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录体系化学习的思考

一些共识

  1. 好的模式需要不断强化。觉得有道理的点子,常常回顾加深印象。要么形成习惯,要么事过境迁将其废弃。
  2. 对新事物的认识必然是建立在旧事物认识的基础上,个人知识体系的搭建也不外如是。每个人的基础不同,体系的详细程度和侧重点也就不同。

体系化学习的理论基础:认知科学

体系化学习的正义性建立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前人整理总结的学习经验,都应该拿到科学的镜片下进行审查,最终符合科学的部分保留并予以强化,不科学的部分进行纠正或遗弃。在发展这个概念(方法论)的时候,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确保方向不会跑偏。

问题驱动

学习是靠问题来驱动的。单纯只进行概念本身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应该掌握的是概念的联系,比如从何而来,为解决什么问题而出现等等。
当学习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想想自己的问题和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如果发现没有带着问题,那么先去找问题。

构建信息流

体系化学习的反面是碎片化学习,比如耳熟能详的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来源的摄入。碎片化阅读问题在于两点

  1. 降低了本职事务的效率,从而挤占了体系化学习的时间
  2. 占用思维放松的时间,减少了对外界事物的观察

体系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阅读书籍,而非阅读博客或公众号文章,好的书籍是围绕体系展开的,最典型的就是教科书。博客文章只适合针对某个点深入探讨。当然,某些博主也写系列文章,是挺好的资料来源。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

具体内容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一本书需要四步

  1. 阅读目录,掌握框架信息
  2. 快速浏览,在脑海中留下印象,这样潜意识会先进行加工
  3. 深度阅读,掌握细节,理清脉络,加以思考。这一步通常需要借助工具,比如思维导图或文档,搜索引擎等等
  4. 主题阅读,针对某个问题扩展阅读多本书,跨书籍进行整理,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善用工具
在遵循合理的读书方法之后,通过恰当使用工具来提升阅读效率(提升记忆效果)
工具的使用必然会影响阅读的进度,这取决于自己能接受的程度

具体例子是,阅读的第三步,使用脑图来记录文章关键内容。
脑图可以作为最终输出产物,也可以作为中间产物,最终通过文章的形式输出

理解程度的检验
阅读的时候觉得概念都能理解,但是临到用时却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自己在阅读时也知道,虽然自己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词都理解,但其实并不理解。如何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或者如何做到真正理解呢?

回答:尝试复述一下文章(或书籍)的内容,尝试自己来写这样的文章。就会发现,自己会对文中的概念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能弄懂它。毕竟,如果你要向别人讲解它,那么你自然就会向自己提问:

  1. 它到底是什么,能否用其他概念来比喻
  2. 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需要它
  3. 怎么去用好它

思考,并记录

脑海中一闪而逝的想法是体系内知识点产生联系的证据,也是纽带。正视和利用这些想法,能够帮助提升知识的联系,同时提升思考的深度,为后续更多知识点的联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这些想法部分是发生在意识之下的思考过程的产物。与意识的产物不同,我们对其掌控能力很弱,这就意味着无法让其在合适的场合发挥效力。通过记录这些想法并回顾,我们将其提升到意识的水平,从而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使用正确的输出方式

采用费曼学习法,读写结合,再在此基础上,从多个形式或角度进行阐述和呈现。

一是使用思维导图
这是(据信)最接近人类思维模式的展示形式。思维导图强调结构化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和路径关系(关系可以外联,但不是很方便,除非是立体(多维)的导图)。
导图的问题在于容易陷入跳脱的境地,也就是倾向于隐藏父子节点之间的推导过程,缺失了这部分信息,导致无法连贯的表达。

二是写文章
在完整的体系结构内,单篇文章是作为一个模块或一个叶子节点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写作完成后需要将其挂靠到体系树上,方便索引。
文章相对导图的优点是保留了推导过程,本身也要求能够连贯表达。缺点是浏览和查找都没有导图那么直观(影响的只是直观,实际上结构信息并不会缺失(只要写作过程中注意文章结构))

如何做读书笔记

三是向他人展示
真实的展示,而不是脑海中的展示。
面向的对象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镜头中的自己,也可以是塑料鸭子。但必须是真实口头讲述。脑海中的展示容易跳过不连贯或难以解释的地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连贯学习

连贯学习指的是持续投入学习,保持意识和无意识能一起加工一个领域内知识的方法。该方法有两个优点:

  1. 利用了记忆遗忘特性,持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复习的效果
  2. 利用了潜意识来加深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类似加热食物,要让知识在用的时候能真正发生作用,就像食物在烹饪之后需要保温等放上餐桌。连贯学习就是一个加热+保温的过程。

此方法也会有挑战,最明显的就是容易遇到各种事情导致中断。
比如,当有新的研究课题的时候,容易投入所有时间精力进去,而中断了原来的学习过程。此时,读书摘录就派上了用场。
如何做读书笔记

善用工具

体系化学习在落地时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工具的选择。人的思维过程是跳脱的,而意识和记忆是线性的,这些都与体系化的要求背离。人脑在体系化学习上没有做专门的优化,因此,善用工具来弥补人脑的不足是必需的操作。

两个必需的工具:

  • 随时能记录想法的工具
  • 能体系化整理存放内容的工具

一个非必需的工具

  • 能直观美观方便的展示知识的工具

第一个工具的代表是flomo,第二个工具就是各种本地或云端笔记,第三个工具的代表是博客。有些互联网产品试图将三个工具合为一体,并且做的还不错,比如语雀。

最重要的是落地

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