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年轻人更愿意到大城市打拼?
因为在大城市你不需要拉关系找熟人就能办成很多事,而在小地方就不行。
这是“陌生人社会”的优点:表面上人与人之间感情没那么深了,其实这样反而是最有效率的。
熟人讲情义,陌生人讲利益。
熟人讲身份,陌生人讲契约。
熟人讲人品,陌生人讲信用。
当人们不讲情义讲利益的时候,人们的整体利益提高得最快。

————————————

【外部因素、自身因素和“构建因素”】
影响一段关系好坏的因素:对方的因素<自己的因素<你们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
好的关系不是匹配出来的,而且构建出来的。
婚姻不是你和他,两方的事情,而且你,他,你们的关系,这三方的事情。

性格不是一个人固定的标签,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所以性格的确决定不了命运,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性格。
选择也未必大于努力,“选对”不是最重要的,构建才是最重要的。
但也不是说选择不重要。选择很重要,但是在反思选择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为关系的构建做出了充分的努力。

————————————

如果领导贪污腐败,你应该怎么办?
想想你要做奴隶还是主人。

————————————

如果因为什么利益上的好处,或者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甚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而去做一件事,这都不是自由,也不是积极主动。
真正的积极主动和自由,是你纯粹地出于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件事。你的自由意志独立于外界限制,在刺激和回应之问,你有选择和回应的自由和能力。

————————————

一个人能不能获得权力,能不能得到升职,他的工作业绩是一个不重要的因素。
决定你升职的最重要因素,是你跟上级的关系。

————————————

有些问题是很难去“解决”它的,你只能去“应对”它,或者“管理”它。

————————————

你和小孩子说现在要好好学习,学习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挣钱。他们是很难听进去的,而且很难做到。
为什么? 因为小孩他们不像大人一样会做取舍和评估,有成熟的价值观。他们只活在当下,只体会到做作业太没意思了,他们不会评估失去了小时的学习和玩的时间到底值不值得。

成年人有成熟的价值观,他会去评估做这件事的利弊,而且有调节情绪的能力,明明在搬砖可以说服自己在盖教堂,可小孩没有,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不快乐。

————————————

造成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是“可得性偏差”。
当大脑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会自动转化为简单问题,调用“系统1”而不是“系统2”,然后去检索证明简单问题的案例。但是当被要求检索的案例数量大的时候,人唤起记忆的难度就增大,大脑就会感到不轻松,从而会否定自己原来的判断。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日常工作中,当我们做工作总结或者述职汇报的时候,容易造成自我认知偏差,当我们回忆过往的工作事项的时候,总是会习惯性的想起那些容易想起的“几件事”,对自我的贡献就会更有信心;反之,随着检索的数量增加,案例越多,大脑调用了“系统2”进入更加理性的思考分析之后,对自我的贡献的信心才会逐渐降低。

所以在工作中,要多觉察自己是否处于“可得性偏差”,多调用“系统2”去客观理性的思考分析,多向外看,关注别人的付出,给予肯定。虽然有时你的贡献会超出你分内之事,但要记住,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别人可能也有同感。

————————————

接下来的时间要注意饮食和健康,看些专业的书籍和资料,不要再“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别人身上”了。别人的建议不一定是对的,医生的叮嘱一定要听,而且要去做,重视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

睡眠和高血压不一样,睡眠不好是能感知到的,当前的状态不好,很困,是要能觉知出来。

如果担心睡眠不好导致身体不好,就保持觉知,困的时候休息,累的时候停下来。

————————————

看了几篇知识星球里的设计师写的“每月总结反思”,天呐,太可怕了,感觉大家都被某些成功学深深洗脑了一样,总结的话都一样一样的,说的话也绕不开这几个关键词:挣钱、自律、认知升级、早起打卡、定位、副业、专注……
感觉自己进了邪教组织……

————————————

如果只知道道理本身(What),而不知道为什么( Why)和怎么办 (How),我们确实过不好这一生。只有当你真的把 What、Why、How 这“黄金三问”后时解决了,你才能真正做到王阳明所说的 “知行合一”

————————————

what why how
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沟通的时候,你一定要搞清楚,对方想听的是What、why还是How,而你自己所表达的是 What、 Why还是 How。只有当你所表达的和对方想听的相匹配,你们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

智识=智慧+见识
智识分子有想法、有观点、有见解,能提出解决方案,能欣赏复杂事物,能区分理论和实际、想象和现实、情绪和思考,能面对不确定性而不变色。

————————————

普通人思维最大的毛病是分不清“感觉”和“思考”,他以为他在思考,其实他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感受,甚至是在宣泄情绪。

————————————

1、分清关系中的角色。当你分清当下的对方或者自己代入了什么角色,也就能看懂争吵和矛盾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归咎于爱不爱。
2、亲密关系之所以难得且伟大,要两个人都处于同一个认知水平和步伐上,对待同一个事物有一致的看法。但是就算不在同一个步伐上也没有关系,其中一方可以给予另一方包容理解,另一方也许自然会意识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3、控制。与其说在控制别人,不如说是希望对方满足自己的期待。但是这样的期待是可以不被满足的,当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你可以选择接受,而不是归咎于爱不爱。
与其说喜欢被“控制”,倒不如说是没有主见的人喜欢有主见的人。

————————————

能够处理复杂人情世故,人际关系是一项非常难得的技能,但很少有人能具备这个能力,而且这个能力也很难从工作中的同事,朋友中看出来。
有些人工作能力很强,也能和同事和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在中国这种以“差序格局”为特色的背景下,只有经历家庭或者家族的矛盾纠纷,才能真正看得出来一个人“解决复杂关系问题”的能力。

————————————

当问题被发现就不是问题。

————————————

注意力&专注#
并不是注意力不集中,而是那件事更重要,注意力转移到了更重要的事情上。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小孩才做选择,大人all in

————————————

这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属于自己的一个小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凭空而来的,他带着他所有的见识、背景、经历……所以你和一个人深度链接,就是在看见和探索另一个世界。

————————————

听了严飞新一期的电台节目,《留守儿童:我只想考一所离爸妈最近的学校》,突然意识到我和军军一样,同样作为留守儿童,任性、冷漠、内向、孤独,消极情绪,觉得同龄人很幼稚。

从小学到高三毕业,这十二年里和父母都不在一起,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和父母团聚,平常都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愈是长时间见不到父母,愈发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爷爷奶奶年纪又大,到了中学后很多事情也没有办法和祖辈交流,心灵上就更加孤单。渴望共同的生活、相聚的温暖,又想去理解父母外出做工的辛酸不易,理解不了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怨恨和抗拒。每一个像军军一样的留守儿童,都在亲子关系里经历着渴望与埋怨、坚强与脆弱矛盾共生的挣扎时刻。

“此时,在这黑夜尽头、拂晓之前,我听见汽笛声响起。它宣示着旅程即将展开,通往从现在直到以后对我而言已完全无所谓的世界。许久以来第一次,我想起了妈妈。我想我了解为何她在生命来到终点时找了个‘男朋友’,为何她会玩这种从头来过的游戏,即使是在那里,在那个生命逐一消逝的养老院,夜晚依然像个忧郁的休止符。与死亡那么靠近的时候,妈妈必然有种解脱之感,而准备重新再活一次。这世上没有人,没有任何人有权为她哭泣。我也像她一样,觉得已经准备好再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