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着手分析一个行业?

54 个回答

吴捷

分析一个行业,教科书的方法可以让你对一个行业有大致的了解,仅此而已;咨询公司的方法可以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一个行业的认识可以为咨询报告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仅此而已;访谈业内专家和CEO,有助于你对这个行业有全面的认识,甚至在某些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仅此而已;行业研究报告,值得一看,仅此而已。我并不是说这些方法没有价值,相反,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方法,但都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要真正深入地分析一个行业,需要靠你的思考去建立一套系统,别无他法。
先来看一个例子:
白酒行业自2011年开始进入寒冬,行业收入增速急剧下降,这一趋势延续至今。而从04年到2010年白酒行业都是高速增长的。在2010年甚至是2011年,无论是采用教科书中的方法或是前文中提到的其他方法,对白酒行业的分析都没有预料到今天的境遇。或许,今天你有信心能够用上述方法解释白酒业的冬天(很多人正是这么做的),然而什么时候白酒产业会重新进入高速增长抑或是现有的增长率才是正常的呢?那些方法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吗?
在分析一个行业的时候,必须认识到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这意味着不存在一个通用的模型。我在下面所说的是一种分析的思路,它由一系列的问题组成,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数据,且有些问题很难回答。毕竟,分析行业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为了表明我们对于这个行业的认识在哪些地方存在不足。

  • 行业满足的是哪几类需求?需求是否呈周期性变化?
  • 这些需求过去是什么样的,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变化?需求会一直存在吗?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我的判断?
  • 谁对购买行为有决定权?其决定的标准是什么?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我的看法?
  • 生产能力与需求的对比是什么样子?过去是什么样的,未来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我需要哪些数据或材料才能判断供需的变化?需要哪些证据才能证明这种变化是长期的?
  • 我需要考虑地域因素吗?它对我的结论影响大吗?

单一需求的行业与多元需求的行业,哪一个行业增长率的波动更平缓?

  • 行业的回报能力,及其过去10年的变化情况是什么?
  • 上下游对于行业的回报能力有多大的影响?关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过去10年中这些因素发生过改变吗?为什么?在未来哪些因素是可以预测的哪些是不可预测的?为什么?
  • 行业内竞争者的数字和规模?谁在该行业中拥有发言权?要在该行业中获利,什么因素是必须的?我是否知道谁会在这个市场上获利,为什么?

为什么美国铁路行业和航空行业的长期回报率相差如此之大?

  • 法律对于行业的限制与要求体现在哪些方面?我是否能判断监管的趋势?
  • 政策倾向对于行业的发展有哪些长期和短期影响?哪些政策是长期的?哪些是短期的?我是否能预测政策的变化?
  • 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哪些法律政策会对行业带来间接却非常重要的影响?
  • 新技术对于行业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为什么存储器行业(硬盘、内存)和CPU行业在技术创新的冲击下冰火两重天?

此部分内容与行业分析的目的有关,故略。
麦当劳和星巴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他们所处的行业能否用同一套模型来分析?
题外话:
希望得到关于“如何做”的答案,知乎上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至少比问“如何抄”要好一点,不过我还是希望有人愿意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不可以那么做?”,所以我就写了这个与问题有点脱离的答案,采用了芒格喜欢的方式,而延伸思考中提到的问题都是难以用程式化的方法得到有说服力的答案,需要动一番脑筋。Have fun!
===============================================================
更新1:如何能快速地理解一个行业
教科书中的方法和一些咨询工具的最大缺点是各个因素之间缺乏联系(或者结构化不强),使人难以深入和全面地思考,我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它由6个问题组成,只要依次回答就能快速形成一个较好的答案。
1. 有谁?即行业内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服务,其上下游是什么?
2. 有多少?即行业的规模、平均利润率是多少?龙头企业又是多少。
3. 在哪里?结合答案1,得到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再结合答案2,得到龙头企业的优势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并验证这些因素),以及彼此之间的位置(想象一个多维坐标空间)。
4. 什么时候?结合答案3回顾行业的长期发展过程并进一步验证答案3
5. 怎么做?结合答案4,分析行业要继续发展,龙头企业应该怎么做
6. 为什么?龙头企业目前在做什么,与答案5一致吗?如果不一致,是我错了吗?为什么?
更新2:把思考变成文字
当你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如何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呢?逻辑树或麦肯锡的MECE法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科书的模式也很值得借鉴。事实上,整理自己的答案是对答案的再提炼过程,做得好可以事半功倍,做不好却会前功尽弃。学会说一个故事而不是罗列一系列观点或者数字是个辛苦却又有趣的过程,学会提问也是如此。;) 编辑于 2015-07-07张竞泻药….这不就是俺还是Marketing学生时常见的作业么, 不过经常是结合具体的某一产业中的企业进行的
首先,先要了解一下这个调查的意义是什么,产业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产业发展的各种宏观和微观的条件和变化,从而推导出产业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那么针对这2两个分析的方向,
在宏观方面,常用的是PEST分析法(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文化 Socio-cultural、科技Technological),也有扩展为PESTLE法的(加入法律 Legal、环境Environmental).这些都是比较宏观的. 这些研究是有一个具体的学科的,叫做 business environment. 基本上整个产业的所处的一切条件都是分析的基础.
在微观的方面, 往往是在以一个具体的企业为切入点, 将具体的企业作为范例来对照产业中的各种情况,将企业本身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关注, 则会使用一些SWOT的模型.
还有一个综合的常用模型是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 但是我觉得这个模型有几个缺陷, 第一,内外部的元素混杂在一起,思路不太清晰. 第二,这个模型是1979年的模块,划分的非常粗略,很多信息无法归类. 第三,比较缺乏对于经济环境的归类,条件分析不足. 第四,此模型在具体分析产业中的某一企业更为适用.建立的初衷也在于此.
PS:这3个模式,网上已经说得很具体了,我就不累述了.
第二,方法,渠道和资料来源.
宽泛的收集产业资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而且很多信息是重叠的,而另一些信息又是缺失的,所以往往造成调查中常见的’先入为主’的问题,从而形成’导向性’错误. 针对这个问题有2点建议:
a. 按照PEST分析法,分门别类的列出具体的条目,针对具体的细分项目,收集材料. 在收集的过程中, 排除自己主观性,将所能找到所有的数据,按照时间罗列出来. 信息来源以学术论文优先,企业年报次之,专业新闻再次的顺序来印证信息可信度.(survey research)
b,以一个或多个产业内企业年报为基础. 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每年都会做产业分析和本企业年报. 可以在企业调查的基础上,提取所需的行业动态,并把企业的举措作为行业内行为分析和做例子. 有很多的company portfolio可供借鉴. (case study)
PS: 因为绿坝大叔神一般的存在, 实在不太方便给你提供一些操作范例了,抱歉
PS2: 因为已经不是学生了,不能使用以前学校6000胖子一年的database了,好悲伤.难度加大了..
第三,一点提示
因为,产业分析往往是和市场相结合的,而无论市场还是产业发展,都更关注于未来,趋势是研究的重点,那么在推论未来可能的时候,过去到现在是一个发展的走向,现在则是具体数据发展向未来的基础,所以有几个数据/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 市场容积 size, increasing/decreasing speed
  • 顾客分析 buying behavior,bargaining power
  • 社会发展 culture, social, ethic (eg. 公益,环保,认知)
  • 科技发展 (产业本身,社会大环境) 非常重要※涉及到产业升级及发展-趋势的最大推进力
  • 法律法规 (产业本身涉及的行业法和相关条例,eg. 绿色环保组织的碳排放条例就涉及了很多产业)
  • 商业模式 (eg. 互联网模式,facebook模式,微博模式)
  • 产业领导者行为
    PS: 请在分析模块中加大关注力度,不要脱离模型
    PS2: 建议在调查的时候,加上一些限定词,比如说中国的XXX市场中的XXX类型等缩小范围的限定,可以使调查报告更为准确和针对, 避免产业中的很多情况的不通用性.
    因为题主并无提供具体的产业是什么,所以可能答案存在偏差,如有问题,请在评论中提出,以便大家讨论. 发布于 2012-12-04洋爷吉祥 不请怒答!容我吃完这碗酒!
    不知道题主什么身份,需要分析行业的人大多是,咨询、投行、投资、猎头这些行业的人。他们会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去了解一个行业的潜规则,利润模式,运营手段…各个方面的内容,因为他们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其他业余爱好者很难置身事外的分析的准确,不然麦肯锡就得吃翔去。但是要知道的分析甚至“摸清”一个行业依然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也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高管。但是,你能了解一个行业的全局,现今状况、过去、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熟悉那个行业的行话,拿捏这个行业的基本信息。
    那么琢磨这些玩意儿有啥用啊?这个问题换个角度也就是说:研究历史有什么用?大人物学了有大用,老百姓学了看戏用。个人感觉分析好一个行业后,你能和那个行业内的人自如对话,你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结合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看到新的机遇,你能在你的客户面前让他刮目相看,你还能拿到一份好工作,了解你的上司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考虑什么…总之,你的B格会大增,在pub泡高端外围的时候,海侃不至于露馅。然后就是,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会给你带来或多或少的不同的受益。
    好了言归正传
    “了解一个行业”这件事本身如果不在这行干个10年8年的,基本不太可能快速完成。不过,如果只是想摸清楚最基本的情况,大致分析一个行业,可以通过问对几个关键问题着手。而这些关键问题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这个行业的链条是如何运转起来的?
    **1 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什么价值?

2 这个行业从源头到终点都有哪些环节?

3 这个行业的终端产品售价都由谁分享?

4 每个环节凭借什么关键因素,创造了什么价值获得他所应得的利益?

5 谁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

6 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

而信息获取的渠道,则包括:
1 金融投资机构的行业报告;

2 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愤怒的麦肯锡~)

3 行业交流网站或论坛的热门帖子;

4 业内企业的培训课件;

5 参加行业展会或者论坛;

6 从业者的私下交流
其中1-4,都可以通过Internet获得。当然我同意一楼,中国的水太深,如果真要搞的话,还是去一些咨询公司靠谱一点儿,比如“愤怒的麦肯锡”~
而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哪些高管们,天天思考着行业分析,另外一种最接地气的需要干这种活儿的就是
猎头,所以题主想问如何着手分析一个行业,不妨站在一个猎头的角度,试想猎头也不可能干过所有行业,那么他是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分析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他想要的人才呢?
我来意淫一下:
1、圈定对应行业,或拓展至相关行业。
a. 客户提供行业基本信息,如竞争对手;
b. 咨询相关行业内朋友;
c. 通过互联网、行业杂志、产业报告等,了解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等。
2、确定行业内TOP5或TOP10企业名单,并关注名单排序的标准,及近几年排名变化。
a. 咨询行业内朋友;
b. 参考每年的 Fortune Top 500;可适当拓展了解近3-5年排名变化情况;
c. 通过互联网、行业协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渠道查询企业排名(如销售额、增长率、零售终端数等),同时关注企业的战略调整、市场布局、新产品发布、收并购信息等;
d. 查阅PE/VC、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行业/企业分析、案例分析、产品分析、行业预测等报告。
3、锁定所列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对应岗位的目标人选,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目标人选。
a. 联系/咨询行业/企业内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人脉资源)
b. 搜索猎头公司自身数据库人才资源;
c. 第三方人才库资源(如 linkedin、微博等);
d. Cold Call (陌生电话)
重点:
a. 联系到的每一个人,都详细沟通,最大限度地通过这些人挖掘其所属企业、竞争对手的具体岗位/员工/业务/产品/服务等的数据和信息;
b. 及时转化吸收所得信息,并用于此后所联系到的人,同时相互印证这些信息的准确度、可靠性。
当做到第2点的时候,其实已经可以了解到一个行业的70-80% (笔者凭经验估计)甚至更多,而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第3 点的实现有些困难,其实情况并没有你想象得糟,因为你有很多的朋友,而你的朋友又有很多朋友,更别说“六度分割理论”带给你的无限人脉资源,只要你想挖掘,你现有的人脉资源带给你的信息就能使你在已有的70-80%的基础上增加10-20%,保守地说,这个时候你已经是这个行业的半个专家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A曾经做过一个Case,为一家国际Top 3的糖业集团寻找South China GM的人选。刚接触这个职位时,A对糖业完全是个门外汉,只知道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蔗糖、白砂糖、红糖这些概念,及各种果汁、咖啡、饼干中添加的糖之类的,对其他一概不知,更别说去挖人并评估其是否胜任了。
启动项目后,按照上述的方法。A按照客户的要求,根据职位的任职资格,进行如下操作:
1、圈定行业
首先在网上搜索“制糖 企业”、“糖业 排名”之类的关键词,从搜索结果中了解到国内制糖企业几乎为本土民企和国企,并分为以蔗糖为主的南方和以甜菊糖为主的北方制糖企业。
其次,从“制糖 行业 分析”、“糖业 研究报告”的搜索结果中,了解到糖业在中国的产业布局、优势省份、产品特色、产业上下游产品等,了解到糖业上游的种植(甘蔗、甜叶菊的种植)、中游的制造(榨糖厂、渣料处理等)、下游的分销(食品加工企业、饮料生产商、食品添加剂公司等、现货/期货市场等)。
最后,拓展到产业上下游相关联的国际集团在华开展相应业务的公司,如国际食品集团、国际四大粮商、雀巢、百事、正大饲料等企业所属的行业。
2、确定行业内企业名单
a. 国内糖业公司:洋浦南华、广西农垦、贵糖、东亚糖业、南宁糖业、凤糖、英茂糖业等;
b. 国际四大粮商ABCD、国内的中粮;
c. 根据Fortune Top 500,根据企业产品分类,确定其中的食品制造或零售企业名单:Nestlé、Pepsi、Kraft、Coca-Cola、AB InBev、Tyson等;
3、根据企业名单摸排对应岗位的目标人选,并最大限度获取企业/行业信息,丰富前两步的内容。
因题主主问的是,故第3步不再赘述。通过前1、2步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加上第3步的信息细化及相互印证(亦可称之为人脉资源利用),A已经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摸清了一个行业,甚至相关行业的情况,并基于此,完成客户的委托。 发布于 2014-01-31滕云天
投资人在投资前,一般会对各个行业进行梳理与研究,这个研究主要就在看行业的环境、政策、现状、发展趋势和成长性。
投资人选择一个关注行业,最关键因素是行业的成长性与发展空间,其次是行业的风口时机,而行业环境与政策也可能会让投资人选择或放弃一个行业,所有分析是以逻辑分析为基础,最终导向是否要投资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是做什么的,为什么由这个行业来做,未来这种逻辑一直会成立吗?了解这个行业的前世今生,并问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就是行业逻辑分析。例如,对人生老病死的行业(包括母婴、教育、婚嫁、老年市场、医疗、大消费等),一直是投资人非常关注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逻辑在于这些用户群体基数大,强需求,伴随人的一生,这些粗线条的分析基本上已经足够让投资人对选择这些行业进行判断,当然大行业往下还有细分行业,对每个细分行业还要进行进一步的逻辑分析。
宏观环境与行业的分析说到底主要还是对行业的环境、政策、现状、发展趋势和成长性的分析。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方法是分析宏观环境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论。拿社会化新媒体营销行业举个例子,在政治环境方面,社会化营销以事件营销为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有触及国家媒体安全底线的风险,在经济环境方面,经济转型升级,寻求更为高效、精确的营销模式,在社会环境方面,互联网生活以变成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长时间的事件营销容易让大众疲劳。在技术环境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化营销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但同时这个 行业内技术只是基础,核心是渠道、模式与创意,目前技术并未发展成为社会化营销核心,不排除未来借助技术大幅提升该行业的可能性。
针对不同行业,政府都会出台不同的国家和地方政策,国家的战略决策对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代表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决定一个行业能否成为风口的关键因素,在看行业政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的对该行业提前透露出的态度或信息进行预判,比如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当总理前往前海和杭州关注小微银行和互联网银行时,这就是一个行业政策关键信号的释放。
行业现状重在分析行业特点,模式和典型的企业。比如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行业的特点是技术门槛不高,企业多且散,行业龙头行业占比较小,企业数目快速扩张,但市场竞争在2015年进一步加剧,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退出行业,但同时又不断有新的进入者。
对一个行业现状分析要勾勒一个行业的行业树与行业数。对大行业和子行业进行不断分解即可勾勒出来行业树,如果再填补上数据,就构成行业树,如果对于一个大行业进行一番勾勒,基本对一个行业的概况也就了然于胸了,这个一个投资人的基本功。
:这个分析往往是建立在行业的逻辑分析、环境政策分析、现状分析基础之上的,当对前述行业分析都做充分之后,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成长性与发展空间基本就形成了。行业发展趋势、成长性与发展空间是投资人选择一个行业的根本因素,所以投资人是投行业、投预期、投风口。在预计一个行业马上要成长起来之后,要提前进入,但又不能提前的太早,这个也就是所谓的风口。以电视游戏行业为例,之前电视游戏行业受国家政策管控,不大可能有机会,随着自贸区政策及电视游戏政策放开,在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的条件。另外电视盒子产品借助安卓平台快速发展,为电视游戏发展提供了平台与技术基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倒闭各大地域广播电视台开始转型,电视在变弱,但是其现存的用户量与需求使得电视游戏仍然存在一定机会,但电视游戏又分为重游戏、小游戏、中型游戏,在线游戏,单机游戏,VR游戏等,到底哪种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呢?这又要针对每个子行业进行进一步的行业分析,最终基本也就能确定哪个适合投资人来关注,未来会具有较好的成长性。
最后再来说下如何获取这种能力,途径如下:
初到金融行业做行业分析会很迷茫,很多人会走弯路,金融行业珍重懂行业的不多,大多聚集在一级市场,例如股权投资机构(天使\VC\PE)、券商更多的是把一个故事讲得合理与完整,所以我记得我帮我的领导写一篇关于金融行业建议反馈时,领导当时强调一句一定要写亟需既懂行业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可是作为一个没怎么在行业内或大企业待过的刚毕业没超过5年的行业小白怎么进行行业研究和行业分析呢?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方法,这个方法基本上可以让一个行业小白,变成一个比行业内一般专家更厉害,段位基本在行业内企业中层到高层之间的水平。
1、行业资料让你具备行业对话基础
最早带我入门的领导曾告诉行业研究是风险投资人根本之所在,然后我就天天拼命看报告、看书、看新闻,日子长了发现自己有了吹吹牛的本领,但是对行业还是一知半解,一遇到行业专家都不够自信了。
在后来的逐渐摸索中,我发现做行业分析首先得寻找行业研究素材,然后大量阅读,才能够具备与一个行业对话的基础。
宏观的行业资料:这个最好的资料来源是券商与研究机构的科研报告,但是这些报告也都是来自一些没怎么在行业内待过,大多和你年龄相仿年轻人。其次是行业专业网站,比如关于互联网的有36kr,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有网贷之眼,关于O2O的有亿欧网等等,最全面的材料还是一些行业专家或精英出版的经典书籍。大量去阅读吧,梳理行业框架与数据,分析行业的特点、现状、模式和发展趋势,适当的应用下PECT、五力模型等方法论,哦,真的有些不一样了。这样也仅仅是具有和学者型行业专家对话的基础。
企业资料:这个最好素材莫过于行业典型企业的资料了,有人问企业都保密,错了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一般都会上市,去看他们的招股说明书或公开转让说明书,外加年报等,对一个企业梳理和分析立刻变得很清晰,长期积累后,基本具备了和行业内实用型专家对话的基础。
2、关键还要认识人
要去认识行业内的人,最好做成朋友,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行业的很多真实的现状和秘密。怎么样去认识行业内的人,进入到这个圈子呢,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参加行业聚会和个人SOCIAL了。
行业峰会要靠个人去不断挖掘和寻找,另外就是不断去social,甚至变为一个social animal,不断的去聊行业事情,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人逻辑分析、记忆与社交能力的时刻,去36Kr 搜索social animal这个词汇吧,我记得里面有篇不错的文章在介绍一个投资人如何去渗透进入行业。
最后就是要认识行业内的关键人,其实真正懂和看透一个行业的人是不多的,或者只有极少的人能看得全看得透一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在SOCIAL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挖掘到关键人,和关键人去交流你的疑问。
做到以上两点基本就可以做好行业研究与行业分析了,我说的这种行业研究与行业分析是真的实在的看透一个行业,而不是学院派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编辑于 2015-05-02张鑫

发布于 2012-05-08历练后的飞翔

齐志勇 @历练后的飞翔
新浪微博:@Fometor齐志勇
微信公众号:@zhiyong-1989 (分享探讨电商) 编辑于 2014-01-31数据分析狮1、科技媒体、垂直媒体
虎嗅网:虎嗅网
特点:很多原创、深度的商业资讯、评论文章。
36氪:36氪_为创业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特点:关注创业类的资讯。
网易科技:网易科技频道_有态度的科技门户
特点:大而全,善用搜索
2、报告网站:
艾瑞咨询:艾瑞网-生活梦想 科技承载
特点:很多行业报告,可以知道专业的报告需要怎么写。
Useit知识库:Useit 知识库-从基础到前沿
特点:许多行业研究报告。
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会有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发展现状、政策等,也会有统计年鉴一样的数据,都非常好。
例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信息网: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信息网
善用搜索,可以搜索行业+协会+统计等关键字。
中国智能家居协会:中国智能家居协会
4、企业官网
企业官网上有很多关于业务规则、活动动态等咨询。
例如京东快报,掌握京东最新活动动态:更多专题- 京东
5、公司财报
上市公司都会公布财报。
例如阿里巴巴财报。阿里巴巴集团 发布于 2016-08-16少能想要分析一个行业,从大的数据来说,根本是落不了地,只能是越看越迷茫。
而小数据能让你看清楚一个行业的本质,从中找到劈开脑海的地方,该如何做呢?
1、:淘宝生意参谋-搜索词查询,分析品类相关关键词的搜索人气与在线商品数,搜索人气高需求越多,在线商品数少对手越少。 1)搜索品类关键词 2)导出并分类品类数据 3)筛选并分析品类数据
2、 联想分析,可以知道竞争对手在受众心理是如何想的,我们该如何弯道超车。 1)打开百度关键词规划师(需要有百度推广账户) 2)采集、清洗、分析数据
这两个方法是借助淘宝生意参谋合百度关键词词规划师,想要买东西的人大部分会到淘宝去搜索相关的商品,而想要知道某件东西,也会到百度去搜索相关的内容来看。所以可以从这两个地方,知道一个行业的受众要哪些,要了解哪些。 编辑于 2017-01-10

编辑于 2012-07-03林炮勤 本人目前所从事的行业是知识产权行业,是跟专利天天打交道的营生。第一份工作在富士康做,当时所在的部门主要是通过专利的申请、运营来保护公司的智慧财产(专利、商标、版权等),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所谓的“专利分析报告”,即通过专利分析来了解某一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寻找技术借鉴,进而提供公司进入这一行业的战略参考,所以某种程度上(事实上,据我了解,同样的做法在其它中、大型公司也是相当普遍的)。

————————————————-以下正式回答专利分析的具体做法———————————————————-

  通常来讲,做任何报告都有一个特定的分析对象,例如财务的分析对象是公司财务报表,专利分析,顾名思义,所分析的对象就是专利了。当然有时根据实际需要,也会对公司的其它信息,如商标、著作权等进行分析,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在进行专利分析前,通常会用专业的软件把所在行业专利全部当下来,而所用的关键词嘛,例如LED行业,在中国会用“LED”、“发光二极管(体)”,在美国会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专利数据力求做得精准且全面。

  1. 最基本的无非是一时间,地域及玩家(主要的申请人)。<br />从下面两张图里可以看出什么信息呢:
  1. 第一张图是专利申请的年度趋势图:这表明,某某领域的相关专利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之前至2006年前呈现较为平缓的发展;从2006开始,某某领域专利申请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上降趋势,并在2010年达到高峰(交代一下,为什么从2011年开始的申请会出现较大的滑坡,原因是这部分的专利还没有对外公开,暂时没法查询得到);
  2. 第二张图是专利的地域及主要玩家分布图:对应地,可以看到在中国有三个主要的玩家,在美国有9个主要的玩家,这就着味着,当你要进入不同的国家时,所遇到的专利(或技术)壁垒是不同的,当然,这也;

                    图一
                    图二
再进一步地,可以从技术领域对专利进行分析,这往往也是专利分析中最艰难的部分,体现在:

  1. 专利数据浩如烟海,要想给出有趋向性或针对性的意见,需要按照技术类别对专利进行归类,如果是较为小众的技术领域,那数据量级可能还比较少(数百或数千),如果是较为大众的技术领域,那将是相当要命的,例如我们2008年对LED全球专利进行分析,所采集到的数据超过10万件,每个人手里负担的专利约为1万件,蛋疼呀;
  2. 专利资料本身也是法律文书,兼顾到用语的严谨性,读起来比较拗口。

    1. 但是,通过对技术分类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到的结论往往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例如:
  • 第三张图是一张专利技术鱼骨图:也就是将专利数量与技术类别对应进行分析,在这张图里,可以看出主要玩家的专利申请策略往往是集中在某几个特定的类别里,在其它的类别里,要么是玩家不重视,要么是无暇顾及,所以后来者可以选择在这些边缘地带筑起自己的技术壁垒();
  • 第四张图是一张类别-效果矩阵图:也就是将技术类别与效果对应分析,通过这张图你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要想达成某种技术效果,需要在哪方面进行研发投入,例如,;
  • 第五张图是一张技术发展趋势图:从图里可以看出细分技术类别的专利增长趋势,增长得越明显,往往预示着市场主要玩家在这方面的着力点越大 ,进而(图5是2012年底分析街景专利的结论,结论是未来街景专利的布局趋势集中在服务优化,操控性,后台性能优化方面)。

                    图三
                    图四
                    图五

  1. 分析结论可以结合上面的分析维度给出,包括:
  1. 进入这个行业的技术壁垒在哪里?
  2. 选择哪些方向作为进入这个行业的发力点?
  3. 进入这个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在哪里?遇到威胁时,选择哪些玩家作为合作伙伴(例如专利收购、许可等)?
  4. 遇到技术瓶颈时,选择哪些专利进行重点参考?

    1. 我在富士康时,这样的报告做了几十个,大的如产业调研,小的如特定公司的专利分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很感激这段经历锻炼了自己在专利分析方面的诸多技能,也为后面到了其它公司乃至为客户做这样的分析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br /> 就讲这么多了,以上是针对知识产权领域对行业分析的一些看法,应该说这些分析方法跟其它领域的分析方法也有相通之处,可以权当借鉴;另外说明一下,其实专利分析可以做得很上流的,帖一张图给大家看看(手机拍的,这是06年项目组自创的“泡泡图”,也不是什么教科书的方法,

    )。 炮制创新 - 知乎专栏

编辑于 2015-12-18Shaoxin Lian仅仅对题目中“如何着手”谈谈自己的方法。
自己有一个比较常用的切入点是“技术发展路径”。
某个行业从产生至发展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就是其技术的更新换代,而每次重大更新都会存在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如某种突破性技术的诞生、某个新能源的发现、某种政策的出现等等。顺着这条线可以很容易的理清行业发展背后的规律,从而给自己的逻辑建立起第一个框架,即建立在现实之中的所谓“技术发展路径”。在这样的基础理解之上再辅以经典的模型加以探讨。
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技术发展路径”也许并不会出现,它的作用只是辅助建立起第一个框架,帮助我了解我所能搜集到资料的背后的逻辑是如何,作用类似于建筑时使用的脚手架,是最初搭建的最简陋的框架,却十分好用。 发布于 2014-02-08莎乐美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如果是自己找资源,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一:行业咨询报告
二:市场调查报告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四:媒体报道
五:非正式来源:这个有很多,比如你可以去进入那个行业,亲身体验。你也可以找到亲朋好友的相关从业者提问。还可以分析行业典型企业的招聘政策(招多少人,招什么人,怎样招人,招什么专业的人)的变化来推断企业的战略变化。
PS:以上内容也可以为你提供调查方向,比如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28800 里讲到的调查内容都可以成为你的目标信息。
LZ还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竞争对手的位置上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可以查查相关案例。 发布于 2012-05-08里芃芃既然要做一个行业的分析,我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清楚自己做这个的目的是什么?
都分为什么呢?
1.我做这个是为了自己了解这个行业
这个也是做数据分析最有趣、动力最足(个人认为)的一个目的驱动力了。记得当时做中华文字库字频的数据分析,真的是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吸引而做的。那在这种情况下你想了解一个行业(比如说电子啊手机啊什么的)就会比较简单。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应当先做好这个行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和学习;然后去看一些现成的资料(比如汽车行业各年的各种分析图等),然后选取自己喜爱的工具,获得数据就可以开动啦!
2.我做这个是为了公司的需求
那在这种前提下,就必须要加入其他东西了。首先要说服你自己喜爱这个行业(喜爱做不到的话至少也不要讨厌)只有这种前提下你才能做到客观和公正。在这种目的前提下,就需要先去了解需求。什么需求?调查数据的公司的需求。他们要什么数据?要分析什么的?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结果?这都是你工作的目的和最终的评判标准。所以在不以个人爱好为驱动的前提下分析一个行业一定要做客户需求分析。其次,要考虑到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数据分析与专业背景结合是极其紧密的。千万不要认为得到数据分析了就可以。真正好的数据分析人员是要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给客户们提供发展策略和建议的。所以了解一些该行业的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你的数据结果页没有说服力。 3.我是被迫做的行业分析
发布于 2014-12-31啐楼发布于 2013-10-25浅水无鱼

发布于 2014-02-02王雪彦我在想,要不要把这些告诉大家,看了前边的各种答案,都是流于表面,没有发现问题本质。
如何分析一个行业?
看这个行业的现状就行,比如,我每天上班都会遇到抢座的人,甚至大打出手,我就知道地铁就要涨价,果然北京地铁公交涨价了,因为人多座少,而且我也知未来有新交通方式出现,那么北京交通这个行业必然是向上的能进入的行业,
某一天我又看到希腊经济危机了,我就知道我应该去希腊开银行,果不然一周前的新闻联播就说中国去开银行了,为什么?那里缺钱,我就去开银行没错,所以希腊的银行业很好,
当新闻报道西非埃博垃病毒蔓延时,大家猜猜应该干什么?没错到西非开药厂,你要问我西非的药厂这个行业怎么样,我回答你了。
如何分析一个行业.?
反正我能从一件平常小事,看出一个行业的好,坏,未来是否有发展。
编辑于 2015-02-03曹先进发布于 2012-05-21分析行业不是楼上有人说的marketing,而是Strategic Management。
其中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framework是很著名的行业分析模型,用于分析一个行业的吸引力(潜在利润)。五个方面,简单地说,分别为:
the threat of entry 进入行业的难度
比如房地产,矿业就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作为难以进入行业的限制。或者,MTK提供的智能手机解决方案就使得智能手机行业进入难度下降以致中国山寨手机商这段时间里满地开花。
the threat of substitutes 潜在替代者威胁
比如飞机可以替代火车,智能手机可以替代数码相机。此处常被忽略,因为过度专注行业内的竞争或者对可替代者不重视,而忽略外部变化,此处典型就是柯达公司。
the power of buyers 买家的议价能力
比如很多大型连锁超市像乐购Tesco,家乐福Carrefour就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以最大限度的压榨生产商的利润。集中买家只是一个因素,还有比如更换供货商的成本很低,甚至你可以看到很多比如乐购的自产产品直接威胁供货商。
the power of suppliers 卖家的议价能力
与上面一条正好相反。卖家很集中,比如中国的各大垄断企业…
competitive rivalry 行业内竞争压力
比如行业的成长率,退出代价,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程度,行业竞争所处的状态等等,这些因素如果增加了竞争压力,显然就降低了行业的吸引力。 编辑于 2016-04-04Mo-Cuishle发布于 2012-05-08最近想去分析一个行业,也苦于无从下手,来到这里看到前辈们的精彩回答,感到获益匪浅。
作为一个想要进入咨询行业的菜鸟小白,我当然没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吧。
“如何着手分析一个行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着手”二字。对于任何一个我们想要分析的行业,在如今浩瀚的数据面前,对于新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我该怎么入手进行分析?咨询报告也好,行业分析报告也好,当你把那些数据统统下载下来放进一个文件夹时,你会感到,天啊,这些数据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认为,要想着手分析一个行业,最关键的一点是,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分析这个行业?我想得到什么信息?虽然说这样可能会有一些先入为主,但如果能有一个预期的话,会让你接下来的分析“有的放矢”,不会迷失在茫茫的数据大海中。
对于分析,我特别推荐麦肯锡的MECE方法,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有一套自己的结构。正如《麦肯锡意识》中所说,“没有结构的论述是站不住脚的”,你要在自己建立的那套逻辑框架内进行分析,通俗点就是“自圆其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千个行业报告会有一千份分析报告”。但只要你给出了自己的逻辑结构,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有相关的数据佐证,那么,你的分析报告就是有价值的。 编辑于 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