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_WAIT

这个是高并发服务端常见的一个问题,一般的做法是修改 sysctl 的参数来解决。 但是,做为一个有追求的程序猿,你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 TIME_WAIT?出现这个合理吗?

我们需要先回顾下 TCP 的知识,请看下面的状态转换图(图片来自「 The TCP/IP Guide 」):

tcp

因为 TCP 连接是双向的,所以在关闭连接的时候,两个方向各自都需要关闭。 先发 FIN 包的一方执行的是 主动关闭;后发 FIN 包的一方执行的是 被动关闭主动关闭的一方会进入 TIME_WAIT 状态,并且在此状态停留两倍的 MSL 时长。

修改 sysctl 的参数,只是控制 TIME_WAIT 的数量。你需要很明确的知道,在你的应用场景里面,你预期是服务端还是客户端来主动关闭连接的。一般来说,都是客户端来主动关闭的。

Nginx 在某些情况下,会主动关闭客户端的请求,这个时候,返回值的 connection 为 close。我们看两个例子:

HTTP 1.0 协议

请求包:

  1. GET /hello HTTP/1.0
  2. User-Agent: curl/7.37.1
  3. Host: 127.0.0.1
  4. Accept: */*
  5. Accept-Encoding: deflate, gzip

应答包:

  1. HTTP/1.1 200 OK
  2. Date: Wed, 08 Jul 2015 02:53:54 GMT
  3. Content-Type: text/plain
  4. Connection: close
  5. hello world

对于 HTTP 1.0 协议,如果请求头里面没有包含 connection,那么应答默认是返回 Connection: close, 也就是说 Nginx 会主动关闭连接。

User Agent

请求包:

  1. POST /api/heartbeat.json HTTP/1.1
  2.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3. Cache-Control: no-cache
  4. User-Agent: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6. Accept: */*
  7. Connection: Keep-Alive
  8. Content-Length: 0

应答包:

  1. HTTP/1.1 200 OK
  2. Date: Mon, 06 Jul 2015 09:35:34 GMT
  3. Content-Type: text/plain
  4.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5. Connection: close
  6. Content-Encoding: gzip

这个请求包是 HTTP 1.1 的协议,也声明了 Connection: Keep-Alive,为什么还会被 Nginx 主动关闭呢? 问题出在 User-Agent,Nginx 认为终端的浏览器版本太低,不支持 keep alive,所以直接 close 了。

在我们应用的场景下,终端不是通过浏览器而是后台请求的, 而我们也没法控制终端的 User-Agent,那有什么方法不让 Nginx 主动去关闭连接呢? 可以用 keepalive_disable 参数来解决。这个参数并不是字面的意思,用来关闭 keepalive, 而是用来定义那些古代的浏览器不支持 keepalive 的,默认值是 MSIE6。

  1. keepalive_disable none;

修改为 none,就是认为不再通过 User-Agent 中的浏览器信息,来决定是否 keepalive。

注:本文内容参考了 火丁笔记Nginx 开发从入门到精通,感谢大牛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