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如何做读书笔记是有必要的,如果你打算长期做这件事情的话。
写在前面
读书笔记是在阅读之后写的笔记,形式可以有多种,比如思维导图等等,最常见的是文章。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就接受过写“读后感”的指导。在我印象中,写的最多的也是这种,内容大体是原始文章的summary再加上个人的思考感悟。
阅读一本书之后要写读书笔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通过其中一两个印象最为深刻的点来展开。但是,一本言之有物的好书,只凭一两个点难以窥视书的全貌。而且,作者通常会在结构和内容设计上进行过系统的思考,只截取部分要点的做法浪费了作者的努力。因此我不提倡将书本的读书笔记的写作简化。
就像好的阅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外,好的写作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的人书还没读两页,笔记就开始写了。这种更像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出的行为。在我看来,做读书笔记需要分步走,直接跳到写读后感环节,失去了训练对信息加工整理能力的机会;而且,不先花一定的时间提炼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就匆忙进行观点的输出,更大可能是再一次加强自己原有的观点,而非批判性的审视自己,这样就失去了阅读的本意。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看下《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上,思路和路径与阅读都有应互相借鉴的地方。我们不妨将读书笔记的写作分成三个步骤,在每一步做相应的思考。
分步走
摘录
通常,为了叙事完整性,作者不得不将很多前因后果等上下文信息交代清楚。一般来说,如果读者能记住主要信息,很容易回忆和脑补某些次要信息。因此,做读书笔记的第一步,就是将这部分信息删减,将书变薄。
做摘录的原则:
- 不要破坏完整性,只忽略不必要的细节和冗余的例子
- 不要试图改变或简化作者的观点,讲起当做原始材料来记录
- 保留必要的引导性文字,让读者有代入融入的时间和条件
- 保留作者试图引导读者做发散性思考的文字,比如一些思考题
- 可以在摘录的过程中写上自己的思考,用某种方式标记以示区别;后续再视情况需要将其抽离放到一起
做摘录的目的是帮助自己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同时压缩书本的篇幅,方便后续的提炼和回顾。
保留引导性和发散性的内容是有益的。我认为摘录尽可能简化是步子迈的太大了,很容易出现一段时间后自己也看不明白的局面。因此,摘录的结果,应该也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的组合。
如果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多本书里均有介绍,为减少重复摘录的工作,可以将该部分内容提取到一篇单独的文章中,然后在摘录中提供跳转链接。如果是简单的概念就不必如此,因为提取并链接的方式不可避免的破坏了摘录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这一点跟写程序是类似的,如果一段代码在多个模块中用到,就应该提取出来复用。做摘录面向的是第一次接触的概念,如果概念重复出现,就无需重复摘录了。主题阅读进行到后期,可能会发现新到手的书籍的内容都无需摘录了。到这个阶段就可以说对这本书代表的体系有清晰的掌握。
提炼和演绎
根据摘录的内容,提炼作者的观点和结论。使用自己的方式,将作者的观点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补充更多支持的例子,并加以演绎。
一些原则
- 完整清晰的用自己的方式复述作者的观点
- 加上自身的体会和理解
- 提供支持作者观点的例子
- 提供反对作者观点的例子
- 批判性的评价该结论:什么时候适用,什么时候不适用
-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演绎推理,尝试推理出其他更进一步的观点和结论(向前推理或回溯均可)
为何提炼和演绎放在一起呢?因为演绎需要用到原始文章内容,而且演绎出现的时机也常常是在做提炼的时候(也包括做摘录的时候)。因此两者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对笔记的读者来说,这种方式也可以同时参考原作者和笔记作者的思考。不过需要注意提炼和演绎需要用明确的方式区分开。
这一步我们真正对自己的思考做产出,也让我们去审视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吸收理解了作者的讲述。我的观点是,如果不能将脑袋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那么这些想法大概还处于意识之外的程度。当然,负责理解和负责语言处理的脑区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建立索引
建立索引是做读书笔记的第三步。
在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提炼和演绎之后,我们基本对作者的表述有清晰的认知。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做的事情还只是围绕着单本书转悠。
如果一本书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或者我们的记性很好,又或者我们没有读过很多书,那么我们很容易将自己读过的书籍娓娓道来。读书到了一定程度,忘掉的速度可能超出了阅读的速度。
一
将书本当做记忆的单位是不科学的,应该将其作为原始材料,组合成更高层面的东西。那就是“主题”。
从功利角度来讲,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陶冶情操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比如可以说用来避免浮躁)。此时问题和书本通过“主题”进行关联。如果不对书本进行主题的提炼,我们通常很难发现这种关联,或者没有时间去组织这种关联。建立索引的目的,就是缩短问题到书本的查找路径。书本知识的活学活用离不开这一步骤。
二
阅读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我们通常会在“主题”的层面将去组织知识的获取过程,比如一次性阅读同一主题的多本不同作者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描述的最高层次的阅读者,通常就是按主题进行阅读。
原因自然很简单,书籍的篇幅所限,再加上作者写作一般也会挑选自己觉得合适的角度,使得一本书只能针对一个主题的某些方面进行阐述。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那自然是对书籍所称述的主题感兴趣。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写上一篇综述类型的笔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一步的执行并不像前面两步一样有明确的结束时间节点,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本质上,它是自己只是体系搭建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必经的一步。一般我们会从一些独立的概念入手,就像摘录那一节说的,重复出现的概念将其独立成文,综合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建立起概念和书籍的多对多联系,最终构成完成的体系图像。
一些建议
选择合适的时机
第一次阅读就写读书笔记是不合适的,因为还没有了解全貌。在阅读的过程中用小记的方式记录即时的想法是有益的,但不要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试图按章节目录开始做笔记。
放宽心态
阅读不是为了写读书笔记,不要将其视为任务或负担,否则写作坚持不了多久,甚至还把阅读的乐趣也丢掉了。可以阅读下《如何再次拿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