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地址: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lru-cache/
难度:中等
描述:运用你所掌握的数据结构,设计和实现一个 LRU (最近最少使用) 缓存机制 。实现 LRUCache 类:

  • LRUCache(int capacity) 以正整数作为容量 capacity 初始化 LRU 缓存
  • int get(int key) 如果关键字 key 存在于缓存中,则返回关键字的值,否则返回 -1 。
  •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如果关键字已经存在,则变更其数据值;如果关键字不存在,则插入该组「关键字-值」。当缓存容量达到上限时,它应该在写入新数据之前删除最久未使用的数据值,从而为新的数据值留出空间。


    进阶:你是否可以在 O(1) 时间复杂度内完成这两种操作?

    题解

    继承LinkedHashMap

    1. class LRUCache extends LinkedHashMap<Integer, Integer>{
    2. private int capacity;
    3. public LRUCache(int capacity) {
    4. super(capacity, 0.75F, true);
    5. this.capacity = capacity;
    6. }
    7. public int get(int key) {
    8. return super.getOrDefault(key, -1);
    9. }
    10. public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11. super.put(key, value);
    12. }
    13. @Override
    14.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Integer, Integer> eldest) {
    15. return size() > capacity;
    16. }
    17. }

    哈希表 + 双向链表

    算法逻辑

    LRU 缓存机制可以通过哈希表辅以双向链表实现,我们用一个哈希表和一个双向链表维护所有在缓存中的键值对。

  • 双向链表按照被使用的顺序存储了这些键值对,靠近头部的键值对是最近使用的,而靠近尾部的键值对是最久未使用的。

  • 哈希表即为普通的哈希映射(HashMap),通过缓存数据的键映射到其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

这样以来,我们首先使用哈希表进行定位,找出缓存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随后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即可在 O(1) 的时间内完成 get 或者 put 操作。具体的方法如下:

对于 ge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 如果 key 不存在,则返回 −1;
  • 如果 key 存在,则 key 对应的节点是最近被使用的节点。通过哈希表定位到该节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并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最后返回该节点的值。

对于 pu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 如果 key 不存在,使用 key 和 value 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该节点,并将 key 和该节点添加进哈希表中。然后判断双向链表的节点数是否超出容量,如果超出容量,则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并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
  • 如果 key 存在,则与 get 操作类似,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将对应的节点的值更新为 value,并将该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

上述各项操作中,访问哈希表的时间复杂度为 O(1),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尾部删除节点的复杂度也为 O(1)。而将一个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可以分成「删除该节点」和「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两步操作,都可以在 O(1) 时间内完成。

代码实现

class LRUCache {

    private Map<Integer, DLinkedNode> cache = new HashMap<Integer, DLinkedNode>();
    private int capacity;
    private DLinkedNode head; //头节点
    private DLinkedNode tail; //尾节点

    public LRUCache(int capacity) {
        this.capacity = capacity;
        head = new DLinkedNode();
        tail = new DLinkedNode();
        head.next = tail;
        tail.prev = head;
    }

    public int get(int key) {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 return -1;

        moveToHead(node);
        //返回值
        return node.value;
    }

    public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不存在
            //创建一个节点
            node = new DLinkedNode(key, value);
            //添加到表头
            addHead(node);
            //添加到map中
            cache.put(key,node);
            if (cache.size() > capacity){
                //删除队尾元素
                int deleteTailKey = deleteTail();
                //map中删除元素
                cache.remove(deleteTailKey);
            }
        }else{//存在该节点
            node.value = value;
            moveToHead(node);
        }
    }

    /**
     * 添加node节点到链表头
     * @param node
     */
    public void addHead(DLinkedNode node){
        if (node == null) return;

        node.prev = head;
        node.next = head.next;
        head.next.prev = node;
        head.next = node;
    }

    /**
     * 移动节点到链表头
     * @param node
     */
    public void moveToHead(DLinkedNode node){
        //删除节点
        deteleNode(node);
        //添加到表头
        addHead(node);
    }

    /**
     * 删除node节点
     * @param node
     */
    public void deteleNode(DLinkedNode node){
        if (node == null) return;

        node.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public int deleteTail(){
        if (head.next == tail) return -1;

        int DeletKey = tail.prev.key;
        deteleNode(tail.prev);
        return DeletKey;
    }



}
//定义节点
class DLinkedNode{
    DLinkedNode next;
    DLinkedNode prev;
    int key;
    int value;

    public DLinkedNode(){}
    public DLinkedNode(int key, int value){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