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开始投入精力做视频。明确了内容定位,创作工具,视频风格,投放平台,之后开始撰写文案,录制音频,收集素材,剪辑视频,配置字幕,最后在这周六发布视频。

    上周六一天是在构思内容的定位,寻找创作的工具,思考视频的风格以及确定投放的平台。

    内容定位方面,确定走互联网科普方向,做知识类分享,提升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昵称也启用个性化标识和具有行业语义的混合词,叫做蜗牛互联网。logo 采用蜗牛的图。

    创作工具方面,考虑到使用体验,经济成本和版权纠纷,我选择的标准是好使、免费可商用。

    视频编辑 PC 版选择 shotcut,它是免费开源的一款视频剪辑工具,上手容易,基本功能都具备,可以覆盖大多数场景,缺点是过于高级的功能相对匮乏,使用起来经常会崩溃。

    视频编辑移动版选择剪映,使用便捷,功能强大,只是未解决所有移动端的一个通病,就是手机相对较小,通过手指调节的方式带来的准确度问题。

    字幕制作工具选择 arctime,它可以基于音频或视频文件制作字幕。操作简单快捷,可导出字幕文件或者带有字幕的音视频文件。PC 版视频是强需求,移动端必要性不大,一是时间短,文案少,以文本方式作为视频剪辑元素填充即可,二是短视频发布平台支持根据视频语音自动识别并且添加字幕,效果很好,这种自动化的操作,很能减少工作量。

    图片编辑选择 fotor 搭配美图秀秀,均使用在线版。前者功能强大,适合对图片做二次加工,支持导出和云存储,免费功能已经比较够用。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我的使用场景是做透明图。

    素材工具选择众多免费可商用的网站,覆盖图片,音频和视频。比如 Pexels,爱给网,videezy,bensound 等等。

    视频风格构思公共的视频元素以及常用的视频效果。

    视频元素分为公共元素和个性化元素。个性化元素因视频而异,重点讲讲公共元素,公共元素可分为静态元素和动态元素。

    静态元素指每个视频都会有,并且内容不会变化。比如固定位置的品牌标识(体现昵称或 logo),固定的结束语(比如:万物互联,永远向前。下期见),固定的片尾(用来引流的联系信息)。

    动态元素指每个视频都会有,但内容会随主题发生变化。比如封面展示视频标题(凸显内容主题,视觉冲击力大),背景音乐(契合主题氛围),字幕(切换和音频同步)。

    视频效果最重要的技能是转场,这涉及到众多素材能否很好的衔接起来,给人以流畅的观感,而不觉得突兀。其次是滤镜等特效的加持,这也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投放平台选择流量大的,毕竟创作是为了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但同一个视频并不适合每个平台都投,也不是每个平台都能投。竖屏风格的短视频适合抖音,快手和视频号,横屏风格的长视频适合 B 站,微博,公众号和知乎。

    上周日开始撰写文案,录制音频,收集素材以及视频粗剪。

    视频文案区别于文本文字,可以少一些严肃,多一点互动,营造出面对面交流的环境。

    录制音频注重音调和音质,一个完整的音频可作为填充视频元素的基线。

    收集素材从相关性出发做汇总,安排在视频时间线相应的节点上。

    视频粗剪是为了构建大的框架,后续的调整都是基于这个框架去添加细节。

    周一到周五剪辑音频和视频。音频和视频工具不熟,慢慢摸索,也会借助搜索工具,边学边用。

    屏幕快照 2020-03-08 下午10.11.33.png
    视频剪辑界面

    工作日每天晚上正常十一二点下班,半夜会花两个小时,对音视频进行细剪,经历六个版本后,周五配上字幕,周六发布到各个平台。

    整个视频制作过程给我的感受是并不容易,开始难,中间难,最后也难。开始难是因为难以形成开始做视频的决心,把想法变成行动,好在最终还是迈出了第一步。中间难是因为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工具需要学习,素材不太好找,音频质量不佳,好在摸索中得到了解决。最后难是因为视频发布后不容易推广到更多的人,这当然和自己的流量少有莫大的关系,只能依靠自然增长。

    就视频内容而言,整体完成度还是不错的。缺陷是音频质量低以及视频素材和主题内容匹配度差。前者受限于自身条件,虽然已经是录制多次,剪辑相对较好的片段进行拼接,但后续还是需要提升音质,提供完整的衔接性好的音频片段。后者需要提升文字可视化能力以及去寻找和接触更多的素材。

    视频制作是一个工程性的活动。首先要有想法,有设计,有可落地的步骤。其次是把依赖的资源准备到位。然后进入生产阶段。交付之后还要反复测试,发现未曾注意的问题。符合预期才能发布到市场上。这是一个把虚拟想法做成现实产品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用一周时间做视频的经历和感受。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全文」或者 B 站关注【蜗牛互联网】,看下视频成果。

    阅读全文