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 80后90后这一代的问题是, 它们会死在国家繁荣富强的前夜

国家开放三胎政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三点值得我们去探讨。

  • 建立在什么样的假设上
  • 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 他如何做出手段到目标这一路径的推导

任何人口政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政策的影响会体现在10年到30年之后, 决策的制定一定是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他到底做了什么假定。
第一点,人口增速减缓,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第二点,国际外部形势会逐步恶化,韬光隐晦政策再难以收到成效, 外部市场可能会逐渐收缩。需要促进内循环的发展,拉动内需。
当然我们还可以大胆的猜测,可控核聚变已经或即将取得重大进展,未来能源加不再成为问题。 同样的国土可以养育更多的人口

前面2点已经被说烂了,我们也知道人口跟消费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提高生产力带来的影响会更明显。更何况现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还没有到头,应用场景还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广阔的下沉市场还没有充分拉入互联网这张大网中。
人口增长可以推动多大消费能力的提升,有待商榷,它带来的问题在历史上我们已经有过,足够的经验教训。更何况后续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下去,更多底层劳动会被代替,人口并不能带来优势。所以无论如何,为了拉动内需而增加人口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人口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当前大环境是,出口增长停滞,贸易战烽火不停,国家需要拉动内需,促进大循环,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因此咱们要促进消费能力的增长,而维持人口的正增长也许是有效手段。

这样的假设存在一个问题,咱们知道发达国家人口不多,但消费能力相对较高,人均GDP也高于我国平均水平。科技和生产能力决定了其消费能力。中国还有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就是拼多多,快手这些软件覆盖的人群。这些下沉市场拥有充足的上升空间,将他们的生产能力提升上来,先富带动后富,可以预见能够创造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那么咱们为什么还是需要去通过增加人口去促进消费呢?

这涉及到产业升级的问题。为何在互联网行业,企业更愿意去招聘年轻人,年纪大的职员有被淘汰的风险。为什么?难道企业不需要熟练工吗?难道丰富的经验对质量和效率加成还赶不上涨薪带来的成本提升吗?

有一种看法是这样:当前互联网行业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失败的境地。职员没有太多的上升通道,因为这个行业并不需要太多资深的专家,甚至连熟练工都不需要太多。顶层建筑没有构造好,大部分还是重复低效的工作。技术深度不足以带来门槛和积累,因为旧的技术在被飞速的抛弃,新人只需要掌握最新的技术就行。而咱们已经很久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变革,没能在产业链中占据高端的地位,缺乏核心竞争力,容纳不了太多老人。(蛋糕没法做大了,也就产生了“内卷”)

将广大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整体抬升一个层次,确实可以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他们即将占据的生态位,谁能够腾出来给他们呢?往上的通道还看不到路标,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估计也难以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咱猜测国家在产业升级方面抱有悲观的预期。人口下滑带来的内需疲软风险依旧很大,国家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