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分类是语言研究的基础课题之一,从“意义”角度对日语动词进行分类的提案不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即基于是否带宾语的“自他动词”、基于意志性的“意志·无意志动词”和基于“体(aspect)”的分类(益岡等, 1992, p.12‐13)。

    1. 与“自他动词”类似,“意志·无意志”动词之分也采用了“A∨¬A”的二分法,尽管二分法结构简单易于理解,但因其在实践中往往具有“重A而轻¬A”的理论缺陷(池田, 1992)从而使得“无意志动词”作为负概念是否能够和“意志动词”形成互为等价的概念成为疑问,进而削弱该分类的实用性(金编, 1979)。与此预测相符,有研究认为关于“意志·无意志”动词的研究数十年来未见明显进展,乏善可陈(李, 2013)。<br /> <br />作为描述语法的概念,按意志性对日语动词进行分类无可厚非,但如果以此作为根据构筑语言理论,则十分有必要对概念本身进行分析以明确其理论价值。笔者认为,作为理论概念的分类法,须从分类的结构复杂性及可靠性,分类精度及该分类所能解释的现象的多寡三个角度判断其效用。本发表将在梳理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就针对该分类的理解、分类的形式化标准等角度对该分类展开分析,并提出该分类的客观性与严谨性尚待商榷,不适合作为理论构筑的基础概念这一观点。<br /> <br />按意志性对日语动词进行分类的观点始于金田一(1941/1992),但该研究在提出该分类时仅仅提到「動詞を,意義上から二つに分けて,意志動詞・無意志動詞ということがある。」(1992, p.126)。尽管该提法在经验上符合人的直观感受,但从研究角度其并未就“意志性”何以能成为分类标准,以及有此分类对理解动词有何益处展开分析。相反,对于该分类的困难之处,金田一作了如下提示。

    首先,表达自然现象的是无意志动词。这一点看似理所当然,实际上点明了该分类最为明显的不足,即所谓动词的意志性是依存于执行动词所表达动作的主体的,简言之,表达无意志主体变化的动词均为无意志动词。动词的性质以其他句法成分的性质为条件,这不禁令人怀疑所谓“意志”究竟是动词本身的意志,还是动作执行主体的意志,如果意志性并非动词本身的属性,那么以意志性的有无对动词进行分类根据何在?据此另可以预测,如果同一个动词既可以表达意志主体的活动,又可以表达无意志主体的活动,那么动词到底是“意志动词”还是“无意志动词”将会飘忽不定,横跨二者之间。该预测亦符合日语的语言事实。

    1 a. 太郎は部屋に入る。(意志動詞)
    b. 思わぬ金が入る。(無意志動詞)
    2 a. 歩いていた太郎は急に止まる。(意志動詞)
    b. 扇風機が静かに止まる。(無意志動詞)
    (杉本, 1997, p.42)
    其次,金田一对“意志性”的理解在于动作主体是否有执行该动作的意愿,据此,某主体执行了一个并非出于自身意愿的动作,那么在金田一看来表达该动作的也是“无意志动词”。

    3 a. 転んでけがをした。(意志動詞)
    b. 驚いて目を回した。(無意志動詞)
    (金田一, 1992, p.126)
    上述例句由于表达的是消极含义,有理由推论句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并非出于动作主体的意愿,而如果遇到某个动词表达的是无法准确判定动作主体意愿的动作时,那么该动词究竟属于哪一类,将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4 a. 太郎は雄二を殺した。
    b. 太郎は毎日夜遅くまで残業している。

    就以上例句,如无其他句法成分的明确提示(如副词),无法判定太郎是否出于自身意愿而执行“杀”和“加班”的行为,因此按照金田一的说法便不能确定动词是否属于“意志动词”或“无意志动词”。然而按照该分类本身的要求,任何动词都必将属于两类中的一类,这就让该分类遇到了困难,是否要在“意志动词”和“无意志动词”之外另设“意志性未定”这个新的下位分类?诚然,这些动词的所谓“意志性”或许可以通过句中其他成分和上下文的信息来辅助决定,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动词的意义和意志性相互独立,动词本身并不具有确定的意志性特征?一如「飲む」一词,其属于人类的日常行为,有观点认为这样的动词「誰が見ても意志動詞であり」(杉本, 1997, p.34),但是在「溺れて水を大量に飲んだ」(早津, 2014, p.19)中,其意志性可能就被状况消解了。

    以上内容均为在金田一理解下对动词意志性的分析,就“意志动词”与“无意志动词”的分类标准问题,还有「自己制御性」说(仁田, 1991)和「意志の決定要因」说(杉本, 1997),此二说虽各有道理,但并未从根本上克服基于“意志性”的动词分类的问题。

    以“意志性”对动词进行分类,尽管符合人的直观理解,但由于各方观点始终不能对作为核心概念的“意志性”究竟是什么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所以在针对个别动词到底是否属于“意志动词”的讨论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另外,纵有部分研究将某种语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动词的意志性,但是由于针对动词意志性本身的研究尚存缺憾,所以该类研究的结论是否可靠仍有讨论空间。动词的“意志性”并非不言自明、凭直觉即可把握的概念,它更应当作为被分析的对象来进行深入探讨(井島, 1991)。

    参考文献
    [1] 池田清彦, 1992. 分類という思想[M]. 東京: 新潮社.
    [2] 金田一京助, 1992. 新国文法[M]. 金田一京助全集編集委員会, 编//金田一京助全集(第三巻・国語学Ⅱ). 東京: 三省堂: 71–263.
    [3] 井島正博, 1991. 可能文の多層的分析[M]. 仁田義雄, 编//日本語のヴォイスと他動性. 東京: くろしお出版: 149–190.
    [4] 李旭光, 2013. 中国学習者にとっての意志動詞と無意志動詞[J]. 愛知教育大学大学院国語研究, (21): 81–88.
    [5] 仁田義雄, 1991. ヴォイス的表現と自己制御性[M]. 仁田義雄, 编//日本語のヴォイスと他動性. 東京: くろしお出版: 31–58.
    [6] 杉本和之, 1997. 意志動詞と無意志動詞の研究-その2-[J]. 愛媛大学教育学部紀要第2部人文・社会科学, 29(2): 33–47.
    [7] 形式逻辑编写组, 1979. 形式逻辑[M]. 金岳霖, 编. 1 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8] 益岡隆志, 田窪行則, 1992. 基礎日本語文法・改訂版[M]. 東京: くろしお出版.
    [9] 早津恵美子, 2014. 意志動詞と無意志動詞[M]. 日本語文法学会, 编//日本語文法事典. 東京: 大修館書店: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