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TP项目

by James Kobe

以材料为代表的实验学科保研时有竞争力的除了出身校和绩点,就是科研经历,有没有论文发表。材料专业其实没啥硬技能,就是懂点物理懂点化学,硕士阶段也就是给导师打打工,做做实验。如果在本科阶段就有两三段科研经历(不管有多水),起码证明学生大致熟悉科研流程,没有论文的是绝大多数,能有材料领域有一篇不水的sci论文(IF>5),不管是不是一作,那竞争力就高了一个档次,完全可以弥补绩点或者出身学校的不足。论文既是科研能力的象征,也证明你已经接触过从搬砖到发表论文的一系列流程。就相当于招聘,导师往往更喜欢有科研经验的学生,研究方向如果有一定程度重合,那就稳的不谈。

我在本科期间参与过三项SRTP项目,校级一项(优秀),省级一项(优秀),国家级一项(受疫情影响只是通过),这些科研项目不仅可以给简历加分,极大增强个人在保研或者出国时的竞争力,但在出成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科研活动对于个人科研兴趣的激发,科研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具备基础的科研素养。

SRTP项目时间线

每年秋季开题(11月左右),开题成功后立项为为院校级项目。

来年春季(4月),作中期汇报并根据中期成绩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

未能成功申请为省/国级,即校级项目,在第二年的秋季结题(10月),也即项目周期为一年。省级项目项目总周期为一年半,即第三年春季(4月)结题,而国家级项目周期为两年,即第三年秋季结题(10月)。因为国家级项目周期较长,故大三学生参与时最好带上大二的队员。

SRTP项目选择技巧

那么作为一个刚入学的新生,如何去准备科研呢?核心的核心,如果想在保研的时候有文章出来能早进实验室就早进,最晚大二要进了。那么如何选择实验室,选择老师呢?我在三个实验室待过,有坑有糖,慢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首先,大树好乘凉,带有院士、杰青帽子的老师背后往往是一个成熟的大课题组,有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在这种课题组一般安安心心给博士打工就好了,出文章那都小事,能够以较快的速度熟悉科研流程,效率比较高。但不足的一点就是自由度较低,可能就真的只是搬搬砖。总的来说,就是出文章的概率比较高,但是自主性的培养比较受限。

第二种值得选的就是海外名校博士(top100),入职三到五年的年轻老师领头的课题组,最好有青年千人的头衔。现在有科研能力的海外博士越来越多,教职竞争愈发激烈,能进来的都是有出众科研成果的,所以年轻老师的质量不用担心。为什么说入职三年以上呢,因为老师入职前几年,实验室是从零搭起的,实验方向也是在不断试错摸索当中的,去的太早,做实验会很大程度上受硬件支持不足的限制,也只能帮忙搭搭实验室。老师入职后三到四年,该有的硬件基本都全了,而且老师这个时候实验室也缺人,方向探索空间比较大,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其实就是他没啥时间管你)。风险就是论文出的会比较慢,但是一旦出了,那绝对含金量不菲。

当然,选择实验室不光看学术能力与条件,更重要的是结合个人兴趣。我比较推荐的路线是第一个实验室选择院士/杰青课题组,师傅领进门,熟悉科研基本套路,也有把握出成果。第二个实验室选择年轻老师,在前期打下的科研基础下充分发挥,体验科研乐趣,岂不美哉?那到了保研季既有文章也有科研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那就满绩了。

以上是针对材料学科保研,并且对科研有一定兴趣并且不排斥的情况下。如果你体验了两到三个实验室,在充分体验之后认定自己不喜欢材料,那转行要趁早,争取凭实习或者自学专业基础课弥补非科班出身,跨专业保研。或者继续本专业去名校水个硕士学位,蹭个名校光环,毕业转行无门槛,这也完全ok。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

海外交流

by James Kobe

我在大四下学期,也即2020年1-5月,到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进行交流,完成毕业设计。我将从前期准备,交流过程以及结项事宜来进行介绍。

前期准备

我在大二就萌生了出国交流的项目,但苦于材料学院的交流项目比较少,我当时收集到的就是美国田纳西大学与澳洲莫纳什大学,二者均是大四下学期的毕设交流项目。项目信息的网址来源就是学校的教务处网站-国际交流。

我的项目跨度为1.20-5.31,申请时间为交流前一年的5-6月份左右,具体可关注教务通知。报名时需要准备个人简历发送到指定邮箱,然后等候邮件通知。通过校内筛选后需要填写项目选题意愿,跟外方教授研究方向对接。如果外方同意接受,即完成项目报名阶段流程,接下来就是准备签证,机票事宜。个人觉得签证还是比较麻烦的,在网上对照攻略,需要准备各种材料,不过跟同行小伙伴一起琢磨的话也还挺有趣的。

我参加的这年恰逢此项目CSC资助取消,项目申请时间推后到了9月,我的408签证是12.8提交申请的,在1.9拿到的,拿到签证时距离项目开始只有10天,时间还是比较赶的。不过按照正常的5-6月报名,时间还是非常充裕的。虽然没了CSC资助(生活费1600澳币/月),但是学校出于人文关怀给了我们1200澳币(6000人民币)/月的生活补助,并且报销往返机票(上限1万)。

交流过程

我在国内疫情到来的前三天到达墨尔本,非常幸运地开启了我的交流生活。下面是我的交流日记节选: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而后席卷全国,影响全世界。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变化,对于我而言,拥有留学生与毕业生的双重身份,庆幸自己留学伊始未受国内疫情影响顺利达到澳洲开始留学生活,却又遗憾留学归来疫情影响仍未消除,无法与好友相见告别,无法体验一个正常毕业生应该有的毕业季。但归国隔离这几天来,我切实体会到了国内隔离工作的严谨,使我充分相信国家和人民共克时艰的决心和勇气。

2019年4月2日。当时我正在图书馆准备两周后的GRE考试,准备申请日本东京大学免试修士,无意中浏览国际合作处的项目名单,作为材料学院仅有的两个项目之一,我想大四下学期有大把空闲,于是在大四刚开学申请了MONASH-SEU毕设项目。校级审核通过之后便是办签证、租房、买机票、课题双选等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是比较费时的,尤其是签证办理,需要准备大量材料并去指定医疗场所体检。我们一行五人都是新手,大家一起在网上搜集各种有用的信息并在群里分享,这种合作探索未知的过程还是挺令人享受的。

2020年1月19日。国内的冬天还没结束,我们穿着羽绒服,在来到了正值盛夏的墨尔本,到达的时间是下午,天气炎热,我穿着秋衣秋裤,脱掉了所有我可以摆脱掉的衣物,但依然汗流浃背,接机师傅是个华人帅小伙,因为飞机晚点已经等候多时。我坐在接机的奔驰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对沿途的每一帧风景都感到强烈的好奇与兴奋,期待着未来在澳洲的四个月生活。

2020年2月15日。不知不觉已经在澳洲生活一个月了,开始逐渐适应这里的生活,烹饪经验为零的我居然在生存压力下表现得不错,初试牛刀即得舍友大加赞赏,不由得激发起我对做饭的兴趣与热情,这也奠定了我后续几个月大厨的身份标签,这还应验了那句接机师傅的玩笑话:来了澳洲你啥都会了,生存压力就是最好的老师。碰巧这天是我的生日,我亲自下厨并专门买了个小蛋糕庆生,大家还一起商定了未来的出游计划,准备游遍澳大利亚。在疫情来临之前,我们领略了墨尔本与悉尼的城市之美,惊叹于Monash校园里的建筑设计,体会澳洲生活的休闲惬意。

2020年3月15日。我的毕设课题很有意思,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应用探究课题。导师是土耳其人,名字叫Tuncay,按土耳其语发音和英语完全不同,第一次见面就叫错名字超级尴尬,不过我的名字他也没说对,所以彼此彼此啦。导师人非常亲和,而且我感觉师生关系非常平等,组会上通常是直呼其名,玩笑也很随意,氛围非常愉悦,我很享受组里的氛围。Tuncay不仅在实验进展上给我指导,而且项目初期每次跟他讨论问题他总是关心我的感受,是不是喜欢这个课题,压力大的时候就别工作了去玩玩放松放松,而且非常不鼓励加班和周末工作,这和国内强调竞争的快节奏完全不同。而且时间安排十分具有弹性,我真的挺享受这里的工作环境。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也非常棒,各种细节都做得非常到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实验药品的转运,到实验室第一天的各种安全培训非常到位。除了办公室之外我经常会去图书馆里自习看看文献,写写论文,偶尔摸摸鱼,真想这种状态就一直持续到项目结束。但是今天,受到疫情的影响,Monash宣布一周后彻底关闭学校,包括我所在的实验室。澳洲民众似乎对疫情并不担心,各种活动照常举行。组里的土澳博后表示,无论出现什么事,澳洲人的第一反应都是“That will be fine, do not worry about that.”。我认为这种自然的乐天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好的感觉,缓解焦虑,并且我也相信好的心境大概率带来好的结果。但如果一旦事态严重,继续保持这种天真乐观的态度实则为逃避矛盾,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今天应该是我在实验室的最后一天了,拍下这具有纪念意义的自拍,接着我会把实验电路与器件带回家完成后续测试。

2020年5月27日。在家关了两个月禁闭,唯一的放风机会就是每周一次的生活物资采购。我在家里继续思考实验方案并进行测试努力完成毕设论文预期,同时大把的空闲时间我也继续对未来的规划思考。从小到大我没有做过任何选择,直到大二暑假,我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经历着人生的岔路口,未来是出国还是保研,思来想去,焦虑万分,最后发现直到做决定的那一刻,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断搜集信息,实时动态修正想法。过度思考是焦虑的本质原因,而且过度思考收益及其底下。我的脑海里不由得冒出收益与思考时间的关系曲线,类似于指数函数,不过是凸型的。我在大三暑假选择保研还是出国的那一刻,根本不会想到今年的疫情爆发,留学生大受影响,我庆幸自己做了保研的决定但是这都是运气,谁也说不准,不是思考就能解决的。我有想过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工作,有想过申博,也有想过工作后找到工业界痛点再去申相关博士。但未来的路只有体验才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获取再多的二手信息也只是把零零散散的点大致拼凑,只有新鲜的一手信息与感觉才能让自己做出最佳判断,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很庆幸自己选择出国交流,体验到了国外的科研硬件条件支持与科研氛围,在国外读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在研究生阶段我会认真对待科研,寻找内心对于科研的真实感觉,我也会认真实习,发掘深层对于工作的具体态度。今天就是回国的时间,内心非常激动,能买到时间合适的机票也实属幸运。感谢所有,让我有了这段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体验,感谢这段经历,让我有了独特非凡的人生。

结项事宜

我参加的毕业设计项目,需要在项目结束,从国外返回后,参加东大的毕业设计答辩,受疫情影响所以我也就在隔离期间完成了答辩。答辩结束后,需要根据教务处的通知准备材料进行 机票报销,然后写个人交流感悟。

竞赛

by 雷明月

信息获取

  1. 东南大学教务处网站、课外研学栏目

https://jwc.seu.edu.cn/

https://jwc.seu.edu.cn/_t155/10101/list.htm

  1. 院内、校内优秀学长学姐的相关推送,里面一般会有他们参加过的一些竞赛的荣誉,可以作为参考。
  2. 对于校外的竞赛可以关注相关内容的学习者公众号,如公众号:Datawhale会提供一些算法类竞赛的信息。

by 李想

信息获取:

最省事的就是平时在校园里走的时候,观察海报,一般来讲竞赛都会有对应的海报挂出,海报上面通常会有竞赛QQ群信息,方便大家交流。此外还可以通过查询SRTP网站来查看竞赛信息,不过有时不够准确。

组队方式:

组队方式通常不拘一格,可以和舍友,和班上同学,和社团同学,和课程同学,和竞赛群里不认识的其他同学等等。但是原则要注意,不求一定找大佬,但是要找认真负责的,这是影响竞赛组队体验的关键一点。

by 王佳钰

信息获取

其实在大学期间参加竞赛的渠道非常多,比如校内每年都会举办的结构竞赛、智能车大赛等等,还有全国性质的英语竞赛、大学生知识竞赛、挑战杯等等。而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文科专业参与竞赛的渠道以及信息获取的方式。

就我个人而言,我所学的专业与知识结构不能够支持我参加智能车、结构竞赛等偏理工性质的竞赛,只能去参加一些与个人知识结构适配的竞赛。这些竞赛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像英语竞赛、大学生知识竞赛这种全国性质的竞赛相关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会发通知,我们自己也可以在一些官网和平台查询到相关信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报名就可以。二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息息相关的一些竞赛,这类竞赛的信息获取方式主要是依靠系里老师的推荐。拿我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来举例,每年中山大学会举行“遗产旅游“提案大赛,江苏省旅游学会会举办”文旅融合创新设计大赛“,这些竞赛的信息我们都是通过系里老师转发的相关文件来获悉的。此外,除了一些竞赛之外,文科专业还可以尝试会议论文投稿,许多的期刊杂志会举办年会或者论坛,这些会议以及论坛都是向大众公开征集论文的,而且论文的门槛也相对较低。如果自己有这方面的规划应该提前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帮忙介绍一些高质量、合适的会议或论坛,然后关注他们公众号多留意征稿信息。

组队方式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竞赛的组队概括起来有三个要点。

一是选择合适的指导老师,在竞赛以及论文投稿中,指导老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提前对系内的老师的研究方向有所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参赛内容来邀请指导老师,如果是跨专业参赛可以请其他专业的同学为自己介绍指导老师。

二是分工协作,这里的分工协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来讲,其一就是根据参赛内容合理选择队友,现在的许多竞赛都是交叉学科竞赛 ,完成一个参赛作品往往需要几个不同专业的知识,那么就应该根据自己所参加的比赛以及项目设计来选择队友;其二就是要提前做好规划,有明确的项目分工以及时间安排,这样不光可以明确地掌握进度也可以避免分工不明确所造成的矛盾。

三是个人品质,我们必须清楚,现在无论是竞赛也好还是日常的生活也好,是离不开团队合作的,而高效、成功的团队对团队内每一个人都有要求,团队内的人可以有缺点,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合作还互补或者中和,但是有一些缺点对于团队合作来时缺失致命的,比如说懒惰、拖延、责任心不强……所以,我们要先看看自身是否有这些知名的缺点,其次在选择队友的时候也要全面地了解和考量一下哦!

实验室

by 李想

信息获取:

除了学长学姐之外,要善用互联网资源。一般来讲,进实验室是为了发论文,那就要选好导师。导师评价网是不错的网站,可以参考。此外,导师近几年的论文发表情况也具有参考价值,这些可以从导师的个人学术主页,比如google scholar获取。

套磁技巧:

这个我感觉主要还是一方面展示自己的实力,把自己的课业成绩,竞赛成绩以及科研情况在邮件中说明;另外一方面要展示自己对老师研究方向的兴趣,可以讲讲自己都读了哪些相关文章,有什么思考等等。

by 雷明月

套瓷技巧

  1. 和实验室师兄师姐取得联系,咨询实验室目前的项目进展、是否有需要人手的地方;
  2. 获取老师联系方式,发邮件说明实习来意(对某方面感兴趣;说明一下自己的相关科研项目经历等,内容和实验室目前的项目有关)

实习

by 顾芯怡

实习(下述根据各个方向略有不同,详细请参考求职板块)

信息获取

a)线上:学校求职网站及公众号、各大公司微信公众号、年级群内的信息、学长学姐的内推信息等;

b)线下:线下宣讲会、双选会等;

流程

目前根据方向及岗位不同,一般是在实习开始前1-9个月开始投递简历:

a)简历投递:多分为直推(简历直接推到对应部门)、内推(公司内部推荐,现多以内推码形式)、网申(各大公司线上申请入口);

b)线上笔试:简历通过后,可能会安排笔试,30-90min不等,涉及专业内相关知识;

c)面试:目前主要有电话、视频、现场这几类形式,至少2轮,主要是团队内成员提问,回答一些专业相关问题,考察思考和沟通水平。

d)Hr面&确认offer:公司人力资源联系面试情况,确认入职时间等信息。

时间

a)假期:寒假暑假都是实习的好时期。大二暑假开始就有很多国外名企愿意招收去参加实习工作。出国和准备工作的同学都要把握好大三暑假这个时间点,丰富简历的同时,也提供了转正的机会。

b)院系安排:部分院系对实习有一定的课时学分要求,并固定排在学期内如大四上等。

c)日常实习:对于在南京的公司及机构,可以考虑日常实习,一般是要求一周上班3-4天,课少或者时间比较灵活的同学可以考虑。

d)线上实习:部分公司及机构会开放一些日常的可以在线上完成的工作,这类信息一般需要自己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