注入的方式供 Service 层使用,当要测试包含核心业务逻辑的 Service 层代码的时候,我们可以用 mock 的数据源替代真实的数据库,注入到 Service 层代码中。
代码的可测试性和单元测试我们后面会讲到,这里你稍微了解即可。
5. 分层能应对系统的复杂性
所有的代码都放到一个类中,那这个类的代码就会因为需求的迭代而无限膨胀。
我们知道,当一个类或一个函数的代码过多之后,可读性、可维护性就会变差。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拆分。
拆分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
- 水平方向基于业务来做拆分,就是模块化;
- 垂直方向基于流程来做拆分,就是这里说的分层。
还是那句话,不管是分层、模块化,还是 OOP、DDD,以及各种设计模式、原则和思想,都是为了应对复杂系统,应对系统的复杂性。对于简单系统来说,其实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就是俗话说的“杀鸡焉用牛刀”。
BO、VO、Entity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针对 Controller、Service、Repository 三层,每层都会定义相应的数据对象,它们分别是 VO(View Object)、BO(Business Object)、Entity,例如 UserVo、UserBo、UserEntity。
在实际的开发中,VO、BO、Entity 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字段,甚至三者包含的字段完全一样。
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重复定义三个几乎一样的类,显然是一种重复劳动。
如何定义数据对象
相对于每层定义各自的数据对象来说,是不是定义一个公共的数据对象更好些呢?
实际上,我更加推荐每层都定义各自的数据对象这种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 3 个方面的原因。
VO、BO、Entity 并非完全一样。
比如,我们可以在 UserEntity、UserBo 中定义 Password 字段,但显然不能在 UserVo 中定义 Password 字段,否则就会将用户的密码暴露出去。
VO、BO、Entity 三个类虽然代码重复,但功能语义不重复,从职责上讲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并不能算违背 DRY 原则。在前面讲到 DRY 原则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合并为同一个类,那也会存在后期因为需求的变化而需要再拆分的问题。
- 为了尽量减少每层之间的耦合,把职责边界划分明确,每层都会维护自己的数据对象,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交互。数据从下一层传递到上一层的时候,将下一层的数据对象转化成上一层的数据对象,再继续处理。虽然这样的设计稍微有些繁琐,每层都需要定义各自的数据对象,需要做数据对象之间的转化,但是分层清晰。对于非常大的项目来说,结构清晰是第一位的!
如何解决代码重复的问题
既然 VO、BO、Entity 不能合并,那如何解决代码重复的问题呢?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VO、BO、Entity 的设计思路并不违反 DRY 原则,为了分层清晰、减少耦合,多维护几个类的成本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有代码洁癖,对于代码重复的问题,我们也有一些办法来解决。
我们前面讲到,继承可以解决代码重复问题。我们可以将公共的字段定义在父类中,让 VO、BO、Entity 都继承这个父类,各自只定义特有的字段。因为这里的继承层次很浅,也不复杂,所以使用继承并不会影响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后期如果因为业务的需要,有些字段需要从父类移动到子类,或者从子类提取到父类,代码改起来也并不复杂。
前面在讲“多用组合,少用继承”设计思想的时候,我们提到,组合也可以解决代码重复的问题,所以,这里我们还可以将公共的字段抽取到公共的类中,VO、BO、Entity 通过组合关系来复用这个类的代码。不同分层的数据对象该如何转化
代码重复问题解决了,那不同分层之间的数据对象该如何互相转化呢?
当下一层的数据通过接口调用传递到上一层之后,我们需要将它转化成上一层对应的数据对象类型。比如,Service 层从 Repository 层获取的 Entity 之后,将其转化成 BO,再继续业务逻辑的处理。 所以,整个开发的过程会涉及“Entity 到 BO”和“BO 到 VO”这两种转化。
最简单的转化方式是手动复制。自己写代码在两个对象之间,一个字段一个字段的赋值。但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劳动。
Java 中提供了多种数据对象转化工具,比如 BeanUtils、Dozer 等,可以大大简化繁琐的对象转化工作。
如果你是用其他编程语言来做开发,也可以借鉴 Java 这些工具类的设计思路,自己在项目中实现对象转化工具类。
必须写 set 方法,该怎么办才好
VO、BO、Entity 都是基于贫血模型的,而且为了兼容框架或开发库(比如 MyBatis、Dozer、BeanUtils),我们还需要定义每个字段的 set 方法。这些都违背 OOP 的封装特性,会导致数据被随意修改。那到底该怎么办好呢?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Entity 和 VO 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都仅限在本层范围内。而对应的 Repository 层和 Controller 层也都不包含太多业务逻辑,所以也不会有太多代码随意修改数据,即便设计成贫血、定义每个字段的 set 方法,相对来说也是安全的。
不过,Service 层包含比较多的业务逻辑代码,所以 BO 就存在被任意修改的风险了。但是,设计的问题本身就没有最优解,只有权衡。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只能做一些妥协,放弃 BO 的封装特性,由程序员自己来负责这些数据对象的不被错误使用。
总结用到的设计原则和思想
前面我们提到,很多人做业务开发,总感觉就是 CRUD,翻译代码,根本用不到设计原则、思想和模式。
实际上,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现在,我就给你罗列一下,今天讲解的内容中,都用到了哪些设计原则、设计思想和设计模式。
总结这两节用到的设计原则和思想 | |
---|---|
高内聚、松耦合 | 上节课中,我们将不同的功能划分到不同的模块, 遵从的划分原则就是尽量让模块本身高内聚,让模块之间松耦合。 |
单一职责原则 | 上节课中,我们讲到,模块的设计要尽量职责单一,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这节课中,分层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更加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
依赖注入 | 在 MVC 三层结构的代码实现中, 下一层的类通过依赖注入的方式注入到上一层代码中。 |
依赖反转原则 | 在业务系统开发中,如果我们通过类似 Spring IOC 这样的容器来管理对象的创建、生命周期,那就用到了依赖反转原则。 |
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 | 在 MVC 三层结构的代码实现中, Service 层使用 Repository 层提供的接口,并不关心其底层是依赖的哪种具体的数据库,遵从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设计思想。 |
封装、抽象 | 分层体现了抽象和封装的设计思想,能够隔离变化,隔离关注点。 |
DRY 与继承和组合 | 尽管 VO、BO、Entity 存在代码重复,但功能语义不同,并不违反 DRY 原则。为了解决三者之间的代码重复问题,我们还用到了继承或组合。 |
面向对象设计 | 系统设计的过程可以参照面向对象设计的步骤来做。 面向对象设计本质是:将合适的代码放到合适的类中。 系统设计本质是:将合适的功能放到合适的模块中。 |
实际上,这两节课中还蕴含了很多其他的设计思想、原则、模式,你可以像我一样试着去总结一下,放在留言区说一说。
我的疑问:不明白上面表格中说的 “依赖反转原则” 的例子
重点回顾
今天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我们一块来总结回顾一下,你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1. 为什么要分 MVC 三层开发?
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以下 5 点原因。
- 分层能起到代码复用的作用
- 分层能起到隔离变化的作用
- 分层能起到隔离关注点的作用
- 分层能提高代码的可测试性
- 分层能应对系统的复杂性
2. BO、VO、Entity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VO、BO、Entity 的设计思路并不违反 DRY 原则,为了分层清晰、减少耦合,多维护几个类的成本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代码洁癖,对于代码重复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继承或者组合来解决。
如何进行数据对象之间的转化?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手动复制。当然,你也可以使用 Java 中提供了数据对象转化工具,比如 BeanUtils、Dozer 等,可以大大简化繁琐的对象转化工作。
尽管 VO、BO、Entity 的设计违背 OOP 的封装特性,有被随意修改的风险。
但 Entity 和 VO 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都仅限在本层范围内,相对来说是安全的。
Service 层包含比较多的业务逻辑代码,所以 BO 就存在被任意修改的风险了。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只能做一些妥协,放弃 BO 的封装特性,由程序员自己来负责这些数据对象的不被错误使用。
3. 总结用到的设计原则和思想
从表面上看,做业务开发可能并不是特别有技术挑战,但是实际上,如果你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做到透彻理解、真的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深挖一下,你会发现这其中还是蕴含了很多设计原则、思想和模式的。
课堂讨论
上节课中,我们讲到,下层系统不要包含太多上层系统的业务信息。
但在今天的数据库设计中,积分明细表中 credit_transaction 中包含 event_id,channel_id 这些跟上层业务相关的字段,那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呢?
我们经常说,修改和查询不要耦合在一个接口中,要分成两个接口来做。
赚取积分和消费积分接口返回积分明细 ID,这样的接口设计是否违背单一职责原则呢?
是不是返回 void 或者 boolean 类型更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