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用谷歌搜索中文信息的习惯,大概会留意到,谷歌中文的搜索质量越来越低了。

    搜索常见的问题,排在前面的搜索结果很可能是垃圾网站。即便是稍有技术性的关键字,也很容易出现机翻外文问答社区的内容以及国产几大平台的低质内容,比如腾讯云、阿里云社区以及简书和CSDN里随意转载格式惨不忍睹的文章。

    Snipaste_2021-10-15_16-23-52.png

    谷歌正式退出中国大陆已有11年时间,两年前谷歌官方也公开确认蜻蜓计划(Dragonfly)终止。短期内在大陆访问谷歌服务还是需要使用科学的手段。

    谷歌虽已退出大陆多年,但谷歌的中文搜索服务一直正常运行着(服务于大陆以外的华人)。在互联网技术圈子里,谷歌搜索一直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中文第一搜索引擎。相比国产或bing等搜索引擎,谷歌搜索在结果准确性,结果质量,使用体验上一直是有口皆碑。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传统印象中抓取互联网内容一直是搜索引擎这一角色担任,如今这种内容聚合网站叫“内容农场”(Content Farm),是从国外互联网引进的糟粕,或者说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些网站大量抓取互联网内容(有的只抓取文章标题),然后在单篇文章中塞入大量关键词,相互之间大量引用。通过欺骗搜索引擎提高网站排名,从而达到吸引流量来营利的目的。吴军博士在《数学之美》中也提到此类攻击搜索引擎的行为。

    互联网上的攻防拉扯一直在上演,就搜索领域来说,只不过有时搜索引擎获胜有时内容农场获胜罢了(现在再搜索同样的关键字可能结果并不像我截图那样)。又比如安全领域,以前电脑病毒猖獗,时有病毒大规模爆发的新闻,近些年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勒索病毒倒是名声大噪)。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网民的安全意识提升之外,大部分还是因为攻防形态发生了变化。攻击者的(政治和商业)目的性更高,团队的专业性也更高,战场也转移到了有更高价值的领域,比如专利,医药,国防等领域。

    病毒并不是靠流量来营利,而有的产业是。有的人不光要给网民喂屎,还要将网民正常吃饭的碗都给砸烂。

    提高产品的曝光率是商业市场乃至各行各业都在做的事情。在互联网前期,大家通常用门户网站广告,搜索引擎广告和竞价等方式增加曝光。用产品特性来吸引目标人群的做法正常合理。然而,现在局势已经演变到,大家都不择手段引流,哪怕制造信息垃圾,污染网络环境也在所不惜。是的,现在是流量为王的时代。

    以往听到流量为王的词汇,我脑海中将其定义为商业领域的行为,往往不予理会。但近几年相信大家也逐渐意识到了,为争夺流量而行龌龊之事大行其道。这一趋势不是现在才开始的,但愈演愈烈,俨然已经到了普通人也要引起重视的地步。

    细数不择手段引流的几宗罪:

    1. 破坏正常获取信息的方式
    2. 利用人生理上的弱点
    3. 挑起对立,引发争议和关注
    4. 制造虚假消息或所谓“营销事故”

    第一种,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通过制造垃圾干扰搜索引擎。几年前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接过一个兼职,帮一家网上药店(重点!医药领域)批量生产文章。大体套路就是大家现在耳熟能祥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通过东拼西凑,让对该领域毫无认知的人来快速生产网络垃圾,而这种垃圾很可能会伤害真正有需要的人。(这种行为与“魏则西事件”类似)。那会儿这种趋势还刚刚抬头,现在这种行为几乎已成业界标配,哪怕是知名网站也不能幸免。

    第二种则是社交领域常用的伎俩,研究人的认知模式和心理机制,利用其中的弱点来提高留存和点击率,以此来迎合股东的利益。(这一点展开讲可以讲很多,后面看要不要单独写一篇)。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了解下“阈下知觉广告”。

    早在2011年,Jeff Hammerbacher就说”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are thinking about how to make people click ads, that sucks”。2018年,哈里斯在TED演讲这一主题: 科技公司如何控制你的注意力 。 2020年,Netflix做了个纪录片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正如你所看到的,在互联网冲浪的我们不是自由的,有人在控制信息媒介,并试图操纵我们的注意力。(这两个视频推荐都看一下,珠玉在前,这里不展开)

    当然我们从来都不是自由的,信息媒介控制古来有之。只不过相较之下,上文所提的操纵有新的形式和主体。它不为社会或政党服务,而服务于某个利益团体。它与社会形态无关,更多追求商业利益。它针对性地利用了人的生理结构的特点,至少在道德层面是有瑕疵的。

    第三种,则常见于微博,豆瓣,知乎等信息社交平台。最常见的手法就是挑起男女对立。挑起事端的往往不是当事人,而是居心叵测,性别不明,且可能收钱办事的团体。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多家媒体机构和自媒体也会加入进来,理性批判的有之,更多是输出情绪和吸引流量,在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之后,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我觉得在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中公开讨论一些话题是有益的,前提是参与者有足够的思辨能力,并且具有务实的共同目标(解决问题,而非煽动情绪)。

    第四种在性质上略同于造谣,但更加隐蔽,因为陈述的事实本身也可能是真实的,只不过它是被认为创造出来。与第三种的区别是,它们也具有话题性,但没有对立的双方。比如写写小作文,点燃一下网友的情绪;反向营销,借公义之名行营销之实等等。这种事儿每天都发生,肇事者会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其受众面放大。有趣的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有一个新鲜出炉的案例:谷歌翻译系统出现恶毒攻击中国词汇,谷歌是否该承担责任?对此事你怎么看?

    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互联网创立之初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如今加上了私域化,商业化的味道。如今的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实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说到底是工具,它更上层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精神,比如注意力,倾向以及喜怒哀乐。互联网上的每个人都是其组成部分,不再仅仅是使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与网络的交互中,人不一定是占主导的:人也是一种资源,意味着可以被另一部分人使用和消费,乃至塑造。

    就我们谈到的“流量为王”的现状,对个人具体的影响,或者说危害体现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将人的一部分宝贵的东西抽离了,消费了,而这部分东西本来可以在个人提升,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发挥效力的;二是人的自由更加有限了。从这两点上看,它与人作为个体追求幸福自由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你想在搜索结果中屏蔽“内容农场”,可以看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