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与同学和同事共处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提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一命题。只有在网络上,课本上,我们才会常常听到“很多年轻人缺少独立思考能力”这一论断。如果你关注到这一点的话,不妨一起来讨论讨论。
我的观点是,这是因为我们关注的场景不同。大体上,所谓“缺少独立思考能力”,除了思维技巧的缺失之外,还在于意识的不足,以及敏锐性,洞察力的缺失。
生活中大部分场景是常规事务的解决,不需要太多意识参与到其中。而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尝试只用较低程度的意识参与,并且没有经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话,就容易陷入所谓“没有独立思考”的境地。比如,讨论社会问题,法律问题,zz问题,以及,涉及到自身需要决策的场景等等。此类场景通常要求
- 有意识地应用思维工具解决问题
- 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以供决策
- 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和归纳
- 避免陷入误区和诡论
可以预见,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境下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 没有意识到应该使用批判性思维工具
- 没有收集足够多的信息就作出结论,观点可能是不准确的
- 自我中心,没有考虑对立观点,观点可能是片面,偏激的
- 思考只停留在表面,观点粗糙没有深度
- 没有意识到自己观念体系中互相矛盾的地方,结论互相矛盾
日常活动没有体现独立思考能力,因其有不同于其他情境的特点。毕竟在大部分场景下
-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 信息收集丰度刚好够用就行
- 没有很多冲突的场景,没有反方(比如,只能有主旋律。当然,很多事务性的东西已经有最佳实践,冲突出现的概率很低)
- 能解决问题就行,不需要深度
- 矛盾可能不会第一时间体现。而是体现在事后否定,反悔,后悔自己作出的决定。而此时已事过境迁。(如你所见,后悔出现在在观念体系中的冲突矛盾没有解决之前做决定的场景的时间线。)
从以上描述也可以看出,为何单独抽出时间来思考是必要的。日常生活没有提供足够的要求和演练场。
尽管日常生活99%是常规事务,我们还是有1%概率会遇到需要在信息不充分情况下做选择的场景。大部分人面对这一情况是如何做的呢?
- 在没有意识的充分参与的情形下,用自己没有训练过的思维模式,作出在其他人眼中“草率”的决定
- 不做决定,放弃选择权,“自然选择”,“随缘”
放弃选择权的弊端很明显,就是让其他力量代替做了选择,这一力量通常是社会和环境的惯性力量。就比如在敌视知识分子的社会做文盲,崇尚知识的社会做知识分子等等。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被现实推着走”。
强调要让意识参与做决定(放弃“随缘”)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反感。现实条件有绝对力量左右人的决定,比如如今(也可能所有年代都一样)社会现实对年轻人的不友好(比如可以思考下为何生育率降低的话题)。
无意识的决定有其负面作用。多年来我一直对“后悔”这一心理机制感兴趣。(这里后悔的定义取自百度百科:对以前没有做的事情或做错了的事情感到难以释怀,心中总是惦记着,想着怎么自己当初没有去做,而不断地埋怨和懊恼。)从文学作品和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了解到相当一部分人有此类心理活动。在我的认识中,它是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在线性时间的世界里,都是先有过去,再有未来,先有原因,再有结果。“如果当时我能xxx就好了”,如果这一期望成真了,现在的基础也会被改变,要么那个时间线的“我”已不是现在的我,要么现在的我已经不复存在。无论哪个结果看起来都不是很美妙。(同理,可以引申到投胎的话题上。生于优渥家庭的“我”,与我有什么关系呢?那个“我”显然在出生那一刻就与我分道扬镳了,他的躯体、思想和灵魂与我们没有半点相似之处,与如今我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富家子弟没有区别。)
后悔是懊恼的进阶版,一般是出现在重大决策生效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它和懊恼的心理活动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本可以”。我们可以探讨下,为何有“我本可以”的想法。两种情况:
- 当时的条件下有能力做到,也知道应该做到,但是因为胆怯了/偷懒了/反悔了/头脑发热了/麻木了/肤浅了,什么也没做/放弃了/选错了
- 当时没有条件做到,现在觉得当时本应具备该条件,然后做成某事
第二种情况显得对自己过于苛刻,我认为这一想法并非是科学思考的结果,更多是情绪的宣泄。就比如,“我当时就应该多买比特币”。如果此人在比特币市值很高的时候才知道这一事物,就要求过去的自己未卜先知,就不是一种合理的想法。相信更多出现此类想法的人,大多是因为了解但没有评估/了解但不认同/低估其价值(假定以目前市值为准)/生活费有限等原因。当且仅当靠思想修正和行动落实能改变事件的走向,我们才说“后悔”假定有其合理基础。丹尼尔·丹尼特的《直觉泵》中也提到了这样的场景:有个监狱里的狱卒,会在每天半夜犯人们都熟睡的时候,把监狱的大门打开几个小时。那请问,在这几个小时内,犯人们是自由的吗?如果那时候犯人能醒过来,他们的确可以逃跑。这就好像如果当年你知道比特币将来会那么值钱你一定会买一样。
因此可以看出,造成“后悔”心理的原因,与“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的情况有很高的重合度。很大程度上,“后悔”是“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当然,不绝对)。如果说没有独立思考的前三个原因是出于效率的考虑和情境的限制,那么第四个就完全是个人原因了。也就是说,功利角度来讲,要减少“后悔”的发生,完全可以从减少自己观念体系中互相矛盾的地方入手。
什么是观念体系中互相矛盾的地方?还是留下一篇文章再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