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计算机入门指南-心态篇》https://0xffff.one/d/358,作者 @0x0001(0x0001) ,内容有所调整
通过上一节“认识大学现状”,相信你对大学在学习方面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勾勒。这一小节,主要也是聊聊这里你需要做好的心态方面的准备。其中的核心在于,保持一种对理性、科学知识的虔诚,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具体来说,大致是几个注意的地方:
逐渐适应独立面对的状态
开头有说过,学习与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其他人都无法代替你的成长。世界并不是理想的小滑块,你所面对的,可能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和能力去为你化解这些事情,帮你背负成长的责任。独立面对,去适应当下的环境,解决自己的问题,争取让自己的收获最大化,也是你在当下的唯一选择。
在独立面对的原则下,在日常的活动中,给自己留下专注与思考的空间,把握好自我与外界接触的平衡,也变得重要了起来。现实并不是完美的,我们在探索这个不完美世界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许多迫不得已要花时间做的事情,正如《上海交大学生生存手册》中举的例子:效率低下的课、毫无组织的集体活动、难以推脱的临时工作等等。若没有对自我的把握,则可能会人云亦云,陷入其中,难以脱身。
对未知的领域始终保持信心
把握当下的自我,在独立面对的探索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存在如视频播放一般的进度条一般的固定轨道。面对某个新的术语时候,有很容易陷入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之中,诸如“这个好难啊,我肯定不懂”,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持续停滞不前。
上一节有提到,一个个点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学习的过程,也是在脑海里构建出这样的知识网络的过程。不明白一个东西,仅仅只是这方面的知识还未反映至你的大脑中而已,并没有什么好惧怕的。对未知存在恐惧是人的本能,消除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便是——增加信息量。
刚开始面对某个未曾接触的事物,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前辈的只言片语。下意识也常因只言片语而在内心断定了全部,直到很久以后才反应过来。我在图书馆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偶然得到过一张卡片,上面是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一段话。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的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
好与不好,并没有那么简单的原则可以判断,但恰恰也因为这种下意识的恐惧造成的断定,而让我们拒绝了许多东西,否定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小学时我们便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可惜的是,到了大学,我们许多人仍然还继续犯着类似的错误。
在计算机领域,WWW 网络与开源社区,也正给了这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强大底气,理论上来说,我们不应该失去信心的。
关于这个话题的更多信息,在 Bintou 老师的帖子 “你是否需要做学霸?” 已经有很详细的讨论。
生而有涯 vs 信息爆炸
人类知识的庞大体系,不是你我可以穷尽的。《庄子·内篇·养生主》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著名计算机作者侯捷老师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写下,“弱水三千,独取一瓢,并且安心好好地饮这一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出自《红楼梦》)。接受自己在很多方面无知的事实,放下穷尽所有的执念和焦虑,做好手上的事情,自己一点点成长起来就好。这一点也如胡适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但在如今这信息爆炸的年代,四处充斥着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多时候你很难判断舀起来的那一瓢是否值得安心地好好饮下去。这时候就尤其需要这样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这些能力统称起来,被前人命名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信息素养本应是一种从小到大应当培养的基本能力,对标的是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然而现状是,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很多学校常常会因为一些缘故被换成自习或文化课,不知道在各种教育资源的竞争压力下,又有多少同学掌握了这门课程本该传达的技能?(参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出路在哪里? - 知乎)
甚至大学对标的培养信息技术老师的专业,给人的感觉也总是“学校打杂”,连老师和同学也是如此认同,于是也很难感受到这样的气息和使命感的存在了,实在是信息技术普及领域的一大悲哀。
在大学,在学术界,特别是计算机类的专业,我们尤其需要重视这项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编程生涯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但其实有许许多多的前辈其实已经踩过你现在正在踩的坑,并且留下了记录。这些记录正分散在图书馆和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它们,这样的意识和技巧综合起来,着实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所体现出来的,也正是“信息素养”。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东西总带着一些理性的气息,寻找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信息的技巧也是如此。网上已有大量这方面的教程和课程。
总结与沉淀的意识
日常的学习与交流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总是零零散散的,人的大脑的瞬时记忆并不稳定,许多东西唯有沉淀下来,反复消化后才可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为未来所用。
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会想当然地觉得自己明白一个东西,很容易陷入一种知识错觉和能力错觉之中,乃至于掉进眼高手低的怪圈。勿以浮沙筑高台,此时的想当然,便是其中的浮沙。
为了真正地消化知识,用自己的话语去尝试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来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在总结、沉淀、尝试表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表达的质量,不知不觉便会把涉及到的一个个概念都梳理一遍,知道自己对这个事物的认知与它的本来面貌的差异,并尝试去填补,从而减少很多想当然的情况。
类似的过程也有一个名字:「费曼学习法」。
更进一步地说,大学也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构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借助 DIKW 模型,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把握这一整个过程。
DIKW 模型是啥?简单的说是一个关于人类的认知与学习的一个观察角度,它把广义上的知识分为四层结构:
Data (数据) —> Information (信息) —> Knowledge (知识) —> Wisdom (智慧)
关于 DIKW 模型的更多信息,可参考:知识体系的构建与 DIKW 模型
多多交流
人生而有涯,认识也始终有所局限,在知识的巨网的探索中,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有差异。于是对于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就有着各自独特的视角,互相之间知识的碰撞,常常可以为你脑海中知识的网络添加不同维度的更加完善的联系,乃至于打破思维定势,更好地把握一个事物的全貌。
除了碰撞之外,如上一节说的,沉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交流过后通过笔记总结,以博文、帖子等等方式实现沉淀,便于未来的回顾。其中,通过邮件和BBS帖子的交流,是一种能让交流得以沉淀、跨越时空的方式。
告别了中小学的完全统一安排,每一个人的时间安排都不一样,凑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时候,参加或组织一些固定主题的定期线下沙龙,在准备内容和聚在一起聆听内容分享的过程中,互相锻炼表达能力,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实现更多元的想法碰撞,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例如,图灵班)
参考资料
以上是旧版,新版手册地址:SurviveSJTUMan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