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笔记方式,大致有这两种:

  1. 用活页纸记笔记,随身携带,再定期将笔记进行整理、归类、誊抄,汇总起来。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方法,但缺点是太麻烦了。相当于把笔记的内容再重新做一遍,工作量成两倍、三倍增长。
  2. 事先在笔记本里建立分类目录,再分门别类地把笔记填补进去。一般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按照笔记内容,如经济 / 文学 / 历史 / 政治 / 艺术…… 二是按照使用场景,如自我提升 / 工作 / 阅读 / 资讯…… 这样比起 1 方便了一些,但容易逼死强迫症:「这个『美国 20 世纪经济史』的知识点应该放在政治、经济还是历史?」「这个『京都风物』的知识点放哪里好呢?文化还是旅游?」「诶,之前看过一个『各大陆种族迁徙路线』,放在历史还是生物里面了?」

其实,笔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应用。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围绕着「应用」这个核心价值观来组织和建立自己的笔记?

下面说一下我的方式。

笔记原则

  • 一切以「用」为主。记笔记是为了用,不用的笔记没有价值。
  • 以「主题」为核心。「主题」即「项目」,也就是「笔记可能的用途」。记笔记的目的,在于支撑主题,一切流程都是为主题服务。
  • 建立习惯,定期回顾、整理、应用和归档。

笔记工具

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和筛选,我现在用来记笔记的工具,最终确定在下面这些:

硬件:iphone+ipad+PC(ipad 可以用 surface 代替)

软件:主阵地是Onenote,协助工具使用印象笔记

为什么这样使用?

Iphone 用于记录路上随时产生的想法、灵感,以及拍照;ipad 用于阅读,做读书笔记;PC 用于对笔记进行整理。

Onenote 是我集中整理所有笔记的地方,得益于其「自由插入元素」的功能,以及灵活的层级排序,用来进行思维整理再合适不过;印象笔记我给它的定位是敏捷式抓取工具,一方面,它足够轻便,在 iphone 和 ipad 上都可以随时打开并摘录内容;另一方面,它的接口做得很好,许多国外的优秀 APP 通常都会提供一键分享至印象笔记的入口,非常方便。我通常用它把所有的文本、图片笔记集中在一起,云同步,再归总到 Onenote。

笔记体系

我把这套笔记体系称为INK 笔记法。因为我的 Onenote 里只有 3 个分类,对应 3 个分区:

  • Inbox(收集)
  • Note(储存)
  • Knowledge(主题)

下面详述:

  • Inbox:用来收集任何时刻、任何方式得到的零碎资讯,用关键词记下,放在 Inbox 下随便一个页面里。称为关键词笔记
  • Note:用来存放 Inbox 中经过整理的完整笔记。每一则笔记都有完整的时间、标题及脉络。称为参考笔记
  • Knowledge:这是重点。用来将 Note 里面储存的笔记主题化。称为主题笔记

何谓主题化?

就是将 Note 中的笔记,按照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一种用途,有组织地放到一起。

举个例子:

比如我想写一篇「如何构建笔记系统」的文章,那么,像「Onenote 技巧十则」、「如何构建知识体系」、「整理笔记的技巧」、「几大笔记软件横向比」这几则笔记可能都用得上,我就会把它们放进 Knowledge 下的「构建笔记系统」页面里。

又比如,我对「唐朝的中国政治体制」有兴趣。那么,像「东晋的门阀政治简述」、「隋唐的地理形势简述」、「中国田制变迁简述」,这几则笔记都可能与其相关,我也会把它们放进去。

也就是说:Inbox,表达的是「这是什么笔记」;Note 表示「这则笔记的内容是什么?」;Knowledge 表示「这则笔记可以怎么用?」

下面用一个具体的流程来说明这套体系:

收集——完善——整理——(应用)——归档

  • 收集

任何时刻,看到任何觉得有价值的资讯,用手机和平板(视哪个更方便而定)记下来。结合文字、画图、拍照等方式,记在印象笔记里,自动同步。

回到电脑前,打开印象笔记电脑端,同步,将之前记下来的关键词转移到 Inbox 里。

  • 完善

定期进行,一般 1-3 天一次。将所有 Inbox 里的每一个关键词,通过搜索,扩充成一则有价值的详细笔记,存放在 Note 里面。如果在 Inbox 里记下的是一篇文章的链接,则进行通读,整理出要点,同样存放在 Note 里面。然后将 Inbox 清空。

例如,我在 Inbox 里记下一个关键词,叫做「长尾效应」,那么,我就会通过搜索,整理出:长尾效应是什么意思?谁提出的?得到了怎样的印证?业界对其态度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等等。然后把这部分内容,在 Note 里新建一页,放进去。

  • 整理

我会经常翻阅 Note 笔记,并且一边翻阅一边思考,当突然想到「诶,这个内容似乎可以用」的时候,就会进行思维整理。比如,我看到「长尾效应」时,可能会想到它也许可以解释某个案例,或者与某个理论之间存在矛盾,就会在 Knowledge 中另开一页,把这个思考写上去,并且附上「长尾效应」这一页的链接,以便查阅。

怎么附上链接呢?这里要提到 Onenote 特别优秀的一个功能:Onenote 里面,任何一页笔记、一段话、甚至一行字,都可以生成一个内部链接,只需要选中,右键,选择「复制指向页 / 段落的链接」即可。

这个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思维整理的效率。比如,在一页 Knowledge 里面,我可能会引用到 10 页 Note 的内容,但我并不需要把它们的内容全部复制进去,我贴 10 个链接就可以了。

  • 应用

定时翻看自己的笔记,尤其是主题笔记,有灵感了,就将其输出。

写一篇文章,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告诉别人,都可以。

关键是要去用。将笔记和思考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把思想落实成为行动,这才是笔记的本来目的。

  • 归档

对于完全物尽其用的笔记,或者已经记得滚瓜烂熟的笔记,删掉,为今后的输入腾出空间。

最后,随手画一个简图:

INK 笔记法——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