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溯源技术
    IP溯源技术
    导读
    溯源思路
    1、攻击源捕获
    2、溯源反制手段
    2.1 IP定位技术
    2.2 ID追踪术
    2.3 网站url
    2.4 恶意样本
    2.5 社交账号
    3、攻击者画像
    3.1 攻击路径
    3.2 攻击者身份画像
    4、安全攻击溯源篇
    4.1 案例一:邮件钓鱼攻击溯源
    4.2 案例二:Web入侵溯源
    4.3 案例三:蜜罐溯源
    __
    IP溯源技术
    导读
    没有进攻和威胁的被动防守,是注定失败的

    关注全球威胁情报和学会网络攻击溯源是特别重要的

    在发现有入侵者后,快速由守转攻,进行精准地溯源反制,收集攻击路径和攻击者身份信息,勾勒出完整的攻击者画像。
    image.png
    image.png

    溯源思路
    1、攻击源捕获
    安全设备报警,如扫描IP、威胁阻断、病毒木马、入侵事件等
    日志与流量分析,异常的通讯流量、攻击源与攻击目标等
    服务器资源异常,异常的文件、账号、进程、端口,启动项、计划任务和服务等
    邮件钓鱼,获取恶意文件样本、钓鱼网站URL等
    蜜罐系统,获取攻击者行为、意图的相关信息

    2、溯源反制手段
    2.1 IP定位技术
    根据IP定位物理地址—代理IP
    溯源案例:通过IP端口扫描,反向渗透服务器进行分析,最终定位到攻击者相关信息

    2.2 ID追踪术
    ID追踪术,搜索引擎、社交平台、技术论坛、社工库匹配
    溯源案例:利用ID从技术论坛追溯邮箱,继续通过邮箱反追踪真实姓名,通过姓名找到相关简历信息

    2.3 网站url
    域名Whois查询—注册人姓名、地址、电话和邮箱。—域名隐私保护
    溯源案例:通过攻击IP历史解析记录/域名,对域名注册信息进行溯源分析

    2.4 恶意样本
    提取样本特征、用户名、ID、邮箱、C2服务器等信息—同源分析
    溯源案例:样本分析过程中,发现攻击者的个人ID和QQ,成功定位到攻击者。

    2.5 社交账号
    基于JSONP跨域,获取攻击者的主机信息、浏览器信息、真实 IP及社交信息等
    利用条件:可以找到相关社交网站的jsonp接口泄露敏感信息,相关网站登录未注销

    3、攻击者画像
    3.1 攻击路径
    攻击目的:拿到权限、窃取数据、获取利益、DDOS等
    网络代理:代理IP、跳板机、C2服务器等
    攻击手法:鱼叉式邮件钓鱼、Web渗透、水坑攻击、近源渗透、社会工程等

    3.2 攻击者身份画像
    虚拟身份:ID、昵称、网名
    真实身份:姓名、物理位置
    联系方式:手机号、qq/微信、邮箱
    组织情况:单位名称、职位信息

    4、安全攻击溯源篇
    4.1 案例一:邮件钓鱼攻击溯源
    攻防场景:攻击者利用社会工程学技巧伪造正常邮件内容,绕过邮件网关的查杀,成功投递到目标邮箱,诱骗用户点击邮件链接或下载附件文件。
    信息收集: 通过查看邮件原文,获取发送方IP地址、域名后缀邮箱、钓鱼网站或恶意附件样本等信息。
    溯源方式:第一种,可以通过相关联的域名/IP进行追踪;第二种,对钓鱼网站进行反向渗透获取权限,进一步收集攻击者信息;第三种,通过对邮件恶意附件进行分析,利用威胁情报数据平台寻找同源样本获取信息,也能进一步对攻击者的画像进行勾勒。

    4.2 案例二:Web入侵溯源
    攻防场景:攻击者通过NDAY和0DAY漏洞渗入服务器网段,Webshell 触发安全预警或者威胁检测阻断了C&C域名的通讯。
    溯源方式:隔离webshell样本,使用Web日志还原攻击路径,找到安全漏洞位置进行漏洞修复,从日志可以找到攻击者的IP地址,但攻击者一般都会使用代理服务器或匿名网络(例如Tor)来掩盖其真实的IP地址。
    在入侵过程中,使用反弹shell、远程下载恶意文件、端口远程转发等方式,也容易触发威胁阻断,而这个域名/IP,提供一个反向信息收集和渗透测试的路径。

    4.3 案例三:蜜罐溯源
    攻防场景:在企业内网部署蜜罐去模拟各种常见的应用服务,诱导攻击者攻击。
    溯源方式:在攻击者入侵蜜罐时,蜜罐可以记录攻击者的入侵行为,获取攻击者的主机信息、浏览器信息、甚至是真实 IP及社交信息。

    __
    借鉴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xiaozi/p/13817637.html

    常见的利用IP的数据包的攻击以及IP溯源方法
    https://wenku.baidu.com/view/0906f4d6b14e852458fb57d2.html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Buffedon」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684578/article/details/11448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