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bilibili】

本集重点

  • 计算机硬件性能的增长
  • 晶圆的制作流程:光刻

分立元件——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年代

分立元件

  • 时间:大约 1940年代~196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里,计算机都由独立部件组成,这些独立部件称作“分立元件”,再用线将不同部件连接在一起
  • 实例:ENIAC 有1万7千多个真空管, 7万个电阻,1万个电容器, 7千个二极管, 5百万个手工焊点。

    问题:数字暴政

    定义:使用分立元件,如果想提升计算机性能,就要添加更多部件,这导致更多的线路,更加复杂,很难做,这个问题称作 数字暴政
    image.png

晶体管——计算 2.0 时代

晶体管

  • 时间:1950 年代中期,晶体管开始商业化(市场上买得到),开始用在计算机里
  • 优点:晶体管比电子管 更小更快更可靠晶体管标志着”计算 2.0 时代”的到来
  • 缺点
    • 晶体管依然是分立元件,依旧没有解决没有解决”数字暴政”的问题。
    • 有几十万个独立元件的计算机不但难设计,而且难生产。1960 年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达到顶点,电脑内部常常一大堆电线缠绕在一起。
  • 实例
    • 1959年,IBM 把 709 计算机从原本的电子管全部换成了晶体管,诞生的新机器 IBM 7090 速度快 6 倍,价格只有一半
    • 1965 年 PDP-8 计算机的内部,一大堆线缠绕在一起:

image.png

集成电路 IC——计算 3.0 时代

集成电路 IC

  • 全称:Integrated Circuits
  • 定义:与其把多个独立部件用电线连起来,拼装出计算机,不如将电路的多个组件集成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独立组件(即引入一层新的抽象,分装复杂性),这就是 集成电路 IC
  • 起源与发展
    • 1958年,在德州仪器工作的 Jack Killby 演示了一个电子部件,将电路的所有组件都集中在一起,集成电路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过,Kilby 当时用锗来做集成电路,而锗很稀少而且不稳定。
    • 1959年,Robert Noyce领导的仙童半导体公司用硅做集成电路,让集成电路成为现实。硅的蕴藏量丰富,占地壳四分之一,也更稳定可靠。Noyce 被公认为现代集成电路之父,开创了电子时代,创造了硅谷
    • 起初,一个 IC 只有几个晶体管。不过,即使只有几个晶体管,也可以把简单电路(eg.第三集介绍的逻辑门)封装成单独组件
  • 意义:集成电路的出现,广泛用于制作微处理器,开启了计算 3.0 时代

印刷电路板 PCB

  • 全称:printed circuit boards
  • 原理:PCB 通过蚀刻金属线的方式,把零件连接到一起,可以大规模生产,而无需焊接或用一大堆线
  • 优点:把 PCB 和 IC 结合使用,可以大幅减少独立组件和电线,但做到相同的功能,而且更小,更便宜,更可靠
  • 发展
    • 早期,许多 IC 都是把很小的分立元件封装成一个独立单元,但是,即使组件很小,也很难塞进 5 个以上的晶体管

PCB.png

光刻

  • 起源:为了实现更复杂的设计,需要新工艺——光刻。随着光刻技术发展,晶体管变小,密度变高
  • 发展
    • 1960 年代中期,市场上开始出现超过 100 个晶体管的 IC
    • Intel 4004,第一个用 IC 做的处理器,也叫微型处理器,有2300个晶体管
    • 1980年,出现包含 3 万晶体管的 IC
    • 1990年,出现包含 100 万晶体管的 IC
    • 2000年,出现包含 3000 万晶体管的 IC
    • 2010年,出现包含 10 亿晶体管的 IC
    • 为了达到这种密度,光刻的分辨率从大约 一万 纳米(大概是人类头发直径的 1/10),发展到如今的 14 纳米(比血红细胞小 400 倍)
  • 应用:CPU,内存、显卡、固态硬盘、摄像头感光元件等大多数电子器件都呈指数式发展

image.png
image.png

超大规模集成(VLSI)软件——计算 3.0 时代

超大规模集成(VLSI)软件

  • 时间:现代工程师设计电路时,不可能人力手工一个个设计晶体管。1970年代开始,超大规模集成(VLSI)软件用来自动生成芯片设计。用比如 “逻辑综合” 这种技术可以放一整个高级组件,比如内存缓存,软件会自动生成电路,做到尽可能高效
  • 意义:被许多人认为是计算 4.0 时代的开始

摩尔定律

  • 定义:得益于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每两年左右,同样大小的空间,能塞进两倍数量的晶体管。
  • 注意:摩尔定律不是定律,只是一种趋势
  • 问题:摩尔定律可能正在接近终结,因为进一步做小会面临两个问题
    • 光刻 用光掩膜把图案弄到晶圆上,而光的波长不足以制作更精细的设计,精度已达极限。所以科学家在研制波长更短的光源,投射更小的形状
    • 当晶体管非常小,电极之间可能只距离几个原子,电子会跳过间隙,这叫:量子隧道贯穿效应。如果晶体管漏电,就不是好开关。实验室中已造出小至1纳米的晶体管,但能不能商业量产依然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