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Lachel
关注思考,生活,方法论 | 公众号:L先生说
2016.03.24 更新全文
传统的笔记方式,大致有这两种:

  1. 用活页纸记笔记,随身携带,再定期将笔记进行整理、归类、誊抄,汇总起来。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方法,但缺点是太麻烦了。相当于把笔记的内容再重新做一遍,工作量成两倍、三倍增长。
  2. 事先在笔记本里建立分类目录,再分门别类地把笔记填补进去。一般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按照笔记内容,如经济/文学/历史/政治/艺术……二是按照使用场景,如自我提升/工作/阅读/资讯……这样比起1方便了一些,但容易逼死强迫症:「这个『美国20世纪经济史』的知识点应该放在政治、经济还是历史?」「这个『京都风物』的知识点放哪里好呢?文化还是旅游?」「诶,之前看过一个『各大陆种族迁徙路线』,放在历史还是生物里面了?」

其实,笔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应用。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围绕着「应用」这个核心价值观来组织和建立自己的笔记?
下面说一下我的方式。

  1. 笔记原则
  • 一切以「用」为主。记笔记是为了用,不用的笔记没有价值。
  • 以「主题」为核心。「主题」即「项目」,也就是「笔记可能的用途」。记笔记的目的,在于支撑主题,一切流程都是为主题服务。
  • 建立习惯,定期回顾、整理、应用和归档。

2. 笔记工具
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和筛选,我现在用来记笔记的工具,最终确定在下面这些:
硬件:iphone+ipad+PC(ipad可以用surface代替)
软件:主阵地是Onenote,协助工具使用印象笔记
为什么这样使用?
Iphone用于记录路上随时产生的想法、灵感,以及拍照;ipad用于阅读,做读书笔记;PC用于对笔记进行整理。
Onenote是我集中整理所有笔记的地方,得益于其「自由插入元素」的功能,以及灵活的层级排序,用来进行思维整理再合适不过;印象笔记我给它的定位是敏捷式抓取工具,一方面,它足够轻便,在iphone和ipad上都可以随时打开并摘录内容;另一方面,它的接口做得很好,许多国外的优秀APP通常都会提供一键分享至印象笔记的入口,非常方便。我通常用它把所有的文本、图片笔记集中在一起,云同步,再归总到Onenote。
3. 笔记体系
我把这套笔记体系称为INK笔记法。因为我的 Onenote 里只有 3 个分类,对应 3 个分区:

  • Inbox(收集)
  • Note(储存)
  • Knowledge(主题)

下面详述:

  • Inbox:用来收集任何时刻、任何方式得到的零碎资讯,用关键词记下,放在 Inbox 下随便一个页面里。称为关键词笔记
  • Note:用来存放 Inbox 中经过整理的完整笔记。每一则笔记都有完整的时间、标题及脉络。称为参考笔记
  • Knowledge:这是重点。用来将 Note 里面储存的笔记主题化。称为主题笔记

何谓主题化?
就是将 Note 中的笔记,按照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一种用途,有组织地放到一起。
举个例子:
比如我想写一篇「如何构建笔记系统」的文章,那么,像「Onenote 技巧十则」、「如何构建知识体系」、「整理笔记的技巧」、「几大笔记软件横向比」这几则笔记可能都用得上,我就会把它们放进 Knowledge 下的「构建笔记系统」页面里。
又比如,我对「唐朝的中国政治体制」有兴趣。那么,像「东晋的门阀政治简述」、「隋唐的地理形势简述」、「中国田制变迁简述」,这几则笔记都可能与其相关,我也会把它们放进去。
也就是说:Inbox,表达的是「这是什么笔记」;Note表示「这则笔记的内容是什么?」;Knowledge表示「这则笔记可以怎么用?」
下面用一个具体的流程来说明这套体系:
收集——完善——整理——(应用)——归档

  • 收集

任何时刻,看到任何觉得有价值的资讯,用手机和平板(视哪个更方便而定)记下来。结合文字、画图、拍照等方式,记在印象笔记里,自动同步。
回到电脑前,打开印象笔记电脑端,同步,将之前记下来的关键词转移到Inbox里。

  • 完善

定期进行,一般1-3天一次。将所有Inbox里的每一个关键词,通过搜索,扩充成一则有价值的详细笔记,存放在Note里面。如果在Inbox里记下的是一篇文章的链接,则进行通读,整理出要点,同样存放在Note里面。然后将Inbox清空。
例如,我在Inbox里记下一个关键词,叫做「长尾效应」,那么,我就会通过搜索,整理出:长尾效应是什么意思?谁提出的?得到了怎样的印证?业界对其态度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等等。然后把这部分内容,在Note里新建一页,放进去。

  • 整理

我会经常翻阅Note笔记,并且一边翻阅一边思考,当突然想到「诶,这个内容似乎可以用」的时候,就会进行思维整理。比如,我看到「长尾效应」时,可能会想到它也许可以解释某个案例,或者与某个理论之间存在矛盾,就会在Knowledge中另开一页,把这个思考写上去,并且附上「长尾效应」这一页的链接,以便查阅。
怎么附上链接呢?这里要提到Onenote特别优秀的一个功能:Onenote里面,任何一页笔记、一段话、甚至一行字,都可以生成一个内部链接,只需要选中,右键,选择「复制指向页/段落的链接」即可。
这个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思维整理的效率。比如,在一页Knowledge里面,我可能会引用到10页Note的内容,但我并不需要把它们的内容全部复制进去,我贴10个链接就可以了。

  • 应用

定时翻看自己的笔记,尤其是主题笔记,有灵感了,就将其输出。
写一篇文章,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告诉别人,都可以。
关键是要去用。将笔记和思考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把思想落实成为行动,这才是笔记的本来目的。

  • 归档

对于完全物尽其用的笔记,或者已经记得滚瓜烂熟的笔记,删掉,为今后的输入腾出空间。
最后,随手画一个简图:
编辑于 2016-03-25
Howie Serious
Evernote+OmniOutlier+『主动』学习,解决一切学习问题
Running Tree

======20151108补充内容======
利用EVERNOTE构建笔记系统的基本流程兼注意点:
1、最初时,可以不用太关注分类和体系构建,单纯积累数量。其实就是放宽心,什么都往里装,只要是觉得自己感兴趣的、可能有用的、以后想读的,都放进去吧;简单说,就是先积累;
2、积累一定数量笔记之后,就可以着手梳理笔记系统的脉络、分类整理并搭建体系了。梳理过程,可以纸笔画思维导图,可以在电脑软件中画导图,当然也可以是在脑中进行,但是建议还是用纸笔或电脑软件画出具体的导图,把笔记系统的架构画出来,而且存到Evernote中。我觉得具体原因就不用废话了。
3、笔记系统也可以并且应当应用迭代开发的原理。步骤1和2就是最快建立初步体系的方法。这一过程将不停重复迭代下去,构建出一个越发庞大、体系越发清晰的笔记系统;
4、当每一条内容被以笔记形式加入到系统中之后,除非已经确定理解掌握(可以直接存放到相应笔记本中),不然最好先集中归类到to-do笔记本(我的体系就是4个to-do笔记本:to do in profession, to do in life……)。不能只收集不学习。当前社会的背景是信息过载,看到什么资料都收集起来但是一直压在硬盘里不学习不利用这是典型的现代病(我在这方面曾经罪孽深重)。所以,为了提升效率效果,可以定期在固定时间去学习并整理这些笔记内容,去芜存菁,理解吸收之后再行分类归档,以备以后查阅。

例如我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是和我职业相关的行业新闻,可能有以下几种情景 a)扫一眼标题,“哦”,几百字的正文也是扫了头尾两眼 b)认认真真读一遍,不加入到自己的笔记系统 c)快速浏览全文,确定和自己行业、客户相关,先保存到Evernote中,然后在固定时间认真阅读并提取有益信息,加上自己的感想一起放在该笔记的开头,命名为bottom up(总结)。在合适的时机再与同事或客户讨论此内容; 现在碎片信息已经让人无法逃避,通过碎片信息来学习提升也是必须采取态度和应掌握的技能。我觉得上面的C)属于处理碎片信息较好的方法。我个人也是如此实践,平时新闻看得不多,但是看了的都是真看了。

5、定期整理收集的内容,这实在太重要了,应该在日历软件中每周划拨出固定的1小时来做笔记整理,每周重复。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笔记系统的过程!太重要了,我继续重复几遍:
定期整理收集的内容!
定期整理收集的内容!
定期整理收集的内容!
======20151105V1版内容======
我是2009年1月注册的印象笔记,但基本不太用,主要当时没有主动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认识;
2012年10月,看到项目同事使用大象,一下子认识自己现在需要这么一个工具来整理知识,解放自己的大脑,减轻记忆负担。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交49美元订阅,给周围很多朋友都安利到购买付费版本,电脑上最常用的软件非Evernote莫属。
截至2015年11月,累计笔记达到接近2500条(而且绝大部分笔记都是编辑整理后的,很多笔记都是自己的思考总结,不是简单收集资讯)。

我对Evernote的看法如下,简单按条写写:
1、Evernote的定位就是成为用户的外脑(external brain)
2、我们利用Evernote来构建个人知识库,它应当是你自己大脑(internal brain)中知识体系的映射
3、由于Evernote知识库作为外脑运行,架构映射内脑知识体系,所以,建议以项目/事项类别为分类基础
4、外脑系统可以包括GTD内容,可以根据GTD原理设置单独的TO-DO笔记本或tack,但是不能按照GTD原理来设置笔记架构(外脑系统就是外脑系统,不要和GTD系统搞混)
5、作为外脑,Evernote帮助我们缓解记忆负担,iOS、Mac和PC端实时同步,支持全文搜索,PDF和图片内文字搜索,支持生成笔记本目录,所以,我们可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用在概念和内容的理解、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

=======我的Evernote笔记本体系基本如下======
首先得明确Evernote中的文件层级,笔记(notes)构成笔记本(notebook),笔记本构成笔记本摞/叠(notebook stack)。我们构建体系时,得从上向下梳理,从总到分梳理。

我的笔记本摞是这么划分的:
I类:用4象限简单粗暴地把全部内容分为4类:工作(Job)、生活(Life)、偏思考内容(Think)和偏记忆内容(Memorize)。

Job类,包括profession和engagement两个stack。
profession包括职业领域的相关笔记,根据类别划分,一个类别建立一个笔记本。例如,我根据审计领域的知识体系,建立的笔记本包括CICPA各科目、HKICPA各科目、行业新闻、行业学习思考与总结笔记、office技巧笔记、公司各次培训内容。
engagement则是一个项目一个笔记本。下现场工作时,工作资料、待办事项、笔记和内容总结都在这个项目笔记本内完成。

Life类,包括日记、年度计划和总结、思维、育婴知识、人际关系的思考等等内容。原则还是针对专门事项建立专门笔记本。

Think类:基本上就是个人兴趣爱好。但是由于有人说过,所有浅尝则止的爱好都是毒药。所以,针对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东西也要严肃对待,继续针对专门事项建立专门笔记本,跑步读书音乐都要单独建立笔记本。这样有利于确定应该放弃哪些深入哪些。

Memorize类:偏记忆的内容按照性质放到这里来。主要是检索,平时翻阅较少。

II类:TO-DO类notebook stack,针对I类stack分类单独建立笔记本。依据如下:
1、利用Evernote浏览器插件可以很容易收集各种资讯和信息。
2、但是!自己没读、没理解的、无法纳入自己知识体系的资讯是无益的!过度的资讯就像过度饮食,吃的多消化不了就会肚子胀,对信息的贪婪而不重视吸收和分类也会导致脑子涨。收集癖也是病。
3、由于收集容易,就应当注意定期整理,删除无益信息,整理消化分类有用信息。

III类:当前重点项目笔记本。依据如下:
1、专注于当前做的1-2件事或关注的领域
2、针对自己关注的领域,同主题阅读,大量积累知识,然后密集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理解
3、到执行阶段,根据项目流程,针对单个事项建立相应笔记本,保持条理清晰;

IV类:存档项目。垃圾场也好,档案馆也罢。除了检索,平时较少翻阅。

======最后的一点看法======
1、利用Evernote建立个人知识体系,要确认永远关注重点:个人知识体系。
2、千万不要什么都往Evernote里面扔,要定期整理删除,要不停edit(YC创业课里面提倡的Edit理念),不然就成了另一个搜索引擎了;
3、Evernote比浏览器书签的优势大太多,把书签全部清理掉吧(浏览器里的书签往往收集了一堆,但是通常就不会利用起来。书签确实可以收集好站点好文章,但是没法搜索整理内容。结局就是书签栏里上百的好东西,但是实际并没有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4、利用Evernote是为了更好的专注。在当前背景下,专注是最大的美德。

专注是最大的美德。
专注是最大的美德。
专注是最大的美德。
http://weixin.qq.com/r/PjjXz2vEvzbArS_s920s (二维码自动识别)
编辑于 2016-02-12
阿何
个人公众号: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用户不存在

作为一枚笔记狂人,本人对一切关于如何记笔记的话题都非常感兴趣,也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在超过10年记笔记的生涯中,我自己构建了一套记笔记、管理笔记的方法体系。在它的帮助下,我现在几乎所有的图片、文字资料都已经实现笔记化,并且基于笔记搭建了自己庞大的知识库和素材库。在过去2年多时间里,我出版了两本书,目前第3本即将出版,第4本也已经签约。在这个过程中,本人认为自己的笔记系统功不可没。
通过这套方法体系,你将能了解到:

1、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工具 2、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体系 3、如何通过笔记系统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库、素材库 4、如何有条理、高效率地管理自己的笔记

下面的内容会很长、很具体,但强烈建议你认真读完。通过它,你能够学习到一套系统的记笔记和管理笔记的方法,大大提高未来的学习效率,甚至可以将你的笔记系统作为你的第二大脑,完成很多以前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
如上图所示,我会从4个方面来说记笔记这件事情:
1、工具的选择
我们应该选择纸质笔记本,还是电子笔记本?不同工具的优劣性如何?
2、笔记体系的构建
我们应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笔记体系,方便后面的整理、检索和使用。
3、记笔记实操
我会以一些具体的例子,从感性的层面介绍自己是如何记笔记的。
4、笔记的整理和检索
当笔记库越来越庞大之后,如何方便地进行整理和检索?
下面正式开始:
一、工具的选择
笔记的载体可以有很多,比如纸质的本子,又比如像有道云笔记、Evernote之类的在线笔记工具。假如你是一个重度笔记使用者的话,我的第一个建议是:
请一定要使用在线笔记!
请一定要使用在线笔记!
请一定要使用在线笔记!
我知道这个观点肯定会得来很多纸质笔记爱好者的强烈反对。而且确实有些时候,我们也不方便记电子笔记:比如有时候在外不方便用电脑和手机,又比如有些人不喜欢看纸质书的时候打开电脑记电子笔记,而喜欢在纸上记笔记的感觉。
这样其实也没有问题。大家可以先按平时的习惯记纸质笔记,在后面我还会介绍如何将自己的纸质笔记数字化,更加方便后续标注、管理和检索。
之所以强烈推荐电子笔记,是因为纸质笔记的缺点太多,而电子笔记的优点太多!
纸质笔记的缺点:
1、记录速度慢
无论如何,写字的速度是很难比上打字的速度的,假如你每天记笔记的量比较大,采用纸质笔记无形之中会增加很多记笔记的时间。
2、不方便携带
纸质笔记本时代,我一年下来记录的笔记最少都超过10本,几年下来随便几十本。假如你外出的话,显然是不可能将这些笔记都随身携带的,万一在外要查找某些笔记资料,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3、不方便检索
笔记的量一旦大起来,如何快速从中检索出所需的资料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纸质笔记本你当然也可以制作各种检索工具(比如标签条之类的),但整体还是非常麻烦。
电子笔记的优点:
纸质笔记的各种缺点,恰好是电子笔记极具优势的地方。电脑打字(甚至是手机打字)的速度要快过提笔写字,而基于云端的笔记,可以很方便的在电脑和随身设备(手机,iPad等)之间实时同步,并且数字资料的检索天然占据优势。
除此之外,电子笔记还有以下天然的优势:
1、记录的形式更加丰富
除了单纯的文字和手绘表格、图像之外,我们可以用电子笔记来记录照片、录音甚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防丢失
就算保管的再好,纸质笔记本也有可能遗失或者损坏。而现在主流的云端笔记工具,只要你别脑残地忘记密码,资料永远都丢不了。
3、协同和分享功能
现在大部分电子笔记工具,都可以很轻松地将笔记内容分享给他人,有些工具甚至可以在团队内部进行协同编辑记录,这点是纸质笔记很难做到的。
所以我下面介绍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电子笔记这一工具来开展的,尤其重点介绍本人最喜欢的Evernote(印象笔记)这个工具。
说到这里,大概也说一下,现在好用的笔记工具其实蛮多选择的,比如说: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Onenote,乃至一些强大的Markdown工具如MAC上的Ulysses等等都是非常棒的工具。这些工具大部分我都使用过,最终选择了Evernote,是因为它在整体满足性上程度最高。
对这些笔记工具,我简单做了一下对比总结:
因为很多工具都是早期用的比较多,只靠记忆难免出错,假如哪里不正确还麻烦大家提醒我。
之所以说Evernote整体满足性最高,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它的如下特性:
1、全文检索(貌似需要付费会员才有)功能:用来检索资料绝对是必需的一个功能
2、图片文字OCR智能识别:这个功能的意思是,假如你的笔记中有图片,而这些图片中有文字,那么Evernote可以智能识别图片中的文字,用这些文字作为关键词,你同样可以检索出这些图片资料,简直不要太好用。
3、强大的碎片知识和素材搜集功能:利用Evernote的剪藏功能(需要安装拓展),可以非常方便地将电脑浏览器的文章或者部分内容保存到自己的笔记里面。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我的印象笔记”这个服务号,我们在微信看到喜欢的内容一键分享到“我的印象笔记”即可永久保存(微博里面则只要@我的印象笔记即可)。此外,基本上所有的主流APP都有将内容保存到Evernote的功能选项。利用这个功能用来搜集网络上碎片化的文章和素材超级方便!
4、离线收藏功能(貌似需要高级会员才有):举个例子,微信是自带收藏功能的,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好,就将它收藏。但是假如原作者将这篇文章删除的话,我们就打不开了。而Evernote的离线收藏功能,相当于将文章新建一个备份保存到你的笔记里面,即便原内容被删除了,也不影响我们自己笔记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后面我不用Pocket这个稍后阅读工具的原因。虽然Pocket也提供离线收藏功能,但一年的服务费很贵,并且它的功能太单一了不划算)。
这里再简单说一下Onenote,作为微软家出的笔记软件,其实Onenote也是非常强大好用的。但是它对内容的组织方式是“笔记本+页面”,这种组织方式适合用来撰写组织架构非常明确的内容(比如写一本书),但是用来记零碎的笔记,特别是碎片知识整理就不好用了。
所以我现在的习惯是:写自己要出版的书的时候我会用Onenote,其他时候更多是用Evernote。
其他诸如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等,因为后期实在没有用,所以没有发言权。用过的朋友也可以介绍一下。
二、笔记体系的构建
选择了一个好工具,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构建自己的笔记体系。这种体系,宏观来说就是我们如何分类笔记、管理笔记、使用笔记的方式。
每个人记笔记希望达到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人的笔记就是用来记录生活中的琐事(就是记日记),有些人只记读书笔记,还有些人把笔记当成待办事项来用,等等。
就我个人而言,主要通过笔记来完成如下工作:
其实之前我还用Evernote来记录待办事项以及撰写书稿、记日记。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有更好的独立工具来完成这些事情,比如现在我用Wunderlist来记录待办事项,用Dayone来记日记,用Onenote来写书。灵感记录方面,第一首选工具也变成了Clear。
下面分别简单说说上面的这些分类:

读书笔记:这是我记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实读一本书,内容很快就会忘记,这时候我们回头再看一遍又太浪费时间。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书的精华内容和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是非常好的方式。 运营心得:因为现在在运营一个公众号,中间会有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操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次我都会及时写运营笔记,然后时不时回过头去复习,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讲课讲义:经常会收到邀请,给网友做线上分享。我会先在Evernote里写好讲稿,并且记录下每次分享的时间点等关键信息。 文章搜集:这是我的笔记里面最多的组成部分,没有之一。每天都会通过网页、微信、APP等渠道把大量的好内容收藏到Evernote里面。 语音记录:现在参加培训或者重要的洽谈,你一直在电脑上打字或者手机打字是很不礼貌的,用录音笔又不方便后期管理。现在我都是打开Evernote里面的录音功能来进行声音记录。 扫描资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扫描或者拍照的方式,将纸质的资料数字化,非常方便后续的管理。这点后面我也会详细说。 素材搜集:和文章搜集其实差不多,只不过是把可能以后会用到的图片、文字片段等建立一个单独的分类管理起来。 生活信息:就是私人相关的一些有必要记录的信息。

了解了这些笔记需求,下面我们就可以进入到“构建笔记体系”的环节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Evernote是如何管理笔记的(因为个人笔记涉及比较多敏感内容,下面临时建立了一个账户来演示,仅作示意):
我们看到,Evernote里面最基本的内容单元叫“笔记”,然后主要通过笔记本、标签和地图集3个属性来管理笔记。
这3个属性,地图集是我用得最少的,它主要是通过地点来管理笔记。比如某条笔记你是在广州记录的,另外一条是在北京记录的,那么可以集中查看某个地点记录的笔记。
我个人用的最多的是笔记本和标签两个功能(其实也是不得不用)。
笔记本是一种强组织属性的笔记管理方式,适合将某一类强共同属性的笔记放在一个笔记本里面。同时,一条笔记只能同时归属于一个笔记本。
标签是一种弱组织属性的笔记管理方式,适合将具有某些共性的笔记打上同一个标签。同时,一条笔记可以同时有好几个标签。
了解了这种笔记组织管理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构建体系了。
构建的核心理念:笔记本尽可能扁平化组织(数量尽可能少),标签尽可能立体化组织(数量尽可能多且具体)
以读书笔记为例,我们看的书可能五花八门,种类很多。那么每一类书假如都新建一个笔记本的话,笔记本的数目就会急剧增加,以后我们一打开笔记软件,里面密密麻麻都是笔记本,根本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所以最适合的方式应该是:我们就建立一个笔记本,名字叫“读书笔记”。但是以后每写一条读书笔记的时候,都要尽可能给它打上具体化的标签。比如说我们读了KK的《失控》,我们的笔记大概可以记成以下样子:
又比如文章搜集,因为还包括了:新媒体运营、营销推广、活动策划、公众号相关等细分类目,但分类又不是很多。这些文章假如只新建一个“文章搜集”笔记本,以后阅读起来就会稍微有些杂乱。所以比较好的方式是根据这几个子分类,各自建立一个笔记本。但是每条笔记,可以打上更加细化、具体化的标签,如下图所示:
其他体系的构建与此类似,不再一一细说。
通过这种方式,相当于给我们的所有笔记搭建好了一座存放内容的大楼,大楼里有很多房间。以后我们记录内容或者搜集的内容,只要分门别类地存放到房间里面即可。
这样做的好处是:

1、有条理:很多人喜欢记笔记,但是所有的内容都不分类的放在一起。这样的话以后浏览起来乱七八糟,也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样的笔记效果就不好了。 2、使用方便:以后温习笔记的时候,我们既可以按照笔记这种强属性统一浏览某一分类的内容,又可以通过标签浏览同一细化属性的文章,效率倍增。

这里有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点:虽然标签是弱属性的组织方式,但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标签数量太多。所以在新建标签的时候,最好还是给自己制定一些原则,避免以后标签多到完全不可用。
我建议的方式是:标签记录到比笔记所属的分类层次再下一个级别就可以了,不要太过具体。
举个例子:“读书笔记”是顶层分类,再下一个层级可能是“科技类读书笔记”或者“小说读书笔记”,但你如果新建一个“《失控》读书笔记”那就太具体了。读的书一多,你的标签就会多到不得了。
三、实操技巧
下面我会以读书笔记和网络知识搜集整理两个分类为例,具体介绍如何记笔记。
A、读书笔记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喜欢一边读一边记笔记,我认为是不好的习惯。毕竟人的思维是单线条的,很难同时做两件事情。你阅读的时候记笔记,相当于打断了阅读思路,这样读起来就会断断续续,效率很低。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这样的(仅限于比较重要的书籍阅读,如果是小说之类娱乐类书籍另说):

第一遍:快速浏览目录和书籍内容,内容不必深究,主要建立起对书本内容的整体认知 第二遍:根据第一遍的快速浏览,我认识到了书籍里哪些章节是重要的,哪些章节是次要的。哪些章节对自己有用,哪些章节可以忽略不看,哪些章节是次重要的。哪些章节的内容自己之前已经了解了,哪些章节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然后按照重要程度排个优先级,重点阅读优先级高的内容。 第三遍:根据实际需求和自己的时间,阅读次优先级的内容。 第四遍:如果有必要有时间,再完整阅读一遍全书。

这4次阅读,也会对应我们读书笔记的不同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我的读书笔记会包括下面几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主要是对全书的框架和核心内容做一个梳理,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对一本书建立整体认知。这张图,其实在第一遍“速读”阶段就可以画好了。
第二部分:重点内容总结
罗列全书的重点章节和推荐阅读章节信息,以及简单总结这些章节的核心知识点,以及自己阅读这些章节和知识点的个人总结。
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二遍“重点阅读”阶段完成的。
第三部分:书评
第二遍或者第三遍完成后,自己写的对这本书的简单评价和核心总结。
以小米的《参与感》为例,我当时阅读完后做的读书笔记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这是第一部分的思维导图,这部分内容即和原书的目录有些相似,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判断做了一些删减和提炼。一般我的习惯是只记录下自己需要的核心内容,把相对没那么重要的部分去掉,同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对内容进行二次总结提炼。
有了这张图,不管什么时候看到,我们马上可以在脑海里快速建立起对《参与感》这本书的整体认知,并且知道每个重要部分的核心内容。
这是截取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核心内容的精要提炼。
基本上这种非精细化实操的书籍,我都会把每个小章节的内容提炼成几句话的内容。这样温习的时候,你一看这些话,马上就Get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也能回想起书里的内容。实在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翻原书进行高效率的快速复习。
这是截取的第3部分,主要是从顶层角度对全书内容进行简短精炼的总结。假如书中有些观点自己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写下来自己的反面意见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写出来的读书笔记,质量和可用性都是非常高的。有总体框架、有精华内容、有全面总结,该具体的具体,该精炼的精炼。即便是从未读过这本书的人,只是阅读这篇读书笔记,都能够快速建立整体认知,并且Get到精华点。假如先看了这篇读书笔记(比如发给朋友),再去看书,效率绝对得到极大的提升。
B、网络知识搜集整理
Evernote提供了多种手段,帮助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将浏览器内容、微信内容、微博内容以及APP内容分享到自己的笔记里面。
以浏览器为例,假如你使用的是Chrome浏览器,可以安装Evernote的剪藏插件,利用这个插件就可以很方便的保存网页内容了,如下图所示:
一般我的习惯是这样的:建立一个笔记本,名字叫“网络文章暂存”,所有的搜集的内容先保存在这个临时的存放地。保存好后,集中一段时间阅读这些文章,并且给每一篇文章打好相关标签,再移动到相应的笔记本里面去。
这种集中处理的方式效率更高,特别适合集中搜集整理大量同类信息。
在微信上,只要关注“我的印象笔记”这个公众号,并且绑定你的Evernote账号,微博上关注@我的印象笔记,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内容保存到自己的笔记里,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四、笔记的整理和检索
如果你希望将你的笔记打造成你的“第二大脑”,那么除了记笔记之外,一定要做好笔记的整理工作,并且善于利用笔记的检索功能。下面是我个人给的几个建议:
1、所有的笔记都要有分类,有标签
一旦你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那么你的笔记数量一定是飞速增长的。很多朋友喜欢记,但是却不喜欢严格地按照分类存储笔记,以及给笔记打上精准的标签,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你的数字笔记就相当于一座你私人的图书馆,而你记录的笔记就相当于一本本图书。任何一座图书馆,如果不建立起良好的分类存储系统和检索系统的话,实际上都是不可用的状态,想要从海量的存储中找到你要的那一本书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记笔记和建立图书馆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一件事情,记笔记固然重要,但是管理好这些笔记同样重要。因为Evernote之类大部分笔记工具都不提供树状分类管理功能,所以我们去建立自己的分类索引系统的时候尤其要用心(这点上面也提到过)。什么分类适合用笔记本,什么时候适合用标签,一定要提前设计好。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每天清理你的笔记,把暂存笔记本里的内容分门别类移动到相应的笔记本里面去。每阅读完一条笔记,都要给它加上相应的标签。
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你会很不适应,但一旦习惯了一定会爱上它。说实话,看到自己的知识库分门别类,井然有序,本身就是一件超级有成就感的事情。
2、将你的纸质资料数字化
尽管数字笔记已经很普及了,但有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面临在纸质材料记笔记的情况:比如有些课程老师是不允许你用电脑的。此外,我们在过去的岁月也会积累大量的纸质笔记资料。
如果我们同时要维护纸质笔记和数字笔记两套系统,其实是非常麻烦且效率低下的。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将你的纸质资料数字化。这样统一在一个入口管理,弥补了两套系统管理的割裂感。同时利用Evernote的OCR图片文字识别功能和PDF标注功能,纸质笔记数字化后管理起来其实更加方便。
将纸质笔记数字化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扫描仪,二是拍照。
假如你有扫描仪的话,可以定期将纸质笔记扫描成图片格式或者PDF格式,然后分门别类导入到Evernote里面。假如你没有扫描仪,也可以用相机拍下来导进去。在这里再安利一下Evernote的智能拍照识别功能,只要将相机对准要拍的材料,就能够自动识别文件边缘,拍照后还能进行锐化等处理,拍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强烈推荐!
所以,方便使用电脑或者手机的时候,我们尽量记录电子笔记。不方便不习惯的情景,我们可以记录纸质笔记,但是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将自己的纸质笔记数字化存储管理。
比如之前曾经记录过一页化学专业的纸质笔记,我用Evernote的智能拍摄功能拍照后存储下来效果是这样的(仅截取部分):
我们会看到,经过智能处理之后,整个部分显得非常清晰,很像扫描仪扫除来的效果(以上截图是用iPhone版的Evernote拍摄的),以后使用是非常方便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标注功能,很方便地在图片上添加箭头、方框、高亮、文字注释等元素:
标注的界面和样式:
由此可以看到,将纸质笔记数字化后,在后续温习、标注、更新上也是很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图片资料,只要字迹不是很潦草,后面我们都可以通过相关关键词找到图片,这点会在下面部分详细介绍。
3、定期清理和更新笔记资料
如果我们的笔记库永远“只进不出”的话,很快就会变得非常庞大臃肿,而且里面很多信息可能是重复的、陈旧的、不可用的。所以,我们需要定期清理和更新自己的笔记资料。
清理的情况:有些知识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又比如有些过去需要,但现在以及以后都不再需要了(比如你换工作、换行业之类的);再比如有些内容高度重复的。那么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清理掉。
更新的情况:比如第二次读书有了新的体会,可以及时更新你的读书笔记。比如有些技巧出现新的版本和应用情况;再比如你在使用某个方法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感悟,都可以及时更新你的笔记。
最后说说笔记的检索:
Evernote里面,主要通过笔记、标签和搜索功能来完成笔记内容的检索。如果你买了付费会员的话,提供全文检索功能,否则只能标题检索(其实付费会员也不贵)。
可以按笔记本浏览特定分类笔记内容。
可以按标签分类浏览笔记内容。
全文关键词检索功能。
只要平时整理工作做的好,利用这3个功能,基本上可以快速地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
下面说下Evernote里面比较逆天的一个功能:就是通过OCR技术,我们可以搜索到含有特定关键词信息的图片。
举个例子,我有这样一张图片(随便截取的):
新建一个笔记,把这张图片保存进去:
保存之后,需要过一段时间(Evernote要识别图片,并且建立索引).
我们查看笔记信息,如果发现状态时“全部图片已添加索引”,表明就已经识别完成了,可以索引了。
我们尝试用“这样用Word”作为关键词,进行笔记搜索:
发现搜索出来的第一条就是这个笔记,并且Evernote还自动在图片里高亮显示了你的关键词,是不是很逆天呢?
这也是我之所以强烈建议:将你的纸质笔记本数字化的主要原因!
我现在最期待的,是Evernote推出音频自动识别功能,能用关键词搜索到相关音频~
以上便是我分享的个人关于记笔记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发布于 2016-03-16
善智
上座部佛教比库
以「收集 - 完善 - 存储 - 调用」为逻辑,以杜威十进分类法进行分类。
我有一个朋友,叫阿里。
阿里是个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少年。我读过的书,他都读,我还没读的书,他也读。他会在大年三十跑去欧洲旅行。他见过伊斯坦布尔的苏菲旋转舞(而我只是在二〇〇九年读大二时,从奥修的演讲中知道苏菲派及其教义)和尼泊尔的祭祀游行,喂过奈良的鹿,过些天还要去以色列。然而,当他每次想要引述一些自己读过的书时,总是会遗漏很多很多细节,以至于我需要不停地对一些要点进行提问,以引导他回忆起更多内容,然而谈话最终总是会变成一句「你有空可以自己读一下」。这也使得,当我路过他身边,看到他在低头读书时,总会说一句,「别看啦,反正看了也记不住。」
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播客,为什么到最后都记不住?因为,他高估了人类的记忆力。倘若真得能够在只读过一遍就记住整本书的详细内容,那钱钟书老人家就不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同一本书了。
网络上有一篇关于李敖老先生读书方法的文章,老派读书人的心狠手辣。而杨绛先生也说,钱钟书先生读书,是反复读,并且不停地做笔记的。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理论中提到五个部分:学习(收集)知识,保存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很多人在真正需要调用知识时,想不起细节,找不到出处,乃至最后彻底丢失了线索。这些都是没有做好「保存知识」导致的。
所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笔记体系」作为保存知识的手段。
我以 Evernote(印象笔记)作为核心,构建了个人的笔记体系,从而达到对于知识的保存。虽然我也使用纸质笔记本,但是最终,我会将纸本扫描为电子档,存入 Evernote,原因会在下文说明。
一、个人笔记体系的结构逻辑
依照时间数序,笔记体系的运作有如下过程:

  • 获取数据、信息、知识;
  • 存入 Evernote 的「收集箱」;
  • 将「收集箱」中的笔记进行编辑完善(如处理格式,字体,标注标签,重新取标题);
  • 将编辑好的笔记,放置到对应类别的笔记本中;
  • 在需要调用资料时,使用关键字或标签搜索找到需要的笔记。

二、从哪里获得数据、信息、知识
在 iPhone,iPad,MacBook 上,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收集资料:

  • 直接手动输入内容进 Evernote(比如正在写的这篇文章,就是在 Evernote 进行的);
  • App:很多资讯类应用都支持导出内容到 Pocket 和 Evernote,如知乎的 app 便支持将回答内容、文章导出到 Evernote;
  • 网站:浏览器 Safari 等同样支持将超文本页面分享至 Evernote。

三、什么是「收集箱」
所谓「收集箱」(Inbox),就是我在 Evernote 中设置的一个笔记本名字。该笔记本将作为设置中的默认笔记本。当我们从上述几种渠道收集资料时,在不特意指定具体的笔记本时,将会默认地保存在「收集箱」里。
收集箱的存在,是为了让一篇篇收集而成的笔记,在去到各自的分类之前,有一个接受「完善优化」的过程。养成一个习惯,有规律的检查「收集箱」笔记本中的笔记,对它们进行完善。
四、什么是「完善笔记」
有时我们可能保存了一整个网站的页面,形成了一篇笔记,被默认放进了「收集箱」里,这时候,我们需要对这篇笔记进行完善优化。

  • 给这篇笔记取一个突出主题的标题;
  • 对笔记的格式进行调整(如点击 Format > Simplify Formatting);
  • 对内容进行筛选(有些广告真的就没必要留着);
  • 在笔记最开始的地方写上一段自行总结的「概要重点」(这一步并没有太多人会做,然而,如果有一个突出主题的标题,以及文首一段高度概括的重点,那么这在后期调用资料时,是非常高效的);
  • 加上标签(tags);
  • 将该篇笔记从「收集箱」移送到对应类别的笔记本中。

五、如何科学地设置笔记本的类别
在 Evernote 中,有三个层级。一篇一篇的叫做「笔记」(note),而「笔记」都存放在「笔记本」(notebook)里,而「笔记本」可以放在「笔记本组」(stack)里。
我依据杜伟十进图书分类法,设置了六个笔记本组:
而在对应的笔记本组中,又有各自的笔记本,如下图:
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分类来设置笔记本组?

  • 收集箱里有默认的笔记本,用以暂放各种来源的资料形成的笔记,等待优化完善;
  • 本职专业的知识最重要,设置为「100 佛教」;
  • 其次是六门语言的知识,设置为「200 语言」;
  • 再来是各类学科的知识,设置为「300 知识」(当然,也可以叫「百科」);
  • 而「400 信息」则是用来存在一些具备时效性的信息、情报。它们并不算是知识,但是有时候需要这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参考(如行程单、收件地址、联络信息、帐号信息);
  • 最后是「500 输出」。光进不出,那是貔貅。有了前面这么多资料,那就可以开始愉快地写作了。写作,其实也是分享知识的过程。

简言之,以百位数的数字标定「笔记本组」,以十位数标定「笔记本」,至于个位数,那就可以用来标定每一篇「笔记」(如果需要的话)。如此一来,通过标号编码,就能很方便地定位到「笔记本组」和「笔记本」。我的朋友 Neithan 在给笔记本组和笔记本分类取名时,喜欢用字母加数字,例如:叫做「A 专业知识」的笔记本组里有笔记本「A01 统计学」「A02 金融学」「A03 会计学」等等。我还是认为,三位数的纯数字分类法,最简单有力。
六、纸质笔记本怎么办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我写了很多纸质的笔记。那一大摞写得满满当当的纸质笔记本,在某个夏天的下午,我出门玩的时候,被到访做客的外婆闲来无事当废纸称斤两卖给了收破烂的。当我回到家,老太太乐呵呵递给我人民币十四块八毛,并说,「阿弟,你放地上堆着的废纸我给你卖了,十四块八,我跟他说十五十五,他就是不乐意」,对此,我很平静。
如今我依旧用纸质笔记本,因为我要用「黄金三分法」对知识进行优化整理。而这种「三分割」的格式,Evernote 还暂时不能提供。然而为了便于检索调用,还是会将纸本全部拍照扫描,存入 Evernote 中,并取好标题,手动输入要点,并加上 tag,以备之后使用。
如今,因为个人笔记体系的存在,我可以很方便地在多种设备上输入或调用资料。特别是上座部佛教所传承的巴利三藏,里面海量的巴利语经文,我都能够一一存放妥当,并在翻译过程中,有其他收集到的资料作为参考。
编辑于 2016-09-07
框架君
个人微信号:youcore_6,教育行业从业者,系统思维践行者
强推OneNote!!顺便借着《我的前半生》打造的管理咨询强光,分享下史上最牛的OneNote顾问笔记。
先说下为啥要用OneNote来做笔记:
1、它的多层架构适合搭建知识体系。
(没错就是朋友圈一大群知识管理专家教导你一定要搭建的个人知识体系。)
2、OneNote支持页面内容与页面之间自由链接。
(相当于word里面能放另一个word链接,你说腻不腻害?!)
3、随时在页面的任意位置进行编辑,把相隔很长时间的同类知识点和心得对比着归纳在同一个地方,横着写,竖着写,啥姿势都行。
(棒不棒?棒!)
牛逼的人做笔记从来不是单纯地码字,而是沉淀知识点,完善自己的能力模型。所以千万不要word式的码码字,就说你会搭知识体系了。
————我是顾问笔记分割线————
第一步、构建自己的能力模型。
个人能力模型是整个OneNote笔记体系框架构建的基础。那些二话不说直接进行知识归类的,都是扯淡!(要不你就说你归类的标准是什么吧)
下图的模型是认识的S君2010年从ERP实施顾问准备向管理咨询顾问转型时构建的个人职业及能力架构图:
图、个人能力模型图
第二部、设计OneNote笔记本框架
上面已经说了OneNote支持多层级架构,笔记包括了笔记本、分区组、分区,页和子页,这是一个逐层包容的关系: 1、一个笔记本里面可以有无数的分区组2、分区组下面可以有无数的分区3、分区下面可以有无数的页4、页下面可以有无数的子页5、子页下面还可以有更低层次的子页 运用OneNote强大的层次结构和关联关系,咱们来围观下7年前的S君是怎么一步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吧。
首先,S构建了“L&K 笔记本”以承载完整的顾问知识体系。下图是“L&K笔记本”架构的全貌。
其次,在“L&K笔记本”中建立了“Competencies素质”、“Capabilities(能力)”、“Industry(行业)”等分区,以及“PM Structure(ERP实施框架)”、“Consulting Structure(咨询框架)”等分区组,清晰地呈现了个人职业及能力框架的总体架构(参见上图左侧①)。
第三,以“Capabilities(能力)”分区为例,在该分区下面建立了“结构化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观察力”以及“领导力”等页(参见上图右侧②)。通过分区下的页及子页设计的形式,结构清晰地呈现了“能力”维度的具体组成。
通过以上设计,可以快速将新学到的知识归拢到知识体系中,而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系统、快速地了解到能力薄弱环节,从而有目的地主动学习。
第三步、持续更新知识体系
完成整体的知识体系框架构建后,其实是需要在具体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善于应用知识,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持续更新的。
在“L&K笔记本”外,S建立了一个“Projects笔记本”,用于记录项目实践(参见下图)。
从事ERP实施顾问时,每次有新的ERP项目时,他首先会将“L&K笔记本”中的“PM Structure”分区组(上图①)复制一份作为“Projects笔记本”中的新分区组(上图②),用作新项目的笔记框架。
这样一方面可以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化地对项目实施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系化地总结新项目的经验教训,并即时更新到经验积累中。
通过此方法,通过一个项目至少能积累一般顾问5个项目的经验,成长会非常快。当年S从事ERP实施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深圳分公司的首席实施顾问了。
他后来分享说其实这就是他能够转型管理咨询顾问、以及售前顾问的秘诀,要知道ERP顾问转管理咨询的几率是1%左右,咨询顾问转售前的几率也是1%左右。
路漫漫其修远其,共勉~
————————
微信公众号YouCore,这是一个只写干货、专注个人能力发展的平台,想要交流的话加我微信youcore_6,备注上知乎哈
编辑于 2017-09-11
邹润阳
星海微尘
分享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给迷茫的自学者指一条路》,可能比较偏向于编程方面的知识域整理。原文如下:
不管是从零开始接触编程,还是从大学踏入社会,一个人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时总是会产生迷茫的感觉。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教授自学者们学习的方法,而仅仅是把我自己的一些学习和总结的方法分享出来以供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我会以四个角度给你们介绍四个工具,XMind、Trello、Pocket 和 Evernote;我相信这些工具大家也大多耳熟能详,而我会讲述我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以及这些工具是如何相辅相成的。可能因为我接触前端领域的知识较多,例子中也会以前端为主,但知识和方法都是相通的,所以这应该也不会成为什么大问题。
1. 建立大局观:思维导图
自学者们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通常会对未来行走的方向一片迷茫,此刻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大局观,也就是在宏观的角度建立起未来的蓝图。 要做到这一点,思维导图 (Mind Map) 是个很好的工具。我自己比较常用的是 XMind,免费版在大多数情况已经够用了。 百度脑图 是一个在线的思维导图工具,还支持同步到百度云;如果想用于分享的话,使用百度脑图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你使用的思维导图的工具中,千万不要给你的导图添加过多的细节信息。那些细节信息应该被记录在其他的工具中,这在下文中会提到, 而思维导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作为蓝图。通过它,你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你未来三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内的大致的学习方向。
关于前端技术,有很多前人总结的导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最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建立属于你自己的思维导图!也许它一开始并不那么完整,一开始你只能做出一张很小的图,但那也就够了。 如果直接把别人的一大张图拿来作为自己的蓝图,那么你依旧是迷茫而不知所措的。任何领域的知识都是汪洋大海,你永远不能指望能够完全掌握所有知识。 所以你只需要在你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添加、修正、完善的你的导图就好,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
2.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Trello
有了大局观,就要着眼于当下,踏踏实实地走出每一步了。这时我推荐你们使用 Trello, 它好处在于同时支持网页版和 App,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很方便的查看。而且 Trello 天然支持 4 层树状结构,很适合与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对应。 这四层结构主要是:Organization - Board - List - Card
我来举个例子可能比较直观,先来看第一层结构,把 Organization 作为根节点,创建一个新的 Organization “前端学习”。 使用 Organization 作为树的根节点稍微有点 hack 的成分,不过对个人使用来说并没有大碍啦。如果你觉得你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根节点的话,也是可以不创建 Organization 的。
然后就可以在其中创建好多二层节点 Boards 了,就像上面这张图中,我大致创建了 7 个 Boards,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创建。 接着我们随便打开一个 Board,比如 JavaScript:
类似于上图的做法,你可以将你需要做的事分成几类,以便于你真正想学习时有的放矢。在每一个 Card 中,你都能添加一些详细的信息,能添加标签、描述,还能加 Checklist! 可我还是建议你不要赋予 Trello 太多的责任,我觉得 Trello 作用应该局限于梳理待办事项,而已经得到的知识或者想要总结的东西,应该借助于下面要介绍的两个工具。
3. 对文章进行整理归类:Pocket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你总是会参考不少的文章,而某些非常精彩的文章,你总是会想要记录下来的。有些人会使用书签,而这是最糟糕的做法。 因为你想要检索内容的时候,你几乎没法从一堆书签的名字中找到你想要的内容,而且你也很难维护日益增长的书签数目。
我向你强烈推荐一个工具 Pocket。它支持网页版和各种移动平台,可以作为 Chrome 的扩展,使用起来也是相当的方便。
当你读完在 Trello 中记录的文章链接又觉得这篇文章带来非常大的帮助时,你就可以把它加入到 Pocket 中,并给这篇文章加上一些便于检索的标签。 也许有人会推荐使用 Evernote 的剪藏来保存网上的文章,我对此是不推荐的。
首先在我自己使用的体验上来说,Evernote 剪藏出来的文章比起 Pocket 剪辑出来的显示效果要糟糕很多; 其次,我个人也不太喜欢赋予一个工具太多职责,在用过一段时间剪藏后,我发现我的 Evernote 变得愈加混乱,有时也很难把某一篇文章简单地归类到某本笔记本中,这让我非常困扰。
4. 记录学习的体会:Evernote
最后登场的工具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大象 Evernote,在国内的名字叫做印象笔记。其实前文也提到了, 我并不喜欢在 Evernote 中保存网上的文章,因为这会使我的笔记们显得有些混乱。Evernote 支持笔记本组和笔记本,能构成 3 层的树状结构, 因此 Evernote 也对应于思维导图的结构来创建笔记本组和笔记本。
在 Evernote 中,你可以记录你学习的过程,总结一些相似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你还可以将一些你觉得写的比较不错的文章发布到你的博客上与大家一起分享。 另外推荐一个付费的工具 马克飞象。依靠它,你就可以使用 Markdown 来编写你的笔记啦,没用过的同学打开试试吧!~
总结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个人的学习方法,主要就是借助了 XMind、Trello、Pocket 和 Evernote 四个工具来管理我的知识树。 不管怎么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吧!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想要交流,欢迎直接在下面的评论框中留言。
—————————-
UPDATE 15.8.27
@Cuilei
在评论中有提到两个不错的工具,也给大家推荐一下:
1. 倒数日(重要事项提醒)
2. 滴答清单(类似于Trello,多平台支持)
编辑于 2015-08-27
呆哥数学
订阅号:daigemath
我看大家在笔记系统上讲解的非常详细了,于是我打算还是针对笔记,但是是初高中错题如何整理的话题来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可能是我写过的回答中最详细的干货了,在干货到来之前,容我讲一个小故事。
【故事】
张青蓉是一个干净素雅的女生。
瓜子脸,苗条婀娜,说话轻声细语,皮肤白皙,学习认真刻苦。
没啥坏习惯,全班喜欢她的男生挺多。
其实,如果你是一个男生,你的班上有一个这样的女生,你也会情不自禁喜欢上这样的女生。
小蓉还有一手绝活,就是她的笔记本。只要你看过一遍,你会情不自禁爱上整理笔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如此清秀的文字。
小蓉尤其喜欢我开发的每日一题,每个题都会抄下来,整理到活页夹中。
一年下来,厚厚的一叠。
不得不说,这股勤奋刻苦的劲值得每个同学学习。
昨天,小蓉她妈妈加我微信了。
我还没有开始说话,小蓉妈先开口了:
“小呆老师,我家青蓉天天学你的每日一题,特别喜欢你的数学”
“喜欢是好事呀”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知该不该问?”
“您说”
“孩子学习挺刻苦的,这您也知道,但是数学成绩不见上涨呀,我也着急,但是我也不好说孩子什么,毕竟学习也努力,不知道是不是孩子方法没有对,使劲方向弄错了”
“您能拍照一下孩子最近的试卷或者孩子的笔记我看看么?”
“试卷没有带回来,我拍一张昨天孩子整理的您的每日一题”
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竟然一字不差,不禁让人惊叹。下图是我在订阅号(daigemath)发布的每日一题,大家可以对照着看一下。
“蓉妈,您家孩子整理笔记也太认真了吧”
“这可不,每天回来都会整理,前段时间您断更一段时间,孩子还不习惯”
“蓉妈,您误解了,其实我这不是表扬孩子,我觉得小蓉不太会整理笔记”
“整理得这么干净整齐,还需要怎么优化么”
本来想批评一下孩子的笔记习惯,但是我大概猜到孩子整理笔记的习惯是从孩子她妈那学习的,说出来等于批评小蓉妈,所以改口了一下。
“这样,我写一篇笔记整理的文章,到时候您给孩子看一下”
“好的,麻烦您了。”
【故事分析】
笔记整理,本来说其实是一个好习惯。
但是,你得用对,你得动脑,你得复习,盲目的整理笔记其害无穷。
我们贬义褒用的来举个别的案例:
你说抄作业这种行为好不好?
当然不好。
但是,我见过一种无敌的抄作业例子。
张华【别名】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也是我的室友。张华有个特点,就是上课听课特别认真,但是就是不做家庭作业,尤其是高等数学,他只抄作业。
但是,他抄作业有个特点,抄得特别慢,而且会提问:
“呆哥,你这个题的解答是不是写错了呀,为什么跟我想的不一样?”
“你不是抄作业嘛,屁事这么多”
“你过来看看嘛”
我过去一看,果然这个微积分的问题化简的地方搞错了。
你要知道,抄作业的同学发现你作业的错误,这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我当时也是非常诧异。
其实,我只说了一个开头,没有说结尾。
结尾就是张华同学大一成绩全班第一。
这个案例跟我最近看的电影《看不见的客人》【西班牙电影】一样精彩,因为你可能才到了开头,看不懂剧情,最终也没有猜到结尾。
抄作业不可怕,当你遇到一个“随时开动大脑”的抄作业的同学,这就非常可怕了,因为可能期末考试你没有他考的好。
所以说,整理笔记,不管你整理的多么好看,多么整齐。
如果你只是动动手,感动了同学,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最后还感动了自己。
但是,你没有动脑思考笔记的前因后果,没有定期复习。
我想说,这完全就是一个悲剧。
好了,我们正式进入错题整理的环节。
【如何整理错题100%干货分享】
错题整理的核心目的
1、现在搞懂,会做。
2、并且为了让自己在未来复习的时候能够瞬间看懂,并且快速掌握。
错题的整理归纳形式众多,但是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不满足以上两点,都是不完美的错题整理。
我以每日一题为案例,教大家如何整理笔记。
【案例1】:中档题难度,只做会了第一步,整个自己的过程如下。
备注:此题还是刚刚小蓉的那题
分析:当老师评讲完这道题,我发现其实我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求最大值不知道如何求,仅此而已。你在整理笔记的时候,没有必要把整个题目抄下来,然后把整个过程都写一遍。
原因有3:
1、抄题目抄过程非常浪费时间;
2、抄的题目以及自己会的过程对自己并没有帮助;
3、并不能在复习的时候,瞬间让自己明白自己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那么笔记如何整理呢,你的问题在于最大面积不会求,你就核心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笔记整理即可:
在这张图片里面,我们核心关注以下三点:
1、题目已经修改,只记录自己不会的部分;
2、核心突破口一定要写下来
3、总结本题,如何举一反三
【案例2】:送分题难度,所有步骤都写对了,但是由于粗心,答案写错了。
备注:此题还是刚刚小蓉的那题
分析:本题题目要求的是AB的长度,然而学生错误的以为是求最大的面积,然后把求得的最大面积54写上去了。学生本身是会这个题的,但是最终丢失了5分,非常不划算,老师评讲的时候,自己也非常懊恼,直接在试卷上划掉错误答案,写上正确答案,然后内心下定决心:我一定要细心,下次一定不能犯相同的错误了。
感觉是不是非常像现在的自己,你除了懊恼和后悔,本质上讲:你并没有对你的错误做出任何行动。
这个世界上我认为根本没有“粗心”一说,粗心是我们对自己无能的接口,你能做的事情只有两个:
1、事情发生后,检查出来;
2、在一开始就不让其发生;
检查的前提是你解答试卷非常快,然后有时间检查,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文章讲解,今天我们还是重点讲第二点:遇到一次粗心的问题,总结一次,并且让自己永远不再犯第二次这种傻逼的错误。
大家的错题本或者笔记本都是从头往后记录的。在遇到粗心的情况,呆哥教你如何整理笔记,那就是从笔记本倒数第一页开始记录复习笔记的时候,先从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的粗心问题开始复习,复习完了再从开始的常规错题复习。
同样的道理,你没有必要把正确的过程再抄一遍,你的笔记,只要满足最开始我们说的第二点即可:
并且为了让自己在未来复习的时候能够瞬间看懂,并且快速掌握。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错题整理写了很多废话。但是,你真的去尝试这样的错题整理,并且考前复习,考试的时候真实的运用,你会发现,对自己帮助是很大的。
【案例3】:压轴大题难度,自己很难下手,150的满分自己只考了70分。
备注:此题还是刚刚小蓉的那题
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压轴大题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如果你的成绩不是那么好,然后针对这样一个压轴大题一点思路都没有的时候,针对这个题,我建议你可以放弃整理错题【可能会有争议】,道理很简单:
1、有限的时间我还不如整理其他试卷的中档题+粗心题。
2、即便你整理了,下次考试考到的可能性不大,自己发挥出来的难度更大。
【案例4】:这是一个中等偏难的题,中间步骤大部分都会,但是有几个难点卡住了自己,而不是所有都不会。【错题过程我就不写了,我只附上笔记如何整理】
这个笔记我并没有整理到错题本上,而是直接将笔记整理在了试卷上。
呆哥再次强调一下,你整理笔记的目的,除了让你自己现在吃透这道题,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保证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复习笔记的时候,,能够轻松,愉快的看懂这个错题,抓住这个错题的核心价值。【比如本题的突破口1,突破口2,突破口3,易错点
本文章是一个实操型的干货,看完这篇文章,你重在去实践,不实践是完全没有用的。
错题整理的误区
1、家庭作业太多而放弃整理错题。
2、错题复习看是意义不大的,核心还得自己独立做一遍。
3、纠结于整理错题的形式,而没有抓住错题整理的核心是搞懂和复习。
如果我只是丢给你一个结论,而不告诉你应该做,那一定是呆哥的错误,所以针对以上3点误区,呆哥逐一给你进行化解分析。
误区1:家庭作业太多而放弃整理错题。
因为A不得不做【紧急】,
而放弃去做更重要的B【重要】,
是我见过的最不明智的选择。
案例1:因为工作太繁忙,所以放弃定期看望父母。
案例2:因为挣钱很重要,所以常年把子女让长辈带大。
案例3:因为时间不够用,所以放弃锻炼身体。
……
案例n:因为家庭作业太多,所以放弃整理错题。
为什么说这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因为以上逻辑,均会让你走上恶性循环的不规律。
为什么家庭作业做不完?
因为你效率低;
为什么效率低?
因为错题还是不会做;
为什么错过的题还是不会做?
因为没有时间搞懂错题;
为什么没有时间搞懂错题?
因为家庭作业做不完!
这完全就是一个死循环,如果你一开始就走入了这个怪圈,你已经可以预判未来。
为何我们不能改善为以下模式:
因为我整理了错题,
所以我搞懂了错题;
因为我搞懂了错题,
所以家庭作业做到曾经的错题,
我会做了;
因为我会做更多的题了,
所以家庭作业效率高了;
因为我家庭作业效率高了,
所以我有更多的时间来整理错题!
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想看到的美好的景象么,
你需要做的事情,
就是一开始,
挤出能够整理错题的时间,
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进而走上良性循环
其实,这个时候还是会有同学说:
家庭作业真的很多,我挤不出时间做家庭作业。
难道真的要呆哥在你耳边说出以下一句话:
放弃20-40%的不太重要的家庭作业
把这宝贵的时间用来整理错题。
这就好比:
案例1:放弃部分无效工作,定期看望父母。
案例2:放弃部分挣钱的时间,亲自带自己的子女。
案例3:放弃部分娱乐时间,坚持锻炼身体。
……
你真的去做了,
并且熬过了瓶颈期,
你会发现,
世界会很美好!
误区2:错题复习看是意义不大的,核心还得自己独立做一遍。
如果我直接讲上面这个结论,你是不会有任何感触的,既然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讲两个真实的故事吧。
【故事1】
备注:这个故事我以前讲过,看过的同学往下翻即可。
我的学生中,高三居多,再过一年他们就将面临高考,大部分是些半壶水响叮当的角色。每天都坚持着体力上的勤奋,思维的懒惰
陈卓是我学生中尤其勤奋的同学,每天都会到我的空间来踩一脚,汇报一下他的学习情况,然后我会说点鼓励的话,希望他保持下去,顺带可以增加点空间人气。
最开始我是看好他的,分数在及格线,有上进心,只要能吃透系统课程,上120问题是不大的。
我这么分析,在于我出的每日一题,我看他每天都有笔记整理,整整齐齐,一年下来,好大一摞,很少有这么勤奋并且能够坚持下来的小伙伴。
半年前,我统计了一下他的分数,还是及格线水平。从职业角度来讲,我肯定是会鼓励他,但是我内心觉得,这个苗子是有难度,瓶颈是有的。
正常情况下,慢热型的学生,周期顶多半年,只要学习方法没有问题,提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学习成绩的高低,先天智商第一要素,后天勤能补拙功不可没
论勤奋,也还行,中上位置。论智商?我觉得没啥好论的,这时代不比我们读书那个时候,现在弱智基本上没有,只能说有时候会指指点点某些同学比较天才。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有一天,陈卓哀怨的问我:“呆哥,你说我是不是不适合读书啊?”
“数学呢,老实说,还是要靠点智商,但是我看你不傻呀,至少知道来问我。”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程序猿晚,分数上不来,我觉得我智商还是有问题。”
“白天困么?”
“不困才怪,但是还好,困的时候掐自己一下,精神又有了。”
“这不是办法,瞌睡还是要睡足,不然影响白天学习效率”说这话,我想到的是曾经的自己,人在高三,身不由己,谁不想多睡一会儿,谁又不想提高成绩呢。
当然,我安慰他,不外乎是想听出些破绽来。
我相信,努力勤奋的并不是陈卓一人,所以,努力后见不到成效也还想得通。但是反过来,如果不努力,我估计他成绩更差。努力了就能出成果,那是“成功学”那一套,我不信,不然人人都得满分,那就不用考了。
上周陈卓来问我数学题,稍有意外,高三忙,他很久没有来问我题了。
仔细一看,还有印象。
稍微翻翻的我的课程记录,竟然是去年11月份,我制作的每日一题。
“这题我讲过呀,你的每日一题呢,翻出来看看,去年11月份我还录了视频的”
“好的好的,我去翻翻”
当然,1分钟就翻到了。
“哦,看懂了,看懂了,原来是这么做的”
“下次没有问题了吧?”
“绝对没有问题了!”非常肯定的语气。
“慢着,话说你的笔记整理的这么好,平时有复习么”
“怎么不复习,我经常看呢,就是有时候看了记不住。哎,每天要看的太多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慢着,再说一次,你怎么复习的?”
看啊,每次都能够看懂,一到考试就不会了!”
“看!!!我就说你成绩怎么提高不上来的,原来你是看的,好小子”
“额。。。大家复习不都是看嘛”
“看个屁看,赶紧拿出一张白纸,现在就拿出来,赶紧的,就刚刚你问我那个题,现在就做,不要看笔记,一个字都不要看,给我把这个详细过程写出来,不可以直接写答案”
“写就写,Who 怕 Who”
虽然看起来我是严肃的,内心其实是喜悦的,我不太确定是不是抓住了这小子一年来提高不了成绩的病灶,但是,通过实践确认一下不是坏事。
一开始,他写的飞快,可是写了10分钟还是没有写出来。
“这么久了,差不多了,我看看”
陈卓不情愿的把过程递给我。
看吧,我就知道,最核心的突破口直接干死了他,成功0分。
数学复习怎么能看呢,如果看都可以把数学看好,老师还用布置家庭作业么?
“你不是让我看的嘛?”
“狗屁,你这是钻牛角尖,这周我给你交代个任务,好好落实。不要嬉皮笑脸的,我说正事,做的好,成绩就上来了,不好好做,我跟你说,你高考还是及格线,信不信由你”
陈卓立马收起来笑脸,认真听起来。
不得不说,态度还是不错的,每个学生都这样,那就好办多了。
每天搞10道试卷上的错题,搞懂,这个搞懂不能是看,是能够独立会做,你得是真的去做,做不出来再回去看讲解。你要做的事情是保证一个月后,这道题还能做出来,注意,不是看懂?先坚持一周再说”
“这个没有问题,你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到时候我是要抽查的哟,把优先级提到最高的事情来完成”
“遵命”
一周后,他主动来找我了。
“呆哥,这周可把我给累坏了,以前复习的时候看10道题,一会儿就搞定了,你让我做,10道题你知道我整理了多久么,每次都是1个小时以上,有时候要花2个小时”
“那就对了,保持下去,不要怠慢,每天来跟我汇报情况,坚持一个月,对了,我抽查一道题,这道,就是这道,赶紧做一下”
结果是好的,3分钟过程就写出来了,中间小卡了一下,问题不大。
“就这样,继续保持,过程肯定轻松不了”
“知道了,虽然不是很愉快,但是能做题还是不错的”
一个月后的今天,他主动来联系我了。
“呆哥呆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先说坏消息”
“这次考的比上次还差,只有70分,哎”
“好消息是什么?”
“就是这次其实考了103分,好几个题都是我最近一个多月复习错题时做到的类似的”
【故事2】
故事2的主角是我自己,读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高一高二稳定在145分以上,高三稳定在140分以上,数学成绩为什么可以保持这么好,我以后会在其他的文章中讲到。
今天这个故事中我要讲的是我的物理。
我的物理成绩是一个很奇妙的,平时家庭作业会错很多的,然后小考也就班级中等水平,大概80多分【满分120分】,但是每次大考,比如半期考试,期末考试,我的物理成绩总是能够拿到全班前三【115分+】。
那个时候,其他同学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当然不会告诉他们我的秘密武器,因为我说出来,大家掌握了,都提分了,我的名词就下降了。
其实现在想想,我还是太封闭了,也太自私,现在我这么说,其实我还是自私的,因为我知道我把我的秘密武器告诉他们,他们是不会相信,也不会去执行的,因为我知道他们不会去做,我才愿意说如果时间逆流,我愿意告诉他们我是怎么做的。
秘诀就是:把整理的错题反复做,直到自己能够独立做出来为止。
当你真的按照我下面的方法去做了,你在考试如果有了以下的感悟,你的成绩会直线上升【适用于所有科目】:
哇,这个题是我复习到的,我再也不会错了!
哇,这个题也是我错题本上的类型,只是变了数据而已!
我靠,这个题我也复习到了,当时我就因为一个小坎,没有想出来!
是的,当你有以上的感悟的时候,你的成绩会直线上升,下面我来详细讲述一下如何复习错题。
具体怎么操作:
(1)第一个月:我们的错题来源可以是平时作业,也可以是测试卷子里面的,只要是第一次没做出来、或做错的题,誊抄到专门的本子上。
比如第一次月考前,之前一共收集了5页的错题,全部遮住答案自己做。做对的,可以去掉。卡壳儿了的,标注一个★(五角星,大红花,三角形任你挑!),表明是“难啃的骨头”。然后,得赶紧弄懂【只要你的笔记足够清晰和详细】,如果还是没有搞懂,召唤一下任课老师和热心同学帮忙!接着,在自己独立的做出来。
(2)很快到期中考试了,又累积了5页的错题,现在一共有10页错题了。该怎么操作呢?先独立写一遍有上次发现的, 有★的题,先扫一遍,如果做出来,就把★划掉。又被卡壳儿的,看看答案,对比一下上次被卡的地方,经过梳理,再遮住答案做一次。然后该题号前,再打个★,这样,针对自己的超级短板,前面就有了★★,这些就是很“难啃的骨头”
至于新累积的5页错题,和上个月第一次接触的新错题一样,把没有做对的题,遮住答案做一遍。没有一次性做出来的,打个★
(3) 很快,到期末了,又多了5页错题,共15页,又如何处理呢?
这次拉通把前面所有的打了★的错题拉通做一遍。
对的都划掉(希望你可以划很多)。没有做出来的,加一个★。所以遇到那种3次都没有做出来的,就变成了★★★。我们称之为“超级难啃的骨头”。每次都卡在哪些题上面,可见有多么容易出错!
在操作中,只要每次卡壳儿后,找人问懂了,自己再独立做了一遍了,一般来说,★★★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书在被标注成了★★,也就是被卡壳儿了两次,重做了两次之后,就被消灭了。
想想这些被标记出来的,不正式自己的短板吗?平时把这些拦路虎分批次,一个一个消灭掉,考试即使遇到类似题型,也可以淡定处理。
误区3:纠结于整理错题的形式,而没有抓住错题整理的核心是搞懂和复习。
我见过无数的同学最低级的错误,
一个错题,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啥,全盘抄下来。
根本没有突破口,易错点的标注。
下来你考他原题他都做不对,
就更别指望下次考试的时候进行举一反三了。
所以你在整理错题的时候,
把突破口,易错点,核心难点都要用红笔标注出来。
整理错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尽量不要拘泥于抄错题到错题本上。
在这里我列举4种错题的整理方式:
1、错题保留在试卷上,最终将试卷归档成册。
最好是有顺序,有针对性的整理成册,学生没有时间弄的时候,也可以让父母帮忙装订一下。
如果装订你觉得太麻烦,你也可以购买一些文件袋,如下图:
如果你从高一就开始养成整理试卷的习惯,而且每个科目都整理一册,高三复习的时候,帮助一定是很大的。
2、隐形胶带的使用【成本极低】
很多同学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隐形胶带”的物种,很多同学抄错题很困难,所以有人为了让大家可以偷懒,发明了这样一个东西,我们来看看实物:
这个错题采集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胶带粘贴到错题上,然后你从试卷上拔下错题的时候,错题顺带就粘贴在了胶带上,这个时候,我们再把错题粘贴到错题本上,就大功告成了。
需要的同学自行淘宝搜索“隐形胶带”即可。
备注:呆哥我只负责推荐这样的产品,不为商家打广告。
3、错题word版本打印
有的同学自己抄错题比较浪费时间,索性让父母帮忙抄错题,于是很多家长来跟我抱怨:
小呆老师,有没有办法让错题整理起来快捷方便呀,抄错题好麻烦呀?
欢迎各位同学和家长在淘宝中搜索关键词:打字服务
他们的广告看起来也是蛮有诱惑力的。
我专门替大家咨询了一下,打字服务的市场价格大概是:
高考试卷的排版,6元一页。
到底贵不贵呢,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去了解一下市场一对一补课费用,然后再比较一下,我觉得这个价格其实相对而言,是相当廉价的。
你只需要把你的错题挨着拍照给商家,他们就可以挨着给你打出来。
这种错题整理其实是有一个好处的,那就是你可以随便的排版顺序,然后随时都可以打印出来自己独立做一遍,用以检测自己。
因为下一个误区,我将告诉你,错题整理了不复习,还不如不复习,那么如何复习错题,又是一门学问了。
4、剪错题整理
有的试卷或者教辅,做了之后,其实就无关紧要了,这个时候,你是可以把错题用简单剪下来的,这样就不用“透明胶布”或者“手动抄题”了。
剪下来之后,我不太建议你用一个错题袋装起来:
因为这样做的缺点很明显:
错题没有顺序,没有关联,容易丢失。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灵机一动:
自己写解题过程我看也挺麻烦的,不是可以剪下来嘛,直接把参考答案和详细解答剪下来粘贴上去不就好了嘛。
剪切的毕竟是别人的知识,只有自己整理并且强调了重点的才算自己的错题整理,所以上面这样的方案我是不太支持的。
5、错题本
虽然有了上面3种错题整理方案,我还是会推荐大家使用错题本。
错题本核心是错题汇集整理的地方:
1、不管你用“透明胶布”还是“剪错题”,你得贴到错题本上呀。
2、检测错题是否掌握可以用“打字服务”打印出来自己独立做呀。
3、虽然有了“试卷归档”的方案,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好题比如呆哥的部分你觉得很经典的“每日一题”你需要整理到错题本上的。
其实,呆哥也有定做“错题本”,为了让自己写的比较爽一点,我在排版上,待用了简约安静的风格:
每一本足足有64页,如果一页可以整理2个题【因为很详细的整理,篇幅就要多一点】,一本算下来可以整理128题
最后,更多更好的干货和文章
请关注我的订阅号:
daigemath
最后,献上呆哥宝贵的干货。
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同学可以关注下面的这个专栏:
高中数学每日一题 - 知乎专栏
编辑于 2017-09-30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古代史博士在读
凑个热闹,说说史学类的读书笔记吧。前几天刚刚写过关于这个问题的东西(从卡片柜到OneNote)。
个人的看法,笔记软件在辅助文史研究上,潜力相当巨大,几乎可以整个改变研究的习惯。简单而言,善用笔记软件,建立好的笔记系统,可以从采写、存储、调用、检索、组织五个方面,大大节省人的精力。同时,由于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被多次阅读,经常能产生新的想法。这一点,是老一辈学者的卡片柜子所难以达到的。那么,如何利用常见笔记软件(如OneNote、Evernote/印象笔记、为知笔记等)来组织自己的笔记系统呢?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我也只是初入门。
为了读者的方便,我会先说明我所设计的笔记方式,然后再说这个方式对应了什么样的需求。

(一)笔记的工作流程

1.在读书时采写笔记
阅读纸本书籍时,则可以用纸笔或OneNote/Evernote记录。在页面开头写下所读书籍的书名、作者及出版信息。以下按条记录,每一条开始前记录页码,只记录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的缩略或自己的想法、评论。需要摘抄原文时,一律使用手机/平板电脑上的扫描APP(ipad上我用的是Scanner Pro)同步到OneNote里。
阅读PDF时,用OneNote/Evernote记录。记录缩略时与上面基本相同。需要摘抄时,直接截图贴入OneNote页面。
看到了有价值的网页/微信链接页面等,将页面发送到pocket,再导入Evernote。
2.每天整理笔记
每天晚上整理当天笔记。
摘抄的内容已经变为OneNote里的图片了,使用OneNote自带的识别功能(“复制图片中的文本”)导出文本,原图片删掉。将摘抄和缩略合并。
(注意这样识别出来的文字会有很多空格。可以扔进Word里把空格都替换掉再弄回来。此外也可以用ABBYY识别,但这个软件略贵。)
将今天的原始记录(Evernote、OneNote、纸)全都录入/复制到OneNote的“读书笔记”(随便起个名)笔记本里,按字母排列分区顺序。然后给笔记逐条打tag,特别是史料,标明感兴趣的方面、史料的地点及涉及的人物。这是按文献篇目归集的笔记。做完后,将OneNote里做好的笔记复制到Evernote里,给页面也按需求打上tag。
另外要有一个“卡片条目”笔记本,主要是按兴趣归集的笔记,其中的分区是按照你所感兴趣的问题设置的。可以将“读书笔记”笔记本中的某一条连内容和tag一起贴到该分区的相关页面。
3.调阅
工作时,若在自己的计算机前,则使用OneNote桌面端。若不在计算机前,可使用OneNote或Evernote的网页端或平板电脑客户端。
4.检索
OneNote中将“查找标记”和搜索框(即在全文中搜索关键词)结合使用。Evernote与此大致相同。
5.生成
在OneNote建一个“工作笔记”笔记本,这里面基本就是论文的草稿。把检索到的笔记一条一条复制过来,按照章节、逻辑等方式分类,接着连缀成文即可。
6.备份
每隔一段时间,将OneNote里的“读书笔记”笔记本导出为一组PDF和docx文件,然后找个移动硬盘放起来。
以下我们将解释这个流程的用处。

(二)笔记功能的需求

对于中国史多数研究者而言,笔记的内容几乎都是文字,录音、图像的保存和转换相对来讲不那么重要。于是我们的对象很明确,就是文字资料的处理。
我们不妨想想,以前学者怎么用卡片?制作卡片的时候,写上资料的出处和简单提示;整理卡片的时候,将相似的材料合并;调用卡片的时候,要打开柜子、按分类法和提示来翻找;最后根据出处来查找原文,甚至直接根据提示自己演绎几句。这正蕴含着我们的需求:采写、存储、调用、检索、生成。
采写,即是对资料(论著或史料)的摘抄或缩略,也就是读书时的笔记。具体而言,包括三种情况:
(1) 读的是纸本资料。缩略可能用纸面笔记尚不太麻烦,但大段摘抄则纸面就不划算了,需要把有用的纸书页面较为快捷地输入到笔记中、并转换为文本。
(2) 读的是电子书。需要把PDF页面导入笔记中,并转换为文本。
(3) 读的是网页。其实近年来很多论文、短文和史料都有网页版本,有的来自文史类网站如“中华文史网”等,有的干脆就来自微信公众号。虽然不少清高之士对此不屑一顾,但由于社交媒体的兴盛,大家每天都会读到。需要把手机或计算机上的网页内容“剪藏”(去掉边栏、广告和多余的图片,并尽量简化字体格式)到笔记中。
存储,主要关注笔记的可导出与可携带性。老先生们可以一天不离开家,学生们总不能带着卡片箱子去给老板取快递、送材料吧。于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笔记得能同步到云端。然而云端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万一网站被墙了/帐号被盗了/服务器抽风了怎么办?于是我们需要这个平台能够把已有的笔记以不太难破解的方式导出,找个硬盘/光盘存起来备份。
调用,指的是让你随时进入工作状态。假设这样的场景:你老板打电话说九点来开会,你到了办公室,空无一人;九点半给老板发短信,老板说马上就到。你等到十一点,老板还没来,正当你打算走人的时候,老板手拿公文包、身披大衣、西装革履、风驰电掣地走到了走廊里,说:啊呀真不好意思,孩子发脾气不让走,让你空等半天,我们先去吃饭吧。吃了个马拉松的饭,听老板讲了半天革命家史,回来办公室,谈了一小时论文,才返回寝室/图书馆。这时已经是下午近三点,你人困马乏,打个盹,白天就快过去了。恭喜你,又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这里的问题在哪?关键在于,你在老板办公室里等着的时间没有利用上。如果你能打开老板的计算机,登录网页版OneNote,又如果你随身带着一台装了Evernote的手机或者ipad mini,你完全可以立刻打开笔记软件,整理过往的笔记,或者边看手机里的电子书边写新笔记,这和你平时的工作状态是类似的。作为学术共同体里最底层的生物,研究生总是不得不浪费大量的时间在交通、等候上,不可能随时坐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故而随时随地调用笔记,非常重要。
此外,作为学生,有时还是要炫耀自己有“急智”的,要脱颖而出。比如开会、和别人谈话、听报告的时候,可能会迅速冒出一个问题,需要文献支持。这时候如果你能方便地调用笔记、罗列资料,那么无疑对炫耀才学有些帮助。
具体而言,调用包括两项: 需要一个比较好用的网页版,以便在其他计算机上临时调用。 需要多平台移动端,以便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调用。强调多平台是因为你会换手机。 此外,还需要它能尽量稳定地上传和下载。但这个事情在中国大陆很难办。
检索。如何加快检索笔记的效率,这是世界级难题,而内含大量文言文的中文笔记的检索效率,更是难上加难。特别地,由于中国史史料中同义词太多,全文检索的局限性很明显。例如,你如何在全文检索“司马光”时,让计算机把含有“温公”二字的资料也加入到结果里?故而我们不能太指望现有的全文检索技术,必须靠手动建立一个tag系统。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笔记系统能够比较方便地给一条/一组记录打标签。 这里要强调,卡片柜是一个“分类”机制,相当于每张卡片只能有一个标签。这是非常不便的,因为大多数史料都不只有一种属性、一种用法。一条史料的标签应该是很多个的,甚至连标签也应该分类(人物标签、位置标签、属性标签、使用方法标签等)。
检索出来的结果,可以直接输入到文本编辑软件,进而连缀成文。

(三)笔记功能的建立

有了上面说的需求,就可以来说说如何建立功能了。
1.笔记平台的选取
目前常见的笔记平台其实有四个:微软旗下的OneNote,Evernote,印象笔记(Evernote的中国版),为知笔记(或者叫Wiz)。其他的还有有道云笔记等,功能明显不如Wiz,就不再细说了,大家类推即可。我只把它们和历史学研究关系较大的优点和缺点简单说一下。
(1) OneNote。优点:和Office对接最好;不联网时性能也稳定;导出备份较容易;文本编辑功能最好;正文可以打标签。缺点:被墙干扰导致同步慢;ios和Android客户端功能不大流畅;网页剪藏功能差;存储空间有上限(花钱买了Office365的话上限基本用不完。
(2) Evernote。优点:多平台较流畅;剪藏插件功能好;不限总空间(按月限制流量);页面可以打标签。缺点:文本编辑功能较差;中央开会的时候会被墙;标签不能分类;全文搜索要收费。
(3) 印象笔记。其实就是在中国单独运营的Evernote。与2相比,优点是没有被墙的问题,同步速度很快,收费账户价格便宜。缺点:服务器在中国(具体会有什么问题稍后再谈)。(其他的小问题跟本文没啥关系,不细说了。)
(4) 为知笔记。除了跟Office对接不如OneNote外,基本功能都非常好。缺点:服务器在中国。
故而我在此建议,对于不太会翻墙的人,请使用为知笔记;对于稍微懂点翻墙的人,我觉得OneNote和Evernote联用效果最好。OneNote 的正文 tag 功能和分区功能适合写大论文时组织史料长编,而Evernote的页面tag功能适合简单检索。
(我不用为知笔记的原因有四。其一是我知道它的时候笔记已经记太多了。其二是为知笔记的Windows Phone客户端很不好用,而我恰好是一个Windows Phone用户。其三是它是中国公司,怕它哪天突然告诉我“某安局某办公室告知我们,米华健曾经和某区独立运动分子参加过同一会议,所以我们删掉了服务器上全部关于此人的记录,你的新清史笔记全没了,别怪我们,谁让你生在中国啦”,小鬼太多,怕了。这个问题在印象笔记中国版也存在。)
2.摘抄方式:Scanner Pro/Office Lens
缩略和评论因为是原创内容,必须自己来写。但摘抄就不一定了。做笔记的同志们,一定都会对摘抄很头疼,因为它会打断阅读的连续感。为此,我们需要尽量减少阅读时花费时间抄东西。
取而代之的办法,是将资料直接输入到OneNote中。对于PDF而言,多数阅读器都提供“快照”或“截图”功能,粘贴进笔记页面就好了。而对于纸书而言,我们需要一款扫描应用。ios上我比较推荐Scanner Pro,Windows Phone上则有Office Lens。它们可以把书页拍下后自动拉伸、切边、上传,你只需要按住书、按按钮就可以了。
(其实扫描类APP很多啦,不过现在很多APP会对一些重要功能开内购,而且有些内购非常“拦路打劫”。当初有个app的生成pdf功能要单花钱,掏了钱生成pdf居然还带水印,去水印还要再花一遍钱,简直把消费者当猴耍。怕了。我推荐Scanner Pro这个价格较贵的APP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它在扫描及上传云服务方面的功能确实很全,其二,最重要的一点,它一次付费就不再敲诈了。它的缺点是对中文识别功能很弱,所以需要用OneNote来识别。ABBYY FineScanner Pro当然也是一种解决办法,但一来这个APP三百八十八块钱,太贵,二来它要上传图片到自己的服务器再加识别,一旦网络条件不好也很抓狂的。而且FS扫描上传云盘功能也不如Scanner Pro,所以一般人不必买它。)
记住,没人愿意看和搜索图片,高清大图还会大大拖慢你下载和上传的速度。因此上传后请一定要记得用文字识别功能变成文字,以便日后阅读、检索。此外,对于网页和社交媒体的内容,我们可以使用Evernote的“剪藏”插件(Chrome和Firefox上都有),将网页一键去除广告、边栏,然后储存下来。
3.标签机制
前面已经说过了标签功能的重要性。那么标签机制如何建立呢?
两款笔记软件的标签功能有一定区别。OneNote的标签是打在正文里的,而且可以自定义分类。而Evernote是打给页面的,只能命名标签,不能给它分类。显然,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史料都是碎片化的,一页上往往会有很多条史料,故而前者比较适合拆开的使用方式,应该是我们日常工作的核心。
我认为对史料应该设置三组标签。第一组是地点,为的是研究空间/地域/籍贯时检索方便,第二组是人物,为的是建立人际关系网时检索方便。第三组才是关键字等感兴趣的角度。
4.题录信息
推荐使用Firefox上两款插件一起使用:Zotero和Zotfile。两款软件在网上均有较为全面的教程。在安装之后,你可以直接从中国知网、豆瓣一键抓取论文和书籍的基本信息,不必手动录入、导出。
5.存储和备份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只能先就着中国史研究的实际情况谈谈。由于国内的云服务始终处于很混乱的监管之下,谁也不知道现在具体应该遵守的规则是什么。(比如,读书笔记保存在云端时有没有敏感词屏蔽?那样的话是不是搞新疆研究的都不能用云服务了?)因此,定期备份笔记很重要。
简单的备份,可以直接存在云端。在此我推荐微软的OneDrive。第一,它和Windows的文件夹功能对接得最平稳。第二,它和OneNote是一家的,可以直接打开备份。第三,它是目前唯一一家在中国大陆基本还能使用的国外网盘,其他如Google Drive、Dropbox等都必须翻墙。
当然,再可靠的云服务,也比不了本地存储,也就是自己的移动硬盘甚至光盘。在此我推荐OneNote导出为docx格式的功能,这样你可以保存在自己的硬盘里。更保险的办法是刻成光碟,能撑20年左右,只是编辑不方便。即使最糟的情况出现——微软账户无法连接,Word和OneNote再也用不了,你只要有一个能打开docx的软件如WPS之类就能继续工作。
同理,纸本笔记也可以考虑保留。虽然它肯定不如OneNote上全面,但……万一停电了呢?
另外,很多云服务可以同时作为文献的存储机制。最常见的应用方法,就是Zotero+Zotfile+OneDrive联用的文献管理机制。这个在网上有很成熟的教程,不再赘述。
6.平板电脑的选取
这个可行性有限,放最后说吧。我们看到,OneNote的使用,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阅读器与OneNote的舒适感,则效果会更好。在此我郑重推荐Surface Pro 3。它的触控笔手感非常好,如果把文献导入OneNote后,可以写写画画。这个阅读体验是很舒服的。
最后说一句,卡片当初能大行其道,关键在于史料不仅是碎片化地构成文章,也可以被碎片化地传承下来。我们在阅读前人论著时所做的读书笔记,往往并不是简单的“记录大致内容”等着写文献综述用。前人往往会提示很多重要的史料,注明了出处,我们只要将这些史料摘抄下来、放入笔记中,打好tag,虽然没有读到原书,但以后使用起来和自己亲手抄得的史料并没什么不同。这应该说是读书笔记最重要的用途。
编辑于 2017-05-15
拾余
专注演示演讲
我从学生时代纯手写的笔记,转到云笔记系统已经两年多。
经过磨合,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好用的、适合我的笔记系统。和你分享一下。
职业:
新媒体从业者、演讲爱好者、PPT设计师
// 笔记系统肯定和主人的职业、习惯有关,有必要先交代一下。
工具:
为知笔记+纸质笔记本
// 选择为知笔记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当时只是觉得对免费用户很友好,所以才入坑。
现在为知笔记开始全面收费,跳坑也来不及了。加之用习惯了也不想换。
从功能上来讲,我觉得为知笔记、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都适用笔记系统。
笔记系统功能:
//功能反映在笔记系统的结构上,可以对应图片看
① 时间管理——0-GTD
② 信息汇流——3-资料
③ 信息备份——4-备份
④ 文章撰写——1-码字、2-工作
容我一个个解释说明。
一、时间管理
// 用笔记本管理时间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能做好、做到位的人蛮少。
时间管理必须具备4个部分,缺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1)杂事收集箱:为知笔记(电脑、手机同步)
//第二大脑,为了忘记而生
(工作相关的马赛克掉了,见谅)
建了一个笔记,专门用来记录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杂事、突然想到的事情。
不用管是不是能够立刻做,也不管这件事有多复杂,反正先记录进去。防止忘记。
为知笔记提供了插入清单功能,比较方便。做完一件事情可以及时勾掉。
不过区别于待办清单,这只是一个非常简易的收集箱,只用来收集。我很少直接对着这张收集清单来工作。
为什么?
因为很多事情没法直接勾掉嘛,你看第一条“开始锻炼”,这条内容完全没有指导价值。
正确的待办应该是确实可以执行的内容,如:完成keep上的腹肌训练一次
不过这就是个收集箱,没必要写得太仔细。有想法了随手记下来就好。
(2)进度日程表:纸质笔记本+日历
// 全局查看时间安排,知道可利用的时间有多少。
每天要做的事情,会从“杂事收集箱”里挑出,安排到当天日程里。
一些不重要事情的时间截点会记录在笔记本上,重要的日期会在手机的日历上再次设置,并设置提前1~2天提醒。如果为知笔记还能集成日历功能就完美了。可以少用一个软件。
单日进度
// 这个其实也可以电子化的,有很多工具可以用。但我个人喜欢写在纸上,有种仪式感。

  • 不喜欢那些手账本,总觉得实用性不高,花里胡哨的书写也不够自由。
  • 所以用了普通的纸质笔记本,B5大小。随身携带。
  • 一天一页,上半部分记录工作待办,下半部分记录自己的一些待办。
  • 做完的勾掉,没完成的用箭头表示。

全局进度
感谢
@大梦Power
推荐了Teambition,我都忘了这个工具。之前一直把它当成公司的云盘来用……

  • 因为工作也会用这个工具,兼具项目合作、云盘、团队沟通等功能,非常好用。
  • 自己的日程需要单独建一个私人的项目。顺手就可以把日程一起安排进去。
  • 而且Teambition全平台同步,也很方便。
  • 如果你平时没有用到Teambition,并且只在电脑端需要看日历,可以用outlook自带的日历系统。如果你只需要在手机端使用日历,推荐JUNE,颜值非常高的一款日历、待办APP。

(3) 待办行动清单:笔记本+为知笔记
//小事立刻做,大事化小之后做
很快能够完成的小事,记入笔记本之后,直接对照着任务完成即可。
而一些复杂的任务,我会在为知笔记上将任务分解,再把根据时间空余,放入当天的待办里。
(4)回顾反省:为知笔记
复杂任务完成后,立刻回顾这张任务分解清单,标注当时执行的时候遇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看看这样的分解及执行过程是否合理,或者哪里需要改进?
一来是日后自己再次操作同样事情的时候,可以少走弯路;二来是如果需要,这个清单还可以分享给同事、朋友。
二、信息汇流
我的笔记系统里保存的信息大多来自两个方向:微信、网页。
微信:关注为知笔记的服务号,绑定账号之后就可以一键分享了。这点特别方便。
网页:安装为知笔记的chrome浏览器插件,也可以一键保存网页。插件会自动识别内容部分,过滤两侧的广告或者无关信息,保存下来的内容会相对比较干净。
其他像新浪微博、邮箱等方向来的信息也可以一键保存,不过我很少收集。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在信息汇流的这个功能上印象笔记做得比为知笔记更好。
很多APP提供一键“保存到印象笔记”的功能,但就是没有“保存到为知笔记”。
这时候只能强硬一点保存了,通过分享——更多分享,基本都能找到为知笔记这个分享目标,这时候系统会通过访问网页端来进行保存,相比之下保存下来内容格式会有点差异,不过不是特别影响。
实在不行就只能分享到微信,在微信中打开后,一键保存到为知笔记。
需要注意的两点是:
1. 汇流来的信息会保存在“微信收藏”或者“我的笔记”这两个文件夹里。把他们看作缓存文件夹,定期查看,该分类分类,该删除删除。
2. 存在笔记本里的这些信息统统没有价值!有价值的信息是你消化吸收之后再写/说出来的。经常看看,写写,这样云笔记的汇流功能才能体现价值。
三、信息备份
我在为知笔记里备份两类信息:
1. 笔记本的照片保存:如日记本的备份、笔记本上的笔记备份、说明书的备份。
2. 一些网站的登录账号和密码。我这人记忆力太差,这些东西不记录下来时间一长准忘记。
为知笔记提供了加密功能,也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安全。
四、文章撰写
最后也是最基础的,就是文章撰写的功能。
我管理几个自媒体账号,公司的、我自己的。平常会有好多文章需要写。
经常会先在云笔记里写完,再放到放到微信公众号后台编辑。
为知笔记支持markdown语法的编写,这一点比印象笔记好多了。但我本人不是经常用MD语法。
我自己的公众号,一般情况下1~2小时写完一篇文章,格式编辑连带找配图0.5小时。核查两遍格式和错别字,没什么问题就推送了。
平时一些零散的想法、看到的好句、读书笔记之类也会在为知笔记里记录。
和“二、 信息汇流”一样,这些零散的想法、句子需要定期查看,该分类保存就保存,不能用的就直接删除。
总结一下:

  1. 笔记系统应该和你希望笔记所达到的功能对应,而功能又会和你的职业、习惯挂钩,所以笔记系统因人而异。
  2. 根据我的习惯以及笔记系统能够做到的范围,我希望我的笔记系统实现这四个功能:时间管理、信息汇流、信息备份、文章撰写。
  3. 也是因为“信息汇流”、“信息备份”这两项,注定了这套系统需要能够全平台同步、易于搜索的云笔记。
  4. 时间管理四大部分:杂事收集箱、进度日程表、待办行动清单、回顾反省系统,缺一不可。
  5. 信息汇流:善用一键保存到为知笔记的功能及插件;留有信息缓存区;及时清理,及时分类,及时输出。
  6. 信息备份:善用为知笔记的加密功能。
  7. 文章撰写:写文章、收集零碎想法都可以。同样注意及时清理、归类。

写了这么多,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有用的话给我点个赞?
编辑于 2017-07-28
刘轶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白药葫芦。
一看到由很多分支构成的巨型思维导图组成的笔记体系,我就头大。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笔记体系“而”构建自己的笔记体系”,那问题还不大。
但如果你构建自己笔记体系是想在使用笔记里的信息和资料时能做到即时提取,那这种分得非常细分支非常多的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我指的应用效果,是当你提取笔记系统中的资料和信息时,你的笔记系统能提供的即时提取速度和准确度。
人脑的弱点是在存储信息时并不擅长同时存储很多领域和分类,而在提取时也是如此。
所以很多以巨型思维导图为主要形式所建立的笔记体系,最后常变成了即时提取很不方便的巨型文件收藏夹。
很多人说”我记了很多笔记也做了很多思维导图,但我还是觉得记不住,觉得没效果?
如果我自己都不能对自己亲手整理的笔记体系或知识体系实现即时提取,那我为什么不直接选择搜索引擎或知识百科类的网站来解决问题呢?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所构建笔记体系,最终只能供检索用,实际应用时无法即时提取应用,你依然会头脑空白卡壳,那还有多少人会去构建这样的笔记体系和知识体系呢?
一、首先,每次构建笔记体系时,你都必须要明确:你的最终目的是只为了构建笔记体系,还是为了个人的成长?
不明确这二者的区别,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果是前者,那你的注意力会常变成为了建立一个笔记体系,每次遇到感兴趣和有价值的知识,就想把它纳入到你的笔记体系来,你就很容易最终成为一个大号知识仓库的制造者,但这个笔记体系并不属于你,它只是你的一个知识储备仓库而已。
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后者,那你在建造自己的笔记体系时,就会方向明确,就会知道哪些是对你有用的,哪些是对你没用的,你会敢于取舍,让这个笔记体系构成的知识仓库随时为你服务,最终成为这个知识仓库的主人和使用者。
很多很多人只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笔记体系“而”构建自己的笔记体系”,结果笔记记了不少,人却始终游离在笔记体系之外。
那怎样把个人成长做为核心目标?
以你事业发展为例,如果你把个人成长作为核心目标,你的思考点大致有四个:兴趣、所学专业、职业、最终理想。而你建立笔记体系的侧重点,只需要集中在这四个方面。
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这四者常是不一致的,比如你对某个东西某个领域感兴趣,但你未必会在学校学这个专业,即使学了这个专业,将来也不见得会以此为职业,而你的最终理想,也常跟你的职业无关。
根据人生阶段的不同,你个人需要成长的领域也不同,可能是两个可能是六个,这个因人而异。
这些就得自己去想清楚,谁也帮不了你。
等这样的笔记体系积累到一段时间,你会逐渐看清楚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所有的成长,本质上都是自我塑造,而你是你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的主人,而不是相反。
二、从长远来看,你需要建构两个笔记体系:应用知识体系和理论知识体系。
做这样的区分其价值在于两点:
第一,你可以迅速地把目前最急需学习和提升的知识和技能挑选出来。
第二,突出你的笔记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第三,为了最终形成你的”能力漏斗“做准备。
应用知识体系和理论知识体系并不矛盾,它们二者相辅相成,只是侧重点不同。
如果你不建构两个笔记体系,那过不了多久,你就得在繁杂的笔记体系中去寻找你最急需提升的领域和进步的方向,其后果是:明明你建立笔记体系是为了能更有力的帮助自己提升和进步,但最终却是你越来越被庞杂的知识和信息包围着。
正常情况下,应用知识体系的内容与理论知识体系相比,比例会很少,应用知识体系的内容越简单越明确,你越能清楚地知道你近期的突破点在哪里。
理论知识体系也非常重要,在应用知识体系里的技能通常都出自理论知识体系,随着年龄、职业、兴趣的变化,随着笔记体系的积累扩大,你会在已经构建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发现自己所需要提高的技能,而往往当你发现这项自己需要提高这个技能时,你在理论知识体系方面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像这种应用能力出自理论知识的方式,就是“能力漏斗”。
举例:
其实我一直对足球教练很感兴趣,但我很清楚这门知识目前的我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但我可以在理论知识体系里开始进行积累,将我看到有关足球教练的知识和资料都存在我的笔记体系里的理论知识体系里。
这样既不会影响我的其他技能的进步,也不会给我带来某时必须积累完毕的时间压力,还可以利用我的碎片化时间。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学这门知识,即使我没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可能,这些积累的资料也能令我丰富我的知识储备,至少不用在想了解的时候再到处搜集资料。
三、应用知识体系的分类不要超过四项,一旦有多出来的分类,都放到理论知识体系里去。
人脑的弱点是在处理信息时并不擅长同时存储和提取很多领域和分类,而大多数中国人最习惯的也是记忆效果最好的分类是分成四类。
为了提取迅速,你要把四个分类牢牢记在脑子里,就像一个房屋的四根柱子一样,这就是你应用知识体系分类的基础。
我还看到过身边有人把应用知识体系分成两类和三类的,这因人而宜,只要你能记得住就好。
四、预判你的应用知识体系可能的使用场景,这一点非常关键,是应该重点投入时间的部分。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建立笔记体系和知识体系没有用,使用的时候还是记不住还是模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对存储知识的具体应用领域很少进行预判和分类。
不少记笔记的人都没有揣摩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领域的习惯,实际上每次写完笔记,都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做应用领域的思考。
思考、预判和模拟知识的各种使用场景,是很多牛人的技巧,这么做的本质就是为了策划和演练,因为没有人能在思想和行为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曾看过一次黄西的专访,他说会为笑话分类,将笑话可能使用的场合进行分类,对于什么场合讲什么笑话,他都有过设计和思考,尤其是在分析讲笑话的场景时,甚至还要思考在现场能引导出笑话的物体和人。
这个做法其实不难,但他下的功夫之深,用心之细致,却是令人佩服。
各位可以观察身边的牛人,没有谁是稀里糊涂成功的,通常都是各个领域的有心人。
五,建立练功秘籍,去练习和应用你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总是习惯性的被认为是理论性的,被认为是与实践对立的,这是很大的误区,知识体系一定要去应用,才叫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是有价值的知识体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
构立知识体系的最大难点,是做到“知行合一”,不要醉心于自己构建笔记体系的庞大,而要把重点放在对你的聚焦领域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上。
PS:练功初期可以使用四色卡片,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领域一种应用技能。
编辑于 2016-04-12
Feather-wit
拉开距离只为相拥更加有力
14笔记这种东西,不得不说真的很玄学,准确的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笔记系统。只是或许有的人在自己的潜意识里,会培养它成为一种习惯,所以看起来就会显得非常的有条理,系统化。
但是有的人或许可能就没有那么在意这方面,但是还是会做笔记的。只是做出来的笔记…二次阅读所能带来的价值以及对于信息的获取量来说却远远不如系统化的笔记。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构筑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了。
——————————————————————————————-笔记是什么?—————————————————————————————
在记笔记之前,我们应该了解这个问题。笔记是什么?
从最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笔记就是用笔所做的记录。
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笔记是用笔所做的能给自己带来价值的记录。
就好像我们在上数学课
你把老师的解答过程对着黑板一字不落的抄一遍(没错这是笔记的一种)
但是和你把老师所讲的解题思路,以及对于问题如何切入记下来。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前者你可能会收获了一本严谨的自编教材,好去留给下一届的学弟阅读。
后者你可能会成为一下任讲师站在讲台上,或是报告厅里言传身教。
笔记的意义不在于他把死板的东西在记一次,这其实是在背书,这是草稿本该干的事。
真正应该出现在笔记本上的东西,是逻辑,是核心,是本质,是重点。
可能这里说的太笼统了,不过请别着急往下看。
“写一篇关于支付宝的推广文案,其中必须出现的热词:商务人士、轻松便捷、快捷支付,并且要求突出支付宝·趣支付(这里是我瞎编的)活动,即使用支付宝支付就有随机金额返还活动。”
这是记法一
主体: “支付宝·趣支付文案”
诉求支付即返
结合点: 商务人士、轻松便捷、快捷支付
这是记法二
你选哪种?第一种字是够多了,给老板看到肯定会说嗯,这个人认真务实,可以用,来明天的slogon你也来给我想想,你先记下要求….(纯粹开个玩笑。)
第二种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但是它却把你所需要做的事情以非常体系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这种记法对我这种写文案的来说是最爱的了,因为这等于帮你梳理了一遍逻辑关系,写了一份小提纲了。
而对于一些知识点上的笔记更是如此。
————————————————————————————理解、分解、再构成——————————————————————————-
不论你要记录怎样的内容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宽裕的条件。
那我希望你能别忙着动笔,尤其是在你在看书做笔记的时候。(怎么记入别人说的话呢?后面会有提到。)
千万不要记录和原文相似度超过75%的话,要是你发现你自己做笔记
怎么感觉和原文长的那么像,那对不起说明你可爱的大脑还在睡觉。
其实你并不理解你在写一些什么东西,你只是记录了字符。
很有可能下次来看笔记希望能回顾一下的时候你会是
这什么玩意?
这不是在开玩笑,早前很多次。我翻开我的数学笔记我就是这表情…
之后找到了正确的记法,才让我高考数学多考了70分。虽然在学霸眼里我还是一个学渣,但是我那时候只有100天。(咳咳,又扯远了,说正经的。)
OK,当你完成第一步理解了,那就可以进行第二步分解。
可是怎么分解呢?
将所记录的内容解剖,对就是解剖,要的就是解剖学中的细致和精度。
而解剖的重点在于词组和符号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字眼,一切衬托用,搞笑用,串联语句用的词可以忽略不计,把有意义的词单独拿出来。
OK,最后重组。首先你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一大堆刚刚解剖出来的词语,现在你首先要通过你的理解,将这些词用自己的思维逻辑串联起来,并且你必须确保这个方向基本正确。甚至你可以从自己的脑子中找寻出更适合自己,更恰当的词语来替换它。不要以为自己做不到,那只是你没有去尝试。
当然可与结合树形图或者是表格的方式呈现,但是必须要加入自己的逻辑和理解这是最关键的。而且请让自己的逻辑和理解尽可能的简单。
————————————————————————————————习惯性————————————————————————————————-
前方是针对笔记内容的构成说的
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根据我们的习惯来进行针对。
现在无论是Pc或者是手机终端都会有不少的笔记管理软件
例如: OneNote、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这里我推荐可以先慢慢开始使用用OneNote进行笔记和资料的分类。印象笔记可以记录一些比较零散的东西。
但是请不要让它看起来零散到连骨架也没有了。
不过我们记录的东西有多乱多杂,都要保持有条理,不能乱。
要学会分层,在自己的笔记里面建立属于自己的逻辑关系,分层记忆,但最好不要超过5层。
而之后分类也一定要准确。而且分类最好不要太多4~5个左右就好了。
而且不要光光依赖高科技,请让我们回归本质,动动笔头。
就像我自己一样,我们做文案的,不说提笔戳穿小木桌,但是提笔你真的要能吃泡面。
所以我就会用一些日程辅助软件,提醒自己对之前做的笔记进行整理。
因为需要使用Gmail,再加上我不喜欢手机里面有太多功能性重复的App,所以没去下Timeline这类专业的日程管理软件,都是用189邮箱代劳。而且其实,记日程也是“笔记”的一部分,因为他能锻炼你对事情处理的系统性,严谨性。而且最关键的点是,实在不想打字了这货竟然还可以像专业的日程管理软件一样,语音记录…好吧我承认我再偷懒,但是我已经过最开始的适应期了,现在自己的体系还是有的。
每一天总要抽出那一个小时的时间,整理自己之前的笔记。将手写的文字归档到Pc里面,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你的笔记系统开始逐渐就有了雏形。
————————————————先去上班了…一不留神划水两个钟,有人看在更————————————————————
———————————————————————————————-2016/7/30———————————————————————————————-
————————————————————————————-拒绝量变带来质变————————————————————————————-
ok,既然有人觉得写的还可以,那我就接着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吧。
在一开始我们尝试做笔记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因为原本没有这个习惯,但是突然之间搞得那么规律,所以整个人都是懵逼状态。
这里我就建议大家从自己日常接触最多,也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下手。
切记不要见什么就记什么,如果你近期对英语感兴趣,那你只需要先从英语开始着手。
而如果你是工作上的需要,那就针对自己工作这一块构建自己的笔记体系。
要知道,虽然量变可以带来质变,但不是所有事物都是如此,很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反效果。
如果就在自己一开始,在没有养成习惯,构建出属于一套自己的逻辑体系的笔记的时候。
最好还是不要像海绵一样,看见那有水就往哪放,不然吸满了你还是会把水挤出去的。
诚然,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构建自己笔记的逻辑体系,但是,当你的笔记内容过多过杂,就会出现干扰过大的情况。第一你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整理自己的笔记,这无疑加大了我们的时间成本。这对于刚刚开始培养习惯的我们,是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的。
第二,主干都没建立,就想开花结果了?之前我有说过,笔记是用笔所做的能给自己带来价值的记录。我记笔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笔记给我带来价值。But,并不是说记录得工整,记录得系统他就能产生价值,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如果能融入自己的逻辑,训练自己逻辑思维的同时,进行记录,二次阅读才会有意义。动笔还要动脑,这样才能够称之为“自己的笔记体系”。
所以从简单单一的方面着手,才能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逻辑习惯。因为不管记什么,其实我们的所需要使用到的逻辑思维方式都是统一的,个人有个人的思考方式,他不会说你记得越多,你的思维就瞬间爆炸来个360度大逆转,这不靠谱。这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So,别一开始就让自己压力太大,找准了再去做,先形成动作记忆,其次形成逻辑记忆。
当你觉得某个方面的笔记自己已经轻车熟路,OK,让我们开拓下一块根据地。
——————————————————————————————-学会提问—————————————————————————————————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罗曼·罗兰
记笔记就不需要提问了吗?开什么玩笑。正是因为这是笔记,我们其实是在和自己的思维进行对话,这是一个对于信息的接收、反馈的过程。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突然有事,先到这里吧。
最近着实要写的东西有点多,所以就丢张自己近期做的笔记,分享一下吧。
编辑于 2016-08-09
濯睿(上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EO
我们公司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大部分时间我都会亲自上阵。入职第一天,我会介绍具体岗位和公司的情况,大家都听的很认真,可却没什么人把我讲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很常见,基本上每个新员工都是这样。
通常,30分钟后,我会找人来总结我刚才讲过的内容。可是,由于他们根本没有记笔记,或者笔记记得不好,没有人能完整的做出一个漂亮的总结。我问他们,如果一周之后,我要让你们向其他新员工简要的复述一下在入职第一天我讲的重点内容,你们能做到吗?又或者,之后客户告诉了你们具体的要求和重要的信息,交待你们去做一些事情,能按照客户的要求做的一丝不差吗?大家都沉默不做声。因为,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他们一点都记不住。
重要职场小技能,却最容易被忽略
很多人都善于聆听,可是同时进行聆听、记录还有思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可这在我们的工作中却异常重要。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技能,但却能够影响你在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场合中的表现。比如,当老板或者上司向你交代重要任务时,又或者当客户向你讲述他们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时,这项基本的技能就显得尤为关键,因为你必须要清楚地了解另一方的要求。
实际上,听一些很有资历的或者很聪明的人讲话,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他们说话有逻辑,有条理。但你仍然要记下所有的要点和细节,因为你之后的工作该如何展开,他们期望的是什么样的结果,都跟这些细节息息相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别单单指着自己的记忆力能把所有事儿都搞定了。边听边记边思考,这就是在职场中,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却异常重要的基础小技能。
按照要求做事,才有最佳结果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司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员,我们的猎头顾问们会非常准确地记录下客户的要求与期望。对于猎头来说,他们要根据这些具体的要求和要点来寻找客户需要的候选人,要点记录地越详细,他们就越有可能高效且成功地完成任务。
职场可不是大学,这儿没有教授给你划重点,也不是你做白日梦的地方。公司里,大把优秀的精英,做事雷厉风行,他们不关心你到底怎么做,只会问你要最终成果。每当面对客户与我洽谈新项目,我绝不会给客户说这些话的机会,“刚才我说的你明白了吗?”,“你需要我讲的慢一些吗?” 职场里,没有人会给你重复强调重点。所以,你最好懂得如何边听边记边思考。
对职场发展有长期影响的小技能
说实话,边听边记边思考,同时都做好,并不容易。万事开头难,无妨试一试,俗话说熟能生巧嘛。就好比,有些人会听也会记,可是却像个机器,不懂得思考,听完别人的讲话,也提不出什么相关问题。有些人呢,会听也会思考,但是却无法记录下细节,这样也不是什么好事。试问,如果你连任务的要点和细节都记不住,怎么可能高效优质的完成任务呢?
要不断锻炼自己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能力,我来说几点要注意的关键点:
——————————————————————————
如何边听边记边思考
1) 记录要点。做笔记时不要写句子,而是要记录一个个要点。
2) 提取关键词和短语。专注于能够概括主旨的关键词和短语。
3) 形成自己的一套速记法。创造自己的一套缩写和符号,也要确保自己记的笔记之后能够很容易理解。
4) 要和另一方有眼神交流。多进行练习,能够快速低头看笔记,同时要主要把目光放在说话的那一方身上。
5) 多多益善。记下越多的细节越好,宁可记下你之后用不到或者不需要的东西,也不要漏记了你之后需要参考的内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6) 时刻做好准备!我总是告诉我的员工,当你面对你的老板、上司或者是客户的时候,永远要记住,他们说的下一件事,很有可能就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一定要时刻做好记录的准备!
——————————————————————————
有些职场技能是适用于任何工作场合的,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技能学好了,你不会出什么大错。可与此同时,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能力,同样重要。千万别低估了它的重要性!不管你有什么宏伟的职业目标,这项基础的小技能,都能让你在工作中更好的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果。
———————————————————————————
更多职业发展的精彩内容和专业知识,远见和建议,请关注职商网微信公众号:职商网(zhishangcq),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Larry聊职商(LarryWangABC),点击链接访问职商网:http://www.zhishangwang.com,知乎专栏:Larry聊职商,我司微信公众号:王李亚洲资源( wangliyazhou ) ,微博@Larry Wang王承伦,LinkedIn:Larry Wang
大家好,我开通了值乎。扫一扫我的二维码就能上我的值乎啦。上面有我回答过的问题,以及大家有任何关于职场和职业发展的困惑都可以在值乎上提问。希望大家多多捧场!
值乎 - 说点儿有用的 (二维码自动识别)
http://weixin.qq.com/r/KHXs9ArE5FebrU6X9yA6 (二维码自动识别)
编辑于 2017-05-18
兰启昌
微信公众号:lanqichang6
很多人都谈到印象笔记,但主要专注在“术”层面,我把知识管理的“心法”和具体的“术”结合,总结了使用印象笔记的5年经验。
每天打开电脑,我会先启动印象笔记。从工作信息,到思考心得,甚至是购物清单,都安安静静地躺在里面。它的免费版足够好用,但为了表达谢意,并且为了帮助他们能一直生存下去,我连续三年购买了付费版,尽管许多付费功能一直用不上。
任何信息和知识,我们如果要真正掌握,都需要经过三个步骤:搜集、整理、应用。只有经过这一套完整的流程,知识才会从他人说出来的信息,转变为自身的技能。印象笔记,刚好能完全满足这三个流程的需求。
搜集:用一只大象搞定所有平台
我们对于知识的采集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当你想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去搜索答案,这就是主动式的知识采集;当你在网络上随意浏览,看到有价值的信息想要保存,这就是被动式的知识采集。
不论主动或被动,我们在采集知识时都会碰到一个难题:知识采集与知识应用的场景分离。从看到一则知识,到真正把它应用到生活中,中间可能相隔很长时间,那么该如何存储这些知识呢?毕竟它们散落在不同的地方,而我们的大脑不可能把这些零散的知识都记住。
印象笔记的强大,在此时显现出来。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主流信息平台,都能和印象笔记能够形成互联,你可以通过插件或者账号绑定的方式,将这些平台上的有价值内容一键存储到印象笔记中。印象笔记就是你的信息仓库,空间无限,实时同步。
1. 浏览器
使用Chrome浏览器时,你可以到“Chrome应用商店”下载“印象笔记插件”,下载完成并启用后,当你浏览网页时,可以一键存储网页中的精彩文字或图片内容。
2. 微信
印象笔记有一个官方微信服务号,叫做“我的印象笔记”,你可以搜索关注它。此后,当遇到任何你想保存的文章,都可以直接把文章发送到“我的印象笔记”,然后它就被保存到印象笔记中了。当别人把微信当做消遣工具,你将它变为信息搜集器,感觉一定大不相同。
3. 邮件
注册印象笔记账号之后,你会获得一个专属的【印象笔记邮箱地址】。在工作中,如果老板或同事的某封邮件值得收藏,就可以直接把邮件发送到【印象笔记邮箱地址】,然后它就自动被保存了。
4. 知乎
在知乎的答案分享页面,有一个“印象笔记”按钮,点击它以后,它会提示你将印象笔记账号与知乎账号绑定,一旦绑定之后,整个知乎上的精华内容都可以随时搜集到你的百宝箱中。
整理:将零散信息变成知识体系
我们常常产生幻觉,比如买很多书,虽然从来不读,但内心仍然觉得高人一等。对待知识也是如此,如果你每天热衷于浏览各种文章,然后把它们统统保存到印象笔记中,自以为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其实也只不过是幻觉而已。
知识搜集只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而且是最为简单的一步。它不需要经过思考,只需要动动手指。但接下来的第二步,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甚至痛苦。因为我们需要对搜集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思考把他们分类、归纳、删减,进而总结。
这件事花费时间,而且比较麻烦,所以很多人都停留在这里,从而让信息永远沉睡在印象笔记里,变成垃圾。正如王兴所说:大多数人为了逃避深度思考可以做任何事。
整理的具体步骤是:
1. 删除和精简信息
你需要定期对信息进行精简,每隔一周或者一月都行。在精简的时候,你会发现,90%的内容都可以被直接删除。你当初搜集它们时,要么受标题党蛊惑,要么没有仔细阅读,所以就匆匆保存了。而且,一段时间以后,你对事物的认知有所提高,之前觉得有用的信息,现在看来只是鸡肋。
剩下的10%文章,你要把先它们大卸八块,取其精华——一篇2000字文章,可能只有200字值得保留,剩下得统统删除。第二步,根据主题和话题,将信息重新整合。假如原有5篇文章,每篇都在2000字以上,都与“快速了解一个行业”这个话题相关,经过此番整理,可能就变成了一篇1000字的文章。
2. 建立知识体系
此时此刻,我们需要把所有知识整理成一个结构化的体系。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帮助大脑进行认知,更能帮助我们吸收新的信息。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
1. 把关注的知识分为职场、生活、财富、兴趣四个领域。
2. 在职场里,可以细分为职业选择、职业资本积累、创业。
3. 在职业资本积累里,可以细分为技能积累、人脉积累、资本积累。
4. 在技能积累里,可以细分为思考技能、沟通技能、管理技能、行业专业技能。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不断地细分下去,这样知识就不再是孤零零的知识点,而变成了一张有逻辑关系的地图。在进行知识体系构建时,我们应当借鉴麦肯锡的MECE法则,它能告诉你如何正确地进行框架性思考。另外,你还可以借助Xmind作为辅助工具,它能帮助你专业地制作思维导图,而且可以将成果一键保存到印象笔记中。
将知识重新整理后,你可以根据不同主题,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不同的笔记本,将知识重新输入,此时知识就不再杂乱,而变得井井有条了。有一个关键点需要注意:不要把笔记本分类做得太细,不然后期维护会很浪费时间。
应用:把知识转变为技能
如果知识永远停留在笔记本里,那它就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只有通过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并且把它内化为大脑中的隐性知识,长此以往,我们才能收获许多新技能。
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分为两个步骤:
1. 以知识指导行动
许多问题,都有现存的“最优解”。假如我们只凭个人经验行事,很难成功。相关的知识能发挥很大作用,它帮助我们判断,提供方法论,而且使我们时刻提醒自身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
比如,你学会了一个知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第一印象,常常在前10秒就决定了。假如仅仅把这项知识放在印象笔记里,那它永远不会对现实产生改变。如果我们将它应用到生活中,就会明白——许多重要的陌生场合中,比如面试,个人的仪表、服装以及打招呼的方式,都非常重要,它们不仅仅是形式,更对成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果要达到理想效果,对这些关键要素也需要尤为注意。
2. 复盘:对知识体系进行修正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具体到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上,如果我们在事后不进行梳理总结,那么就白白浪费了进步的机会。柳传志曾经在联想集团推行过一个制度:复盘。对每一个重大项目,都进行详细的复盘讨论,总结出经验,列出以后该避免的教训。
这是一种企业经营策略,也是个人成长的有效方式。我在印象笔记里建了一个笔记,叫做“复盘日记”,每天睡前,总结自己一天的表现,分为两部分:
A.表现好的部分,日后值得发扬。比如对某项工作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效果很好。B.表现差的部分,需要加以改进。比如某一天因为受突发事件刺激,导致情绪不稳定,因此给周围人带来困扰。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收藏,而在于应用,”知行合一“才是理想状态。知识并非一成不变,它来自理论,更需要与生活结合。获得知识的道路看起来崎岖,但只要你带上正确的装备,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就能让知识成为双翼,助你早日到达目的地。
在微信公众号里,我会持续更新知识管理、个人成长的原创内容。微信公众号搜索“兰启昌”或“lanqichang6”, 欢迎关注。
http://weixin.qq.com/r/xnU5IRzECkF1rVhC9yDU (二维码自动识别)
编辑于 2017-06-23
未免被人说忽悠,我更新下在用的体系:
Trac Cloud Hosting, Trac Hosting 你基本上可以把她当做一个绿色的软件来用,我觉得是个很不错的智慧磨练整理及项目管理工具。 $ cd installdir$ serviceinstall.bat INSTALL> BITNAMI Redmine 的备份/插件安装, 可以当做绿色软件来到处运行,copy即可用。 · Issue #44 · ocde/ego · GitHub ———————————————————————————————————————
我的看法及在用的:

电子笔记&纸质笔记: (我将Keep/Evernote/Onenote 做了不同的定位)
1.Thinking:

  1. Note:
    3.Dairy&Journal:

4.GTD:

  • RTM 事务管理 Remember The Milk: Online to-do list and task management
  • Blackberry
  • Note>D: Keny A6 活页; 我无论是笔记本构建还是笔记本的布局确实在有意识的考虑> 1. 结构:战略与战术要有层次感;

    1. 条理:逻辑关联性;
    2. PDCA.

    我在另一个问答下的一个回答:如何对手写笔记进行漂亮的排版? - ocde 的回答
    编辑于 2016-05-17
    epsilon
    环境工程师,PHPer
    2015年开始用A4纸做笔记,后来换过各种纸。
    之前用笔记本有个硬伤,剩下大半本没用了、还剩一点内容发现本子不够了、或者是想增补内容只能往上粘贴了、同学需要借去复印不方便。
    后来就用A4纸了。还是经典的写法
    第一章
    §1.1
    一.
    1
    a
    大概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
    一个学期结束就是一摞纸
    扫描到电脑里 随时看电子版
    大概是这样了
    可以买一台带输稿器的打印一体机,一摞纸放上去自动扫描,不费时间。
    2.7补一些图片
    高二时候的,当时还是笔记本,后续有修改很不方便。
    这个是最近的
    不经常写字了就容易写得不好看,不管电子产品有多方便,也要经常写写字。毕竟汉字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把字写好点挺好的。(天天拿输入法打字错别字更多)
    有时也会剪贴一些图片或者大段文字什么的。
    笔记中会有很多省略语,以节省时间。
    另外 电脑上用onenote,微软office里面的,用了好几年了,挺方便的 笔记本,不用手动保存,还可以和移动端同步。
    编辑于 2017-02-08
    刘果
    加油搞科研!
    各位都说的很好了,只添加一点。
    在我们构建了各式各类庞大的笔记系统之后,其实最麻烦的就是找相关的笔记了。
    因此在记笔记的时候,一定要在写的时候做好“关键字“的添加
    (OneNote 支持多个关键词检索,当前页面搜索是ctrl+f,所有笔记搜索是ctrl+e,不要搞错了)
    我的做法是:

    1. Keywords:准确率;正确率;错误率;Precision;Recall;Rate;

    把能直观的想到的都添加上~
    比如,我之前做过准确率和召回率的笔记,现在有点点模糊,要找到笔记核准,在OneNote中只需要查找最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就一定能找到(这篇还木有整理,勿吐槽^_^):
    编辑于 2016-03-16
    苏晓
    厚积薄发
    现在是2015年7月了,更新一下工具列表,从中可以发现时代变迁和个人习惯的变化:
    主要工具:超极本(个人)+台式机(单位)+苹果5S +德生(收音机)
    规划、思考和大计划 MindManager(结构化思考)+Personal Brain(有益于全局思考)
    阅读:Kindle、知乎系列、豆瓣阅读、果壳精选、天涯论坛
    信息:网易新闻、今日头条、凤凰新闻、懂球帝、中关村在线
    视频:V电影(微电影)+优酷(缓冲)+暴风影音(清晰)+淘宝(代购)+喜马拉雅(网络广播)
    资料收集和整理:onenote、印象笔记(盛放碎片化资料)+新浪微盘(图书馆)+百度云盘(视频教程)+360云盘(娱乐视频)+U盘(常用资料)+移动硬盘(重要资料)
    理财:支付宝、大智慧、银行理财、前程无忧
    购物:京东+淘宝+亚马逊+大众点评
    GTD:生活日历+360浏览器+百度主页
    邮件管理:163mail(办公邮件)+QMail(个人邮件)
    通讯社交:微信+QQ+课程表+百合+天涯日报+百度贴吧
    运动记录:咕咚运动
    记录、总结和分享:新浪微博+豆瓣+QQ空间+微信公众号+网易云阅读+知乎系列 
    写作:Scrivener
    旅行:携程(机票)和12306(火车)、12308(汽车)、8864(公交)、百度地图(谷歌)、快捷酒店(酒店)
    。。。。其它重要几点,需要单独备注
    第一,办了张图书卡,一是为了定期读报读期刊,接触新知识;二是为了融入氛围,养成好读书的好习惯;三是为了结识朋友,比如相关专业和行业的朋友。
    第二,善于利用淘宝,淘宝是一个物质、信息大集合,它不仅仅是一个购物网站,很多时候对于各种资源它都能很好的找到、提供,以电影为例它能提供和影院同时上映的电影。
    第三,尽量发掘浏览器潜能,因为人一上网就需要打开浏览器,而好的浏览器包括插件、收藏夹等等,它就能自成一个系统,并且能最大限度上留下思考和学习痕迹。
    第四,高度注重隐私,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容易,泄露隐私更容易。基本上所有的资料我都实现电子备份,但是密码除外,因为网络有泄露隐私的先例。所以我现在80个账号它们的密码,我都写在几页纸张上,然后涂上消隐墨水,再把纸张放在家里的保险箱里。
    第五,坚持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笔记也是这样。狭义笔记,指的是学习和工作的记录、总结。而广义笔记,应该是包含人生各个方面的足迹、痕迹、乃至于总结,具有长久全面的发展性。
    第六,不断完善总结,以前我经常写电子日记,后来改成电子考勤了。在每月电子考勤上,除了标准每日基本信息之外,还有每月简单总结、不足,这样可以督促总结完善。
    我用的比较杂,有些重复的工具,因为我是学习型工作者,更注重学习与工作的融会贯通,所以经常定期更新。
    我认为“知识最后的归宿应是人脑而不是电脑”,但也许,更确切的说法是:知识存放于电脑,智慧存放于人脑。这里面需要有一个“化”的过程,即把知识提升为智慧。脑子是用来做重要的事情的,所以我不会用来记电话号码。
    编辑于 2015-08-08
    金亮
    以学为生
    给个我以前回答过的链接
    ——————————
    如何高效地复习笔记?
    摘自新东方名师:教你三种最有效笔记法: 5R笔记法,又叫做康乃笔记法,是用产生这种笔记法的大学校名命名的。这一方法几乎适用于一切讲授或阅读课,特别是对于听课笔记,5R笔记法应是最佳首选。这种方法是记与学,思考与运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较为推荐5R学习法(康乃学习法)。【有修改】

@AfraLam
:”利用好红蓝黑三色笔和荧光笔。 建议是:黑色为普通的笔记,红色为重点,蓝色为补充。多买几个颜色的荧光笔,第一轮复习漏洞用A色,第二轮复习漏洞用B色,第三轮复习漏洞用C色……”图片摘自康奈尔笔记法(5R笔记法)(这张图片和下述的笔记结构有些不同,本文最后部分有我的示意图))
一、5R笔记法
  5R笔记法,又叫做康乃笔记法,是用产生这种笔记法的大学校名命名的。这一方法几乎适用于一切讲授或阅读课,特别是对于听课笔记,5R笔记法应是最佳首选。这种方法是记与学,思考与运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记录(Record)。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在主栏(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左小右大两部分,左侧为主栏,右侧为副栏)内尽量多记有意义的论据、概念等讲课内容。 【实际上,上为主栏,下为副栏亦未尝不可 后面的我的示意图即是上主下副】
  2.简化(Reduce)。下课以后,尽可能及早将这些论据、概念简明扼要地概括(简化)在回忆栏,即副栏。
  3.背诵(Recite)。把主栏遮住,只用回忆栏中的摘记提示,尽量完满地叙述课堂上讲过的内容。
  4.思考(Reflect)。将自己的听课随感、意见、经验体会之类的内容,与讲课内容区分开,写在卡片或笔记本的某一单独部分,加上标题和索引,编制成提纲、摘要,分成类目。并随时归档。
  5.复习(Review)每周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是先看回忆栏,适当看主栏。
  二、符号记录法
  符号记录法就是在课本、参考书原文的旁边加上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黑点、圆圈、曲线、箭头、红线、蓝线、三角、方框、着重号、惊叹号、问号等等,便于找出重点,加深印象,或提出质疑。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思,你可以自己掌握,但最好形成一套比较稳定的符号系统。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自学笔记和预习笔记。在操作时你应注意以下一些准则:
  1.读完后再做记号。在你还没有把整个段落或有标题的部分读完并停下来思考之前,不要在课本上做记号。在阅读的时候,你要分清作者是在讲一个新的概念,还是只是用不同的词语说明同样的概念,你只有等读完这一段落或部分以后,才能回过头来看出那些重复的内容。这样做可使你不至于抓住那些一眼看上去仿佛很重要的东西。
  2.要非常善于选择。你不要一下子在很多项目下划线或草草写上许多项目,这样会使记忆负担过重,并迫使你同一时刻从几个方面来思考问题,也加重你的思维负担。你要少做些记号,但也不要少得使你在复习时又只好将整页内容通读一遍。   3.用自己的话。页边空白处简短的笔记应该用你自己的话来写,这是因为自己的话代表你自己的思想,以后这些话会成为这一页所述概念的一些有力的提示。

编辑于 2015-08-11
李楚文
知乎首席逼格官
■ 善用工作日志
身为产品经理,似乎工作时间永远都不够用。市场研究、产品设计、研发项目跟踪、运营数据分析及营销支撑,产品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产品经理参与,忙前忙后,劳心又劳力。记得两年前我刚做产品经理时,每天晚上11、12点下班是家常便饭,白天开会晚上写文档,苦不堪言。逼得我不得不学习一些时间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做好。

为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我曾经混迹于各类时间管理、GTD(get things done)网站、论坛,购买了多本书籍,并结合自身情况反复实验各类方法,终于在经历一年多的时间后,找到了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养成每天写工作日志的习惯。
简单地说,工作日志就是把你每天做了哪些事情都记录下来,以下是我的工作日志表。在每天下班前我都要安排好下一个工作日的工作计划,并要求细化到小时。
每天的工作计划
星期一
今日计划(Plan)
8∶30~9∶00 1. 验证上周末××产品升级情况;
9∶00~10∶00 2. 编写××产品规范书;
10∶00~11∶00 同上
11∶00~12∶00 3. 与用户体验部门沟通××产品用户调研项目;
4. 与××厂商沟通××合作开发项目;
12∶00~13∶00 午休
13∶00~14∶00 5. 参加××产品每周工作例会;
14∶00~15∶00 6. 编写××运营活动数据分析报表;
15∶00~16∶00 7. 与营销组沟通××营销方案产品设计需求;
16∶00~17∶00 8. 编写××产品月度汇报材料;
17∶00以后

今日完成(Do)
8∶30~9∶00
9∶00~10∶00
10∶00~11∶00
11∶00~12∶00
12∶00~13∶00
13∶00~14∶00
14∶00~15∶00
15∶00~16∶00
16∶00~17∶00
17∶00以后
检查(Check)
总结(Action)

等一天的工作完毕后,以上的表格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每天的工作总结
星期一
今日计划(Plan)
8∶30~9∶00 1. 验证上周末××产品升级情况;
9∶00~10∶00 2. 编写××产品规范书;
10∶00~11∶00 同上
11∶00~12∶00 3. 与用户体验部门沟通××产品用户调研项目;
4. 与××厂商沟通××合作开发项目;
12∶00~13∶00 午休
13∶00~14∶00 5. 参加××产品每周工作例会;
14∶00~15∶00 6. 编写××运营活动数据分析报表;
15∶00~16∶00 7. 与营销组沟通××营销方案产品设计需求;
16∶00~17∶00 8. 编写××产品月度汇报材料;
17∶00以后

今日完成(Do)
8∶30~9∶00 1. 完成上周末××产品升级情况的验证;
9∶00~10∶00 2. 编写完毕××产品规范书;
10∶00~11∶00 同上
11∶00~12∶00 3. 与用户体验部门沟通完毕××产品用户调研项目;
4. ××厂商有事未到,讨论延期,明天继续;
12∶00~13∶00 午休
13∶00~14∶00 5. 参加××产品每周工作例会;
14∶00~15∶00 同上 6. 例会时间过长,导致没有完成××运营活动数据分析,
明日继续;
15∶00~16∶00 7. 与营销组沟通××营销方案产品设计需求;
8. [临]∶与老板沟通下季度产品规划;
16∶00~17∶00 9. 编写完成××产品月度汇报材料;
17∶00以后 同上
检查(Check)
今日得分:B

计划工作:8;完成计划工作:6;完成临时工作:1
原因:××厂商有事未到、下午开会时间过长。

总结(Action)
解释一下表格填写要求:
1. 按照PDCA循环(戴明环),将工作日志分为4个部分:计划、完成、检查、总
结(Plan,Do,Check,Action);
2. 在“今日计划”里,将当日重要的工作任务列为必须优先完成的工作项目,用特
别标记标出(如红色,星号等);
3. 每完成一项工作,就在“今日计划”里在该项工作上划删除线,同时在“今日完
成”区进行填写,表示该项工作完成;
4. “今日完成”区里的“ [临] ”代表临时的工作任务,不在“今日计划”中;
5. 如果某项工作当日未完成,就用红字标注,下班后统一放置在后期的工作计划
里;
6. 每天在“检查”区里给自己打分,A为优秀,完成全部工作任务;B为良好,完
成大部分工作任务;C为合格;D为最差。定期汇总分析,如果发现近期打分较低,就
要考虑是工作任务过重还是临时任务过多等原因,找到原因后就要想办法解决,免得压垮自己不说,工作任务也完成不了。
7. 每天在“总结”区对今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记录并在后期的工作里推行,失败的教训要加以总结,避免以后再犯。
仅仅做每日工作记录是不够的,每周、每月都要进行计划和总结。原理大同小异,都是在周初、月初的时候,对本期的工作目标、内容做总体的计划安排,设置优先级,
然后每天记录。到周末、月末的时候,再进行总结,看看计划的工作是否完成,效果如何,等等。

具体到产品经理这一职位的工作记录,首先我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分解为5个方面:
1. 市场研究:包括研究市场发展趋势、竞品分析、用户调研等;
2. 产品设计:产品规划、需求整理、产品设计等;
3. 项目开发:跟踪各类研发项目、对外合作项目的进度等;
4. 产品运营:参与运营数据分析、客服、运维支撑,将运营数据、用户反馈转化为
下一个版本的需求;编写各类产品文档等等;
5. 市场推广:为营销、市场提供相关的产品支撑等。
然后在月计划、周计划里,将当前的各类工作任务进行适当地安排。各类工作的时
间资源分配比例大致为:市场研究10%,产品设计25%,项目开发20%,产品运营
35%,市场推广10%。工作安排好后,每天就按部就班地执行下去,如果遇到临时任务,或者情况变化,随时都可进行调整。
经过大概1年的实际运用,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具备掌控工作内容的能力了。每天写工作日志,可以

给你带来如下几点好处:
1. 提高计划能力。有助于培养自己具备将整体工作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分解到日常工
作里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 提升执行能力。让你在工作时分清主次、更加专注、高效。制订工作计划后,还需要强悍的执行能力,确保工作一项一项完成,直到完成工作目标;
让你工作分清主次。重要的工作事先要多多安排资源、时间,不要吝惜。不重要的
工作可堆到一起统一处理,实在处理不完延期一两天也不影响大局;
让你工作更专注。有任何临时的工作任务你先记下来,然后再安排到某个日子某个时段,而不会打搅到你现在手上的工作;
让你工作更高效。将每日的工作安排到每个小时里,督促自己必须按时完成工作,否则每天的工作总结会很难看。
3. 增强业务能力。通过每天检查记录的工作内容,进行自省、反思、总结,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有助于增强业务能力。
最后,跟大家分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仰慕优秀的人,我们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又似乎感觉优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很难达到。其实,优秀离我们并不遥远,优秀体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你做的每一件事之中。有意识地培养好的工作习惯就是在追求优秀。追求优秀是一种积极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使一个人脱胎换骨,最终成就一个全新的你!

编辑于 2015-03-06
屁桃
既然如此,我不做人啦!
(严肃脸)
【分类】
构建笔记系统的过程就像搭房子。人们通常在搭房子前,会按选好的地基规划房子的整体结构。
日后大到浇梁灌柱,细到电路水管的铺陈走向,都始于这一步规划。
万丈高楼平地起,笔记系统的构建同样赖于构建前的分类,一旦分好大类,之后只需在各项下进行填充即可。

**想好你构建这个笔记系统的目的,反向思考分类原则,记住分类要最大效用地作用于日后对笔记的使用。
因此,我会根据应用场景,分为两大类。遵照金字塔原则,在每个大类下,再进行细分:
(一)工作(专业)
1. (自主)工作文档/资料/稿件

  • 根据项目进行分类
  1. (采集)涉及工作/专业相关内容- 行业现状
  • 行家观点
  • …… (二)生活(兴趣)
    1. (自主)生活记录
  • 读书笔记
  • 生活清单
  • 新年规划
  • ……
  1. (采集)生活兴趣相关内容- 旅游攻略
  • 家居装修
  • …… 【工具】
    1. 有道云笔记(文字撰写+资料存储+知识采集)
    吸引点:
  • 多平台同步,适用于移动化场景
  • 树状结构多级目录,便于对笔记进行分类
  • 全局搜索,便于查找
  • 分享文件,快速方便
  • 多平台(知乎微信微博等)打通接口,方便搜集碎片知识

one is all的感觉。

  1. ProcessOn(在线作图)
    Xmind和MindManager被推荐好多次了。ProcessOn应该算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同类型工具。
    吸引点:
  • 在线工具,无需下载
  • 类型模板多样,流程图、思维导图、原型图
  • 可以协作编辑

不过对于我这种懒癌,PPT作图就是坠好的。
【方法】
积累整合——分类重组——提炼重构
1. 积累整合
希望构建笔记系统,首先得要养成记录&采集笔记的习惯。
所以再重复安利一下有道云笔记。大象用过,不是我喜欢的极简性冷淡风,当然最关键是流量、空间完、全、不、够、用。为知没用过不知道有哪些功能,但笔记迁移很麻烦你们懂得,有道云笔记也完全能满足以上需求。所以大象粉和为知粉不要急着拉我啦。
积累的笔记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自主笔记;另一方面网站、阅读类APP、订阅号看到的专业或兴趣相关的讯息干货也应该养成采集整合的习惯。 自主笔记不多说,采集笔记的途径又有两方面:
【电脑端】
有道云笔记「网页剪报」的插件,可以用于网站内容的采集。选中内容右键即可。

【移动端】
① 微信订阅号:
不少文章在微信收藏夹里躺着躺着就没了吧,你们啊,还是要学习一个啊↓这样就算保存到本地了,被墙了也跟你无关~ ② 知乎、果壳精选等阅读类APP:方法同上
③ 移动端的「剪藏」:
手机里任何APP中选中文字后,点击「共享」就能保存到有道云笔记里了。
吼强大,墙裂推荐,比前面两个好用,因为你可以直接保存有用的那部分内容。2. 分类重组
分类其实不应该排在第二,一开始最好就给笔记系统分好大类。但是因为通过有道云笔记采集的内容会自动保存在「我的资源」文件夹里,所以一定要再手动添加到相应类目下。
分类方法一开始就讲了,不啰嗦了。
3. 提炼重构
只积累不提炼,笔记会越来越肿。所以需要定期重新阅读,并加以提炼。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前文推荐的ProcessOn之类的思维导图软件,帮助梳理知识脉络,帮助记忆与消化。
这一步最难,但确是「系统中的系统」。 另外,笔记系统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应用情况不断优化。
(全程严肃脸)
编辑于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