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29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认为记录每个阶段的想法是一件严肃而又值得做的事情。通常我们有不知何处来的信念,然后又不知何故失去了。弄清楚我们脑海中的信念,追究其来源,让往后的自己可以去思考为何执有,又为何失去,那该是一件好事。这件事儿当然不可能做的完美,也不可能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的认知受限于我们的教育,经历和思考活动,我们关注到的,意识到的东西,在我们过去的时间里早已经显现出来了。而我们要做的反思,所需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又来源于意识之外。我们的思考过程也受限于当前所受过的思维训练的层次。但是尽量吧,至少后来的我在丢弃一些信念的时候,可以多多考虑现在的我的想法。无论是觉得幼稚也好,过时也罢,至少这些想法不是无根之萍。

关于教育


人年少时接受的教育的的确确能影响一生。也许在人生很多阶段,个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教育的显式影响。但其实它们已经成为了底色,成为了个人价值判断的根基。某一天遇到价值判断矛盾的时候,这些年轻时代接受的教育就会发生作用。


长远来看,导致不同的人拉开差距的最重要的品质或技能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取决于下方技能和品质的掌握和贯彻程度:
1 掌握获取什么是“好”的技能,
2 持之以恒按照“好”的标准要求自己,
3 能排解内心冲突
教育解决第一点,在此基础上,第二点决定了个人实现的下限,第三点决定了上限


不同人做出的不同决策,排除掉人云亦云那部分,造成不同的原因还是在于,每个人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不同,也就是决策的假设不同。我们对同一事物的解释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因为立场原因,教育原因,或者其他个人经历的差异,导致我们在做决策之前,会有不同的假设。
这些假设没有对错之分。当与别人出现分歧时,优先考虑彼此的假设是否相同,不必追求假设的相同。如果不同,那相当于没有继续辩驳的基础。

关于读书


成功学的陷阱在于,它拔高了读者对同样努力能达到的产出的期待。它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前景,而这个前景是不准确,过于理想的。它会简化方法和难度,让人产生只要做到xxx就能xxx的错觉。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成年人应该认识到,没有某一个方法或技巧可以很大程度上,快速的,一劳永逸的改变现状。某些原则和方法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但他们无一不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并配合其他多种好的品格和习惯,才能有可观的产出。
在这一点上,再怎么强调“保持良好的状态”的重要性也不为过。


稍微谈论两句时局和政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技能,而将其表述清晰、完整有条理,才真正考较功力,因其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思考。
因此,不要试图简单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将它写下来,继续思考并完善。


单纯就某一事情本身做评价是比较容易的,总可以想到很多方法和角度去阐述和评价。
困难的是超出事件本身的思考,一种更加系统的,追求整体上更为合理高效的倾向。就比如一件事该不该做,除了事情本身之外,也要考虑到机会成本,也就是事情本身对其他事情的资源挤占。而在衡量多个事情的优先级的事情上,通常需要借助价值观层面的思考。


探讨一篇文章的观点的时候(尤其是文章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而不是做观点的综述和总结),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预设:不要求作者将一件事情考虑得面面俱到。相反,只要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我们将其就视为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解释的补充。我觉得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的观点是对事物的一种解释,不应该,也不能够作为和视为一件事物的完整描述。我们会考虑作者观点的可能性和正确性,并与现存的观点做对比,以此来丰富我们对这一事物或概念的认知。在作者强调其观点是对事物的完整描述之前,批评其观点的片面是有偏颇的。因为这会置作者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对事物的描述总要考虑他人的意见,采用趋于保守而力求中立的姿态。就像我们写文章,总是不得不加入一些“正确的废话”,比如:“当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xxxxx”,“以上是xxxx方面的解释”等等。

关于意义

王安忆在某次毕业典礼上说:“首先,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的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


就像某部电影里描述的,过去的科学家穿越到现在,震惊于人类没有殖民火星,向深空出发,反而将娱乐搞得风生水起。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很赞同科学家的想法,人类总是要发展科技树,往外发展。但是后面我又迷惘了。深究下来,发展科技(这里特指发展航天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让大部分人们度过一个平静娱乐化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妥呢?如果说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当前这种发展方式是不是也同样达到了目的?
这个问题不止是发展科技时要考虑的问题。政府行使权力治理社会的时候同样要考虑。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社会?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摒弃中庸之道,假设更极端一点:牺牲当代人的部分幸福,谋求子孙的幸福VS尽力满足当代人的幸福(996与国情);又或者,这个问题与幸福没有关系(那又跟什么有关系呢?)

再引申开来,探讨教育目的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从研究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帮助思考这个问题?

你怎么看待“元宇宙”的话题?


我们也许需要谨慎考虑那些除了工作找不出有意义的事情做的人的想法。。。如果说工作的目的是实现财富自由,那这种自由本身的真实性存疑。财富自由之后怎么办呢?如果一个人在财富自由之前,从未发现或实践过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那么自由之后大概率也不会有。

关于理性


理性不是万能的。
男人大多喜欢男频小说,而女人喜欢女频。有的人寻求突破学习思维方法,最后改变有限。在理性之上,思维框架和思维惯性起了决定性作用。而这是长期塑造的过程。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就是思维惯性的一个表征。
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是理性能完全解决的。一个人只能看到能力范围内的方面。一个例子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会发生180度转变,而转变前后这个人都可以对他的认识做出自认为合理的解释。之前的理由在后面不成为理由或者不显而易见了。说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只是描述了表象。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可能在一开始就正确的认识事物呢?如果不能,就不要对理性抱以太大的希望,似乎它才是唯一正确的解。



我们的内心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在打架。谁轻松,谁顺利,听谁的。不同阶段可能不同的小人胜出。不能认为尝试之后回到原来的轨道,就认为尝试是没有意义的。区别在于人会选择能不能,要不要付出尝试的成本罢了。尝试之后有些人会有更多心得体会,排除一些选项,又多了一些选项和路径。有些则心灰意冷,不再继续尝试。

关于学习


启动和保持意识的停留是一件困难而耗费精力的事情,因此我们不推崇频繁的切换注意力,因为这样会频繁执行意识启动的过程,而停留时间很短,效率很低。

因此,碎片时间的利用,即便不是一种有害的行为,也至少是一件操作难度较高的行为。想要做到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至少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力和强烈的目标驱动。至少光是知道“要利用碎片时间”这一点是不够的。因此我建议不如不要利用碎片时间。
当然,碎片时间刷手机也不是可取的做法。思考一下“连贯”,“正念”的理念,休息或专注当下是最好的选择,即所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经验是什么?
计算机领域中间件的设计原理就像生活中的大道理一样,通过理论学习任何人都能掌握。现实世界是个充满限制和妥协的世界,所谓经验就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将原理/道理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以及背后对应的能力。
那么,实施过程中真实遇到的问题,属于什么?
属于所谓设计与现实不对等(不匹配)。比如设计本身不够完善,并不与现实匹配(比如假设错误,这里不包括限制因素);又比如人对设计的理解没有完全掌握,粗枝大叶等等。反映到生活,就是道理本身不适用,或者人对道理的理解有偏差。


应该认识到,无论多深刻的洞见,一旦说出来,也就稀疏平常了。
接受见解和产生见解的是两种人,个人应该努力成为后者。

人们会很乐于相信自己独立发现的东西,因为这是获取知识并加深理解的一贯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偶尔会发现(之前并没有在我们的脑海中建立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个发现的过程会让我们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是单纯作为接收者的方式无法达到的。

关于成就

民众的问题在于,他们既没有专业能力,也不想负责任,但总想做决定。
而个人的不幸在于,他们拥有5分的能力,只下3分的努力,却想要7分的结果。


如今社会的自由平等概念的盛行,无形中也给民众施加了一种压力:社会提供了灵活而足够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每个人都应该足够努力去做到这一点。不去做或做的不够好的,似乎就对不起,受不起这样好的社会理念。
而这种努力的评判标准,就是同龄人之间的比较,是具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的互相比较。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焦虑。

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这样:努力的人有其上升通道,而不够努力的人也可以过得安宁而体面。只要能够满足最低程度的努力即可,比如参加工作。当然这种“最低程度的努力”可能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表达的是,社会应该去传达这样的理念,而不是教会年轻人内卷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